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8 17:59:48 阅读1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东方观点】
食品污染
food pollution
【摘 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汉语拼音】shipin wuran
【中文词条】食品污染
【外文词条】food pollution
【作 者】余贻骥 李志媛
知识分类:分类检索 / 现代医学 / 现代医学 / 社会医学 / 食品卫生 / 食品污染
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化学物质或病原体附着或混入食 品的现象。食品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作为食品 的动物、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由于呼吸或摄食、饮水而 使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内并积累起来;二是食品在加工、 包装、贮运、销售和烹调过程中,受到污染物或其他有 害物(病原体、食品添加剂)的沾污。
研究简史 18世纪以前,人们认为食品中毒是由于食 品腐败后产生的妥美毒素引起的。随着科学的发展,检 测分析方法不断改进,对食品成分和卫生质量有了较多 的了解,在食品质量管理方面,开始着重保护食品固有 成分和卫生质量。如1938年美国参议院通过《xx食品 药品化妆品条例》,要求保证食品的xx成分。这项条 例于1958年修改并增加有关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规定。20 世纪初,美国制定了《纯食品和药品条例》,并建立了 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均于 50 年代制定了食品和药品管理法规,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 机构。
1963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 成立了食品法典委员会,以后又分设两个专家委员会:农 药残留法典委员会和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
中国汉代xx医学家张仲景在著作中指出:“六畜 自死,皆疫死,则有毒。”《唐律》中有食品管理的条 文。元朝忽思慧着有《饮膳正要》,举出一些不能食用 的食品。中国从1953年起从中央到地方成立卫生防疫站, 其中设有食品卫生部门和食品化验机构,进行食品卫生 管理和食品卫生科学研究,并对食品中毒进行流行病学 的调查研究。1974年中央成立全国食品卫生领导小组,各 省市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推动食品卫生工作。
分类 食品污染按性质的不同,可分为3大类。
生物性污染 食品受到xx、霉菌和它们所产生的 毒素,以及寄生虫卵的污染,会引起人们食物中毒,患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或者使食品腐败等(见食品生物污 染)。评价食品污染程度一般以食物中检出的xx数和 大肠菌群值为指标。
化学性污染 指食品中含有毒的化学物质。农药污 染是食品的化学性污染的一大来源。各种农药对食品的 污染情况如下:①有机氯农药:用量较大的为六六六和 DDT。在自然界中不易降解,能在食品中长期残留。在生 物体中可以富集,主要是蓄积在人体脂肪中。慢性中毒 表现在伤害肝、肾和神经系统。有些国家已禁止生产和 使用。由于成本低,效率高,很多国家仍允许使用,但 须规定每日容许摄入量(见有机氯农药污染)。中国的 有关规定如表1中国规定的六六六和DDT的食品容许摄入 量和残留量。②有机磷农药:有对硫磷、甲拌磷、马 拉硫磷、乙硫磷、双硫磷、三硫磷等,在自然界中极易 分解,在食品中残留时间短,在生物体内分解也较快,因 而慢性中毒比较少见,但急性毒性较强。有机磷对胆碱 酯酶有抑制作用,使神经功能失调,嗜睡、震颤、语言 失常。某些有机磷农药,可使误食者出现缓发性神经中 毒症状。