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宰相传》之管仲(二)_查德祥珍惜身边每个人_百度空间

 兴修水利,除水旱之害
  管仲不仅是当时xx的政治家,还是xx的治水专家。他特别强调水利的地位和作用,把兴修水利看作治国安邦的根本大计。
  有一次,管仲与齐桓公一起探讨治国方略,管仲进言道:“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所谓“五害”,即水害、旱害、风雾雹霜、瘟疫、虫灾。“五害之属,水最为大。五害已除,人乃可治。”就是说,水和旱都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的自然灾害,特别是水灾危害{zd0}。治理国家必须采取措施xx这五种自然灾害,才能确保农业丰收,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安定,国家繁荣昌盛。在我国历史上,管仲{dy}次提出了治水是治国兴邦的头等大事。
  管仲认为“除五害,以水为始”。水分干流、分枝(支)、季节河、人工河和湖泽五类。要根据不同水源的特点,因势利导,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兴利除害,使其为灌溉和航运服务。治理水害必须防范于未然,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应设置水官,选拔对水利工程技术比较熟悉的人员担任。冬季要经常视察河渠堤坝,发现需要维修治理的,要及时向官府报告,经批准后组织实施。在不妨农时的情况下,发动百姓兴修水利,并经常检查维护。汛期堤坝如有毁坏,要把责任落实到人,抓紧修治,官府组织人力支持。遇有大雨,要对堤防加以适当遮盖,在迎水冲刷的危险堤段要派人据守防护。“终岁以毋败为固,此谓备之常时,祸从何来?”只要整年都保持牢固不坏,随时防备,祸患就无从产生。
  关于农业灌溉,管仲认为:“夫水之性,以高就下。”引水灌田要顺应水往低处流的特性,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要引水灌溉高处的农田,就需要在上游修建堰坝等扼水建筑物,为引水创造先决条件。还必须选择渠道的合理坡降。坡度大了,水流过快,会冲毁渠道,甚至剥蚀石头。缓了,水流过慢,又会造成渠道淤积。当渠道通过难以避免的道路、小河或沟谷时,还需要修建多种形式的建筑物,如倒虹管、跌水等。这样,水就可以“迂其道而远之,以势行之”,沿着渠道顺着地形向远处的农田流去。管仲还对渠道水流中的水跃和环流两种破坏性的水力现象,作了比较科学的论述,初步认识到水跃现象是由于渠道纵横断面上的局部突然升降造成的。并指出,水跃能够破坏工程,甚至导致“水妄行”的事故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能够对渠道工程的有关水力学问题作出如此明晰的说明,是难能可贵的。
  管仲主张,水利工程施工民工要从老百姓中抽调,秋季末期就要按人数、土地多少组织施工队伍。不要平均摊派,要分别男女大小,依劳力状况分工。丧失劳动能力的可免其劳动。有病不能干活的可算病假。不能出全工的,可出半工。被征派治河的,可代替服兵役,并造册上报官府。冬天就要备好筐、锹、板、夯、土车、防雨棚车和食具等用具。工具数量要合理搭配,以利组织劳力,提高工效。同时要留有储备,以便替换被损坏的工具。工具都要经过水官和地方官吏共同检查,防止虚报或滥竽充数。除备好施工工具外,还需备好柴草和埽料,以作夏秋防汛之用。为了严格督促,还要建立一套奖惩制度。这样,才能调动各方力量,齐心合力投入到治水中去,并做到有备无患,常备不懈,万无一失。
  针对齐国黄河流域的气候特点,组织农田水利建设的黄金季节应是夏历春季。因为“春三月,天地干燥,水纠裂之时也”,这时土料含水量比较适宜,容易夯实,工程质量有保证。而且这时“山川涸落”,处于枯水时期,可以把河床滩地上的土取来筑堤,既起疏浚河床的作用,又可以节约堤外的土源,以备夏秋防汛抢险时有足够的土料。再者,从农事来说,这期间“故事已,新事未起”,是农闲季节,且昼长夜短,气候适中,要利用这个大好季节兴修水利,构筑堤防。而其他季节则“不利作土功(工)之事”。两千多年前,管仲提到的一些原则,直到今天还在应用。
