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地为牢36年,听90后MM讲围城故事(原创)

画地为牢36年,听90后MM讲围城故事 (原创)

2010-05-02 08:39:55 阅读103 评论3 字号: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为了把这个围城故事写好一点,我在半年的时间里,曾利用假期和xx去过三次钓鱼山。

 

 这个帖子有点长哟,请大家{zh0}耐心一点!我想还是从世界历史上{zd0}的帝国蒙古国开始讲起吧。我知道历史{jd1}不允许虚构,所以在写它的时候,尽量引用了钓鱼城博物馆里的原文资料。但我真的写得好辛苦哟,反复修改了N次呢!

 

 怎么说呢?好像班上不少男生都很喜欢以这个人为荣,说他代表了黄色人种,用暴力征服了许多地方。在新浪还有人这样回帖:“长知识了,谢谢楼主,原来元朝时期大半个地球都是中国的。”我看了简直好郁闷哦!

 

 

先请大家看两张博物馆翻拍的照片。它们是成吉思汗去世时大蒙古国的疆域图,怕大家看不清楚,我把它下面的文字都抄下来了:“公元1219年至1227年,成吉思汗西征,灭亡了据有中亚、伊朗和阿富汗地区的花剌子模国,为追击花剌子模王子扎兰丁,进入了当时的北印(今巴基斯坦),为追击花剌子模沙穆罕默得,进军北伊拉克,外高加索,深入南俄平原,打败俄罗斯诸侯联军。”

 

 蒙古汗国扩张狂潮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来势之猛,在世界历史上尚无先例,因此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至公元1300年,几乎整个亚洲和欧洲的大部分都成了大蒙古帝国的领地,其势力范围内有720个民族,3000万平方公里版图,是世界历史上{zd0}的帝国。

天哪,才短短三年时间,疆域一下子扩大了这么多耶,我们国家至今才56个民族,960万平方公里,就已经号称泱泱大国啦!)

 

 

 为什么这个地方要叫做钓鱼城呢?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终于在网上找到一份钓鱼城的导游解说词,这样就好办得多啦!

 

 原来这其中有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呢。“南宋祝穆在其xx的地理总志《方舆胜览》卷64合州里这样记载道:钓鱼山,山南大石砥平,有巨人迹,相传异人坐其上投钓江中,山以是名。”

 

 

 我就认真地抄下去吧,免得空口无凭,博物馆的图片资料和这份导游解说词已经说得够清楚明白啦!不然像在天涯那样,有人见我帖子人气很旺,就跑来指责我说:“一个乳臭未干90后,拍几张照片,掉几句书袋,枉谈什么历史,战争,和平,实在是非常可笑的一件事!”还遗憾地说什么:“天涯没落了!”不过在未讲之前,我还是要先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蒙古人把钓鱼城包围得死死的,始终攻打不下来。但少数民族的性格就是这么牛,连大汗(皇帝)都战死啦,也一直不肯撤军。这场战争就整整打了36年!

 

 

 玛因高特,36年啊,这是一个什么时间概念呢?战争刚爆发的时候,那些最早参军的将士,如果有幸活到后来的话,那也肯定全都老啦!

 

 说不定他们和三十而立的80后GGJJ一样,那时虽然不流行折纸飞机的游戏,但至少已经变得喜欢怀旧,每天蹲在战壕里,总是忍不住要把几十年前刚开战的故事,唠叨给儿孙辈的新兵们听呢!

 

 当敌我双方对阵,隔着城墙扔石块,一刀一枪肉搏的时候,大家恐怕早就变成了熟人,说不定还能叫出对方的名字来呢! 

 

 我说这些话,并不是不相信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曾经发生过,而是36年确实太长啦,让人一时无法想象。

 

 数以万计的日日夜夜,蒙军始终都对这座城“不离不弃”!为什么他们不绕道而行,或者换一种进攻的方式呀?还可以派个像貂蝉一样的美女进城卧底,{zh1}来个里应外合,把这座城堡的防线轻易击溃呢?

 

 不过蒙古人还真聪明啊,既然打不下来,那他们干脆就拿刀枪做笔,画地为牢,把当时顽强抵抗的十万军民在钓鱼城中整整关了36年,相当于把他们每个人都判了长期徒刑一样。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情愿为你画地为牢, 我在牢里慢慢的变老,还给你看我幸福的笑……” 

 

 自1243年到1279年间,在被蒙古人紧紧包围的36年里,除了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御外来侵略者,钓鱼城中还发生了些什么故事呢?这在历史书上似乎还很少有文字记载,所以{zh0}请大家也一起来想一想,把那些空白补齐吧!

