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新文稿---炎帝出南方聚证_于试_新浪博客

炎帝出南方聚证

 

于 试

 

关于炎帝出于何处?主要活动范围?自古而今,争论不休。当时并无文字记载。至《国语·晋语》言:“昔少典聚于有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认为生在陕西。西汉《礼记·祭法篇》言:“历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之以为稷。”认为生在湖北。晋《习凿齿论青楚人物略》言:“神农生于黔中。”认为生在湖南。南北朝《水经注》言:“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认为生在河南。

既然为神,本乃莫须有,哪里去寻真?后人衍传而有神助,因爱之而祠之,因敬之而祭之,因荣之而附之。

但是,既有炎帝,人神化身,当有生卒。“炎”者,火上加火,顾名思义,应持南方之说,长江流域之说。热不过南方。炎帝数名。有火神之称。《列子·汤问》言:“楚之南,有炎人国。”有太阳神之称。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孟夏纪》:“孟夏之月,日在毕,其日丙丁,其帝炎帝。”有药王之称,《神农本草》传说出自口授。又有赤帝之称,另即烈山氏也。西汉《淮南子·时则篇》:“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王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湖北神农架有烈山石室,言炎帝延生之地。炎炎烈火锻就出了神农氏。据《纲鉴》记载:炎帝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其俗朴,重端悫,不岔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于是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肠谷,西至三危,莫不从其化。炎帝又名连山氏,《世谱》言:“炎帝一曰连山氏。”中国最古老的易书是炎帝xx的《连山易》。湖南会同有连山,连山八庙与易经八卦有着内在的联系。连山古属黔中郡。结论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则肇始于《世本·帝系篇》。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曰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

综合以上史料而复言,炎帝是南方人,生在南方,死在南方,主要活动在长江流域。

历史回环总有些相似。五千多年前,中国华夏人构成可分四大部分:炎帝部落在长江中游,黄河以南;黄帝部落在黄河中游;东夷部落在东部临海一带;三苗部落则在南越一带。四个部落有三个部落都向中原靠拢。求生存,迁徙,发展,壮大,于是才有阪泉之战,“涿鹿中原”。炎帝攻而不得,依然在长江中上游发展,由游牧部族转入农耕部族。秦灭六国,统{yt}下,全国中心在陕西。楚汉相争,可谓长江与黄河之争,炎帝与黄帝之续争,才有草木皆兵,“霸王别姬”。这叫兄弟阋墙,越打越亲。楚国被汉统一。三足鼎立魏蜀吴,吴地三苗多,蜀地楚人多。孔明北伐未捷,{zh1}三国归晋。但是,后裔们总是吃苦霸蛮火气大,敢为人先,不断挺进中原,终于为赢得新中国的成立而闪亮登场。从水土养人来看,南方人个子偏矮一点,少北风刮剌,皮肤细一点。炎帝个子没有黄帝个子大。

1940年在长沙子弹库一座战国楚墓中盗掘出土的缯书,其中一篇实为记载楚人的传说系统,涉及伏羲、女娲、炎帝、祝融以及共工等的传说。只字未提黄帝,亦可证明炎帝是南蛮的祖先。炎帝代表南方和夏季的帝,祝融代表南方和夏季的神。

炎帝为何以火德治天下?远古人类标榜进化的最主要征象是是否会用火。用火解决由吃生的到吃熟的,解决温暖驱寒,解决刀耕火种,解决治病熬药,解决工具制造等等关系生计的大事。远自燧人氏“钻木取火”之后,炎帝部落就在研究火的效益问题。南方地处亚热带,多雨多湿,易淋灭火种,淋湿柴火,所以他们要建造房屋,储备干柴,保存火源,传授打火技术。冬天来了,他们聚火而乐,烧烤生肉,烹炖食物。因为有火,炎帝以火烧地,松动土壤,肥沃土地。这种烧火土加清尿粪的生产有机肥料的方法,一直延传至今。古人已经知道肥料对于农耕生产的重要性。又有放火烧山,是谓烈山氏,以能烧死更多的野兽而储备充足的食粮。由于阴雨多,宜引起xx传染,病患多。在炎帝聪慧的教导下,古人懂得了治感冒的简单而直接的方法,即打赤膊晒日头和火烤,至大汗淋漓便好了。他们于是喜笑颜开,感恩戴德,跳祭日舞。太阳和火融为一体。炎帝是有博大胸怀的,想方设法为民谋福祉,他用火锻造耒耜,制作xx。他立窑烧火,制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发明前,人们加工处理食物,只能用火烧烤,有了陶器,人们对食物可以进行加工,还可以贮存物品,酿酒,xx。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对人类的饮食卫生和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家界市古城堤出土了7000年前的陶器和石器。陶器有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夹砂灰陶、印纹硬陶等。在澧阳平原,发掘出制陶作坊区,共清理出8座陶窑。它们或烧制红烧土这样的建筑材料,或烧制某类陶器。这几座陶窑除一座为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外,其余均为大溪文化二、三期的遗存。湘北石门古城墟亦如此。