  管仲还对城市水利作过专门研究,有着十分精辟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就是说,选择都城或城市的位置,不要很高,以免造成取水困难;也不要太低,以减少防洪排涝的工程量。良好的水利环境对于城市建设必不可少。既要拥有足够的水资源供应,又要具备良好的防洪条件。城市建设布局要因地制宜,视地形和水利条件而定,不必拘泥于一定的建筑模式。

 无商不富,经营女闾
  齐国在管仲的辅佐下,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齐国的鱼盐、铁器、蚕丝等业都很繁盛,故齐国可藉商业的力量,在国内操纵农民的生活,在国外支配黄河流域。管仲对于农商关系、价格问题、统制政策、国营事业、兵农制度,都进行了全面探讨。管仲通过《管子·轻重篇》一书,所阐发的以轻重之术治国的方略,主张通过经济手段调控治理国家,与商鞅、韩非主张通过封建专制国家法令治理国家也显有不同,管仲更强调市场的作用。
  在商业政策上,管仲认为,一方面要防止豪强过份垄断市场;另一方面,管仲提倡重视商业经济发展,他取消关税,在道路关卡不对商人的行旅货物征税,在市场上,对商人只收铺位租金,而没有其他诸如营业税、牌照费等苛捐杂税,给商人以优惠政策,营造发展市场经济的有利条件。
  他主张在重视农业、稳定个体农民经济基础上,通过商品经济来富国、强国,提出了国家通过货币、商品的“轻重”关系,提出国家从宏观上管理和调节经济的理论。这在先秦经济思想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中国古代xx的出现是比较复杂的,开始是“家妓”,可能还有“巫妓”(巫娼),以后又发展为“宫妓”、“官妓”、“市妓”、“私妓”,逐渐渗透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去。
  西周是奴隶制度极盛的社会,蓄女奴之风甚广,是中国古代蓄“家妓”、“奴隶娼妓”之始。管仲任齐相后,设立“女闾”,相当于国家设立妓院。其设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淫乐,而是有一些政治和经济目的:{dy},为国家增加收入,置女市收男子钱入官,即后世所谓“花粉税”、“花粉捐”。所以清朝的褚学稼说:“管子治齐,置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充国用,此即花粉钱之始也。”第二,缓和社会矛盾。即一方面让一些有需要的男子可以有发泄的地方,另一方面使大量女奴隶得以适当安置。如《韩非子·外储》说:“桓公见民行年七十而无妻,以告管仲。对曰:'臣闻上有积财,则民必匮乏;宫中有怨艾,则民有老而无妻者。'桓公曰:'善。'令于宫中女子未尝御者出嫁之,乃令男子年二十而室,女子年十五而嫁。”这一来,使社会上有些男子无妻的矛盾缓和了。同时,当时桓公称霸,在征战中俘获他国女子很多,国内还有些罪犯女奴隶,把她们安置在女闾中,可进一步解决社会上一部分人的需要。第三,吸引游士。当时各国诸侯争雄,齐国要称霸,必须网罗人才,用游谈之士。管子相齐,已开布衣卿相之局,可是这些游士大都是生活放荡不羁的人,喜爱妇人与醇酒,于是开设妓院就成了吸引他们的一种手段。燕太子丹也有类似的做法,他为了招揽人才,吸引游士,挑了一批美女安置在旅馆中,每有宾客经过,就派这些美女招待、侍宿。这种想法与做法在当时无疑是非常大胆的。
  通过实施以上一系列措施,齐国的经济迅速繁荣起来,为齐国的称霸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收购活鹿,削弱楚国
  管仲或许称得上世界上{dy}个发动“经济战争”的高手。齐桓公把南方的楚国看成王霸事业上的“假想敌人”,一心想如何削弱楚国。但楚国的军事战斗力很强,不是齐国轻易能削弱得了的。齐桓公问管仲:“楚国是一个强国,其人民精通格斗的技巧。我们要举兵讨伐楚国,恐怕力不从心。一个楚国就很麻烦了,以后的路该怎么走?”管仲说:“大王您就高价购买楚国特产的鹿吧。”齐桓公于是在与楚国交接的边境上设立了一座小城,并派人到楚国购买活鹿。楚国活鹿的价格为8万钱一头,管仲让齐桓公派中大夫王邑带了2000万钱去楚国大肆收购。楚王听说后,高兴地对其令尹(宰相)说:“金钱是人人都喜欢的,也是国家赖以生存的东西。而鹿,不过是禽兽而已,楚国多的是,即使都不要也无所谓。现在齐国出那么多钱来买我们不需要的东西,这是我们楚国的福气啊!老天让齐国这个傻冒儿来便宜我们,太好了!赶快发布命令,让老百姓赶紧捕捉活鹿,尽快把齐国手上的钱换过来!”
