我与银川铁中_新闻资讯_华夏资讯网- Powered by cms.nn200.com

我与银川铁中

——为“银川市第二十四中学”50周年校庆而作

我是一辈子在“银川铁中”(全称“银川铁路职工子弟中学”,本文中简写为“铁中”。)工作的少数几个教师之一。所谓 “一辈子”,是因为我没有赶上在“铁中”的前身——“银川铁路运输学校”任教,也没有幸运的工作到“铁中”改名为“银川市第二十四中学”。而且从开始参加工作到内退回家,一直归属 “铁中”,从来没有调离过。所谓“少数几个”,是因为在原“铁中”100多位教职员工中,符合上述情况的除我外,只有孙安民、郑尚礼、陈兴开等寥寥三、四个人而已。

我与“铁中”的缘分,可以说是1965年7月由华中师范学院地理系毕业开始的,当时分配工作填报自愿,我因在前几天看过电影“昆仑山上一颗草”,便即兴写了“意欲满天飞,干啥无所谓。愿做昆仑草,等待党分配。”这四句打油诗式的豪言壮语,来表达我服从分配的决心。

那时,华中师院地理系毕业生是全国统一分配,正巧有一个铁道部兰州局的名额无人去,系领导就问我去不去地处西北的兰州铁路局,我一向认为“好男儿志在四方”,又知道兰州既是省会也是大城市。何况还听说在铁路上工作,探亲可以享受“免票”。因此,没有丝毫的犹豫就答应了。

等到兰州铁路局政治部报到后,负责接待的领导见我来自华中地区的武汉,便对我说:宁夏出大米,你就到“银川铁中”去吧。我才知“报到”的城市不是我“工作”的城市。“报到”的省区亦不是我“工作”的省区。由于思想中“兰州不如武汉,银川不如兰州”的意识已先入为主。所以这次看似不如不照顾的照顾,直至了解到同属兰州铁路局的西宁、武威、玉门等地,都有铁路职工想方设法调入银川,兰州的铁路职工也频频用粮票从宁夏买大米回去,才对我有所触动。当然,对“报到”时来说,这已是后话了。

来到银川后,亲眼目睹破旧低矮的土坯房,灰尘笼罩的石子马路,遍布大地的白色盐碱,亲身体验让人鼻子流血的干燥气候,才感觉到银川果然不如兰州。而且是远远不如兰州。与武汉就更无法可比了。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当时环境之艰苦,的确是初来的我想象不到的。要不是有“愿做昆仑草”的豪言壮语在先,我都怀疑自己能不怨不悔。更不曾想,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由逐渐习惯到越来越喜爱这里,以至{zh1}我和“铁中”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思想上曾几经波折1,但始终没有分开。

1965年的“铁中”,规模不大,四周都是农田。一片较大而空旷的碱地算是操场,操场东边六排平房,是办公室、教室及宿舍,教室和宿舍东边有两座厕所,宿舍西南房头有个无人管理的小鱼池。再往南,有大礼堂,食堂,厨房和一个靠人力压水、限时供水的水房。平心而论,学校虽然简陋,但办公有水有电,吃饭有米有面。甚至还养有一条可爱的小毛驴。帮食堂拉粮拉菜。工作、生活都有条不紊。只是限于当时粮、油凭票供应,加之副食和蔬菜少,物质生活较差而已。

