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后稷——原始农业的开拓功臣_博谷工艺坊

《书·舜典》有句最古老的话:“食哉惟时!”意思是说,民食是重要的。这种思想后来发展成一句经典格言:“民以食为天”。在食物相对较少的尧、舜、禹时期,指导原始农业发展更具有特殊意义。这一副空前沉重的担子历史地落在了后稷肩上。据《史记·周本纪》,帝尧举后稷为“农师”。帝舜更任其为农官之长。

《书·舜典》记舜帝向后稷下达命令:“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阻饥,为饥所困。汝,你,这里指弃。后稷,后,君主,这里作动词,意为以很高的身份进行领导;稷,谷物,为五谷之长,“民食之主” ①,古人因名农官为稷。“后稷”,就是舜任命弃为主管农业的{zg}长官。这就是本名“弃”,后又称为“后稷”的原由,也是《国语·周语上》称“稷为大官”的原由。质言之,弃为个人之名,后稷为官名。有时也单称一个稷字。以后后稷之稷与五谷之稷互为表里,后稷遂成为谷物之稷的化身。难怪《淮南子·汜论篇》云:“周弃作稼穑,死而为稷。”将《书·舜典》那段话译为白话,大意是“弃啊,黎民百姓正为饥饿所困,(任命)你当主管农业的{zg}长官,(领导他们)按时令节气播种各类粮食作物。”

《逸周书·商誓解》将后稷“克播百谷”与大禹治水功绩相提并论,文曰:“在昔后稷,惟上帝②之言,克播百谷,登禹之绩。凡在天下之庶民,罔不维后稷之元谷用蒸享。”

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唐虞之道》将“后稷治土”与“禹治水,益治火”同视为“足民养”的丰功伟绩。

①《诗·大雅·生民》孔颖达疏。

②上帝:此指帝舜。

为什么舜选后稷担当此任?分析起来,大抵有这样三个原因:

一是后稷对农业有特殊的感受和爱好

后稷小时被弃,饱尝了饥寒之苦。这种刻骨铭心的悲惨经历,使他对解决赖以生存的粮食问题,有着比别人更为深刻的感受和认识。可能是求生的本能使然,他从小就对农艺特别感兴趣。

“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①种树,即种植;菽,豆类总称,这里代指五谷;美,长得好。

《生民》第四章后半部描述他长大后学种田,更为形象生动;

“蓺②之荏菽③,任菽旆之④。禾役⑤穟之⑥,麻麦幪幪⑦,瓜瓞⑧唪唪⑨。”

用白话来表述:

“种植大豆,大豆繁密。谷穗低垂,麦麻挤挤,瓜儿累累。”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后稷从小尝到了种瓜点豆的甜头,但他不是那种“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的人,《孟子·离娄下》云:“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由己及人,便有了“如是其急也”的紧迫感、使命感。而这是做好农官最可宝贵的思想感情基础。成人后,他对农艺的探索与积累,更具备了领导原始农业的专业技术素质和基本技能。正如战国楚竹书所云:“后稷之艺地,地之道也”,即掌握了种地的一般规律。

