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4日- liujin699的日志- 网易博客

2010年5月4日

2010-05-04 08:52:18 阅读6 评论0 字号:


怀仁广播电视发展史

刘金 

艰难创业开始篇

神话传说成现实

 

这是艰苦创业的开篇语,也是承上启下的开篇语。

记得我小学四年级时就开始阅读小说了。看的{dy}部小说就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那时,村里还没有电灯,躺在昏暗的油灯下,手捧一本厚厚的小说不知疲倦地读着,整个身心被那奇妙的故事情节和美丽的传说所吸引。记忆最深的是那个顺风耳和千里眼。出于幼稚的心灵,曾想过我要是有一副千里眼和顺风耳该有多好啊,不去学校,坐在家就能看到和听到老师讲课。随着年龄的增长才知道那仅仅是神话传说。由于这一神话传说又使我想起了更早的一件事。那是1958年夏天,村里{dy}次安上了舌簧喇叭。小小喇叭装在深色木盒里,挂在房檐下,用一根细细的铁丝连结着,村里男女老少没见过这玩意儿,被这新奇的东西所吸引,聚集了好多人来看安喇叭。工人师傅边安边说:一会你们就能听到“大戏”了。“大戏”是地方土语,指的是山西梆子。果不其然,当把喇叭固定好,将线接上之后,小木匣就真的传出了清脆悦耳的戏剧声。声音虽不大,但都能清楚地听见。在场的人都感到很奇怪,一个小小木匣子竟然能发出声来。于是人们就议论开了,有点知识的说:那是因为有电的原因。还有的说:木匣子里面有个“小人人”。记得有个老汉说:你们说的都不对,那是因为神仙在作怪。

老汉的“神仙”在作怪这一灵感是否受《西游记》里顺风耳所启迪?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证实,那就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过去的许多神话,如今都变成了现实。我下面讲的今天的广播电视就是昨天的神话传说。

我县的有线广播最早起源于19563月。之前县政府只配有一台直流电收音机和一名收音员,供县委、政府领导及机关干部收听重要新闻。19563月,县里成立了有线广播放大站,配有250W扩音器一台,县城主要街道架设广播线路,安装40余只舌簧喇叭。放大站的作用就是把市广播站的广播节目接收过来加以放大,带动县城的喇叭,并把信号送到各个乡镇。当时放大站只有一个机务员办公,地址设在西关“三成店”(解放前是 旅店,地址在现农行后边)

19644月,怀仁开始筹建有线广播站。据广播站元老李守信和原广播局孟超局长提供资料显示,当时的广播站设在原县工会旧院内(城内老爷庙),整个广播站只有几间旧房和一个小院,人员共三个,即:负责人王占功,机务员李相德,技术员李守信。王占功是从县委办调来的,李相德是从大同市广播站调来的,李守信毕业于山西广播学校有线广播专业。当时虽是教员但属专业人才,调来负责技术工作。

人少,设备也简陋,全站只有控制台一部,500W150W扩音机各一台,电唱机一台,810型录音机一部,动圈话筒一只,25W高音喇叭两个。就在这种情况下,县委要求在当年五一节那天开通广播,向全县人民播送怀仁广播站的开始曲“东方红”。因没有播音员,暂不办文字节目,不呼站名,只能转播和放唱片。向农村传输信号是利用电话线路,全县农村共安装1500只舌簧喇叭。事隔半年,因设备太简陋无法正常工作,又从原雁北广播管理站购买回扩音机和录音机各一台。并且每隔半年到地区广播站复制些文艺、曲艺类节目,作为自办节目。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调来了会计、编辑、播音员等。有了编辑和播音员就可以办本县新闻了。刚开始,因人员和稿源少,新闻只有1020分钟。

七十年代初,随着人员和设备不断地增加与更新,旧站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广播了,于是,政府拨专款在西关建起了新的广播站。新站共计两排房,前排为机房、播音室、录音室等,后排为办公室和职工宿舍,工作条件大为改善。此时人员也增至十几个,设备有500W扩音器四台,601型录音机五台,653型录音机一台,其他广播设备也进行了更新,可谓是鸟枪换炮。

1964年建站到1983年成立广播电视局,期间经历了王占功、杨茂盛、赵日泰、赵生奎、孟超五任站长。在不同时期五任站长,带领全站人员为怀仁广播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细细银线跨千里

只只喇叭暖万家

 

农村有线广播是新中国广播电视系统的基础,是重要板块,它不仅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而且对整体广电事业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怀仁县有线广播时间较长,服务对象最广,克服困难和艰苦创业的事例也很多。30年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创业阶段