对比物质条件,精神生活我认为是不错的了。这里既有仰望着你的无数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又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博学风趣的领导和同仁。其中,不乏善于用精神粮食弥补物质匮乏的乐观主义者;不乏善于用微言大义点缀口若悬河的言语巨人。因此,三五教职工聚在一起时,定是高谈阔论夹杂善意的嘲讽,谈笑风生伴随友好的品评。时而引经据典“指点江山”,时而“激扬文字”旁敲侧击。有喜琴棋书画者,有好诗酒烟茶者,大家在交流、探讨、争论中畅所欲言,各展所长。客观上形成了一个有着相互激励氛围的“沙龙”。至今我还记得当年王稚罗老师(后文中没有说明身份的人名,当时均为铁中教师)随口吟出的诗:“千里草原秋风凉,大雁南飞是故乡。有情方知别离苦,望断巴山蜀水长。”记得在南京与新婚的马宏光夫妇一同拜谒中山陵、游览玄武湖。记得在兰州文秀成家吃了浆水面后与孙安民和张建平(铁中66级学生)同游四川峨眉山。记得王明顺吼着秦腔与郭俊明一起拿着筷子,端着盛满面条的碗到西花园商店买二分钱的醋。记得茅彭年意外发现的账本,为我帮助清理校互助会账目提供了条件。记得刘巽安在我手抄诗集的封面上戏题“雅斋余兴集”2。记得与贾剑秋切磋棋艺,“手谈”始遇知音。记得请丁兆元(兰州铁一中来住勤的体育老师)指导体操,在双杠上做手倒立获好评。记得杨明欣调回河南后,请我出83年“许昌、周口、开封三地区部分县(市)高招预选”地理xx,并把我写进数学xx中3。记得请韩广厚给我改“自乐”及“读自乐又作”二首小诗4。记得刘巽安、郑尚礼等一伙老师晚上陪我去火车站迎接来自新疆的mm。记得在李淑贤家向周薗(宁夏日报编辑)借郭沫若写的《读随园诗话札记》。记得在宿舍门前与已失去清华“学生{lx}”光环的蒯大富合影。记得与王志新结伴,爬了华山泰山,再去青岛海滨洗浴。记得聆听任奉天认真而微显口吃地讲《线性代数》。……在那洋溢着兄弟般情谊的时光中,在那思想单纯而又憧憬生活浪漫多彩的日子里,虽有“子在川上”之叹,但自觉从中受益匪浅,至今难以忘怀。

相互的信任促进了集体的和谐,对集体的认同萌发了对“铁中”的爱。对“铁中”的爱又转化为对地区的感情。不知何时,我已把“宁夏银川”与“塞上江南”、“银川平原”、“自流灌溉”、“鱼米之乡”、“物价低廉”、“民风淳朴”、“西夏古都”等词句关联在一起了。我心中的银川,我朝夕相处的“铁中”,逐渐变得美丽而有诗意,不仅瓜果飘香的秋季,就是多有沙尘暴发生的春天,也变得和我有了感情。

记得到校后不久,理化教研组组长王乐善提议并联系到北京去参观“军事教学教材设备展览”。参观人员起初限于各教研组组长、教导主任和校长。后来决定把来校刚“满月不久”的我和孙安民老师都带上。我们高兴极了。要知道那个时代,不但去首都看天安门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就是坐卧铺,用免票也会令人喜出望外。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还没有登上银川至北京的火车,就感觉到了“铁中”这个集体的温暖。就感受到了领导的关怀和同志们的友情。

更让我意外的是:{dy}次寒假回家,到银川火车站时,发现我任地理课兼少先队中队辅导员的68级初一(4)班学生,有不少来给我送行。其中有几个还是我认为的差生。对比平时我对他们批评多,理解少,有时还怕“师道”不够“尊严”,流露出由轻视、怠慢的心理派生出的冷淡,心里惭愧极了。青少年学生的淳朴、热情,感染并唤醒了我(我也是差生),使思想深处看淡人际关系的我,做了一次使后来行动有所改悔的反省。如今想来,这些大概是为我扎根宁夏培的{dy}锹土、浇灌的{dy}桶水吧。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课、大串联,红卫兵及各派组织纷纷成立。揪斗走资派、破旧立新。搞老、中、青三结合,成立校革委会。今天斗私批修、明天文攻武卫。学了张铁生学黄帅,活动接连不断。学校久久不能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到1967年6月,武斗歪风蔓延开来。8月23日,我从外地回到学校,惊闻因校外武斗,郭希贤老师死于唐徕渠水,扬阴轩同志伤于造反派钢鞭,悲叹不已!唏嘘不已!特别是俄语老师郭希贤之死,恐为“铁中”史上之最痛。与蔡文和老师以后不幸遇车祸去世,及更后的刘志老师和XXX(临时工)在校值班时与歹徒搏斗光荣殉职相比,可以说是最不幸的。再想想别人(包括我)那段时间受到一些委屈,也就不值一提了。由于当时武斗还在继续,经常有流弹呼啸着飞过夜空,铁中师生基本上都不到校了。我也采取疏散的策略,再次离开了银川。

