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游日本之二- 深圳旅游1 - 深圳旅游1 - 和讯博客
和朋友游日本之二 [原创 2010-05-04 13:51:10]   

  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 阴、有雨

  早晨起来,推窗一望,远山和饭店花园美景尽收眼底,花园之中是一出很有历史的树林,都是参天的杉树、松树,还有一株漂亮的捶丝樱花树开满粉色的樱花,随风摇曳,就像一个穿着和服的日本少女。林中小径、石景、青苔、清泉,布置的很有韵味,这是日式园林的魅力。早上我们又去温泉享受一番,在自然怀抱中泡在温泉中,听听林中山雀的鸣声,是一种诗意般的享受。早餐时候,上了一种用小火锅慢炖的汤豆腐,豆腐很鲜美细嫩,据说是用“姬之水”做的,所谓“姬之水”是一种箱根地区的山泉水,据说过去幕府大将军的美姬就用这种水化妆。

  饭后我们结账离开饭店,开车去离此地不远的“雕刻之林”博物馆,这是一座现代化的露天博物馆,博物馆的位置正好在一个山谷,入口在高阜之处,进去后需要乘坐下行电梯才可以进入展览区。出电梯间眼前豁然开朗,在一个美丽的山谷之中,巧妙地依据不同的地形和位置,布置了各种19世纪末叶以来的近现代雕塑,囊括了各种流派,其中不乏罗丹、毕加索等艺术巨匠的作品。我们进展区后,就看到罗丹那xx的“沉思者”雕刻。此外,还有许多欧洲名家作品。可惜很多都只是似曾相识,更深的道道说不清楚。总的体会是现代雕塑和绘画是同源的,更多的强调作者自身对世界的感受,而非简单的写实。除了室外展区,还有一个以毕加索作品为主的室内展厅,收藏包括其不同创作时期作品,如“青涩时期”“玫瑰时期”等。这个怪异的老头儿的艺术,很多令人难于理解。但其在现代艺术史的不可动摇的霸主地位,确是无可置疑的。这些收藏品都是日本人以巨资从世界各国购买的,现在放在这里供公众欣赏。

  在博物馆参观时,我碰到一批游客,他们讲着一种我xx无法辨认的语言,好奇心促使我用英语与他们搭讪,他们告诉我他们是来自以色列的游客,讲的是希伯来语。我问他们意第绪语与希伯来语的关系,他们告诉我意第绪语是原来在东欧的犹太人使用的混合语言,和希伯来语没有直接关系。

  离开雕刻森林博物馆,天下起毛毛雨,我们放弃原计划的大涌谷品尝“黑玉子”,改去湘南海岸的“江之岛”。途经xx的芦之湖,在雨中的火山湖,湖水渺渺,如罩着轻纱,别是一番滋味。

  江之岛和湘南海岸之间只有100米左右距离,依靠大桥相连。全岛就是一座海上小山,面向湘南海岸可以向上攀爬,而面临太平洋的那一面是悬崖绝壁。我们开车上岛,把车停在停车场,然后穿过一座青铜鸟居,沿着通向供奉辩才天神的江岛神社向上走,参道两边都是xx当地海产品的小店。到神社的山下,购买上行电梯票,乘电梯上山,我们都是准老年人,上山还是乘电梯方便。电梯上行经过岛上的一些重要景点,如山上的奥宫神社,可以先下电梯,参观后再继续上行。这里主要供奉的神祗是辩才天女神,从事海运、渔业的人都信奉这个女神,由于辩才天多才多艺,所以日本的歌舞伎演员也信奉此神。岛上还有辺津宫、中津宫等多处与这些神祗有关的神社。江之岛{zg}处有一座观景塔,登上塔3层瞭望台,小岛四周以及东边的太平洋、西边的湘南海岸风光一览无余。从塔上下来,我们沿着山道下山,在山下的小街里一家不错的拉面馆吃碗面,又绕着环岛路走回停车场,江之岛实在不大,所以绕行一周也没花半个小时,但风景很好,树林、大海、青山风光无限。

