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推手的发放--转自天下武林

一、合拍——对方向我发手时,我应按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原则顺应其势,不丢不顶,接住彼手,引进使其落空,待其力尽,必有回意,我即可顺势而发。《xx歌》中说“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合”字应该是指对方力尽我即发出的转化时刻,即合拍时刻。《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收即是放”也就是收到{zh1}就是放,转化并不明显,但是要掌握这一时刻,才能顺势发出:   

二、牵动——引进对方来手时如对方来手停止不前,对方重心稳定,我若发劲必然效果不佳,难将对方发出,我应牵动对方来手,使其重心前倾,对方必急回撤,我即顺势而发,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三、骤发——对方一有回意,我即以爆发力骤然发劲,如迅雷闪电,疾风骤雨,引发之间,合而为一,使对方在毫无思想准备下骤然被发出,不及走化。已故太极拳家顾留馨老师曾称赞扬澄甫先师推手是“动之至微,引之至长,发之至骤”,“凡身受之者未觉其动而已腾空跌出”。故牵动手法更能得到顺势借力的效果。  

四、寸劲——向对方发动时,应以在极短之时间发出的{zd0}之劲发之才能将对方发之致远,即所谓“寸劲”。这样就会使对方猝不及避,不易走化。   

五、劲整——上述所发之寸劲亦应集周身之劲,所谓“周身一家”。《拳论》中也指出“发动须沉着松净,专注一方”;“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运劲如百炼纲,何坚不摧”。故如欲使发放效果{zd0},必须劲整。   
六、螺旋——在向对方发劲时,无论用单手或双手均应画或大或小之圈,含有螺旋之意,以使对方不 知我劲之所向,陈式太极拳中曾强调缠丝劲,杨式大极拳亦然,发动时画极小之圈,而后适时发出,所谓“意在惊弹走螺旋”,“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才能发之致远。   

七、略偏——在向对方发劲时,一般是向对方之正 面方向发动,对方之抵抗方向也多在正方,故双方之劲可能抵消一部或全部,如我发动时方向略偏,不论上下左右,随机应变,必然能出其不 意,其抵抗力必小,使我之发动效果更大。   

八、发点——向对方发劲时,无论用挤或按,用单手或双手,劲力均应集中在一点,意 在对方中枢。《拳论》中说“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力点集中在箭的{jd0},才能有穿透力。如力 量不集中,发放不能致远。已故太极拳汪永泉老师总结为一句话“要点不要面,要面两 不便”。意思是说发劲一定发点,否 则发得不远会造成双方纠缠在一起进退维谷的局面。   

九、跟步——向对方发劲时必须有步法的配合才能取得{zd0}的效果,《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力由脊发,步随身换。”即步须根据发劲的需要而转换,如发劲时后腿跟上半步,前腿亦随之前进半步,使我之步伐前移,发乎范围加大,将对方发之更远。即所谓“进之则愈长”。进退步伐大小,均应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十、挫意——我发劲时应含有挫意,《拳论》中说:“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此处挫力应为发手时先下后上走曲线的发力。应使对方在着力时有腾空而起似断线风筝般的被发出的感觉。   以上所谈为推手时对于如何发放致远的点滴肤浅体会,而如何用于实践并做到恰到好处,仍需不断反复练习。即所谓“工弥久,技弥精”,“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推手又名揉手,为避免“推手”使人产生猛推硬搡的误解,故用“揉手”之称谓。在练习太极拳的基础上练习推手,再以练揉手获得的功夫去提高拳架的水平。这两者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有些人对推手没有正确的理解,认为推手是为了一争高低,因而在练习时,拳友之间容易产生误会和摩擦,甚至伤害身体。这种偏差是由于缺少教养或在推手时违反武德而掺杂了非太极拳拆手以及反关节擒拿的招数,使推手形成了较力的缘故。杨式太极拳的推手不许有抓、握、撕、抱、拿反关节等动作。要求体现沾、连、粘、随的运动特点。

  揉手的目的是为了校正练习者对拳术理论不正确的理解,发现并纠正学习拳架时的不正确的练法,以及不正确的推手方法,避免出现偏差和走入歧途。要使推手能够正确的发展,应当注意下面三点:

  ㈠ 学习推手必须明了太极推手的含义和内容,不能掺杂外家拳对打的手法,要虚心向前辈及取得进展的同辈或后辈请教,反复练习。切忌从拳谱中摘去与自己想法相近的几句话,一意孤行的下功夫傻练,这样做必出偏差。轻则功夫不能的到正确的发展,重则会损害身体健康。