《国语·周语上》:“稷则遍诫百姓……民用⑩莫不震动,恪恭于农,修其疆畔 ,日服 其鎛 ,不解 于时,财用不乏,民用和同。”表现出后稷在农业方面的巨大号召力。

①《史记·周本纪》。

②蓺:种植。

③荏菽:大豆。

④旆(pei)之:繁盛。

⑤禾役:郑笺:“役,列也。”禾役,指庄稼成排成列状。或言役,颖,即穗。

⑥穟(sui)之:禾苗长得美而盛。

⑦幪幪(měng):茂盛貌。

⑧瓞(dié):小瓜。

⑨唪唪(běng):累累。

⑩用:介词,表原因。

⑾疆畔:田界。

⑿服执持。

⒀鎛(bo):农具名。用于锄草,与鎒(nou)同物异名。

⒁解:懈。

二是后稷具有很高的组织领导才能

如果说,尧、舜、禹是那个时代三个{dj1}人物的话,那么,后稷是他们手下{zyx}的三朝元老之一。尧帝时,禹受舜举荐,代父鲧治理洪水,他身边只带了两大助手,《书》、《史记》均提及一位是伯益,另一位即为后稷。“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①《书·虞书》中有一篇以《益稷》为题,将后稷与伯益并称,意在“彰此二人之功也”②。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对原始农业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后稷跟随大禹治水的过程,实际就是学习水利,学习农业的过程。这种阅历为他日后成长大有裨益。“尧帝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③而且,“尧见天因邰生后稷,故因封於邰也。”④《书·舜典》载,舜帝曾征询四方诸侯意见,问谁能作“百揆”,即百官之长。众答:“伯禹作司空。”司空是掌管土木工程的辅政大臣。伯禹谦让,推荐三人:稷、契、皋陶,而且将后稷排在xx,可见其能力和影响非同一般。舜任命弃为“后稷”即农官之长,实知人善任者也。

①《史记·夏本纪》。

②《书·益稷》孔颖达疏。

③《史记·周本纪》。

④《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毛苌。

三是舜帝与后稷有相似的人生经历

据史书记载,舜年轻时父顽、母嚣、弟傲。让他爬高涂仓库,他们将梯子抽掉;让他挖井,他们竟落“土”下井。总之是死里逃生。舜也是“发于畎亩之中”①,即从农田中起步,耕过地,打过鱼,制过陶,“饭糗茹草”②,若不堪言。二人有共同经历,必有共同语言。所以舜帝重用后稷自是情理中事。

据司马迁《五帝本纪》、《陈杞世家》和皇甫谧《帝王世纪·五帝》,“唐虞之际有名功德臣”先是十一人,后为十人(因舜升为帝不再为臣),每个名单中均有后稷,而且位居前列。其权位之重,悉赖于功业之巨。

①《孟子·告子下》。

②《孟子·尽心下》。

人非生而知之者。后稷农艺技能主要来自在其“外家”(外婆)有邰氏的耳濡目染。《周本纪》:“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史记·周本纪》集解引《韩诗章句》释:“姜,姓;原,字。”姜姓本自炎帝神农氏。《世本·氏姓篇》:“炎帝,姜姓。”又云:“姜姓也,炎帝后。”《说文解字·邑部》进而指出:“邰,炎帝之后,姜姓,封邰,周弃外家国。”以地命氏,为邰氏,前缀“有”字为虚词。从姜嫄为有邰氏女,自然可以推出其居地为邰。邰又作 。从《生民》看,后稷小时从母居,必生于邰,长于邰,后又封于邰,《生民》所谓“即有邰家室”(图   本书著者在陕西省武功县武功镇“有邰家室”前留影)。“即”作“就”讲,意为到邰国就封而为家室。郑玄笺《诗·大雅·生民》则云:“尧改封(弃)於邰,就其成国之家室,无变更也。”邰本为炎帝后封国。早年炎帝被黄帝打败之后,其后人封国逐渐缩减。邰国即为幸存者之一。后稷封邰,实际只是接手而已,不必建都筑室,“就其(邰)成国之家室”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在以文字追记的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人与一地关系如此之密切者xx一例。古邰距炎帝得姓之地姜水不远,位于炎帝氏族活动的中心地区,那里是我国原始农艺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帝王世纪·自开辟至三皇》:炎帝“作耒耜①,始教民耕农。尝别草木,令人食谷以代牺牲之命,故号神农,一号魁隗氏,是为农皇。”炎帝还“尝味百草,宣荣疗疾,救夭伤人员。”②根据神话传说形成的这些文字记述,难免有夸大其辞之处,因为原始农业绝非炎帝一人之功,亦非神农氏一族之劳。然说炎帝氏族是我国原始农业最早的集大成者恐怕不会错的。作为炎帝苗胤的有邰氏,在原始农业的开发上,特别是在五谷的种植上{lx1}一步,且已相当普及。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受环境熏陶,后稷自然不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像今天农村孩子喜欢种瓜点豆一样,当年的后稷小小年纪就将“种树麻、菽”当作游戏来玩,一点也不为怪。周弃后来之所以成为“农师”,正是继承和发扬“农皇”炎帝业绩的结果。