  为炒作这一事件,管仲还煞有介事地对来自楚国的官方采购商人说:“你能给我弄来20头活鹿,我就赏赐你黄金百斤;弄来200头,你就可以拿到千斤黄金了。楚国即使不向老百姓征税,财用也够了。”
  于是,楚国上下都轰动了:无论官方还是民间,也无论男女老少,大家都放下手头的活,漫山遍野地去捕捉活鹿。
  可这时,管仲却让大臣隰朋悄悄地在齐、楚两国的民间收购并囤积粮食:楚国靠卖鹿赚的钱,比往常多了5倍;齐国收购囤积的余粮,也比往常多了5倍。
  于是,管仲对齐桓公说:“好了,这下我们可以安心去攻打楚国了!”齐桓公问:“为什么?”管仲回答:“楚国拿了比往常多5倍的钱,却误了农时,粮食又不可能几个月时间就有收割,楚国一定会去收购粮食的。到时候我们封锁边境就行了。”
  齐桓公恍然,于是下令封闭与楚国的边境。结果楚国的米价疯涨,楚王派人四处买米,都被齐国截断,逃往齐国的楚国难民多达本国人口的十分之四。楚国元气大伤,3年后向齐国屈服。
  齐桓公在位期间,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先后灭掉30多个小国。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

  临终论相,思想独特
  周襄王七年(前645),为齐桓公创立霸业呕心沥血的管仲患了重病,在管仲病危时,齐桓公亲自前去看望这位满腹经纶的人物,他拉着管仲的手说:“仲父的病果真要是治不好,寡人将委政于何人?”当时能让管仲看上眼的宁戚、宾须无已经先后去世,管仲感叹说:“惜哉呼,宁戚也!”齐桓公不解地问:“宁戚以外就没人了吗?我想任命鲍叔牙,可以吗?”管仲回答道:“鲍叔牙是正人君子。然而不能让他执掌重权,他善恶过于分明,有谁敢和他交往呢?鲍叔牙发现一个人的一处短处一辈子也忘不了,这正是他{zd0}的短处呀。”桓公又问:“隰朋可以吗?”管仲回答说:“隰朋如同我的舌头,您想想看,身体死了,舌头能活多久?恐怕隰朋不会长远为您所用。”齐桓公又问:“那么易牙如何?”管仲立即回答道:“皇上您就是不问我,我也正要跟您说,易牙、竖刁、开方3人,一定不能重用!”齐桓公说:“易牙为了增进寡人的食欲,连自己的儿子都烹了让寡人吃,这是爱寡人胜过于爱自己的儿子,像如此忠心的人你也怀疑?”管仲回答说:“人情莫爱于子。其子且忍之,何有于君?”齐桓公又说:“竖刁自残做寡人的太监,这你也怀疑?”管仲说:“人情莫重于身。其身且忍之,何有于君?”齐桓公{zh1}说:“卫国的公子开方放下千乘大国的太子不做,来效力于寡人,以爱护寡人为荣幸。他的父母死了都不奔丧,这是爱寡人胜过于爱父母呀,这你不怀疑了吧?”管仲回答说:“人情莫亲于父母。其父母且忍之,又何有于君?况且千乘之封,是很多人的欲望,他能放弃,说明他的欲望超过了千乘之封。圣上千万要远离这种小人,否则他一定会乱国的!”
  管仲死后不久,齐桓公没有听管仲的话,还是启用了竖刁、雍巫、开方三人。不久,齐桓公得病卧床不起,请来扁鹊看病,没想到扁鹊不辞而别。雍巫见扁鹊也不辞而别,料到齐桓公的病很难xx了,于是跟竖刁商议出一条计策,在宫门上面悬挂了一块牌子,假传齐桓公的圣旨。牌子上面写道:“寡人有怔仲之疾,恶闻人声,不论群臣子姓,一概不许入宫,着竖刁紧守宫门,雍巫率领宫甲巡逻。一应国政,俱等寡人病愈后奏闻。”竖刁、雍巫二人假写圣旨牌子,挂在宫门外面,并且把守宫门不让任何人进去。过了三天,见齐桓公还没死,竖刁、雍巫二人便将齐桓公的左右侍卫,不论男女通通逐出宫门,把宫门阻断,又在齐桓公寝室周围筑起三丈高的墙,将宫里和宫外彻底隔开,只在墙下留一个小洞,像狗窦一般,早晚让小内侍钻入,打探齐桓公生死的消息。齐桓公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仰天长叹,懊悔地说:“如死者有知,我有什么面目去见仲父?”说罢,用衣袖遮住脸,就这样被活活饿死了。
  桓公死后,宫中大乱,齐桓公的几个公子为争夺王位各自勾结其党羽,互相残杀,致使齐桓公的尸体停放在床上六七十天无人收殓,尸体腐烂生蛆,惨不忍睹。第二年三月,宋襄公率领诸侯兵送太子昭回国,齐人又杀了作乱的公子无亏,立太子昭为君,即齐孝公。经过这场内乱,齐国的霸业开始衰落,中原霸业逐渐移到了后起之秀的晋国。
  管仲的一生,不仅帮助齐桓公建立了彪炳史册的业绩,人们崇拜他的治国安邦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并对他的思想不断xx,从而编成了《管子》一书。该书由西汉时刘向编定而成,原有86篇,现只有76篇,内容分为八类:《经言》九篇,《外言》八篇,《内言》七篇,《短语》十七篇,《区言》五篇,《杂篇》十篇,《管子解》四篇,《管子轻重》十六篇。
  《管子》是战国时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在刘向编定之前,韩非、贾谊、司马迁等人都认为它有一个中心思想,即主张法治的同时也提倡用道德教化来进行统治,对礼和法是并重的。所以有人推测这是齐国学者结合本国特点,托名管仲提出的一种新学说。也许是刘向或其他人把各派的著作编进了《管子》,造成了内容庞杂的结果。尽管如此,《管子》还是在保存丰富的史料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古代宰相传》之管仲(二)_查德祥珍惜身边每个人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