  离开江之岛,我们沿着海边的公路向镰仓开去,我们到这里主要是去当地的高德院。寺院拥有以镰仓大佛的名字知名的日本国宝—阿弥陀如来坐佛像。青铜铸就的佛像高度有11.31米,是镰仓幕府的{dy}代将军源赖朝的下属稻多野局遵照源赖朝的遗志,1238年开始建造,据说6年后大佛建造完成。但后来供奉大佛的大殿烧毁,镰仓大佛就成为露天大佛,这个青铜大佛高度在日本仅次于奈良东大寺大佛,为日本第二。我们在佛像下仰观大佛,似乎感觉要比在烟雾弥漫的佛殿里更让人敬仰,有一种与天地同在的感觉。佛像后还有一座观月堂,看说明是在20世纪初期,日本统治朝鲜期间,从首尔的王宫里整体移过来的,韩国人看见这里一定有想法吧。

  从镰仓市区穿街走巷,上高速去横滨。横滨是日本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开车一进城就感到现代化大都市的强烈冲击。横滨的中华街很有名,时间所限也就是在车上看看中华街的牌坊而已。我们把车开到海港一个大存车楼,这个存车楼设计很有意思,外形就是一个大轮船,车停下后乘电梯上到上层,可以参观购物,还可以购票乘坐观光轮船,在横滨港游览。横滨另一处吸引游客的地方是利用早期海港大型红砖仓库房屋,改建的观光购物中心,这些过去建筑经过改造,里面建了大量购物、餐饮店,消费者可以在这里消磨整天的空闲。两个太太愿意逛逛商街,我和德地就在楼下咖啡座喝咖啡、上网等待。晚上6点半离开横滨,沿高速返回东京,今天的路很畅通,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就回到东京的家中。

  2010年4月8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我们没有远行,在家里洗洗衣服休整一下。午后我们步行在中野区不同档次的居民区看看,这里所谓xx住宅街区,一是交通方便,步行在10分钟左右距离,就可以利用地铁;再就是一般xx住宅区的房子较大些,且都有一个秀气的小花园。日本人在园艺上很有造诣,且愿意投资,所以多数花园都给人以盆景般的感觉。下午俩个太太一起在中野区市中心商业街采购,我和朋友就去位于区里的公共建筑--红叶市民大楼一层的中野区图书馆看书。这里图书馆藏书丰富,分类科学,市民可以免费阅读或者外借。虽然我不是当地居民,但也可以在这里看书消磨时光。我在图书馆之中找了一本《红色奈良》杂志,这是以日本奈良地区文化、历史研究为主线的通俗杂志,由于我近期准备去奈良,看这本书很有补益。另外我在语言类图书找到一册日文版全面介绍韩国语言的书。这类图书中大量名词日语和汉语是相通的,所以靠着我的基础日语,我基本能够看明白这些内容。

  下午时间一会儿就过去了,我和朋友离开图书馆走回中野车站,和采购完毕的太太们会合,然后选了一家作炒面的日本餐馆,吃“文字烧”,这是一种蔬菜摊饼的日本式吃法,老板娘将蔬菜碎、肉末、面糊、作料搅在一起,顾客自己摊在餐桌中间的加热铁板上,两面烤的焦黄就可以吃了,吃起来热乎乎,味道很香的。

  2010年4月9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我们的旅行目的地是东京北西部山区的日光市。日光市位于枥木县西北部,北与福岛县、西与群马县相接。和箱根地区一样,这里地形也是火山爆发后形成。以日光国立公园地域为中心的山间地带中有很大一部分地区被枥木县政府指定为水源保养及自然环境保全区域,部分地区被指定为环境振兴山村地区。日光市的地形起伏很大,从海拔200米左右的平坦地区(市区)到海拔超过2,000米的山岳地带,差距很大,四季都有大量游客。日光地区还有以东照宫为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观光客。

  我们今天是先乘火车到浅草站,然后换乘电气火车快车到日光市,在那里租车游览。从浅草上车后不久,就跨过隅田川大桥,隅田川两岸正是樱花盛开时,粉色菲云,沿江望不到头。火车经过东京北部以及枥木县的乡村,沿途日本农家的漂亮房屋和花园节次临比,日本农家的生活水平和城市不相上下,如果考虑到居住环境,似乎还高于城市工薪阶层。

