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思考系列:沉重的粮食- 魏延安- 职业日志- 价值中国网:网络 ...

  民以食为天。千年古训已将粮食问题说得再透彻不过。忽然间有人喊出“粮食安全是一个伪问题”,莫非千百年来的大政治家们重复的是一个低智商的命题?

  ——粮食安全是不是问题要首先从粮食本身的性质说起。粮食消费弹性很小,没有听说富人一顿要吃8碗,也没有听说穷人一日三餐可以省了。人生在世上,吃饭是{dy}需要,人均消费的粮食量是相对稳定的,有多少人就要吃多少粮。但问题是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差,连续三年以上增产的光景很少,而每年夏、秋都丰收的光景也很少,因而,当粮食产量大于需求时问题不大,可一旦少了就有问题,宁可让多了,绝不能让少了,这才是粮食问题的核心所在。历朝历代吃不上饭的农民除了饿死就是造反,粮食问题哪个当政者敢掉以轻心。正所谓“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根基不稳,地动山摇”。2008年中美洲和非洲一些国家的粮荒着实让我们又受到了一次忆苦思甜的体验。

  ——粮食安全是不是问题要从粮食的生产和消费现状来看。耕地正在呈刚性减少,且在很长时间内无法避免;人口数量呈刚性增长,并将长期保持;居民膳食结构正在变化,北方人的面食习惯正在被稻米饮食改变,保障粮食品种间平衡的压力在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南方的鱼米之乡今天粮食已难以自给,“南粮北运”正在变为“北粮南运”,保证粮食区域间平衡的困难在加大;近年饲料用粮与工业用粮大幅度增加,特别是生物能源大量开发,粮食供给压力进一步加大,而且这一趋势仍在加速。以上五点重要变化,使得粮食问题更为突出。专家测算过,中国的粮食年需求在9300亿斤左右,但从1999年起,粮食产量连年低于这个数字,只得动用库存,这两年丰收,正好弥补一部分库存。从粮食存贮体系看,国家现在只保中央直属粮食贮备,那么地方及各级粮食企业存了多少粮,数字很难xx。再看民间,城市人基本不存粮,农村人贮粮大大减少。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短暂的粮食供给不及时就可能引发社会不稳。济南的抢粮风潮,南方一些城市在2006年春节前的粮价不正常上涨都是粮食供给出了问题。而为满足南方的粮食需求,我们现在已犯了古人“千里不调粮”的大忌。由于粮食体积大,大规模北粮南运,挤占了大量运力特别是铁路压力巨大,从而影响了其他经济物资的流动,而一旦这一运输出现差池,其后果自然不言而喻。而由于稻米需求量越来越大,一些北方地区改种水稻,进而带来水的紧缺及其他生态性问题。

  ——粮食是不是问题还要从粮食进出口角度看。一是不可能有大量的粮食可供进口。十年前,美国的布朗向中国发出了警告:下个世纪“谁来养活中国”。这个老外在给我们总结了人口增长、消费趋向、农田减少、环境破坏四大不可逆转后,{zh1}下了结论:中国到2030年,若人均粮食消费水平达到现在的台湾水平或美国水平的一半,进口缺粮将达到3.78亿吨,而那时世界粮食出口总量却不足3亿吨,如果中国人不能养活自己,那么他们将使世界挨饿。此文一经发表,立刻引起高层xx。事实上文章有些夸大其词,但其提出的问题却值得深思,也就是说对进口的总量不能给予过高期望。有经济学家说,“有了钱还怕买不到粮食吗”,如果真的中国的农地大面积放弃粮食生产,则很有可能买不到粮食,不是钱的问题,而是生产供给的问题,不可能说你给的钱多我就可以不吃卖给你。二是粮食进出口市场难以控制。2003-2004年,正是国内粮价疯涨的时候,按理应大量进口粮食以平抑市场,但实际上同时期我们粮食还在大量出口。等到2005年国内粮食连续两年丰收,进口粮食却源源不断涌进。也就是说粮食进出口的话语权根本不在我们掌控之中。就和石油市场一样。因而,对于该进口进不来,该出口也出不去的怪现象和我们一出口国际粮价就跌,一进口粮价就涨的国际粮食市场规律我们心有余悸又习以为常。2008年猪肉价格疯涨的时候,我国刚刚宣布增加猪肉进口,立即引起国际强烈反应,要求履行大国职责,稳定国际市场。三是因粮食问题而在经济发展上受制于人的历史教训仍历历在目。由于发展方略的偏差,原苏联在农业生产上一直难以自给,特别是粮食需大量进口。在上世纪70年代的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千方百计压低原苏联用于创汇的石油出口价格,而大幅度提高国际粮价,使原苏联经济背上沉重的包袱。苏联经济的崩溃,这是其中一条重要原因。现在谁敢武断的说,指望对中国实行粮食禁运是不可能的,试回想一下历史,我们被别人“卡脖子”的时候还少吗?

  ——现行国家关于粮食安全的基本方针是正确的、是科学的。国家对于粮食问题总的思路是自给为主,进口调剂,自给率保持在90%-95%。根据专家推算,2030年前后,中国的粮食需求将在6.4亿吨左右,加上耕地减少因素,则单产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0%左右,难度相当大。如果10%靠进口,总量也在6400万吨,占世界粮食贸易量的1/3。而我们目前是粮食净出口国,一正一反,必将给国际粮食市场产生巨大影响,造成国际粮价大幅上扬,给其他粮食进口国家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进而影响中国的国际政治形象。因而,“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基础”绝非一般政治表述,粮食问题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要慎之再慎。

  • 谁在xx这篇文章
  • 个人名片 万军
  • 个人名片 窦虹
  • 个人名片 田梅
  • 个人名片 魏延安
  • 个人名片 陈文利
  • 个人名片 于士广
郑重声明:资讯 【新农村建设思考系列:沉重的粮食- 魏延安- 职业日志- 价值中国网:网络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