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献忠 阿里软件停止包括互联平台在内的服务折射出中国电子商务发展路径的新问题,一个不同于传统电子商务模式(或称“阿里模式”)的“全程电子商务(或称‘金算盘模式’)”时代已经来临! 对很多关心电子商务的人来说,上海世博会的xxx似乎也在提醒计算一项曾经影响深远的SaaS服务即将停止的倒计天数。这一切都源自于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阿里软件3月2日的一则公告: 亲爱的阿里软件互联平台用户: 感谢大家对阿里软件的长期支持。 前期我们对阿里软件业务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后续alisoft网站也将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经过慎重考虑,我们将于2010年4月30日起关闭阿里软件互联平台并终止提供相关服务,在此我们请各位用户做好准备并注意如下事项: (1)阿里软件互联平台关闭后,包括但不限于阿里软件社区(forum.alisoft.com)、软件互联平台(mall.alisoft.com)、软件开发平台(isv.alisoft.com)、服务接口调用服务(SIP)在内的各项服务和功能将不可使用。 (2)请ISV和其他用户及时迁移、清理、保存自有数据和信息,平台关闭后相关数据和信息可能丢失并不可恢复,为此请用户于平台关闭前尽早开展上述工作。 (3)平台关闭后各类应用将无法继续在平台上运营,平台也不再提供退款或协调用户纠纷的渠道,为此建议ISV尽早进行服务迁移并与其用户的沟通,建议使用ISV软件或服务的用户尽早与ISV协商善后事宜。 请各位用户根据自身使用阿里软件互联平台的实际情况进行准备并落实相关措施。在重新规划和改造完成之后,alisoft网站将以新的面貌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再次感谢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杭州阿里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2010年3月2日 这则公告通过各大网站得到了迅速传播,一时间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为什么一向高调的阿里软件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就走向了终点?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路径选择上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不过在4月30日“大限”即将来临的时候,关心这项“停服”的人们发现:在阿里软件官网(www.alisoft.com)上已经难觅这则公告了!公告被撤的原因可能是它给阿里巴巴集团带来的负面效应太大,阿里希望这本已成为事实的事情无需再次强调而横生枝节,反正在“开发者联盟”频道中“暂时停止第三方应用接入”的公告还在继续吸引人们的注意,相关ISV早已做好准备,有所对策了。只是这则在2009年9月发布的公告以及在12月发布的“停止CRM2.0托管服务”的公告和同在一个页面的“赢在软件”的炫目招募广告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看得出来,除了这些公告,这个网站已经鲜有更新,被“放任”很久了。 “打通”事业半途而废 毫无疑问,在今天的中国,马云几乎就代表着电子商务。或者说,电子商务就是淘宝网和阿里巴巴的模式,其实这并不全面。且不说淘宝网之前还有易趣eBay,甚至现在还有京东商城、当当网等作为细分市场的代表和它比肩而立,就是名噪一时的阿里巴巴也时不时受到来自慧聪网的竞争。 淘宝网和阿里巴巴甚至也不是马云心目中的“电子商务”的全部内容。阿里软件在2007年1月宣告成立的时候,马云用“达摩五指”来指称这5家分公司的:阿里巴巴、淘宝、支付宝、中国雅虎、阿里软件,他希望消费者从搜索(中国雅虎)开始,完成网上采购(淘宝网),用电子支付平台(支付宝)完成交易,借助物流公司(阿里巴巴最近还入股“星晨急便”物流公司)完成整个交易和交付过程。 中国雅虎在经过几轮换帅之后再度回归“门户”定位,搜索的任务估计留待时机成熟后再做发力。而阿里软件当初的定位就是要搭建一个技术平台来“打通”B2C和B2B两种商业形态之间的桥梁的。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让企业在B2C平台(如淘宝网)上解决了商机和完成交易之后,能和后台供应商之间的业务流程衔接得上,也就是在B2B平台(如阿里巴巴)上整合财务、库存、采购等等业务信息。相对于阿里巴巴立足于“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阿里软件则是“让天下没有难管的生意”为使命。 “打通”两者之间的联系,或者整合电子商务前后端的业务流程一直是马云梦寐以求的结果,这可以从阿里旺旺(阿里软件的一款即时通信软件)武装到 “阿里巴巴”和“淘宝网”的客户时宣称“实现了阿里巴巴用户与淘宝用户之间的互通,打通了B2B和C2C交易”可见一斑。