民谚有云:一片火,两片火,炎帝开山坡。痈疽拔火罐,就在南蛮河。

天下奇巧,血脉承传。世界杂交水稻之父xxx就出在湖南,并且,他的杂交引种实验,就在湖南会同县。会同是炎帝文化的故乡。我们不能不惊叹水稻的起源和它的缘分!炎帝的农耕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制耒耜,种五谷。关于五谷,有稻、黍、稷(谷)、麦、豆(菽)之说,有稻(方言称谷)、麦、谷子(粟)、高粱、玉米之说。需要指出的是,黍,草本植物,种子淡黄色,去皮后叫黄米,比小米大,煮熟后有黏性。稷即粟谷,小米,人类主食,北以粟谷,南以水稻,西亚以种植小麦为主。

炎帝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他的农耕文化主要表现在稻作文化上。为什么这样说?1。烧火土作肥南方盛行;2。耒的原始物件已在南方多处出土;3。种粟用地,种稻用田。有田才能装水,有水才能种稻谷。江南多水,防涝防旱,炎帝开创了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和驯化野生稻的技术,这在北方是没有的。

 20世纪80年代前后,考古工作者在澧县彭头山、八十当遗址内发现距今8000年左右的水稻种子。尤其在八十当发现的稻谷数量多得惊人,在几平方米的范围内收集到15000多粒,超过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各地收集的总和,而且还是世界上已发现的稻谷、稻米中较早的一批。根据其形态,农业学家认为多属栽培稻。因此,各方面的有关专家一致认为,长江中游地区特别是洞庭湖平原为稻作农业最重要的发源地。但要证实这一点,仅发现稻谷是不够的,还必须发现栽培水稻的水稻田。 1996年12月,在解剖城头山东城墙时,奇迹出现了:考古工作者在城墙下的平面上,发掘出汤家岗文化时期距今6500年的水稻田。1997年冬接着发掘,共清理出水稻田3丘,其中有一丘达到0.3亩以上。稻田系用原生地面由东南向西北走向的凹槽地形,于两边平行垒筑田埂而成丘块。田埂间是平整的厚约30厘米的纯净灰色水稻土,即为静水沉积。一条田埂旁边还有田螺。田面有稻田特有的龟裂纹,田土剖面可见水稻根须,泥土中粘附着不少稻叶、稻茎。田土底部的原生土上面,形成铁锰结构颗粒,在显微镜下,泥土里单位面积中稻叶、稻壳植物硅质体的数量,与现代水稻田中的十分接近。这些都是确认古水稻田的{zj1}说服力的证据。

在农业发展的早期,主要技术进步表现在驯化野生植物上,经过尝百草和试种,古人们初步确定了适合栽培的几种主要野草,野草种类因地区而不同,收获的种籽除一部分被食用外,人们会选择饱满的籽粒留作种子,这其实就是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过程,使得栽培植物和养殖动物与其野生原种的差异越来越大,而分别成为农作物和家畜。南方人非常重视留种工作,总是千方百计地保护作物种子,甚至有“饿死不吃种子”的说话。这一习俗更加有利于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工作。可以推测,在神农氏中期,中国就已经基本培育出各主要农作物品种。

 