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有机磷农药乐果每日容许摄 入量为每公斤体重0.02毫克,果蔬容许残留量为每公斤 2.0毫克,番茄、辣椒为每公斤1.0毫克;敌百虫每日容 许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0.01毫克,辣椒容许残留量为每 公斤1.0毫克,甘蓝、甜玉米、芹菜、小麦为每公斤0.2 毫克,大米、大豆、花生仁、豆类、卷心菜、畜肉为每 公斤0.1毫克,全脂奶粉为每公斤0.05毫克(见有机磷农 药污染)。③有机汞农药:中国常用的有西力生(氯化 乙基汞)、赛力散(醋酸苯汞)和谷仁乐(磷酸乙基汞) 等。这些含汞农药对高等动物有剧毒,在土壤中半衰期 为10~30年。有些品种的汞在体内可游离出来,有些品 种的汞可与体内有机物转化成剧毒的甲基汞和乙基汞, 它们再与蛋白质结合成破坏重要酶活力的物质。成人每 天摄入有机汞1毫克,孕妇和乳母摄入0.1毫克即达中毒 量。④氨基甲酸酯农药:如西维因等较易分解,对高等 动物毒性小。它在体内可抑制胆碱酯酶使其不形成氨基 甲酰酯,能与亚硝酸合成亚硝胺类,动物实验证明有致 癌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西维因的每日容许摄入量 为每公斤体重0.01毫克,食品中如稻米、小麦的容许残 留量为每公斤5毫克,全麦粉和根茎每公斤为2毫克,家 禽和蛋(去壳)为每公斤 0.5毫克,马铃薯、精白面为 每公斤0.2毫克,奶制品为每公斤0.1毫克。⑤除草剂: 近年发现有一些品种有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如杀 草强有致甲状腺癌的作用,2,4,5- 滴及灭草隆有致癌作 用,除草醚、西马讳和弗乐灵有致突变作用。灭草隆有 胚胎毒性,四氯二苯二□英有致畸胎作用等。这些除草 剂先后被禁止或限制使用。
其他有机化合物对食品的污染:①塑料:塑料作为 食品包装和容器,食品容易被污染。塑料有的本身xx, 但它的单体有毒,如聚氯乙烯的单体氯乙烯有致癌作用 (见氯乙烯污染与肝血管肉瘤)。中国规定聚氯乙烯制品 不能用作食品包装。有些塑料在加工中需加增塑剂、稳 定剂、抗氧化剂、抗静电剂、抗紫外线剂等,其中有些 对人体有毒(见增塑剂污染)。②橡胶添加剂:高压锅 垫圈、罐头盒和玻璃瓶垫圈、奶嘴、食品加工厂的橡胶 管道等橡胶制品均直接接触食品。橡胶本身不能为人体 吸收,但所添加的某些促进剂、防老剂和填充剂等有毒 性和致癌性(见表2 有致癌性的橡胶添加剂举例)③ N-亚硝基化合物: 主要为亚硝胺类化合物, 现已证实 有80多种有强致癌性。xx存在亚硝胺前体很多,或是 食品中固有的,或是通过xx作用(如高发区的酸泡菜 中),便有亚硝酸和胺类。进入生物体内可合成亚硝胺。 维生素C有阻断合成亚硝胺的作用。为防止污染,某些食 品加工过程中应不加或少加硝酸及亚硝酸盐类。农田中 施用钼肥可降低食品中硝酸盐含量。④多环芳烃:目前 发现有 200余种具有四、五、六、七个芳香环的烃类有 致癌性。这些烃类可由大气、水和土壤进入动、植物体 内。如烧烤含油脂食品或直接用煤火、木柴火熏制食品, 都可生成这类物质(见多环芳烃污染)。⑤食品添加剂: 为了提高食品的色、香、味和营养成分,满足工艺要求, 有目的地添加漂白剂、发泡剂、消泡剂,以及为了延长 食品的保存期添加的防腐剂等,其中有的具有毒性或致 癌性。在这些添加剂中,发色剂是为使肉类保持鲜红色, 在加工中使用硝酸盐及亚硝酸盐护色。这些物质会把血 液中的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失去输 氧能力,引起紫绀症。亚硝酸为合成亚硝胺的前体。肉 品加工中硝酸盐{zd0}容许使用量为每公斤0.5克,亚硝酸 盐为每公斤0.15克。食品中残留量以亚硝酸盐计,肉类罐 头每公斤不得超过0.05克,肉制品每公斤不得超过0.03 克。甜味剂可用于糕点、酒、酱菜、调味酱汁、蜜饯、冷 饮中。中国规定糖精每日容许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0.15 克。婴幼儿的主食品不应使用。在食用色素中,煤焦油 合成色素毒性较大,有的有致癌作用。目前中国容许使 用的色素有四种:苋菜红、胭脂红、柠檬黄和靛蓝。前 两种{zd0}使用量为每公斤0.05克,后两种为每公斤0.1毫 克。对这些色素本身纯度要求为不低于 85.99%。中国 容许使用的抗氧化剂有三种: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 丁基羟基甲苯 (BHT)和没食子酸丙脂(PG)。这些抗氧化 剂原来认为都较安全,但近年来对前两种也提出疑问。 前两种使用于油脂、油炸食品、干鱼制品、饼干、速煮 面、干制食品和罐头。第三种不能使用于饼干和干制食 品。允许的{zd0}使用量前两种为每公斤0.2克,第三种每 公斤为0.1克。前两种混合使用时,总量不超过每公斤0.2 克。三种混合使用时,前两种不得超过每公斤0.1克,第 三种不超过每公斤0.05克。