 

 首先是城里居民的小孩还每天上学读书吗?那时妇女普遍没文化,所以老师们是不是都被抽调到城墙上打仗去了呢?

 

 高一语文课学过《越王勾践》,城里会不会像勾践时期那样,鼓励老百姓多生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将来好从军打仗呢?说不定那个时候,普通的老百姓家庭也可以像皇帝一样生一大堆阿哥。

 

 城里的农田肯定有限,而且种田的年轻男人也不多,喂饱十万张嘴几乎不可能,那时会不会凭着票子,领取少得可怜的救济粮维持生存呀?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大部分人看起来肯定都长着一副面黄肌瘦的面孔啦。

 

 蒙军36年来,天天重兵驻扎在城外。双方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在战斗,但即使是喘息之际,钓鱼城里也必然一直处于警备状态吧?城里对于鸡鸣狗盗之徒的打击一定十分严,弄得不好在那个非常时期,路上每隔五六百米都会有公告栏,上面写道:以遵纪为荣,以为耻;城外恶鬼低嚎,生性残暴,爱食人肉,作奸犯科,不善之人均驱逐出城,任其飞蛾扑火,自生自灭。这样既压制了不法分子,又充分将敌方丑恶化。

  

36年世殊事异,城内外交战的双方都有了第二代。空闲时,汉人老爸带着儿子登上城墙,手搭凉棚,眺望蒙军营地,你看,那是妖怪住的房子。蒙古人老爸带着它的混血小孩,在坡底遥指钓鱼城,你看那是怪妖住的房子。儿子长大后,从军参战,在战斗中遇见对方,妖怪战怪妖。

 

 当时的战争手段很落后,远距离打击敌人的武器除了xx,另外最需要的恐怕就是石头啦!不知是不是每天都派妇女老幼满山遍野去寻找石头呢?

 

 当时宋蒙两军语言不通,守城的汉人一定长期哈哈大笑,一边开炮,投掷石块,一边嘴里时刻不停地嘟囔,大骂城墙底下的蒙古人,已解心头之恨吧!

 

 

 

 这是我几个月前在钓鱼山下照的,那时野生的芦苇正开得蓬蓬勃勃,就像白色的火焰。这是我最喜爱的植物之一,因为它的读音中包含着我的名字呢,你猜到了吗?-_- 

 

 

 

 现在它们已经变得枯黄啦!

 

 

 这是在合川市区无意间发现的一处雕塑,中间那颗明珠是比喻钓鱼城的吗?它的四周飞舞着刀枪剑戟的光影,xx可以想象出当年战争的激烈程度来呢!

 

 钓鱼城下的嘉陵江大桥。这儿的嘉陵江在重庆主城区上游方向。

 

 

 

 钓鱼山下一片苍凉景象。

 

 那解说词中这样写道:“钓鱼城是创造中外战争史奇迹的军事要塞,是改写世界中古历史的英雄名城。”

 

 “7个多世纪前的宋蒙(元)战争时期,身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的余玠为抵御蒙古xx的进攻,采纳播州 (今贵州遵义)冉琎、冉璞兄弟的建议,于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筑城钓鱼山,并将合州及石照县治移至钓鱼城,屯兵积粮,以作渝、夔藩篱,全蜀屏障。” 

 

 “余玠(?——公元1253年),字逸夫,号樵隐,蕲州(今湖北蕲春)人。以战功累官大理少卿、淮东制置副使等职。1242年升任权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入蜀后,大改弊政,招募人才,采纳冉氏兄弟谋略,修筑钓鱼城,在四川建立了山城防御体系。1248年升任兵部尚书。”

 

 “冉琎,生卒年不详,播州(今贵州遵义绥阳县)人,有文武才,隐居绥阳平木山中。闻余玠治蜀,礼贤下士,遂到重庆向余玠献策曰:“今守蜀之地,在于迁徙合州”,“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矣,巴蜀不足守也。”余玠上奏于朝,诏冉琎为承侍郎,权发遣合州,屯兵戍守,遂为钓鱼城{dy}守将。“