①耒耜:耒(lei),古代翻土农具,有曲木柄。耜(si),古代一种类似锹的农具,为农业劳动的基本工具。耒耜,泛指农具。

②《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

③《世本·帝王》。

在开发原始农业方面,后稷主要有五大贡献:

一是因地制宜 种植择居

上古人类将野生植物驯化为农作物的过程中,起初并不懂得什么土地下什么种,什么作物适宜什么土地,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收成自然也就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改变这种局面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后稷。《生民》第五章写道:“诞后稷之穑,有相①之道。”也就是他能够“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②焉。”(《史记·周本纪》)《吴越春秋·吴太伯传》写得更加详细:“禾黍、桑麻、五谷,相五土之宜,赤青黄黑,陵③水高下④,粢⑤稷黍禾,蕖⑥麦豆稻,各得其理⑦。”(图 图 后稷巡田 《书经图说》)

①相:视察,察看。

②稼穑:《史记·周本纪》正义:“种曰稼,敛曰穑”。稼穑,种植收获庄稼。

③陵:陆地,高地。

④下:低下,低洼。

⑤粢(zi):谷类的总称。

⑥蕖:原文如此,疑当为粱。

⑦理:道,规律。

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长势自然好于以前。《生民》第五章接下去,一连用五个排比句、十个“实”字,来描述作物含苞、禾苗窜高、茎梗坚挺、穗粒饱满的喜人景象:

“实①方②实苞③,实种实褎④,实发⑤实秀⑥,实坚⑦实好,实颖⑧实栗⑨。

①实:与虚相对。

②方:露出白芽。

③苞:吐出白芽。

④褎(you):禾苗生长。

⑤发:拔高。

⑥秀:窜高。

⑦坚:坚挺,结实。

⑧颖:穗颖。

⑨栗:众多。


对后稷来说,因地制宜还有另一层含义:避害趋利,选择居地。《书·益稷》写后稷时有“化居”一词,很难理解;《史记·夏本纪》改作“徙居”,变得通俗,但失于简约;《吴越春秋·吴太伯传》作了详细注解:“尧遭洪水,人民泛滥,遂高而居。尧聘弃,使教山居民,随地造区,研营种之术。三年余,行人无饥乏之色。”知“化居”有变换地方居住一义。

《吕氏春秋·孝行览·首时》:“故圣人之所贵唯时也。方冻方固,后稷不种。后稷之种必待春。”说明后稷已知道了因时制宜。

二是xx起垅 按行播种

范文澜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七节:“用耒 发土后,即在土上撒播谷种,不分行列,称为缦田。缦田是原始的耕作方法。”而后稷则xx“甽田”,即犁沟起垅,按行播种技术。《汉书·食货志》:“后稷始则田,以二耜为耦。广尺深尺田甽,长终畮。一畮三甽,一夫三百甽,而播种於百甽中。苗生叶以上,稍耨陇草,因隤其土,以附苗根。故其诗曰:‘或芸或 ,黍稷儗儗。’芸,除草也; 附根也。言苗稍壮,每耨 附根,比盛暑,陇尽而苗根深,能风与旱,故儗儗而盛也。其耕耘、下种,田器稍有便巧。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故畮五顷,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幸过缦田一斛。”这就是说,后稷xx的这种犁沟起垅、按行播种的“甽田”方式,能使作物抗风耐旱,收获时每亩产量往往比“缦田”方式高出一石或二石以上。

三是推广良种 去莠除草

《书·吕刑》:“稷降播种,农殖嘉谷。”嘉谷即优良谷类作物,亦泛指优良农作物。《生民》第五章亦云:“种之黄①茂②”。郑玄笺:“黄,嘉谷也。”《生民》第六章则细写嘉谷:

“诞降嘉种:维秬③维秠④,维穈⑤维芑⑥。恒⑦之秬秠,是获⑧是亩⑨;恒之穈芑,是任⑩是负⑾。”

《诗》中,还有两首诗《鲁颂· 宫》、《周颂·思文》,写到后稷推广良种。

前者写道:后稷“降之百福,黍稷重穋⑿,稙穉⒀菽麦……有稷有黍,有稻有秬。”