19563月成立有线放大站到1964年正式建起怀仁有线广播站,这八年是广播事业的雏形阶段,也是创业阶段。这个阶段人员少,设备简单,向各公社传送信号是利用电话线路进行传输,既不办本县新闻,转播节目时间也不长。

(二)向纵深发展

1970年起,我县有线广播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xxx“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服务”题词的指引下,全体广播职工大抓技改和自制水泥杆,使广播线路逐年更新。1973年以前,从县城到各公社的广播信号是利用电话线传输,农村用户是利用电灯零线传输。此期间,我县发明了电话线载波。为此,雁北军分区还在我县召开了全区农村有线广播载波传输现场会,会上推广了这一经验。事后,“三级载波”设备样品还被拿到北京参加中央军委举办的展览会。1973年,县广播站自筹资金办起了水泥杆制作车间。从定襄县买回0.12Mx6M0.14Mx7M两套水泥杆制作模具。

那是个艰苦创业和发奋向上的年代。我是1974年由城内学校调到广播站的。来之后,正好赶上做水泥杆。制作水泥杆一无技术,二无专门人员,xx是靠全站职工自己摸索着干。说它艰苦创业一点也不过分,从盖车间到制作,全是靠本单位职工干。白天上班晚上干,运料焊架,烧锅炉一直到出杆,几乎男女老少都参战,从领导到员工没有一个有怨言的。站长赵生奎、副站长孟超更是身先士卒,工作在{dy}线,年纪较大的李相德从不服老,女播音员张淑琴出生在大城市,身单力薄,从未受过重苦,每次扛铁线、运石子、搬水泥也不甘示弱。正是在全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大干三年,到1976年共做水泥杆5000多根,完成了县城到各公社广播专线的架设任务。全长127杆公里(378线公里),安装喇叭38142只,各公社普遍更新为500W扩音机,并增添了电唱机、录音机等广播设备,同时还配了线务员、播音员各一名。

三年奋战,建起专线,提高了广播传输的质量。它的建成,结束了已往多年与邮电部门共杆共线的传输历史,也结束了在一根线上完成广播和电话双重任务的历史。因而,颇受全县人民的欢迎,更为广播职工所拥护。专线建成后,农村有线广播网呈现出根根杆子正,条条线路通,个个瓷瓶牢,处处接头紧,只只喇叭响的欣欣向荣景象。水泥杆的运用,不但给国家节约了木材,同时也减少了维护时间与费用,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情。

在完成县城到各公社广播专线任务后,1978年,在张昭等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县站又研制成功广播数字钟程序自动控制,实现了广播定时开机、转播节目、播报新闻、关机等全部自动化程序。这项技改不但节约人力,而且播出时间更为准确、可靠,极大地提高了广播质量。19807月,实现了县城到各公社、各公社到各自然村的广播线路xx架设水泥杆传输线路,全县广播线路总长达到581杆公里。

在广播专线实施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广播喇叭两化建设。即:广播线路标准化和广播喇叭规格化。所谓广播线路标准化是指各村喇叭入户线要求横平竖直,统一固定在房檐左下角,线径一致,室外用线必须是铝包钢,室内必须是塑包铜,地线统一用八号铅丝。

喇叭规格化是指:喇叭统一,每只喇叭上要安装音量控制器和避雷器。

两化完成后,此时全县共安装喇叭47600只,普及率达95%,通响率达98%,并由大队统一管理,统一维护,定时转播节目。

1983年,经上级批准成立了怀仁广播电视局,局长由孟超担任。下设广播电台、电视台。198491日,县广播站经上级批准,更名为“怀仁人民广播电台”,虽是电台,但仍以有线广播为主,以调频广播为辅,有调频发射机一台,功率50W,覆盖面较小,只有何家堡、海北头、城关等乡镇可用调频接收机收到广播节目,调频波段为101兆周。此时的有线广播时间为早、午、晚三次播音,时长是7小时10分钟。内容除定时转播中央,省台部分节目外,自办《怀仁新闻》和文艺节目。

(三)、服务中心、搞好宣传

县广播站是县一级的新闻机构,是同级党和政府的喉舌。从广播站诞生的那天起,它就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多年来,县广播站的宣传工作紧跟党和政府在各个时期的宣传要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及时、准确地报道了全县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以及各个领域中的新成就、新经验、新典型,并在xx社会热点,反映群众呼声,提倡廉政高效、务实创新、敬业守纪、艰苦奋斗、执政为民、揭露丑恶、抨击时弊、鞭挞不正之风等方面做出了较好的业绩。在宣传方面,始终坚持以下原则:唱好主旋律、抓住支撑点,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把思想教育作为各项工作的立足点。