10月20日,听从学校招唤,回校复课闹革命。由于地理课停开,我先后教过语文,农业基础知识等。但因“读书无用论”和其它多方面的影响,教学秩序差,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来。只是利用单身、年轻、身体好的有利条件,做了一些教学外的工作。记得清楚的有:

1969年1月,学校革命委员会派我送第二批上山下乡的学生去宁夏海源县城关公社插队落户,并到本县贾埫公社的曹洼和脱烈二地5,看望{dy}批上山下乡的学生和随队教师张普。

1969年7月20日,校长魏广辰派我和杨阴轩同志,护送因交通事故不幸被汽车撞断腿骨的李光亭会计,从兰州铁路中心医院转到洛阳白马寺骨科医院xx。

1970年7月16日,铁路分局参加银川市“横渡黄河”的大型纪念活动6,我因1965年大学时期参加过横渡长江,并在“武汉市第十届横渡长江”活动中当救生员。所以分局请我当这次活动的总顾问。分局各单位的游泳队伍,包括铁中师生队伍,在唐徕渠中训练了几次,没有什么问题。但到大河急流中,有的单位带的大幅xxx语录牌太重,没有能与分局其他游泳队伍保持队形,被水冲出很远。我觉得自己事先没有考虑到这些,有顾而不问之嫌,是失职的。

1971年1月初,与回景明主任、田庆丰老师三人,在冰天雪地骑自行车侦察、确定学校“拉练”至宁夏平罗县城的往返路线。并于1月7日——1月19日,带领全校大部分师生步行一个多星期,完成了“拉练”任务。

1971年1月24日——2月28日,寒假春节期间,代其他老师出差到湖南湘潭,买制作电池需要的锰粉。到湘潭将所购锰粉发货后,顺路去韶山瞻仰了xxx故居,回程在小雪纷飞的河南安阳下车,参观考察了安阳电池厂。为铁中小工厂 “火车头牌”电池的生产,出了微薄之力。

文化大革命中后期,我因结束了单身生活,就较少参与教学外的工作了。算上工会的事,只有以下几次:

1972年8月8日,受铁中团支部书记陈兴开和刘巽安老师的邀请(我不是团员),参加团员干部骑自行车爬贺兰山小口子活动。以便为学生团员讲解贺兰山的地质形成和爬山注意事项,并为此次活动摄影留念。下山前,我特别强调不能骑自行车,并看着每个人推车陆续下山。{zh1}具有讽刺性是我自己不守规矩,骑自行车下山,落得车损人伤,以血的教训证明了骑车下山的危险。

1974年9月21日,学校工会派我与邴士宏老师到白芨沟煤矿为教职工买过冬用煤。在买煤和负责给大家分煤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为他人服务的自豪感。

1975年11月28日——1976年1月16日,被借出差,与外单位的樊万堂、小严(名字忘了)和后来到“铁中”工作过的单峰一行四人,持铁道部介绍信,走访了大学、科学院、机械工业部、制氧机厂等十多个单位和有关的教授、专家7。对我来说,目的主要是拓宽视野。特别是1月12日,我去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为1月8日逝世的xxx总理默哀。身体和思绪都被悼念的诗词、花圈与人流汇成的海洋所淹没。有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之幸。

xx结束后,改革开放,学校教学逐渐正规化。大学恢复招生考试,中学也恢复了地理、历史、生物等课程。那时,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务之急”,所以我很快把工作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方面来了。