《神农本草》是中国医药治病的最早理论总结,是{dy}部采药秘方,传说根据神农口述拟作,即便非口述,也当是后人采访追记,否则何以命名?《神农本草》所载药名,多为南方所产。其神农架药草,以至连山药王洞遗迹,均能说明问题。神农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救死扶伤,不怕毒蛇猛兽的侵袭,翻山越岭尝百草。史言“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据史书与湖南方志记载,神农尝百草,误食断肠草,中剧毒而身亡。李世珍《本草纲目·草部六》云:广人谓之胡蔓草,亦曰断肠草,入人兽腹内,即粘肠上,半日则黑烂,又名烂肠草,又叫钩吻、大茶药、葫蔓藤。属于马钱科,常绿缠绕灌木,生长在中国南方各地与印度。

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作为食物,采摘各种可食用的花、果、叶用以充饥,而茶也是其中的一种。在人类进人农耕生产之后,便开始寻求防病和治病的方法。原始农业兴起后,出于寻找更好的农作物品种的需要,人们在尝食植物的同时会更加注意了解植物的特性,不仅注意有毒没毒、可吃不可吃,更会注意了解不同植物种类、不同部位、不同器官的苦辣酸甜味道,以及寒温特性等,从而结合原有的草药知识形成医药概念,开始了医药探索。也就是说,医药概念是伴随着原始探索驯化植物为农作物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无意中的发明。这应该就是神农氏发明医药的历史真相。

现在往湖南株洲炎陵县去,罗宵山脉中段有一个神农谷,神农谷峡下有个黑龙潭。黑龙潭的瀑水成黑色,传说是神农氏在百草丰茂的谷上采药后,于此洗药,长年累积,形成洗药池。喝了黑龙潭洗药池的黑水,能治感冒和xxxx。据科学检测,山上负氧离子多,空气清新,药草确实多,如《神农本草》上登的灵芝、当归、三七、木辛、蒲公英、七叶一支花等等,比比皆是。

一部xx学专著《神农本草》,就将口头流传的茶的起源记载了下来。这在《周易》《左传》《管子》《越绝书》《吕氏春秋》《史记·三皇本纪》、《淮南子·修务训》、《草本衍义》、《帝王世纪》中亦有记载,均为后人所公认。唐代陆羽的茶学专著《茶经》也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根据后人的推测,神农尝百草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可食之物和可医之物。神农氏吃茶,发现茶能消渴败毒通肠提神,是在远古时代生长在湖南的野生茶。清人杨凤藻《论种茶》指出:“中国现在产茶之地,略当赤道北纬二十五度至三十一度。所有佳者,产在二十七度与三十一度之间。”(《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卷七)《尚书·禹贡》有衡州“贡厥名”之语,清人陶澍《印心石屋试安化茶成诗四首》提出“贡厥名即茗”之说,考证《尚书·禹贡》记载“三邦底贡厥名”之“茗”正好出自“荆及衡阳”,认为《尚书·禹贡》“三邦底贡厥名”之“茗”是湖南衡阳的贡茶。直至当今之中国,北纬30度左右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仍然是茶叶生长的黄金纬度带与中国优质绿茶产业基地。故陆羽早就说过:“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可见,炎帝最早饮茶xx是在南方,实谓茶祖。

由此可见,炎帝活动在南方。黄帝属于黄老学派,是道家创始人。黄帝文明在于科技,如舟车、文字、服饰、度量衡、算数、音律、建筑等;炎帝属于农家学派,炎帝文明在于农业与医药,如种植、医药、立日历、兴市场、教桑麻、火食、品茶、制弓、烧陶、张琴等。

最早的易书,不是《易经》而是《连山易》。易书八卦,在史前文化留痕的是湖南会同县的八卦图。八卦图在会同连山,即《连山易》书名之连山。八卦图与《连山易》非常吻合。唐代xx学者贾公彦认为“炎帝之兼号连山”。现代易学家殷晶综合《世谱》《书传》,在《易经的智慧》中说“《连山易》为神农氏所创,神农氏即炎帝。”陕西有个连山,但没有八卦图,谈不上易学。那么,易学的始作俑者就是炎帝了,那么,炎帝不可能不是出自南方。