阿里软件之所以在全球陷入金融危机困扰的2008年7月18日还推出声势浩大的“123计划”(计划完成10亿元投资,其中阿里软件出资1亿以上,其余部分由20家VC投资;计划开辟出一块全新的软件蓝海,实现新增200亿元的平台总收入;计划扶持30家具备上市资质的软件企业)和回报丰厚的“赢在软件”大型活动,其目的甚至还不在于打造一个每年数百亿收益的平台,更在于留住淘宝网和阿里巴巴的客户!也就是说大幅度提高这些客户的忠诚度,从而大幅度提高“续签率”!这才是阿里巴巴的真正命脉! 从收费模式这一点来说,阿里巴巴和后来大肆炒作的SaaS模式非常相像。独立运作的阿里软件在满足阿里系列网站客户的需求之后,势必也要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价值。SaaS模式是一个现成的模式,更何况远在美国的Salesforce.com只是从SFA(销售队伍自动化管理)软件入手就成就了原本不被看好的SaaS模式,进而引发了燃烧至今的SaaS热潮。坐拥“海量”客户的阿里巴巴似乎在做SaaS平台上有着xx的优势,这些对价格极度敏感的中小企业更需要如自来水一样的服务。但又有几个跟风者能真正参透了Salesforce的秘笈而复制成功呢?软件可以免费,但服务需要成本;网络可以下载应用,但培训必须到现场。丢失了“服务即软件(Service as a Software)”,而只强调“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的“不完整SaaS模式”可能丢失的不仅仅是“一半的成功”。 如果说SaaS只是一种技术手段而已的话,马云更看重的是希望阿里巴巴的客户能用其网站获得商机的同时也能用其软件系统,而企业对管理软件系统的依赖性比网站的跳转更加强烈,其粘度势必会大幅提升,更别提其经营数据还在其服务器上呢。据原阿里软件人士表示,“软件互联平台”试图通过SOA或者 API(应用平台接口)的手段来解决各个应用软件之间的整合,让其真正实现互联,而并非只是简单“堆砌”。但即便如此,其难度和工作量也不容小视,尤其是解决来自不同公司、不同软件应用之间的联系,历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一直气势如虹的阿里软件到2009年7月21日似乎突然放慢了脚步。受马云耳濡目染五年而视其为偶像的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软件总经理王涛先生宣告离职,声称去追求更为远大的创业梦想,试图成为另一个“马云”。而马云随即做出的拆分阿里软件的举动更加证实了其心目中是让阿里软件去实现“打通”前后端的目的了:一部分技术力量并到了阿里巴巴研究院,为B2B平台继续效力;主抓软件互联平台的另一部分则被拆分到淘宝网,为后来的TOP(淘宝开放平台)做准备。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单独运营的SaaS平台和商业模式被彻底废止了。换句话说,一度在“以单独业务形态呈现”和“作为打通内部平台的支持力量”的摇摆中,马云最终选择了后者。 当然,也有业者分析,马云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在阿里内部没有人更懂得SaaS和软件行业的运作规律。把“这么专业”的业务划归给卫哲(阿里巴巴集团CEO),对业务本身的理解就有相当大的差异,“关停并转”在所难免。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的分析更倾向于这是马云自己的决断,招募人才对魅力无穷的马云和阿里巴巴来说应该不是问题。 无论如何,面对4月30日即将关闭的“软件互联平台”(即使出于形象考虑而不被“仪式性”的关闭,其运营实质也已经走向了终点),很多曾经是阿里软件的粉丝、合作伙伴和支持者无不感到惋惜。但马云一定不会终止“打通”的梦想,“阿里云”公司的成立和打造一朵“商务云”的宏愿已经让我们看到了阿里巴巴又一次蓬勃进发的姿态。 “金算盘” 掀起“非阿里”全程电子商务风潮 马云的“未竟事业”其实不乏先行出发的同道者。 早在阿里软件成立之前的2006年7月,来自山城重庆的金算盘软件董事长杨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以“服务中小企业,网络全球资源”为主题首次发布了其“全程电子商务”的战略及解决方案。其立意不仅直接绕开了正在为“ERP普及”而战的其它国内管理软件厂商们,也在无意间踏入了由阿里巴巴们营造的传统电子商务运营商的阵营,即使现在看来,其战略的前瞻性和开创性也是可圈可点的。一时间,“金算盘模式”的“全程电子商务”和以商机和交易为主的 “阿里模式”电子商务发展路径有了殊途同归之感。 有意思的是,“全程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也是一个新的概念,是少有的由中国人首次提出来的行业概括,是在总结特有的商业环境下产生出来的管理理论和思想。尽管和曾经一度风行的ERPII和“全程供应链”有些相似之处,但出发点xx不同。ERPII还是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来扩展应用,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来整合上下游;而全程供应链更关注的是一条供应链。