要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首先要抓教师的知识更新,拿我来说,虽然本科毕业,但xx十年没有搞专业了,不少知识已显陈旧,有很多新知识急待补充。为此,我

尽量多订阅与专业有关的杂志,尽可能多的参加有关的学术活动。如订阅“地理知识”、“天文爱好者”、“地球”、“化石”、“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等。如参加1981年7月在北京开办的“全国地学辅导员训练班”、1984年7月由沙漠研究所在兰州举办的“全国优秀教师暑期培训班”、1988年7月在吉林开学的“中国地理学会第九期中学地理教师短训班”。以及尽量出席宁夏地理学会在区内组织的一系列讲座、培训、野外考查等。

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自我更新知识外,还必须认真开展教学研究。我借“铁中”综合教研组长身份,参加学校及铁路教育系统的教学研究会。还以宁夏地理学会理事和银川市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的身份,参加范围更广的教学研究活动。有对教学教材的研究,有对高考和会考的研究,有对课时安排和作业难易的研究等。1986年3月,自治区教研室请我参加在河北承德招开的“全国高考复习研讨会”(会后在区内作了传达),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次。

要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和改变客观环境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也很重要。如带学生种一分多地的水稻试验田。如带铁中全体师生去青铜峡水电站参观。如同陆士琳、李生铭、刘同基等老师一起,带地理课外活动小组去沙坡头野外考查。如请分局派车,带地理课外活动小组去贺兰山小口子参观岩洞中安放的地震仪。如带外校学生,参加由“宁夏青少年科技中心”组织到石嘴山观测日环食8的活动等。但总的来说,在社会实践、自然科学试验、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数量、质量、针对性、系统性都还远远不够。

实践证明,认真阅读有关杂志,参加有关的学术活动,参加有关的教学研究,对知识更新,对教学、教研工作都大有裨益。除了能提高教学质量,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外,还在领导的关怀和同志们的鼓励下,做出了一点微不足道,只能聊以自慰,算是有胜于无的成绩。如:80年代发表了几篇文章,其中 “地理教学应重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一文,在“银川市首届普教优秀论文评奖”中,获一等奖。并获宁夏地理学会1988年度学术论文一等奖。又如:从1992——2000年,连续被宁夏教育委员会聘请为全区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命题人之一,并以会考办的名义编写“中学地理会考纲要”一书,指导全区中学生会考复习。

幸运的是学校和上级领导对我做的工作和取得的一些成绩,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和肯定。校内:学校在职称评定、工资晋升以及批准外出学习、考察、开会方面,都尽量开绿灯。调课、甚至停课让我参加一些校外活动。如1966年6月参加宁夏回族自治区运动会当径赛裁判。如1981年8月到昆明参加全国铁路辅导员夏令营。又如年年参加各种会议、出会考题,仅凭上级的文件,没有学校领导的支持,是无法参与并完成的。校外:自治区教育委员会于连湘处长指派我在宁夏教育台进行“高中毕业会考辅导”电视讲座,地理学会推荐我参加 “全国优秀教师暑期培训班”,银川市地理教学研究会推选我为理事长。自治区教研室、银川市教科所和兰州铁路局教育处多次聘请我为“中学地理科优质课评委”等。都是上级领导对我的勉励、肯定、希望及鞭策。

我在“铁中”上班33年之久,前面提到的教学教研及其他工作,都是上班时间分内的事。是我与“铁中”交道的主流。还有一些是课余时间或八小时之外凭兴趣做的。算是支流吧。

(1)冲洗、放大照片。早期的“铁中”,没有冲、洗、放大照片的设备,更没有暗室。对有像机而又爱好摄影的我来说,很不方便。学校和其他一些教师自然也有这样的需要,于是我借用李恩普会计家由江楠(时任银川分局局长)从莫斯科带回的小型放大机,在宿舍里冲胶卷、洗照片、放大照片。没有上光机就用玻璃板上光。没有切纸刀就用刀片划。后来我负责建立地震观测室后9,干脆一室两用,兼做暗室。学校当年运动会、工会等不少照片,均出自那里。甚至还为宁夏早期的地理学会冲、洗、放大过照片。1982年10月17日,我去甘肃炳灵寺途中,在刘家峡水库游船上摄的库岸风光——“土林”,在后来银川分局摄影展览中获一等奖。算是对我这一爱好的变相鼓励吧。