城头山城市文化群中发现了比较丰富的宗教活动痕迹。设置在城东的祭坛遗址、祭师墓葬、三座圆形祭祀坑(坑内分别置有代表月、日、星“三光”的长形石、圆形石、小卵石一块。)似为古黔中人已经明确地有了对“三光”的崇拜、有了专职祭师、有了宗教活动中心的实物见证。这是全世界最早的以崇拜“三光”为对象的宗教活动中心。也是炎帝八卦活动的展开。

据《世本·下篇》云:神农发明了乐器,他削桐为琴,结丝为弦。这种琴后来叫神农琴。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徽、羽。”桐子木坚硬圆滑,晒干不裂,敲击铿铿,弹性好。丝指麻线,搓搡而成。此琴发音清越、沉远,激发翩翩起舞,摆步,仰合如拍。可面高山狂哐,可击梆慢和。

古人作乐,常用来配合劳动,祈祷上天,所谓天人合一。后来才发展于其他。五弦慢慢演变发展,有十弦。湖南博物馆曾展出有战国中期,楚墓出土十弦琴一件。琴身用木板雕制,由琴面和底板两部分组成,面板头宽尾窄,尾略上翅,因有残缺,头部岳山已不见,尾端有1小块横木,凿凹槽以承弦,尾的下部有1轸,轸头浮雕1凤,底板上凿1个T形槽,两板相合后构成共鸣箱。通体髹漆绘彩,通长79厘米。

楚地音乐丰富多彩,可与中原颉颃,始自炎帝也。

  翻开史书,湖南有好几大姓氏都说是从江西、河南或湖北迁徙过来的。为什么历代总有往西南方迁徙的呢?炎帝上北而回南。舜帝南巡而崩于湖南九嶷。灌兜部落早期在陕西华县,尔后不断南迁,因得罪帝尧,被迫东迁河南,于丹水大败又南迁湘西。《史记·五帝本纪》言“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灌兜于崇山,以变南蛮;窜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而荆楚北上不得,转而融入苗蛮,这一集团的地域以湖北、湖南、江西为中心,迤北至河南西部熊耳、外方、伏牛诸山脉间。楚子濮地开发,筚路蓝缕,“甚得江汉间民和”而向南,进入洞庭及长江上游地域。屈原贬迁,于《远游》中吟唱:“炎神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嶷;览方外之荒忽兮,沛网象而自浮。祝融戒而还衡兮,腾告鸾鸟迎宓妃;张咸池奏承云兮,二女御九韶歌。”

其实,长江流域根本不比黄河流域开发得迟。现在发现中国迄今最早的城是湖南常德市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经过碳十四测试,已近6000年,夯筑土城,分四个时期筑造。澧县城头山古城是世界上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dy}座和平繁荣的城市;澧县城头山古城上与距今9000年前的彭头山文化一脉相承,下与距今4000年前的屈家岭文化紧紧相连,文化延续长达5000多年之久而无战争破坏的痕迹,是为世界上的和平繁荣与持续发展作出了最早贡献的文明城市

之所以南迁,一是东北方战乱多,破坏性大;西南方安定,文明发展快。这是炎帝与更早的先人,不好征杀,拓荒生存,以和为贵,产生的结果。二是南方四季分明风景好,宜于稻谷生产,修身养人。民以食为天。吃得饱,穿得暖,经济发展,国家就强大。三是被迫迁徙,打不赢就跑。四是民族大融合,少数民族好相处,学习华夏文化。为了拓展更好的生存空间,炎帝部落当不断迁徙。先是炎黄结合,又和东夷结合,又和三菌结合,实现了多民族的大融合,无怪乎一路上留下了多处遗迹。

参考文献:

(1)《楚文化研究论集》一、二、三卷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包小村 陈奇志《论茶祖文化》

(3)矍春林 阳国胜《炎帝故里在会同》

(4)王俊义《炎黄文化研究》第五辑

(5)神农故事新解

(6)陈自文《故园史话》内部发行

(7)中国历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版

(8)中华{dy}古城----城头山  资料

 

作者系学者、作家,《华人论坛》副总编13047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学术新文稿---炎帝出南方聚证_于试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