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腰傣村甘蔗甜_竹林风_新浪博客

          花腰傣村甘蔗甜

  

过了水田是蔗林  
                      

  到云南,去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的戛洒镇,来到颇有几分神秘的花腰傣人村落做客,是我们一行应云南日报和玉溪日报邀请的北京作家、评论家和书画家都十分开心的事。

  地处红河谷的新平县,是中国花腰傣{zd0}的聚居地。5万多花腰傣人,居住在哀牢山和磨盘山对峙的红河谷中。我们来的村子,这些年由于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公路修到村头,柏油小马路连通农舍。村外的梯田、远山,村里的水塘、花木、竹林,哪里是边远地区的农村啊!放到大都市,分明是一个小公园。我们都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



傣家村头

  在一家农舍的门外,戳着几根刚刚由田里砍下的甘蔗,青绿色的,三米多高,下边有根,顶上还带一簇翠绿的叶子。我们这些久居北方大城市的人中,许多人还真没见过这样“全须全尾”的甘蔗。北京日报副刊部主任李培禹开着玩笑,顺手拿了起一根,学着查路条的儿童团员的样子,把甘蔗当红缨枪扛着,只不过缨子是绿色的。走出去一段,他想把甘蔗还回去,可是都是挺排场的小楼,门扉大敞的屋子,还真认不出是在哪户人家拿的了。灵机一动: “咱们买下来吃吧!谁家的甘蔗啊?我们买了。”嚷了几声,没人答应,一个半大的男孩笑着说:“这还用买吗?拿去吃就是了。”一位老汉指着村外茂密的甘蔗林说:“那边有的是,你们找附近的人家,让人给削皮吧。”就近有一位中年汉子,拿着长长的刀,边削边聊。他是花腰傣人,说这种甘蔗不是城里人吃的果甘蔗,是制糖的糖蔗:“这种甘蔗的种植面积正在减少,县里正推广更好的品种。糖蔗水分少些,甜度高。甜得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根甘蔗分完了,来晚的人还没有尝到,陪同的镇长说:“没关系的,我们安排了这个‘节目’,管够呢!”



李培禹扛甘蔗

  到了村委会,院子里搭了一个大大的棚子,摆满了小板凳。大家围成圈,主人们用长刀把甘蔗截成段,头尾部不要。“甘蔗没有两头甜嘛!”年轻的同行人在这里找到这话的出处。主人们打皮的速度很快,一会儿功夫,每人手里就都有一段甘蔗了。“团团坐,吃甘蔗。”不知谁喊了一声,气氛更活跃了。


排排坐,吃甘蔗

  作家、书画家们坐在一圈吃甘蔗,还挺有看头儿呢!你看84岁的李滨声老,笑眯眯地看着大家吃甘蔗,主人们把削好的甘蔗段送来,李老摆摆手说:“牙不行了,甜领在心了啊!”得到几位有同样情况的朋友拥护,于是,在品甘蔗的人中,有了几位“心领”的“看客”。北京作协副主席刘庆邦看着看着挡不住诱惑了,也拿了一段甜蔗试吃起来。大家都说评论家田卉群、编辑李静、刘春是淑女型的吃蔗人,田卉群教授拿着一段甘蔗,斯斯文文地从上端咬下一口,只要有镜头对着她,她就摆着造型,光笑不咬。北京报业集团副总编初小玲看到我给她拍的一张照片,忙说:“吃相不好,快删掉。”书法家弓超创作时认真,吃起甘蔗来也最投入,边吃边说:“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风卷残云,不一会儿,他跟前就有了一大推蔗渣。


美女甜蔗

 最逗的是一路上风趣横生的作家凸凹,称自己是卖甘蔗出身的,接过主人的长刀,为大家服务,削了几段,速度还真不慢。可是主人善意地提醒他:“危险!要从怀里向外削啊!”引得大家一阵哄笑。在众人都饱享甘蔗的甜美吗,离席之后,文静的女编辑王丽敏余兴未尽,一个人拿着长刀,从怀里向外练着削皮,边削边自我表扬:“我削得还挺快吧?”


三静两动

  见识过草原蒙古包前的下马酒,云贵侗寨苗寨门前的迎客酒。大家都说,这种以甘蔗待客人的“节目”,还是头一遭遇到。军旅作家沉石说:“真是异曲同工,别有风味呢!”

  花腰傣村的甘蔗甜啊!甜了傣家人,也甜了远来的客人。

 

              2009.12.27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花腰傣村甘蔗甜_竹林风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