为了搞好宣传报道工作,刚一建站就配备了编辑,而且人员不断增加,从60年代只有一个编辑到80年代增至4个,并选择那些热爱编辑工作又有一定文字功夫的人员来做此项工作。

多年来,县站牢牢把握着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探索宣传新路子,不断创新并改进专题栏目。在精心编排好固定性拳头栏目《怀仁新闻》的同时,到70年代末,又创办了《各乡镇联播》、《政策与时事》、《农村新事》、《科技与信息》、《对少儿广播》等15个栏目。各个栏目办得有声有色,很受群众欢迎,并多次获得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如《农村新事》、《对少儿广播》节目中编播的《山村一片红叶》和《白头翁》获山西省优秀广播节目一等奖,并参加了全国优秀广播节目的评选。

怀仁有线广播从60年代建站,到90年代停播,风风雨雨走过了30个年头。30年来,我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走向了繁荣富强的文明大国行列,伴随着国家的变革与进步,我县的有线广播也曾走过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过程。此期间,有线广播获得殊荣也不少。197912月,海北头放大站被评为全省“广播系统先进集体”;19852月,县广播局被评为雁北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198512月,县广播局被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评为全国电视系统先进集体;1988年,全省在我县召开了广播电视工作现场会,会上孟超局长做了典型发言,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有线广播虽然有过它的辉煌和不可磨灭的功绩,但它毕竟是新中国广播电视系统发展的基础,最终必将被更先进的东西所取代。到了90年代,电视已普及,小喇叭已经过时,因而,我县的有线广播于1990年正式停播,随之崛起的有线电视进入千家万户。

1991年,{dy}任广播电视局孟超局长,因到龄退下,许立定同志接任局长。

时间进入1996年,广电局和文化局、体委合并,合并后的全称为“怀仁文化广播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由许立定担任。此期间,在许立定同志的带领下,广电有两项工作较突出。一是抓了广告与市场的接轨,专门成立广告股,有专人负责,办理营业执照、规范广告收费、实行奖励机制,拿出收入的10%奖励有关人员。由于政策灵活,制度健全,极大地调动了同志们的工作热情,广告收费一年比一年高,从最初年收入四万元增至{zg}十八万元。当时在全省影响很大,许多地市来此取经。二是自筹资金办起了有线电视。1994年,他们和省化工厂签定合同,引进资金40万,当年办起全区{dy}家规模较大的有线电视网。当年建台,发展有线用户2000户,年收入达30万元,开通16套节目,受到上级和群众的好评。

斗室能观天下事

电视事业大发展

半个多世纪以来,新兴广播电视事业的形成主要呈现出两个板块、两条腿走路和相互依存、互为补充、互为作用的发展态势。曾一度倍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农村有线广播网,由于自身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再享有昔日的辉煌,于1990年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电视则处于发展黄金时期,逐步呈现出一枝独秀的局面。

我县的电视事业,最早可追溯到1978年。1975年我县有了{dy}台黑白电视机,当时靠电视机本身天线接收中央一台和山西电视台部分节目,但信号一直不好。随着全县电视机的增多和彩电的出现,为了满足人们看电视的需求,1978年,县广播站投资1万元,配人专程到桂林购买回桂林山水牌黑白、彩色兼容50瓦电视差转机一台,安装在广播站机房内,并另架设25米高的木杆天线一副。经过调试,差转效果很好,xx符合机器设计要求,但由于功率小,覆盖范围只有2公里直径,当时农村几乎没有电视机,所以覆盖县城足矣。

1981年,电视差转台迁址扩建,专门开辟了机房并架设50米高发射铁塔一座,利用九频道发射信号,每晚转播山西电视台节目,覆盖范围直径为3公里左右。

19841231日,成立了怀仁电视台,它是全国创办最早的县级电视台之一,作为单设机构正式从广播站分离出来,配备正副台长各一人,及记者、编辑、播音员、广告制作、电脑操作和节目编辑制作等各类专业人员共计22人的一支年轻团队。

