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上海世博会标志性建筑蕴含的智慧_泉缘秀山的空间_百度空间

来源: 新华网


夜色中的“一轴四馆”景区。

   

世博会,前沿科技的展示场,未来生活的憧憬地,而建筑作为人居环境的最根本基础,建筑科技的演进直接关乎未来人类生活的品质。

    随着上海世博会绚丽开幕,千姿百态、奇思妙想的建筑群错落在3.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里,成为全球眼光的焦点。而上海最热的新地标——浦东世博园内的“一轴四馆”,作为上海世博的{yj}性建筑,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绿”的智慧

    仅用了3年多时间,上海就建成了总建筑面积约达78万平方米的“一轴四馆”:世博轴、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和文化中心。

    美轮美奂的建筑造型吸引眼球之外,这些也是全球绿色科技运用最为集中的环保建筑,代表着未来低碳建筑的前景和成功范例。

    这五大{yj}性地标建筑已成为当今世界上首批集中应用国际先进的太阳能、LED照明、冰蓄冷、地源热泵、屋面雨水收集利用、江水源循环冷却降温、气动垃圾回收、绿地节水灌溉和可再生材料使用等多项节能、环保与生态技术的“绿色建筑”。

    比如,“一轴四馆”邻近黄浦江,充分利用江水源循环降温提高空调系统效率;再如世博中心使用太阳能、LED照明、冰蓄冷、江水源、地源热泵、雨水收集等节能技术,对能耗和水耗、室内空气质量、可再生材料的使用等进行控制。

    在这些{yj}性建筑的大空间会议厅采用了玻璃顶采光系统引入自然光,起到自然光照明、隔热等作用。如主题馆顶部天窗引入阳光、便利通风,南北广场上有超过30000平方米平面绿化,东西两侧外墙上遍植7000平方米垂直绿化,为墙体保温的同时,夏季能起到良好的隔热效果,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在回收灌溉时带走建筑物的热量,场馆白天不用开大功率空调。

    中国馆层层出挑的造型,在夏季可自然形成上层对下层的遮阳;景观设计加入小规模人工湿地,可实现循环自洁,成为生态化景观。还采用大量太阳能技术,顶部、外墙有很多太阳能电池来维持能源供应。

    文化中心采用了光电幕墙系统、江水源冷却系统、气动垃圾回收系统、空调凝结水与屋面雨水收集系统、程控绿地节水灌溉系统等多项环保节能技术。


上海新地标世博文化中心试灯

   

“活”的建筑

    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筑,早已从xxx的遮风挡雨、御寒避暑的地方,发展成为能够完成人类梦想,实现更多可能性的空间,建筑的功能正在被无限延展。而世博会的{yj}性建筑,有着更多意想不到的新功能,建筑“活”起来了。

    精彩绚丽的世博会开幕式令人难忘,而举办盛典的“飞碟”——世博文化中心更是园区里{zj1}未来感的建筑。与众不同的是,这座国内{dywe}的文化场馆,可以根据不同需要随时变形,灵活调整为4000座、8000座、1.2万座以至1.8万座的演出场。

    同时,舞台也可根据演出内容调整大小、形态甚至在360度空间进行三维组合,带来无限的舞台设计空间和艺术创意空间。更神奇的是,这座自如变形的未来场馆,还可以利用先进的设备快速制冰,24小时内变身符合奥运标准的冰球赛场。

    世博园里{zd0}的建筑世博轴,有着6个被称为自然光收集器的巨大钢结构“阳光谷”,其中{zd0}的上面直径99米、下面直径20米,其钢结构由1700个单元构建而成。巨型索膜结构屋顶膜面长约843米、最宽处约97米,膜面展开面积达7.7万平方米,巧妙组合成了世界{dy}的索膜结构建筑。

    世博轴两侧的景观绿坡、膜结构屋面以及“阳光谷”都可进行雨水收集,经简单净化后用于卫生间冲洗和景观灌溉,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大大减少了建筑自身和园区排水泵站的建设投资与运营能耗。

    看似方正的世博中心,其实布满了“会呼吸的墙”。世博中心富有创意的片状折线玻璃外墙,每片玻璃的缝隙,可以通过手动或电控令两组窗扇上下开启,形成有序的空气对流。外侧有机排列的玻璃折片,既可阻止强风又能保持立面的完整。


上海新地标世博中国馆。

    “俭”的理念

    在世博会建筑中,对于能耗的节俭,可谓斤斤计较,一个小小的节能创新,也许能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省出巨大的价值。

    如中国馆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将收集到的雨水进行绿化浇灌、道路冲洗等,冰蓄冷技术利用晚间电能制冰,白天释放冷源,起到调节用电峰值的作用,大大降低了电能的使用,整个场馆将比国家规范还节能近10%。

    在世博会空间{zd0}的建筑世博轴中,巨大的空调系统竟然全部不用电。而是利用黄浦江xx水源和地源提供全部空调能源,江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作为空调系统冷热源可省去冷却塔补充水,大幅度提高空调制冷效果;同时,江水和埋设在工程桩内的地埋管散热器作为热泵系统的高温热源或低温热源,可极大提高能源效率。

    专家告诉记者,利用江水源提供能源的空调系统不但节约了电能,而且建设成本比一般空调系统还低,这项“节俭”的新科技,未来可以成为中国有相应条件地区的{sx}。

    不仅如此,世博会建筑“俭”的理念还体现在对大量老建筑的巧妙利用,不轻易放弃、不推倒重来。世博园区230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中,老建筑再利用面积达38万平方米。

    世博会浦西园区内,原江南造船厂范围内的旧厂房,采用“抽柱换梁”法,保留原有的建筑骨架并对网架杆件、连接节点及钢柱等进行加固,将其成功改造为世博会博物馆、综艺大厅和文明馆等。

    经改造的“百年老厂”南市水厂,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高效澄清池和臭氧活性深度处理等净水工艺新技术,将向世博园区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水源。



郑重声明:资讯 【探访上海世博会标志性建筑蕴含的智慧_泉缘秀山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