而全程电子商务可以说是把所有供应链的节点企业都是为平等的伙伴,是多条供应链组成的,或者是 “供应链网”的概念。 业内人士表示,传统的“阿里模式”电子商务形态已经发展到一个{jz}阶段,另一个比“阿里模式”大得多的市场已经怦然出现!尽管阿里巴巴没有跟随 “全程电子商务”的概念起舞,但其内心和行动却一直都在为之努力。TOP(Taobao Open Platform)平台的发布似乎让人们看到了已经关停的“阿里软件互联平台”似乎在“淘宝网”上得到了重生!据称这是阿里集团“打造开放、协同、繁荣的电子商务生态圈”战略的重要一步。 有了“前端”业务的强大品牌,阿里巴巴正在恶补“后台”协同、管理的这一块短板,但是,如果还是以一个公共平台“堆砌”的方式来做的话似乎仍不乐观。企业之间的竞争早已经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B2C和部分B2B只是解决了部分电子商务的问题,而整个供应链之间的可能是“B2B2B…B2C”的 “全程电子商务”的模式。要想解决整个供应链的管理问题,必须数倍于B2C的复杂程度的新的运营平台的诞生才行。一个顺理成章的结论就是,一个需要重新规划的、新的管理系统,才能满足全程供应链节点之间的日益迫切的电子商务的需求!也就是说,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和管理系统已经无法适应企业的需求了。一个有别于现有电子商务模式的时代,一个以产业集群和全程供应链为服务目标的“全程电子商务时代”来临了! 而同样基于对现状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憧憬也出现在中国管理软件的领军者们。熟悉中国自主品牌管理软件的人们知道,以财务软件起家,在ERP行业做得风生水起的自主品牌也一直在寻找突破自身规模瓶颈的出路。如果说财务软件解决的是部门级应用,ERP解决了企业级应用的话,“全程电子商务”则是解决全程供应链的协同管理问题,其规模和市场容量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如果说财务软件、ERP作为中国信息化的前两个里程碑式的阶段,那么,我们可以说“全程电子商务”必然是第三个阶段。中国软件企业正在迎来第三个爆发阶段,谁在这个阶段主导沉浮,谁必将是下一个软件巨头! 以经营ERP等管理软件见长的软件企业们和以电子商务为主的阿里巴巴们开始在这个时代有了交集。B2C和中小企业的B2B所服务的企业数量是巨大的,但其收益正好相反;而躲在中小企业背后的大企业之间的B2B交易才是全程电子商务时代的主角!对他们来说,成本的支出永远是在收益之后才考虑的问题,也就无所谓免费与否的争执。说白了,只要解决收益问题,大企业之间的B2B的交易会愿意支付不菲的服务费或者佣金,这种电子商务模式带来的收益正好和中小企业B2B的收益呈倒挂状态。 按照“全程电子商务”首倡者,金算盘软件创始人兼董事长杨春的说法,他提出的“全程电子商务”概念包括“交易、协同、管理”三个部分,现在的 “淘宝网”和“阿里巴巴”只是解决了交易的问题,协同和管理是他们必然要涉及的领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有两大力量正在“全程电子商务”领域汇集:即做网上交易“前端”部分的传统电子商务企业向“后台”协同、管理渗透,而原来做协同、管理的管理应用软件厂商正在向“前端”进发。自从金算盘在2006年7月开始{dy}次提出“全程电子商务”概念后一直潜心研发应用平台,而用友伟库网正在热推“全程电子商务”概念;金蝶则发力推广其视为全程电子商务关键环节的 “供应链电子商务化”。 金算盘CEO张后启称:“金算盘这几年一直低调做事、扎实耕耘,力争在软件系统本身{lx1}竞争对手三年。”张后启以成都温江“花木网”为例来阐述他心目中的全程电子商务。“花木网”把8000家花木企业,包括花木的生产商、经销商和花店整个这一条链打通了,并配套建设了一个交易大厅,在上面的大屏幕上可以看到花木的当天的价格、交易的量。还有一个服务柜台,提供包括工商、检疫、物流甚至xx等服务,然后边上又有培训教室,让这些企业来接受培训。这样集合了线上线下的服务非常有特色,打造了一个区域产业集群,真正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这就是区别于其它电子商务模式的地方。 有关数据表明,2009年的B2C交易量是2000多亿,而B2B的交易实际上已经是3万多亿。张后启认为,现在B2B的交易实际上是按照 B2C的方式在做的“交流”,而不是真正的“交易”。B2B比B2C要复杂的多了,两个企业之间,B2B是以合同为基础,B2C是一个现金交易,而B2B 是信任交易。政府在抓电子商务的时候,更多的是着眼于打造区域产业集群。 如果说四年前的金算盘已经占得了“全程电子商务”概念和推广的先发优势,但在今天,这种优势是否得以保持?金蝶、用友在这场新的较量中是否能继续保持原来在财务软件和ERP时代的优势?传统的“阿里模式”和“非阿里模式”的电子商务发展路径到底谁能念懂真经?这一切都让业内同仁拭目以待。但可以确定的是,“全程电子商务”领域的竞争才刚刚开始。决定竞争优势的,除了原有的品牌和资金优势外,更在于对这个概念和实践的理解是否彻底,开发的平台是否得到了市场的欢迎,推广上市的时间是否快速及时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