  ㈡ 推手是拳架的应用,拳架是推手的基础。在拳架中的一招一式都是养生和技击之法。推手的奥妙不仅仅是在于技击方面,其中xxxx生之道。

  ㈢ 练习推手是为了“懂劲”、为了真正的太极功夫。而不是为了争强好胜。推手时要找到对方的破绽后乘机发劲,使对方心服口服。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对方不产生反感,有利于互相切磋、共同提高。

      内功理法是培养神、意、气的必由之路,传统太极拳的行拳走架既讲究身形、步法和手势,更注重内功理法。杨氏太极拳注重内外兼修,要求每招每势中都要有术,术又必须由招式通出。拳架中每招每势的习练都要做到拳论所说的,“以意领气,以气领劲”自始自终都是以意念引导形体的运行,不要有走“空架子”现象。
太极拳的内劲要领,概括地说,就是“以心xx,以气运身”从而达到“聚气凝神,形神统一”的地步,就身而言,则是实现由松入柔,运柔成钢,刚柔相济的过程。
放松,放松,放松,这是练拳时刻要注意的。但放松不等于放软。不僵不涩为“松”,无意无气为“软”。松中有稳,松中有沉------沉着之沉,这才是真正的“柔”。练拳时,全身肌肉关节要放松。凡用力处,不着意于肌肉的奋张,总以意气指挥身体之稳定的运动。不允许“拙力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而束缚身体”,才能变化轻灵,圆转自如。
内劲乃蕴之于内,发之于气,主宰于腰,柔中寓刚之劲也。汉字的“劲”,由“圣”、“力”二字组成。“圣”作水脉解,乃经络也。故太极拳之劲,应作经络之力来理解。
内劲不同于拙力。拙力为外劲。用力则显力,不用力,则甚轻浮,拙力易浮。拙力易断,最易为人所乘。内劲则富于弹性,如棉裹铁,份量极沉,又绵绵不断,变化灵活。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这种内功,也可谓之太极劲。
我认为,纯刚无柔不是刚是硬,纯柔无刚不是柔,而是软。
内劲的感觉是松沉,而浑厚。
内劲怎样锻炼呢?严格按照杨宗甫宗师的“十要”做到姿势正确。运用“由松入柔,极柔成刚,刚柔相济”的方法,一定要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要贯彻始终。


太极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如陈式、杨式、吴式,虽各有不同,但在深入研究之后,就不难发现,它们自始至终都与辩证法息息相关。
    
  宋代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讲到“无极而太极”,并将道教《无极图》改为《太极图》。认为“太极”不但产生阴阳二气和五行,产生天地万物,而且是动静之源。《太极图》表明,对立物既矛盾又统一,还互相转化,大头对小头,小头对大头,大到极点时会转化为小,小到极点时会转化为大,阴会转化为阳,阳会转化为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济、否极泰来,对立统一,变在其中。
    
  传统中把太极拳叫十三势,十三势系指“五行八卦”合为十三。“五行”是金、木、水、火、土;“八卦”是乾、坤、坎、离、巽、震、兑、艮。其中,一字有一字之用,一势有一势之法。“五行”比喻太极拳的五种步法(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八卦卦”比喻太极拳的八种手法(即后捧、捋、挤、按、采、挒、肘、靠),五种步法和八种手法充满了对立统一的变化关系和千变万化的矛盾运动。尚书·系辞》解释说”八卦出自《周易》一书、原是周人冲凶卜筮之书。据《易传·系辞》解释说“八卦”作者“仰 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作“八卦”。《易经》关于阴阳的观念,是从观察天象地理变化和辩识人禽兽的不同中概括出来的。“八卦”代表八种物质,作为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材料,它们是: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离为火、巽为风、兑为泽、坎为水、艮为山。这八种物质相互对立,相互依存。《易传》说:“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隐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悦)也。”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恒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这些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物质,是客观实有的具体事物,而不是虚无:是有表有象,看得见、摸得到的物质,而不是无形无象、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是客观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和自然社会的原理,而不是先天就有的东西。这是较早从宗教迷信观念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束缚中挣脱、产生出来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太极拳从古代唯物主义哲学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
    