  到日光市下车,汽车租赁站就在火车站边,朋友作为这个租车公司的会员,借用手续很简单,马上就提了车。这是一辆马自达1.3升排气量的小型车,装有GPS,我们上车后简单调试一下GPS,就启程上路。{dy}站是离城市很近的日关山,参观东照宫等。

  日光曾在日本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支撑了江户时代的政治体制,许多建筑是颇具代表性的历史遗迹。世界遗产-东照宫、二荒山神社、轮王寺建筑物及寺内的“日光的神社和寺院”。大部分建筑物都是作为17世纪日本艺术界代表的天才艺术家们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性。东照宫和大猷院灵庙是近代宗教建筑中采用了被称为“权现结构”建筑方式的代表建筑物。此外,这些建筑物群在了解日本古代风格的建筑式样上是一处非常重要的见证。

  由于时间限制,我们今天重点看东照宫,这个灵庙式宫殿是德川幕府{dy}代大将军德川家康的陵庙,主要神殿是由德川家康的孙子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于宽永13年(1636年)建造而成的。东照宫这座建筑物的完成,可说日本具代表性的神社建筑式样-“权现结构”已经有所大成。此外,雕刻、色彩等建筑装饰也都采用了代表当时{zg}水准的技术。正殿、石间、前殿、阳明门等8处建筑被指定为国宝,另有34处被指定为重要文化遗产。

  进入陵区,首先看见在古松掩映下的五重塔,塔建于庆安3年(1650年),在文化12年(1815年)被烧毁,于文政元年(1818年)重建。此塔的中心柱是从第四层开始往下吊挂,柱子的底部并不立于基石上,而是离开约10cm左右,以使塔的重心始终不离开中心位置,所采用的这种力学上的构造起到了防飓风及地震的作用。塔的色彩以朱红为主,配以彩绘。

  东照宫正门及背面唐门是宽永13年初建时期建筑,正面唐门屋顶四方的屋檐采用唐破风(日本房屋山形墙上的人字板)结构,其地纹雕刻、镶嵌及屋顶的铜制雕刻等,在构造及技巧方面处处可见其优异的技术。进门后左手有一座饲养御马的神厩,神厩建于宽永13年(1636年),除了间壁和格窗有所更改之外,其他部分xx没有后世对其样式进行改动的痕迹。神厩是东照宫建筑中{wy}的原木建筑,仿照了当时武士府邸中采用书院式结构建造的马厩的式样。神厩屋檐下还有一组有趣的木刻,几幅木雕都是猴子为主的图案,不知是否和中国《西游记》小说关于孙悟空当弼马温,所以用他镇住马厩中的邪物有关?猴子雕刻之中最为有名的是那三只“不说、不看、不听”的猴子。这本是佛经之中,教导人们不听、不说妄语,不看淫亵之事的意思。但在二战后铁幕时代,这几只猴子成为生活在铁幕下的老百姓面对强权,无奈的选择的象征。1989年我在捷克旅游就曾买到这三只猴子的玩偶。神厩里边还饲养着有一匹白色的马,据说是新西兰的赠品,且隔几年新西兰就再送一匹马替换,这匹马成为日本、新西兰交往的重要见证。

  东照宫建筑处处都是金碧辉煌,精益求精,显现了当时日本技术工人的超绝技艺,但其中最为震撼的还是二院的阳明门。阳明门建于宽永13年(1636年),除了屋顶进行过重新修葺及油漆之外,雕刻及主要装饰性建材都为创建当初的模样。在东照宫建筑群中也是雕刻等建筑装饰最为优异的建筑物。在雕刻方面,把本是建筑结构材料的一部分全盘雕刻、在结构材料的表面施以大规模的雕刻或在护墙板表面施以众多雕刻等。此外,涂漆、色彩、金属装饰部件上所应用的建筑装饰技法根据其表现特性和耐用性而各有不同。阳明门两侧有回廊,回廊从阳明门左右矮墙开始向东西延伸,把正殿等从南面、东面和西面围住,总长220米。南侧总计装饰有25处大型雕刻,其内侧竖有圆柱,为四周明柱无墙的房屋。回廊上的雕刻一是美轮美奂。

