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森柔绿青纱帐 xx,妻子回家探望婶婶,归来时捎回几棵高粱甜棒。孙女得了,坐在小凳上吃得津津有味,高粱杆皮和叶鞘散落一地。记忆中森森柔绿的青纱帐,顿时清晰在心头。 小时候,生产队每年都种一大片高粱,地块多选在偏远或地势低洼的故河道里,就因为高粱既抗旱又耐涝吧。高粱快熟的时候,星期天去队里干活,有一项就是给高粱打底叶。这活儿轻松,最适合妇女和孩子们干。行走垄间,说笑间就擗了一大抱高粱叶。高粱叶表面被蜡粉,虽似玉米叶却比玉米叶平滑,手感好,不拉人。擗到地头,回头望去,高粱杆下半如同脱掉裤子般利落。森森密密的高粱地里,就再也难藏住人。曾疑惑高粱为什么打底叶,问过队长才清楚,原来高粱贪青熟得晚,打去底叶后通风又透光,可以促使它早熟。田间休息时,正是妇女显示巧手的时候。她们用高粱叶编蒲团,青翠翠的叶儿手中翻飞,不大一会,由叶辨盘成的蒲团就做成了。拿回家烧火做饭或纺棉线,比坐小板凳舒服。我也照着样子学编蒲团,费劲编出来的,却总是松松散散的不成个型。 砍高粱的时候,大人们总要叮嘱小孩子们别乱跑乱动,被镰刀削过的高粱茬儿,斜口向上如刀锋利,不小心跌倒可不是闹着玩的,扎破流血是肯定的了,如果扎瞎了眼睛,可就成了独眼龙。村里人管风干后的高粱杆叫秫秸,可以用来打箔,编席,盖房、囤玉米、晒棉花,乡村里不可或缺呢。除掉高粱粒的穗头,是捆扎条帚和炊帚的好原料。顶端的莛杆,可以编针线笸箩,茶叶盒儿和锅盖等生活用品。母亲从姥姥、姥爷那儿继承来一手好扎彩活儿,办冥事用的纸牛、纸马、纸人等,内里的骨架全得用秫秸来捆扎呢。 秫秸在孩子们手中,也能玩出许多花样来。利用高粱杆柔韧的外皮做篾条,可以编漂亮的蝈蝈笼子。如果特意挑选外表红色的高粱杆皮编蝈蝈笼,内里装翠绿的蝈蝈,就更令人赏心悦目了。秫秸内中的髓瓤和高粱杆外皮结合,可以做出象眼镜、xx、灯笼等多种小玩具来。做这些玩具时,常常是一问一答的唱儿歌:青秫秸,白秫秸,趴着墙头叫姐姐,姐姐、姐姐干吗呢?手里忙着扎花哩。花呢?卖钱了;钱呢?称肉了;肉呢?猫叼了;猫呢?上树了;树呢?火烧了;火呢?水泼了;水呢?牛喝了;牛呢?耕地去了……。童真们有了秫秸玩具做陪伴,乡村贫乏的生活中,就凭添了几多妙趣与快乐。 高粱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栽培最早的禾谷类农作物。带状或锤状穗形,长在2、3米高的顶端,称高粱可谓名符其实。但它也有许多别称,如蜀黍、秫秫、芦粟、茭子、木稷、荻梁、乌禾、芦檫、番黍等等。《本草纲目》中记载:“蜀黍北地种之,以备粮缺,余及牛马,盖栽培已有四千九百年。”不清楚李时珍何以将高粱栽培时间这般确定,但以其治学严谨的态度,我想当会是有依据的吧?《诗经.小雅.黄鸟》里,有位流落异乡的农民,为求安居乐业,愤而呼求黄鸟:无啄我粟!无啄我梁!无啄我黍!粟,当为谷类无疑。古人将谷类中的良种称做梁,有黄梁、白梁、红梁之别。文中的梁,似乎并不为高粱。蜀黍、玉蜀黍,古人将高粱和玉米归入黍类,故而黍中,应该必有高粱。宋代的孔平仲,与兄文仲、武仲合称“清江三孔”,俱有文名。他在《禾熟》中云: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他在《至城东作》中曰:“栖亩稻梁方待获,识家鸡犬各随呼”。诗中的禾黍、稻梁之中,我想也必有高粱吧? 后来,生产队里还种过茎杆粗、节间短、成穗长,抗倒伏、产量高的杂交高粱,但棵儿却比玉米还矮,这种高粱白白的籽粒,脱皮后做饭适口,被村里人称做“二大米”。小时候吃过高粱米饭和高粱面窝头,并没有给我留下好吃的印象。只难忘一种叫“高粱饴”的糖果,柔软香甜。很长时间,我将饴误读做“台”。回想起来,依然可笑。 许多年过去了,鲁北平原上再也难见有大面积种植高粱的了。但行走乡间,沟头地角间,依然能见到零星的高粱,其中就有孙女吃的这种糖用高粱。多想回到故乡,去森森柔绿的青纱帐里,再擗一回高粱叶;多想回到童年,坐在自家门台上,再用秫秸做一回玩具。但我知道,行走过来的人,就难以返回从前。尽管恋恋不舍,却惟有心事重重,渐行渐远…… 通联:山东省宁津县工商局 |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