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考加分政策的公正性逐渐受到质疑,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频频出现使高考加分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近日,关于高考加分的负面新闻接踵而至。媒体实时追踪,读者高度关注,舆论沸沸扬扬。 越是热闹时,越要冷思考。今天起,本版推出专题报道——三问高考加分。 一问:高考加分,坚持还是放弃。回望政策本意,展望政策前景。二问:高考加分,如何更加公平。剖析加分标准,期待更加科学。三问:高考加分,如何更加阳光。直指政策执行,期待更加透明。 ——编 者 若问今年高考什么话题最热?“加分”无疑将名列榜首。高考尚未开锣,浙江加分争议便沸沸扬扬;录取还没开始,重庆30多名考生“民族xx”即浮出水面。人们不免质疑:加分制度出了什么问题?高考改革是否应从加分改起?(我认为有必要。) 高考加分,出于什么考虑 毋庸置疑,高校招生的原则是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德智体美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在坚持这些原则的前提下,高考还有两个方面不能忽视:一是倡导人文关怀,关爱照顾那些困难和特殊人群;二是逐步推进改革,不拘一格选拔特殊人才。教育界人士认为,设立高考加分制度,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据了解,高考加分项目由教育部划定,每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都有明确表述。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在这个范围内进行选择,最终决定权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也许因为在执行高考加分政策时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各地在确定加分标准、加分项目等方面,也加入了一些“地方内容”,使加分制度在“刚性”规定之外,也多了几分“弹性”。有关统计显示,近年来,各地各类高考加分政策约有190多项,其中一些加分规定引发颇多争议,被公众认为明显有违教育公平。随着高考改革的逐步推进,有的地方教育部门已经废止了一些不合理的加分规定。 为了确保加分政策在公平公正原则下有效实行,教育部明文规定,凡符合有关加分规定的考生必须向社会公示,公示由各省级招生委员会负责,未经公示的考生及其加分项目、分值不得计入投档成绩并使用。 政策调整,为何阻力重重 和往年相比,教育部于年初公布的2009年加分政策没有太大的变化,所加分值最多不超过20分。其中九类考生可以在高考时加分,还有三类考生录取时可降分投档。 但一些省市对加分政策做了调整。北京市规定,在高考加分方面,航海模型、航空航天模型、汽车模型、无线电测向、业余电台(简称“三模两电”)和棋牌类项目的体育特长生认定资格将被逐步取消。 上海市规定,文艺特长生加分分值减少,一些竞赛项目加分分值也由20分减为10分。获得全国及上海市文艺竞赛个人一等奖或前三名和获得上海市学生艺术团(重点团)优秀团员称号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由原来可加20分降到了10分。 湖北省则规定,农村独生女参加高考,在报考省属高校时可申请加10分(爸妈给生了两个,我有错吗?那双胞胎呢?联合国也是反对“计划生育政策”的)省招办在其官方网站对全省申报高考加分的11606名农村独生女进行公示。 重庆市则取消了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加分规定。 然而,调整加分政策也并非一帆风顺,有时也会阻力重重。对于各类学科“奥赛”加分,人们一直有很大分歧。福建省人大代表不久前也提出了“关于‘奥赛’、‘创新大赛’、‘省优秀学生’与高校招生加分脱钩的建议”,认为应取消高考“奥赛”加分。但由于遭到部分“奥赛”获奖学生家长的xx,取消和降低“奥赛”加分的做法最终未能推行。 教育界人士认为,调整高考加分政策,或对一些比赛不规范、证书有水分的加分项目“xx”,或对一些困难群体适当关照,使加分标准尽可能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对于完善加分制度有积极意义。但是,加分涉及考生的切身利益,每一项调整都可能影响到部分考生的成绩,因此,即使对不合理、不公平的规定做点调整,也可能引来一片反对声。高考要改革,就要充分考虑到复杂性和艰巨性。 怎样保证加分制度的公信力 加分制度对考生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对考生的成绩和命运意味着什么?据统计,在上海比较集中的分数段,一分之差就是200个人的差距。湖南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湖南省2009年普通高考(理科)档分5分段统计表》显示,在中间的分数段,分布的考生人数众多。一名本科二批(理科)的考生如果加上10分投档,就可能超越8500多名考生。 也正因如此,家长、考生对加分看得越来越重,常常是“高考未动,加分先行”。于是,近年来获得加分的考生越来越多,有的班级里“二级运动员”比比皆是,“少数民族”也不在少数。有人对2008年北京市高考考生成绩分布表(文史类)分析发现,在考取600分以上的所有599名考生中,得到加分照顾的考生达214人,占35.7%。前不久,北京大学招生办负责人做客人民网时透露,根据往年的统计,北京大学近几年在北京录取的考生中40%以上存在加分投档的情况。 真有这么多考生应当加分吗?对此,许多考生和家长心知肚明。不论是“省级三好学生”,还是“二级运动员”,都有人违反原则,暗箱操作;不论是“华侨子女”,还是“少数民族”,都有人打通关系,弄虚作假。这些走了样、变了味的“加分”,让高考加分制度本身面临信任危机。 人们不免担忧:在诚信制度尚未完善、考试立法也不健全的社会环境下,高考加分制度还能走多远?怎样才能重塑加分政策的公信力? 据了解,河北省正考虑举行高考加分听证会,以此作为确保加分公平公正的具体举措。省教育厅厅长刘教民表示,“民怨”过多的加分项目可以考虑调整甚至取消。上海交通大学熊丙奇教授认为,应当对高考加分项目进行充分论证。在选择加分项目时,应广泛听取学校、老师、家长、学生的意见,而不能由教育部门自作主张。同时,对考生的加分政策,应纳入多元评价体系,即变“高考成绩+加分”为用多项指标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学校据此自主录取。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教育部将进一步规范高考加分项目的设置,到底哪些项目可以加分、应该加多少分,都会作进一步研究,严守标准、宁缺毋滥;要求各省市区清理并规范高考加分的项目、分值以及适用范围;对于符合加分条件的考生,各省份招生部门要负责向社会公布,未经公示不能算入高考成绩。 这个样子很恶心人呐,不是民族平等吗,为什么还给少数民族特别照顾。他们又这个十级,那个九段,又凭什么加分,他们家境好,父母从小这么惯着,我们有条件吗?本来就是建立在不公平上的,为什么还要坚持,反而只会使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广大的没有特长的同学,更广大的农村的同学,更更广大的汉族的同学,反抗一下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