放射性污染 食品吸附的人为的放射性核素高于自 然放射性本底时,称为食品的放射性污染。食品中的放 射性污染物主要是碘和锶。
131碘是在核爆炸中早期出现的最突出的xx产物。 131碘可通过牧草进入牛体造成牛奶污染。131碘通过消化 道进入人体,可被胃肠道吸收,并且有选择性地浓集于 甲状腺中,造成甲状腺损伤和可能诱发甲状腺癌。
90锶在核爆炸过程中大量产生,污染区牛、羊奶中含 有大量的90锶。90锶进入人体后参与钙代谢过程,大部分 沉积于骨骼中。
此外,尚有226镭、239钚、60钴、144铈、137铯、216钋、 89锶、40钾等。人体通过食物摄入放射性核素的量一般较 低,应主要考虑慢性损害及远期效应。但在核爆炸和意 外事故下,食品保存不好也可以对人体造成急性损害。 摄食放射性污染的食品可引起许多动物的多种组织的癌 变。嗜骨性的90锶、226镭和239钋主要引起骨肿瘤,肝中贮 留的144铈和60钴等常引起肝硬化及肝癌,均匀分布于组织 中的137铯和216钋等引起的肿瘤则分散在软组织中,有效 半衰期越长,剂量越大,伤害作用也越大。
(余贻骥 李志媛)
【西方观点】
食品质量管理
food, quality control of
【摘 自】大英百科全书
【中文词条】食品质量管理
【外文词条】food, quality control of
知识分类:生命科学篇:食品
食品质量是食品的各种品质的总和。不仅包括风味、质地、外观等明显的品质,而且包含成分、营养价值、微生物量、贮藏期限等潜在的品质。质量管理包括有关食品质量的全部活动。目的在于创造{zj0}条件,使食品质量一致,使次品出现的可能性减到{zd1}点。
现代化大规模食品生产需建立专门的质量管理机构,对原料和最终产品进行抽样分析,以统计学的方法来指导取样和数据处理。1960年代采用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即将维持质量和改进质量与取得{zy}生产效率的目的结合起来。许多政府颁布了食品标准,对食品的化学成分、基本配料、某些配料的{zd0}和最小浓度、添加剂的使用标准、污染物如毒性金属、残留农药的极限等等作出规定,由检查系统强制执行。但食品质量管理主要由食品制造企业内的质量管理部门实施。它们制定各种食品规格,其中购进规格包括原料来源和组成;化学和微生物污染极限;包装方式;运输条件等等。加工规格包括加工方法及中间产品的控制和组成。成品规格包括详细的包装和贮存条件以及取样及检验手续等等。理想的质量管理评定应采用xx的客观的物理和化学方法。但是,在评定风味、组织质地方面,仍需靠感官检验。感官评定的3种基本方法是对比检验、产品评分和可接受性估计。以对比法最为常用,有成对比较、2-3检验和三边检验。品尝检验通常由专门的品尝人员负责。但在食品生产的各个阶段,特别是食品原料也可由有经验的工人进行检验,感官检验的可靠性可以通过人员的选择、训练以及提供良好的通风、光照条件、使用适当的品尝程序加以提高。
顾客对食品的喜爱和欢迎程度,对质量管理也有影响,在常规的质量控制中,经常使用的是客观评定检验方法,包括化学分析,物理性质的测定和微生物的评定。食品的化学成分是决定其营养价值的潜在品质,化学分析采用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英国标准化研究所、国际标准协会等组织推荐和不断修订的方法。测定物理性质使用专用仪器进行,如黏度计测液体黏度、面团稠度,分光光度计测食品吸光量、液体色泽和纯净度等。微生物的质量要做到确保食物内无致病菌,并确定引起变质的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程度。原料检验是质量管理极重要的一环。优先检查主要原料,特别是那些对产品质量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原料。如果原料在加工前有一段贮藏时间,则应建立定期的抽样的检验制度。