  东照宫正殿正在维修,无法目睹其庐山真面目,但可以进殿,在里面可以看见古典建筑保护专家的精心作业,从中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文物重修于保护。突然想起颐和园在奥运前的长廊大修,不禁汗颜。从正殿的东侧可以到所谓“奥宫”也就是德川家康的陵寝下葬地参观。下门是通往奥宫内神社的进口大门,建于宽永13年(1636年),除了屋顶重葺、重新油漆及金属装饰部件有所更改之外,其他部分xx没有后世对其样式进行改动的痕迹。金属装饰部件采用“七宝烧”等,其{zy1}的技巧随处可见。下门的门额上有一只在花下半睡装的黑白猫雕刻,据说是一项重要的艺术杰作。沿着古松之下高高的登山石阶,就到达奥宫内神社,放着德川家康灵骨的宝塔始建于元和8年(1622年),最初为木结构,于宽永18年(1641年)改为石制结构,后来在地震中倒塌,又于天和3年(1683年)改为现在的铸铜结构。因为宝塔下面葬有德川家康的遗骸,所以,垫石部分设有坡度以防雨水流入,而宝塔的基石及周围的石板接缝处都打有大铁钉和铁楔,再浇铸铅水使其密封等,是一座采用了当时{zg}技术的建筑。看着在青山苍松下的灵塔,我们回味着这位幕府大将军的生前哲学,正是凭籍其坚持的“欲鸣先静”“人生如负重远行”哲学,终于战胜不可一世的丰臣家,成为日本的实际统治者。

  东照宫现在仍然是日本神道教管理,寺内还进行着许多宗教祭祀活动,在主殿对面的廊下,放着很多日本xx品牌的清酒、洋酒的坛子,据说都是酒商献祭的。这倒是一举两得,即表示了对神的崇敬,也宣传了品牌。在正殿西侧还有一个偏殿,其中供奉的是佛教菩萨,两侧还有代表十二生肖的十二座神像,看来日本神道教也是兼容并蓄,可以容下其他宗教的。这个佛殿的音响效果很好,管理殿堂的祭司手持云板敲击几下,大殿立刻想起清脆的回音。

  从东照宫下山,我们还去旁边的日光山龙王寺转转,这里正殿是三佛殿,供奉着三尊据说最为德川将军信仰的菩萨,其中有一个是马面观音,像这样与如来佛放在一起的供奉方式,在中国还真没有见过。龙王寺的{dy}任住持据说是德川家康的重要军师,得到德川将军的重视。虽然还有二荒山神社等xx建筑应当去看,但限于时间我们就开车去中禅寺湖了。

  中禅寺湖是位于此地火山群之中的“男体山”山下的一个大火山湖,路上山路崎岖,其中有一段据说一共要拐九十九个弯,而且都是死弯,对司机技术是极大考验。日本的交通管理部门在每个弯处,都立了一块牌子,用日文字母表明是第多少个弯,同时也提醒司机小心驾驶。朋友以其娴熟技术,终于过了九十九道弯。到山顶后,又走了一会儿下山进入中禅寺湖区。碧波万顷,群山环绕,好一派高山湖泊景象。我们在这里小歇,吃个便饭,看看湖边风光,就又开车去华严寺滝,一处高山瀑布景色。看瀑布不能在上边看,到景区需要乘坐电梯下行到瀑布中段位置,既可以看见银河落九天的壮景,也可以看山溪如千军万马奔腾而下的宏大场面。

  今天{zh1}一处景点是“汤元”,不要以为是家乡元宵节的小吃呦。这两个字在日本常见,是指地热温泉发源之处。我们经过十几公里山路,几经周折,找到在山谷之中的这处地热温泉,地面上热流滚滚,含硫酸盐的热温泉,形成了黄白色水华,煞是好看。山谷中的温泉旅馆在此建了引水站,小木屋内可以看见直接从此处抽走的热温泉流,温泉为这些旅馆提供了招揽客人的{zh0}服务。

  离开“汤元”,我们驾车赶回日光市,还车之后,搭乘下午4时的火车回东京,一路顺利,到达浅草,再换车回家。

郑重声明:资讯 【和朋友游日本之二- 深圳旅游1 - 深圳旅游1 -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