后者写到后稷:“贻我来牟”⒁

从凝炼xx的古诗中,我们约略得知,后稷向众庶推广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双穗双粒黍、早种晚种大豆、大麦小麦、红秆高粱、白稭谷子等旱作作物,还有水作作物水稻。由于作物品质优良,才会出现《生民》所写丰收后那种前抱后背的喜人景象。

①黄:黄色,金色。

②茂:美,好。

③秬(ju):黑黍。

④秠(pi):黑黍之一种,一实有二米。

⑤穈(men):同糜,通虋。《尔雅·释草》:“虋,赤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草部》:“虋,赤苗,白苗,谓禾茎有赤、白之分,非谓粟。” 穈,一种赤茎高粱。

⑥芑(qi):一种良种谷子,白茎,也叫白梁粟。

⑦恒:普遍。

⑧获:收获。

⑨亩:田亩,田地,这里作动词用,在田地里收获。

⑩任:毛亨传:“犹抱也。”

⑾负:《释名·释姿容》:“负,背也,置项背也。”即将物放在背后背负。

⑿重穋(lu):双穗。

⒀稙穉(zhi xi):稙,早种谷物;穉,晚种谷物。

⒁来牟:亦作 。来,小麦;牟,大麦。

推广良种的前提是分清良莠,良者留,莠者去。后稷则更进一步,连庄稼地里的杂草也要拔掉,这就是《生民》所谓“茀厥丰草”。茀通拂,除去之意。

古人尚不清楚杂草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的科学道理,但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去莠除草经验,却对农作物增产具有重要意义。周人将这一创造记在自己祖先头上,意在突出后稷不怕酷热虫叮、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也是后稷一以贯之、终其一生的作风,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四是调剂有无 周济灾民

《书·益稷》载,大禹向帝舜汇报在治水过程中的作为时,曾提到:“暨①稷播,奏②庶③艰食④鲜食⑤,懋⑥迁⑦有无化⑧居,丞⑨民乃粒⑩,万邦作 ⑾。”

①暨:与,同。

②奏:进。此谓进食于民。

③庶:平民。

④艰食:艰,难也;艰食,难得之食。

⑤鲜食:肉、鱼类动物食物。

⑥懋:勉劝。

⑦迁:迁移,变迁。

⑧化:易也,交易。或曰变化。

⑨丞:同拯,救。

⑩粒:孔颖达疏:“米食曰粒。”

⑾(yi):安定。

《史记·周本纪》本此而略显平白:禹“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补不足,徒居。众民乃定,万国为治。”

在这两段文字中,最难懂、也是最关键的一句是“懋迁有无化居”。从字面上理解,“懋迁”是勉劝迁移之意。然《王力古汉语词典》却以《书》此句为例,释“懋迁”为“贸易”①,却也慧眼独具。化,变化。居,“谓所宜居积者”②。连起来,整句话的意思似可这样理解:勉劝人们通过相互交易,互通有无,来改变各自的生存状况。比如说,水居者有鱼盐,但缺林木;山居者有林木,但缺鱼盐。双方通过实物交换(“贸易”),水居者有了林木之利,山居者有了鱼盐之享。显然,这无异于:水居者也成了山居者,山居者也成了水居者。类似这种转化,就是古语“懋迁有无化居”所蕴藏的真实内涵。

解决困难人群的生活问题,有好多路子可走。大禹与后稷向挨饥受饿的老百姓发放“难得之食”,以解燃眉之急,是一条路子。另一条路子就是我们现在通行的说法:“生产自救”。而相互“贸易”即是生产自救之一途。贫穷与富有都是相对而言。水居者鱼盐再多,如无树木构屋,仍无居处,不能生存;山居者树木再多,若无鱼盐调剂,仍难进食,同样不能生存。在与世隔绝、老死不相往来的环境中,他们都是贫者穷者。如果转换思路,促进相互交通,不必动用“国库”,就能合理配置资源,实现社会安定。这是古文中涉及最早的一剂施政良方。此为后稷首倡,功莫大焉。开实物交换先河,后稷之名亦宜载入中国史册。