最早的关于食品的规定,多半出自宗教或健康上的考虑;较后的规定,则是为了防止对食品掺假。{dy}个有关食品质量的通用条例是1860年英国公布的,近年来颁布的食品条例大大扩展了管理范围。美国、加拿大、欧盟均有各自的食品规则和管理机构。国际食品质量管理方面最重要的进展,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修订欧洲食品标准的基础上共同制定的一套食品规则。该标准作为国际食品质量的依据,对保护消费者的健康、确保良好的食品贸易具有积极的作用。
食品卫生管理法
【摘 自】台湾简明百科
【中文词条】食品卫生管理法
【作 者】刘静怡
知识分类: 人文科学类 > 台湾历史 > 战后时期
本法于1975年制定施行,立法之目的在于管理食品卫生安全及品质,以维护国民健康。该法共分7章,分别就食品卫生安全、食品标示及广告管理、食品业卫生管理、查验及取缔等事项予以规定,并且订有罚则。该法之中央主管机关为卫生署,并且订有县市政府为地方主管机关。在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方面,由中央主管机关订有统一标准,并且针对有容器或包装之食品、食品添加物和食品用洗洁剂,应以中文及通用符号显著标示于容器或包装上;此外为保障消费者之接收正确资讯之权益,并规定对于各项标示,不得有虚伪、夸张或易使人误认有医药之效能,以及不得藉大众传播工具或他人名义,播载虚伪、夸张、捏造事实或易生误解之宣传或广告。在食品业之管制方面,则包括有食品业者制造、调配、加工、xx、贮存食品或食品添加物之场所及设施,应符合中央主管机关所定之卫生标准,以及食品业者之设厂许可,应由工业主管机关会同卫生主管机关办理;同时规定乳品及其他经中央主管机关公告指定之食品工厂,应办理产品之卫生检验,以及乳品、食品添加物、特殊营养食品及其他经中央主管机关规定之食品制造工厂,应设置卫生管理人员。
吃的安全, 谁来把关?
【摘 自】科学人杂志2007年10月号
【中文章名】吃的安全,谁来把关?
【作 者】张孟媛
知识分类:其他
在媒体轮番资讯轰炸下,一长串的检测数据与专业术语,让民众恐慌不已。这些攸关健康的「吃的问题」,到底是如何管理的?
今年7月上旬,一批从美国进口的猪肉被卫生署验出含有禁药「培林」(Paylean),这些猪肉虽遭海关扣留,并未流入台湾市场,却因此引爆了民众对于食品安全的关心与疑虑。
培林是一种乙型交感神经兴奋剂,同类的xx还有卡林特洛(clenbuterol)、沙布坦(salbutamol)及特必林(terbutaline)等,由于添加在饲料中可增加饲料效率及动物的瘦肉量,因此俗称「瘦肉精」。鉴于中国上海曾发生肉品含有卡林特洛导致民众中毒的案例,农委会于2006年10月公告,禁止此类xx提供动物使用,即依法不得检出。在美国进口猪肉验出瘦肉精后,卫生署即通令各县市卫生局加强抽检市售肉品,先后于苗栗、屏东、台南市的市场验出国产猪肉含有培林,农委会与卫生署也分别在桃园、彰化与高雄县的鹅只查出含有沙布坦,违法使用瘦肉精的问题终于浮上台面。
「从农场到餐桌」是一条漫长而复杂的道路。在行政管理上,我们日常饮食所需的农畜水产品等原料生产由农政机关、也就是农委会负责{dy}道把关,并由各县市政府负责执行监督的相关业务;当这些农畜水产品进到市面或加工厂后,就由卫生署管理。
对于畜牧动物的用药,农委会动植物防疫检疫局副局长黄国青解释:「所有的动物用药都必须经过安全性、有效性及毒理的动物试验审查通过后,才准予检验、登记核发许可证使用。只要是合法的xx,并遵守停药期,应该就不会有xx残留的问题存在。」瘦肉精在猪只体内二至四周就会代谢掉,不过目前瘦肉精的问题不在于检出浓度的高低,而在于它是公告禁止使用的xx。农委会自2002年起即已对猪、鹅进行瘦肉精的监测,合格率一路成长,至2006年分别为猪99%与鹅{bfb};不过今年上半年鹅只活体的不合格率突然增高为3.5%,而查获使用瘦肉精的养猪户也常表示不知情,让防检局高度怀疑有不肖饲料业者在饲料中掺入瘦肉精贩售,需要检调单位深入追查。
虽然食用家畜禽使用xxx、蔬菜水果检出农药残留,这些年时有所闻,但在瘦肉精事件持续发展之际,又爆出养殖鳟鱼含可能致癌的硝基呋喃与氯霉素等禁用xx,鳗鱼、大闸蟹可能也有问题,霎时之间,似乎所有食品都卷入了这一波风暴。
风险的科学
由于这些危险食物,都是由「抽验」查获,最让消费者担心的,还是自己购买的食物是不是也残留有xx?而官员、学者专家吵得沸沸扬扬的几ppb,是什么意思?吃到这些食物会不会有害健康?