此时县里拨专款14万元,购买50瓦电视发射机一台,电视监视器5台,编辑机2套,录像机和摄像机各1部,特技发声器一套。每晚除了转播山西电视台节目外,不定期自办一些文艺节目,每周办有一次10-15分钟的《怀仁新闻》。这一时期,虽然设备简陋,经验也不多,但电视工作者们牢记“丰富荧屏、为民服务”的宗旨,在努力办好《怀仁新闻》的基础上,又创办了一些观众喜闻乐见的栏目,如《多彩苑》、《巾帼建功》、《实实在在》、《军营园地》、《荧屏立交桥》、《点歌台》等,并有一大批好的新闻被中央、省、地电视台采用。如:《铁树开花聋哑孩说话》等等。还有一些新闻如:《河头部分村饮用水危害村民健康》等起到舆论监督作用,播后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重视。

由于领导的重视与关心,1985年又更新为黑白、彩色兼容300瓦电视发射机,并配有6台录像机,3  摄像机和1台单管摄像机,此时,覆盖范围直径可达15公里,除较远的河头、金沙滩、吴家窑、毛皂等乡镇外,其余均可接收到本县信号。全县截止到1985年底,共有彩色、黑白电视机14000余台,平均每4户拥有1台。

我县的电视事业如同有线广播一样,大体也经历了起步、发展、壮大三个阶段。

起步于70年代中期,但此时还谈不上电视工作,仅仅有个电视差转台,能够满足县城及近郊人们看清电视,真正意义上的电视事业是从1984年成立电视台开始的。

从电视台成立之日起,它就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得到全县人民的大力支持。由于领导的重视和群众的关心,电视事业发展突飞猛进。在电视台成立九年后,我县又开始筹建怀仁有线电视台。经过一年努力,怀仁有线电视台于1994年元月1日正式开通。这个总造价135万元的工程,开启了我县电视事业的春天,使电视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有线电视台成立的当年,就发展用户2000多户,到1997年底,仅三年时间共发展用户5000多户。刚开始,有线台共传输16套中港节目,其中包括中央一到四台、中央教育台及各省、市台的节目。在转好中央、省市节目外,自办了《怀邮剧场》、《金穗影院》、《轻松时刻》等栏目,并配合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采取打字幕、口播形式及时播放一些标语、口号、通知等,每年播出的电视剧达700多集,播放文艺节目及打字幕达300组(条),大大丰富了本县群众的文化生活,因而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

如果把成立电视台和有线台作为我县电视事业的发展阶段,那么成立怀仁广电中心就是它的壮大阶段。

怀仁县广播电视中心是20022月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在原怀仁人民广播电台、怀仁电视台、怀仁有线电视台合并的基础上新成立的一个全民事业单位,也称怀仁广播电视台。中心与台合一,实现主任(台长)负责制,主任由李生元担任。下辖办公室、广告部、新闻专题部、节目制作部、技术播出部、有线服务部,共有干部职工80余人。

怀仁广播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播出设备已全部由模拟型转换为数字型,基本形成了以有线电视为主体,无线电视、调频广播为两翼,有线无线同步发展、齐头并进的立体化广播电视网络。

截止2009年底,全县电视收视率已实现无线全覆盖,有线村村通,乡村有线用户已达1600多户。在配合县城线路改造工程中,实现了有线电视主干光缆入地工程。在不断更新改进技术设备方面,2009年投资260万元,改扩建了广播电视中心,全面更新了采编播设备,如今拥有摄像机11台,为播出机房安装12路广告插播机器1套,新增非线性编辑机6套。县城网络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升级改造不断提升。目前,已建成区域862兆传输网络,其中干线已全部实现光缆传输,覆盖用户1.6万余户,形成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覆盖所有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广播网络。并对云州东街回迁小区、西关新农村小区、城内新农村小区完成了信号通,2000多户小区居民可看到90多套高清数字电视,3000多户居民完成了数字电视平移。

几年来,广电中心不光在事业建设上有了显著成就,在广播电视宣传上也受到了各级的好评。

在宣传方面主要坚持以下两点,一是突出主阵地,唱响主旋律。始终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开展宣传报道,以《怀仁新闻》为主阵地,大力宣传全县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经验与新成果,为加快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二是凸显服务功能,打造精品节目。相继推出一批在全县乃至全市有一定知名度的栏目,如《怀仁新闻》、《云州风采》、《瞭望云州》、《农村天地》、《温馨101》等,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近年来,他们每年编发新闻3000余条,中央、省、市媒体用稿500余条,制作大型专题片10多部,一批优秀稿件在省、市各类评选中获奖,为提升怀仁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怀仁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0年5月4日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2010年5月4日- liujin699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