 

 

 “冉璞,生卒年不详,冉琎之弟,与兄齐名蜀中。1243年,余玠入蜀,二冉赶赴重庆,经数月深思熟虑之后,共同向余玠提出了“徙治合州为守蜀之计,在钓鱼山筑城,戍守”的谋略。余玠上奏朝廷,诏冉璞为承务郎通判州事。是年,二冉赴合州,调集合州五县军民,完成了修筑钓鱼城,迁徙合州的重任,随后,冉璞辅佐其兄驻守钓鱼城。“

 

 “钓鱼城36年抵抗战争是一场震惊中外、影响深远的伟大战争。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南宋合州10余万军民凭籍钓鱼城天险,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蒙(元)倾国之师展开了殊死搏斗,打破了蒙古旋风不可战胜的神话,谱写了世界军事史上最光辉的篇章。”

  

 

 “从公元1243年到1279年,南宋合州军民在守将王坚、张珏的率领下,凭籍钓鱼城天险,“春则出屯田野,以耕以耘;秋则运粮运薪,以战以守”,抵御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蒙(元)精锐之师,创造了守城抗战36年这一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迹。” 

 

 “王坚(?——公元1264年),籍贯不详,原为孟珙部将,忠勇兼至,屡立战功。1254年以兴元都统制兼知合州,驻守钓鱼城。1259年,蒙哥汗亲征钓鱼城。王坚“战以挠敌,守以围城”,击毙蒙哥汗及前军总帅汪徳臣,震惊中外,1260年,王坚应诏入朝,拜侍卫步军都指挥使。1263年,因受权奸嫉恨,遭贬,出知和州(今安徽和县),积郁成疾,于翌年卒于任上。” 

 

 “张珏(?——公元1280年)字君玉,凤州(今陕西凤县)人,18岁从军钓鱼山,1263年任合州知州,成为钓鱼城主将。张珏魁雄有谋,善用兵,人号“四川*将”(中间有个字看不清楚)。1275年升任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庆府。他率领钓鱼城守军支援重庆,收复泸州、涪州(今重庆涪陵)等地。1276年底,张珏驻守重庆。1278年,因城破突围被俘,在押赴元大都(今北京市)的途中自刭而死。” 

 

 “钓鱼山三面环水,形似半岛。由北而来的嘉陵江,在山之北纳渠江水,沿脚西泄,再于西南角的鸭嘴与涪江会合,绕经钓鱼山南,滔滔东去,形成了一巨大的钳形江流,俨然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 

 

 “蒙哥(公元1208年——1259年),成吉思汗孙,拖雷长子,窝阔台养子。1235年与拔都、贵由等西征不里阿耳,钦察、斡罗斯等地。1251年7月被推戴为蒙古汗国第四任大汗。1252年,命弟忽必烈攻大理,也古攻高丽。1253年,命弟旭烈兀西征。1258年大举进攻南宋,并亲率主力攻入四川,次年,围攻钓鱼城半年不克,战死在城下,终年52岁。在位九年,庙号宪忠,祀恒肃皇帝。”

 

 “在成吉思汗之后的蒙古大汗,蒙哥是最值得注意的一位,他登基时已经43岁。蒙哥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生活俭朴,以狩猎为乐。蒙哥亲政后,严格执行祖父成吉思汗的法令扎撒黑,他的政策是坚定而明确的,在他的励精图治下,蒙古帝国xx恢复了成吉思汗时代的强盛。蒙哥并没有放弃他的民族性格,建立起了巩固的民族机构,使蒙古帝国摆脱战乱,逐步纳入正轨。”

 

 这是我在钓鱼城博物馆里翻拍的。但有的字太小了,大家看起来肯定很吃力,所以我还是采用了照抄的办法。这样也强迫自己读了一遍历史课上还没学到的东东,但愿我不要忘得太快啦o(∩_∩)o…!

 

 

“ 1259年,蒙哥汗(元宪宗)在御驾亲征钓鱼城之战中战死,导致大蒙古国从南宋和西亚战场全面撤军。由此,钓鱼城在世界中古史上赫然铸就了“延续宋祚、缓解欧亚战祸、阻止蒙古向北非扩张”的不朽丰碑!”

 

接下来请看续集:

石头、剪子、布,90后MM再讲围城故事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画地为牢36年,听90后MM讲围城故事(原创)】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