事实上,我们从报纸与电视新闻看到的问题食品,大部份是由各县市卫生局根据年度计画所执行的稽查与抽验而来,如有不符规定的情形,卫生局就会依法取缔并处分;有时消息是来自卫生署xx食品检验局为了解市售产品所做的研究与调查,若检验的结果发现异常或不合格,这些资料也会转到地方政府,进行后续处理。
由于食品的检测属于破坏性行为,卫生单位不可能在食品上市前一一检验,抽验的合格率代表的是食品生产与制程管理是否完善,可做监督改善的依据,避免下次再出问题。食品卫生处专责法规的翁秀贞科长表示:「风险评估是现在大家讨论的问题,但我们必须了解,食品安全没有{jd1}的xxx。」市面上消费者买得到的食物,虽然说「都是没有经过检测」,但并不代表这个食品不安全。
譬如这一波秋节食品检测中,柚子的农药残留、月饼的防腐剂「检验结果全部符合规定」,指的是检验项目的浓度低于卫生署规定的容许量。其实只要农民确实遵守农药使用规定及采收前的农药停药期,蔬果一定可以通过「残留农药安全容许量」的检测;而「合法」防腐剂的容许量,也都是经过科学实验及风险评估推算所得到的结果。翁秀贞特别声明:残留容许量只是行政上的管制点,并不是会引起身体不适、中毒或病变的临界点,这个管制点距离危害健康的程度,至少都还有数十倍或更大的差距。翁秀贞也指出:「消费者常分不清『不合格』与『不安全』的区别,一听说某个食品有问题就全面拒买、甚至恐慌。但这些都和『量』有关,计算风险时一定要考虑饮食的摄取量。」
8月中旬让养猪农、消费者群起抗争的瘦肉精问题,也是一样的道理。当时行政院考虑引用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CAC)的标准,容许瘦肉精残留;而养猪农、消费者团体担心一旦瘦肉精解禁,将危害全国百姓健康,特别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对瘦肉、脂肪的培林容许残留量为10ppb,肝脏却是40ppb、肾脏更高达90ppb(10ppb=0.01mg/kg)。西方人不吃内脏,但台湾人爱吃,尤其民间更认为猪肝与腰子是{jj1}补品,对此翁秀贞解释:「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卫生标准的订定,首要先了解人民饮食摄取的状况,也就是国民营养健康状况变迁调查。知道哪些东西吃得多、吃得少,才能推估某些成份到了什么程度会造成危害。食品法规是为了保护人民健康,必须依当地的情况去订定,假设国人饮食习惯就是和别国不同,某种食物的摄取量比别国多,我们还是得要求得更严格。」
这一阵子常有官员、专家出来为大家计算:一次要吃几公斤的瘦肉精猪肉才会有中毒的症状,以提供消费者一个容易比较的方式;虽然这种说法不见得有错,但显然无法被多数民众所认同。其实从毒物学角度来看,消费者应该学着分散风险,养成不偏食的习惯,尽量让饮食多样化;当然从营养学观点来看,每天都吃大量的猪肉,也绝非健康的饮食方式。
掌握危险关键点
若说抽检是利用机率来评估安全性,难免还是有风险,而等食品上市了才进行的「事后采证」,更常常缓不济急。由于食物从生产到上架的过程,还有重重的环节,每一个点都可能出问题,因此现今国际上的食品安全发展趋势,强调的是「源头管理」。也就是不论肉品、水产或蔬菜水果,都必须是优良而安全的原料,否则如果最终产品不合格,得一步步往前来追出问题,不仅困难度高,更是在消耗有限的管理资源。
以台湾人的饮食与消费习性来看,食物的来源非常复杂:我们会在传统市场采买温体猪肉、鲜鱼、蔬菜,会在连锁超市选购冷冻食品、牛奶、饼干,也可能向路边的小贩买便当。这些食材原料中若含有毒素、重金属污染、残留药品等有害物质,可不像微生物能在加工过程中去除,因此若能从源头即确定好品质,可有效解决相当大一部份的问题。例如农委会已有优良农产品证明标章(CAS)制度,现在正在推动的安全农业,更是要从动植物的生长阶段、生长环境加以管理。
