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地面临“黑云压城”,遭遇暴雨袭击,若城市排水不畅触发“看海模式”,形成内涝,往往会陷入从“滴滴打车”到“滴滴打船”的尴尬。6月25日凌晨,长沙市暴雨倾盆,持续数小时。但暴雨过后,湖南湘江新区梅溪湖国际新城片区很好地缓解了内涝,雨水很快排完,再一次经受住了“暴雨”的大考,“雨水收集”建设效果显著。
“海绵智慧”让雨有归处
暴雨橙色预警意味着在过去的3小时内,本地降雨量已达50毫米以上,且雨势可能持续,然而在25日凌晨2时长沙市发布暴雨橙色预警6小时后,梅溪湖国际新城南园路、玉兰路等街道已几乎不见积水,至上午10时随着雨势减弱,居民已经开始正常出行活动。
那么雨水去哪了?玄机之一就在于“蓄”。在暴雨过后的梅溪湖路西延线在相邻近湖八路交叉口的道路北侧,紫色鸢尾与绿色花叶菖蒲围合出一条湿地景观带。景观带中间低、两侧高,底部仍蓄积着雨水。此外,为保证雨季排水顺畅,在道路两侧原有的排水系统之余,北侧依据道路地形起伏再建了一条排水系统,雨水经此进入南北景观带中的河道滞留并净化,继而流入龙王港河。同时,通过采取道路上铺装透水砖,建造下凹式绿地、植草沟减缓雨水径流等措施,温柔化解“暴雨”攻势,极大程度降低内涝的发生概率。
湖南湘新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湛忠介绍,雨水收集可以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展现良好的“弹性”功能,下雨时能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并在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河湖连通让雨水“活”起来
城市海绵体既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也包括河流、湖泊、湿地这些生态水系。因此,将水生态底子打好,底子打厚,可以为建设雨水收集奠定良好的基础。
2016年9月,长沙启动了总投资4100多万元的河湖连通工程,将龙王港、梅溪湖、雷锋湖、咸嘉湖连通起来,增加水体流动性,增强雨水蓄存能力,也较好地实现了对梅溪湖的补水和排水,并利用河湖的水资源更新能力和自净能力,改善水质、修复生态环境。
近14平方公里的桃花岭等山体植被旺盛,收集xx降雨的能力极强。在桃花岭公园,通过对潭影湖景观改造,可以让山体积雨超过湖面控制高层时不断下落,顺流而下,经过石桥后,进行沉淀净化,直接汇入梅溪湖。此外,通过龙王港的景观改造工程,把河水引入梅溪湖,让原来的死水流动起来,不仅保证了梅溪湖枯水季节湖泊的水量,也改善了梅溪湖水质。
湛忠透露,梅溪湖国际新城应用雨水收集技术的成功示范之一,面积广阔的梅溪湖具备调蓄和错峰功能,让雨水收放自如。无雨时,湖里的水放出去,腾空库容;下雨且外围河道泄洪有压力时,洪水被引进湖里蓄存;待外围泄洪压力减小时,原蓄积的洪水再向外排。
生态净水让雨水“美”起来
新区洋湖湿地公园被称为城市绿肺、城市绿肾,规划面积4.85平方公里(7200)亩,核心建设面积约4平方公里(6000亩),其中水源很大一部分为洋湖再生水厂处理后的尾水。当暴雨来袭,城市湿地可以发挥雨水收集、贮存甚至利用的效果,而地表雨水也是湿地水源的重要补充。
但湖南湘江新区住建环保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雨水水质并不理想,为进一步提升湿地水质,经专家反复论证后,在洋湖湿地水系内,种植了大量黄菖蒲、再力花等净化能力强的水生植物,大大增强了湿地的自净功能。
目前,洋湖湿地以生态为基底,通过重新构建湿地生态及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广泛采用“两型”技术及材料,实施绿色“两型”管理,形成了一个集湿地群落观赏、生态科普、两型理念宣传为一体的特色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