(2)办围棋课外活动小组。我喜欢下围棋,但水平不高。来“铁中”时备了一副棋(估计是铁中{dy}副围棋),不过当时周围没有人会下。xx中,有66级的学生傅书义常常和我一起,我教他基本的下法,很快,他的水平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因此,我萌发了在学校普及围棋的愿望。数年后,在我提议下,学校买了20多副围棋,成立了围棋小组,我负责指导。做了些启蒙工作。

(3)编辑、刻印小报。xx中我就为学校革委会编辑、刻印过“斗批改战报”。为工会编辑、刻印过“工会生活”,还为“大批判”“暑假生活”等小报题写刊名。1977年甚至为学校音乐老师编写了《初级中学乐理讲义》(上、下册)以补当时无教材之困。虽然乐此不疲,但深知其中的辛苦。早想发动群众投稿,用计算机编辑刊物。为了这个目的,80年代中期,学校还在用 “Laser310” 单板机时,我就以工会的名义,请马辅贵老师给大家开“计算机知识讲座”。后来学校也组织学习并考试 。1994年,当我有了一台386计算机后,便让它边为教学服务,边为办校报出力。记得我办的{zh1}二期报,有刘巽安校长题词的影印,有吴保奇书记的文章和摄影作品(铁中大楼),记得还发过邵青山、黄纪莹、崔秀琴、李克东等一些老师的通知和文章。下一步本想要向全校师生约稿,可惜没有机会更上一层楼了。

回忆多年来我在“铁中”得到的关怀、支持、照顾、信任,对“铁中”广大的教职工和领导,我一直是心存感激的:

我感谢领导对我工作支持和信任的同时,容忍我的一些“自以为是”。如我不赞成教案签字、不赞成把学生管得太严、不赞成派老师轮流看管学生自习课、甚至在学校职代会上公布群众对领导提的意见,……。

我感谢在我92年暑期住院手术时,领导和同志们多次到银川和兰州铁路医院看望我、照顾我 。特别是胡其善老师代表学校全程护理我到兰州xx直至返回,更是令我感激不已。还要感谢刘巽安校长安排我1997年5月11——18日到南京,参加以检查身体为主要目的的“兰州铁路局高级知识分子研讨班”,使我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了清楚的认识。另外,我两次到兰州铁路中心医院检查和xx都得到张建平(时任兰州铁路局组织部部长)和潘壮(原银川铁中外语老师)的照顾和帮助。更是我不胜感激的。

我感谢广大的教职工对我的信任,长期选举我为兼职的工会主席或工会委员,让我有机会在教职工运动会、教职工美展、教职工生活等方面,为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我感谢广大的教职工让我数次出席兰州铁路局工会代表大会、职工代表大会。1988年还代表银川铁路分局工会出席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会第六次代表大会。

我感谢广大的教职工在上级{dy}次给“铁中”一个特级教师名额时,xx确定推选我参评。虽然“一刀切10”使我失去了为“铁中”增光的可能。但“成功不必在我”。不管结果和内情如何?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厚爱,我是铭刻在心的。

我与“铁中”一起走过的几十年,是个人和集体一起成长的几十年,是我以工作服务社会,将身心融于社会的几十年,我高兴我在铁中与大多数同志的亲密合作。我骄傲我为“铁中”贡献的点点滴滴。我自豪我的成长变化伴随着铁中的不断发展。银川的今天与昨天不可同日而语,“铁中”的今天与昨天也不可同日而语。但我的“铁中”情结不会因“铁中”的名称、环境和人事的变化而变化。因为我忘不了银川,忘不了“铁中”,更忘不了青年时代就印在我脑海中的既不唯上、也不唯书;既淡泊宁静,又豁达开朗的“铁中人” 。?? ?