卫生署则是要求加工厂选用好的原料,并连同整体生产流程一并管理,也就是所谓「危害分析重要管制点」(HACCP)的概念。HACCP是一着重预防的风险分析,方法缘起于1960年代美国的阿波罗计画,以确保供应给太空人的食物不会遭病源菌污染。食品卫生处负责业者辅导的薛复琴科长解释:HACCP是由业者自己评估、订定计画,找出其中最容易出问题且和安全最有关的重要管制点,并在重要管制点上建立管制界限、监测方法及不符管制界限时的矫正措施,业者必须落实执行,留存记录以备卫生机关查核。
卫生机关进行查核时,除了要确认计画的正确性,也要查核业者是否有确实执行。而考量此一管理方式的技术性及地方卫生机关人力的不足,卫生署会委托专业机构及学者提供协助。薛复琴强调:「这是一种系统性的管理,它的管理概念比传统的事后抽查市售产品进步,而且卫生署已逐步公告不同业别强制实施。」现在国产水产食品已经全面实施HACCP制度,今年7月卫生署也公告了肉品加工食品业,9月公告餐盒食品工厂的系统,将在公告后一年开始实施。
建立食品履历
食品安全管理的另一个全新概念,则是建立食品追溯(food traceability)系统。在台湾,这个系统又称为「食品履历」、「产销履历」,目标是建立食品生产链中的相关资讯,以方便产品追踪与管制。我国已经于今年初通过农产品生产及验证管理法,所有经农委会标章认证的产品,都必须符合产销履历的规定。台湾大学园艺系副教授许辅即认为,食品追溯系统将为台湾农业带来改革的希望,是「农业界有史以来{zd0}的再造运动。」
不过我国加工食品的追溯系统,今年才正式开始推动。由于食品追溯系统关照的是「从农场到餐桌」这整条路径,台湾的食品追溯系统需要由三大段来组成:前端的农场由农委会执行,原料出了农场、在加工厂里则由卫生署管理,之后进了市场、到消费者手中,将由经济部规划。薛复琴说:「这三段一定要连在一起,得到的资讯才会完整有效。」今年卫生署先从乳品开始试办,明年将拓展到调味乳、发酵乳,并规划试办包装饮用水,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考量,将HACCP的概念与追溯系统相结合,让系统发展得更完善。
食品工厂与餐饮业者需要各种证照才得以营业,加工型态复杂、风险高的工厂更需要设置食品卫生管理人员,政府可以用认证或志愿性的制度鼓励优良食品企业,但是民众可能会在上班途中向路边摊买早餐,或在登山郊游时向老农夫买土鸡、野菜,或甚至在网路上购买独门美食,民众如何能确定这些食物的安全性?薛复琴指出,卫生机关还是会抽查传统市场的食物,对于餐饮摊贩提供相关辅导及讲习;法规资讯、添加物等规定,也可以在卫生署网站上随时查阅,「但无法强制所有制造、xx食品的行为都要事先核准,因为这是一个民生问题。」政府站在监督的立场管理食品卫生安全,业者则应本着诚信良知,确保其制售食品的安全卫生,负起对消费者的责任。
饮食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时时会遇到、也必须进行的行为,在食品安全管理政策还无法面面俱到的情况下,我们选择食品的知识需要提升,并在家庭与生活中善加运用。例如我们可从生鲜食物的外观、颜色与质地来加以判断,也可以从环境、食物处理方式来选择餐饮店家,由我们自己先淘汰不安全的饮食;而政府更应该确实监督、取缔,建立良好、有理性的法规环境。一个优质的饮食环境,需要政府、业者与消费者三方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