①《王力古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36页。

②《诗·大雅·生民》。

五是食品加工 由粗而精

    尧、舜、禹时期,原始农业发展起来以后,食品加工技术也随之提高。后稷又是这方面的组织者、{ldz}。《生民》{zh1}两章集中描写丰收后后稷举行祭祀的盛况。《左传·文公二年》云:“祀,国之大事也。”祭品加工当然是为“国之大事”做准备,是日常食品加工技术的集中展示和{zg}体现。《生民》第七章写筹办祭品: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①,或簸或蹂②,释③之叟叟④, ⑤之浮浮⑥,载谋⑦载惟⑧。取萧⑨祭脂⑩,取羝 以 。载燔 载烈 ,以兴嗣岁 ”。

你看,这里舂米簸糠,那里淘米蒸饭;这边香草熏肉,那边烘考全羊。祭品有荤有素,搭配精当。

①揄(yú):将舂过的谷物xx出来。

②蹂:同揉,用手揉搓。

③释:《诗传》:“淅米也。”即淘米。

④叟叟:淘米声。

⑤ :同蒸。

⑥浮浮:热气升腾状。

⑦谋:谋度。

⑧惟:思惟,今作思维。

⑨萧:萧草,即香蒿。

⑩脂:油脂。

⑾羝(di):公羊。

⑿ (bō):剥皮。

⒀燔(fán):烧烤。

⒁烈:火烤。

⒂嗣岁:来年。

《生民》第八章,也是{zh1}一章,紧承七章,写祭品做成后,盛木豆,装瓦登①,“其香始升”,“胡②臭③ ④时⑤”!多么香甜美好,敬奉给上帝安享——“上帝居歆⑥”。周人说,自从“后稷肇祀”,开始祭祀上帝以来,“庶无罪悔”,其后人有幸没有获罪悔过,“以迄于今”。周人以为这是后稷在冥冥中护佑着他们,周家天下俱因“后稷之教田农,天下皆得其利”⑦而得之固之。故孔疏又云:“其文王受命,武王除乱,以定天下之功,其兆本起由於后稷。”此话可谓一语中的。

在后稷的领导下,各级官吏将农业放在头等重要位置。“是时也,王事唯农是劳,无有求其利于官,以干⑧农功,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故征有威,守则有财。”(《国语·周语上》)这样一来,“乃能媚⑨于神而和于民矣,则享祀至时而布施优裕也。”神悦民和,祭祀结束时分发给官吏和民众的祭品也富足有余了。

①登:又作镫,亦作 。瓦豆谓之镫。豆,一种形似高脚盘的食器。

②胡:大。

③臭:香味。

④ :确实。

⑤时:美好。

⑥居歆:歆,饗也。居歆,安享。

⑦《诗·大雅·生民》孔颖达疏。

⑧干:干扰。

⑨媚:讨好。



遂:原文如此,似当为逐。

研:穷尽。

甽田:甽(quan)同畎(quan)。颜师古注曰:“甽,垅也。”甽田,即在田间犁沟起垅。

以二耜为耦:颜师古注:“并尔。耜而耕。”耜(si),古代一种类似铲的农具,为农业劳动的基本工具。耦(ou),两人相配合从事耕作。古代一种耕作方法。《说文·耒部》:“耦,耒广五寸为伐,二伐为耦。”

广尺深尺:广,宽长。广尺深尺,即耦耕土地两垅之间的宽度和垅沟深度达到一尺许。

畮(mu):“亩”之古体。颜师古注:“畮,古‘亩’字也。”

夫:古代土地面积计量单位。《汉书·食货志》:“六尺为步,步百为畮,畮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

耨(nou):除草。

隤(tui):崩落,坠落。颜师古注:“隤,谓下土也。”

儗儗(ni ni),同    (yi yi),茂盛的样子。

语出《诗·小雅·甫田》。

比:介词。待到,等到。

能:颜师古注:“能,读曰耐。”

斛(hu):①旧时量粮食的器具。②旧时容量单位,一斛合十斗,后改为合五斗。



郑重声明:资讯 【第四节后稷——原始农业的开拓功臣_博谷工艺坊】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