注释:

1“几经波折”——{dy}次指1973年初,李恩普问我愿不愿意去兰州,我知道江楠要去兰州铁路局当局长,调动没有问题,心里有些犹豫,但我只信树挪死,不信人挪活,{zh1}还是舍不得铁中的朋友,没有离开银川。

第二次指1975年12月17日在武汉铁路局与局长明学纯等共进午餐,问我是否愿意调回武汉局工作,我说愿意。但因种种原因,一直犹豫着没有真的去办手续。

第三次指80年代,宁夏大学地理系初建,宁大兰慧珠老师希望我去和他们一起干,我当时觉得铁中住房太紧张,也想改变一下环境,就写了申请,结果听说宁大来人商调,被有“莫叫飞去别人家”思想的分局人事科拒绝了,兰老师后来去了汕头大学,我也缺乏不要档案就跳槽的勇气和魄力,随着铁路分局决定专为铁中教师盖家属楼,我就感动得没有再要求调走了。

第四次指90年代我去自治区出会考题,有位领导问我想不想到区教研室工作,我知道当时缺地理教研员,机会难得,虽然我已不想离开铁中了,但还是犹豫不决了一段时间。

2在题名“雅斋余兴集”下面,有我戏写的《评题》:杯盘狼藉,桌椅杂乱,积垢盈寸,斋而不雅。琴棋共娱,诗画自乐,逍遥名存,余或有兴。翻阅中外,研读古今,主义拿来,笑积成集。无意灰谐,有心取笑,牛犊顽童,欺吾老矣。

3原题是:“四、(本题十分)武老师为我们拟出一份地理考xx(共八个题),其中有两题必排在xx的最前部,有一题必排在xx的{zh1}部,把这八个题排成一份xx,共有几种排法?”

4原诗二首。其一是:自乐?? “七零年春节后十有六日,余与俊明、广厚、明顺诸友煮鲜鱼一锅,烧开水一壶,自炊自食,自饮自乐,不可不记之。 ?有鱼何妨茶当酒,无忧莫把酒当茶。杯尽碗尽兴未尽,鱼差酒差诗不差。”其二是:读“自乐”又作? ??“聪明不妨茶当酒,糊涂自把酒当茶。有酒难说兴不尽,无诗才能诗不差。”

5由海源县县委负责人王治国陪同一起,从县城骑自行车出发,翻山越岭到曹洼、脱烈。受到黄维国,李寿玲等学生及张普老师的欢迎和款待。

6 “中国人民解放军宁夏体委军事接管组”组织的“隆重纪念xxx畅游长江四周年”(xxx1966年7月16日第八次畅游长江)横渡黄河大型纪念活动。

7有清华大学力学系李方泽。华中工学院动二系主任石秉山。杭州制氧机厂的陈国义与卢明章等。

81987年9月22日,从银川坐汽车到石嘴山饭店,有自治区科协和石嘴山科协介绍准备的情况,有云南观测队和北京天文台的同志讲观测注意问题和照相问题。23日早6点到观测地架好仪器,谁知天不作美,7点开始下雨,8点21分24秒“初亏”时云更浓,雨更大。同一地点300年一遇的日环食,竟没有观测的机会了。雨水与泪水在大家的脸上合流,想到云南等外地来的观测队,我们才没有难过得哭出声来。

9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后,铁路分局指定在铁中建立地震观测室,有土地电等简单的观测手段,由我负责。几年后大家也就忘记了。当暗室的时间反到长些。

10银川铁路分局规定,88年满55岁的职工一律内部退休,拿90%的工资。称之为:“一刀切 ”。一刀切后,铁中再没有xx前大学毕业的教师了。???

?

?

?武再文 2008-2-18 于银川

郑重声明:资讯 【我与银川铁中_新闻资讯_华夏资讯网- Powered by cms.nn200.com】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