  在太极拳中,从起势到收势,一式连一式,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似行云流水绵绵不断,“脱肩松臂贵疏腰,吐纳自然方显妙,上虚下实脚抓地,动中有静效果好。”练习太极达到的意境,就如白鹤亮翅那样洒脱,手挥琵琶那样悠然,云手那样飘涉,海底针那样深邃。身动、心静、气敛、神舒,太极拳所有动作,都是矛盾双方共处在一个对立统一体的运动转化过程中,我们常常把这种矛盾转换概括称为虚实变化。太极拳从整体动作来分,动作达到终点定式为“实”,动作变转过程的“虚”。从动作局部来分,主要支撑体重的腿为“实”,辅助支撑或移动换步腿为“虚”;体现动作主要内容的手臂为“实”,辅助配合的手臂为“虚”。虚与实在太极拳中是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太极拳中无论上肢、下肢、躯干以及身体各部都存在有虚实。“单鞭”中的弓步,主要是由左腿来负荷体重,因此,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两手的虚实,意念着重于右手,则右手为实,左手为虚:意念着重于左手,则左手为实,右手为虚。“单鞭”中左手为实、右手为虚;因为这时意念着重于左手。就整个左手来说,也要分虚实,左掌内侧为虚,外侧为实。因此,就整个单鞭动作来说,左右手和左右腿都有虚实之分,左手又分为虚实。“云手”中两脚移动,移左脚时,重心在右脚上,右脚为实,左脚为虚;移右脚时重心在左脚上,左脚为实,右脚为虚。太极拳运动中身体各部虚与实的出现及其转换是不固定的、短暂的,xx随着拳术姿势的变化而变化。但也应该看到,为了维持身体平衡,实脚支撑体重后,虚脚还要起到一个支点的作用。既要分清虚实又不要{jd1}化。根据动作的虚实变化,劲力有柔有刚,张弛交替,动作做到终点时,也要求各部位关节、肌肉保持少许伸缩转化余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太极拳的每个动作,每个瞬间都是处几种相反相成的力量作用下,在相互牵制和对抗中进行。比如手推时,掌根向前用力,同时肘部向下沉,肩窝向后缩,上体放松,这样两臂象棉里裹铁,沉而不僵;手臂后收时,肩力放松并向后带,手腕也微微放松,小臂自然而圆活地旋转,动作轻而浮,活而不散,柔中寓刚,刚中寓柔,刚柔相济,虚实变,动转自如,刚柔虚实辩证统一。
    
  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既在一定条件下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又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人们所以能协调地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是与对抗肌的交互神经支配有关的。,太极拳中“野马分鬃”向前上步时,在股四头肌收缩的同时,为了使腿向前移,使脚掌着地,股屈肌就要放松,在这一瞬间,肌四头肌中枢产生兴奋,股屈肌中枢则产生抑制然后,当腿蹬离地面和膝关节开始弯屈时伸肌中枢抑制伸肌放松,屈肌中枢兴奋,屈肌收缩,这样动作才能协调自如。太极掌要求用意念引导动作,意为主帅,身为躯使,意动身随。如“揽雀尾”包括棚、捋、挤、按四个动作,应把意念集中到劲力运用中,做“捋”的动作,要有牵引线是援住物体的想象:做“按”的动作,要有向前推按的想象,使从机械地做运动,转为用意念引导动作,并与劲力的刚柔、张弛相一致,形成有节奏的变化动作。同时,太极拳是在松紧张弛中交替进行的,没有一定的紧张就达不到动作的要求;但又要松,只有舒松了,才能有效地克服僵力,使周身张弛协调。且松对于紧来说又是一种休息,能xx疲劳,减少能量消耗,增加关节的柔韧性,有助于增进肌肉弹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永恒的、{jd1}的物质运动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相对静止状态,它是一种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十七世纪的相互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家王夫之(公元1619年—公元1692年)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偏动,动不舍静”。太极拳中“静中融动动犹静”,“视动犹静”“虽动犹静”,正确地阐述了动与静对立统一的关系。太极拳中的静都是相对于某种特定情况而言的,是有条件的,静止不是{jd1}不动,即指个别的具体的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和过程。而运动却是永恒的{jd1}的。在太极掌“左蹬脚”中,支撑脚较相对的蹬出脚就是静,反之,蹬出脚较相对的支撑脚就是动。太极拳犹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象行云流水相连无间,动作匀速徐缓,似乎在动,似乎又静,静还要思想入静,但静又不是思想空无一物、思想呆滞,而要求思想集中,要用意念,用意来指挥动作,在静中又动。
    
  根据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原则,练习时,由脚而腿而腰而手总须完成一气,上下相随,周身协调。当左手上捧时,脚蹬在地面上,地面产生反作用力于腰、腿、手而产生力量,这同时含有“有上即有下”,左手上捧同时右手下按。如只有左手上捧而没有右手下按,则左手捧劲相对小,且动作不协调,这又含有“有左即有右”。
    
  太极拳中的每个式子都是由一对对立的动作,或几对对立的动作所组成,没有单一孤立的动作,有动即有落,有伸即有缩,有进即有退,有前即有后,有刚即有柔,有放即有收,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如此等等,诸多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贯穿太极拳始终。




郑重声明:资讯 【太极拳推手的发放--转自天下武林】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