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认知] 能源消费.能源消费总量_唔嘟_新浪博客

                                                                                       Energy, GDP, Psychoanalysis

[品味.认知] 能源消费.能源消费总量


    能源消费是指生产和生活所消耗的能源。能源消费按人平均的占有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人均能耗越多,国民生产总值就越大,社会也就越富裕。在发达国家里,能源消费强度变化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增长,工业化阶段初期和中期能源消费一般呈缓慢上升趋势,当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后,经济增长方式发生重大改变,能源消费强度开始下降。


  能源是常用的背景下的能源资源。由于经济活动,如制造业和运输业可能密集,能源效率﹑依赖﹑安全和价格等的问题都令人xx。同时,能源过量使用对全球的气候变暖的影响已导致国际间的辩论。 
  在自然界中,能源可以采取几种不同的形式存在:热,化学能,电,辐射等。许多这些形式可以很容易转化为另一种的帮助下,如利用装置从化学能到电能使用的电池。但我们的大多数现有的能源来自于太阳。现代能源一般可分为三类:可再生能源﹑可替代能源和核电
  而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出现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在当今世界,能源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但是,人类在享受能源带来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利益的同时,也遇到一系列无法避免的能源安全挑战,能源短缺、资源争夺以及过度使用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年度一次能源消费量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经济增长率通常采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它反映能源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由于产值和能耗都是综合性指标,涉及经济结构、管理体制、资源状况、技术水平、人口多寡、气候条件以至国际关系等许多因素。因此在一个国家的年度之间以及不同国家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dy}次石油危机以来,能源来源和品种趋于多样化,节能取得很大发展,各种能源之间的相互替代复杂多变,能源市场更加灵活,国际化更为突出,电气化进程加速。这些因素使得能源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发生畸变,总的趋向是从紧密相关变得没有规律,甚至相互脱节。因此,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不宜用作预测能源需求的依据。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通常用两者年平均增长率间的比值表示。计算公式为: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
  式中的分子项为能源总消费量的增长率,但一般只计算商品能源消费量的增长率。分母项为国民经济发展增长率。在西方国家,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表示,苏联与东欧国家用国民经济总产值来表示。在中国,过去一直以工农业总产值来表示国民经济的发展。

计算与分析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目的,主要为了研究国民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间的关系,预测今后能源消费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发展变化与国民经济结构、技术装备、生产工艺、能源利用效率、管理水平乃至人民生活等因素密切相关。当国民经济中耗能高的部门(如重工业)比重大,科学技术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总是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即能源消费弹性系数>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耗能工业的迅速发展,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会普遍下降。
  1984-2006年历年全国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指标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 电力生产弹性系数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电力消费弹性系数
  1984年 0.61 0.48 0.49 0.491985年 0.73 0.66 0.60 0.67
  1986年 0.34 1.08 0.61 1.081987年 0.31 0.91 0.62 0.91
  1988年 0.44 0.85 0.65 0.861989年 1.49 1.78 1.02 1.78
  1990年 0.58 1.63 0.47 1.631991年 0.10 0.99 0.55 1.00
  1992年 0.16 0.80 0.37 0.811993年 0.26 1.09 0.45 0.79
  1994年 0.53 0.82 0.44 0.761995年 0.80 0.79 0.63 0.75
  1996年 0.28 0.72 0.59 0.741997年 0.54 0.521998年 0.37 0.36
  1999年 0.18 0.82 0.16 0.802000年 0.29 1.12 0.42 1.13
  2001年 0.80 1.11 0.41 1.122002年 0.51 1.29 0.66 1.30
  2003年 1.39 1.55 1.53 1.562004年 1.42 1.51 1.59 1.52
  2005年 0.95 1.30 1.02 1.302006年 0.66 1.32 0.87 1.32


能源消费总量


  能源消费总量是一定时期内全国或某地区用于生产、生活所消费的各种能源数量之和。是反映全国或全地区能源消费水平、构成与增长速度的总量指标。通过制订或查阅全国或全地区的能源平衡表,其计算公式为:
  全国(地区)能源消费总量 = 能源期初库存量 + 一次能源生产量 + 能源进口量(调入量)- 能源出口量(调出量)- 能源期末库存量。
  指一定时期内全国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是观察能源消费水平、构成和增长速度的总量指标。能源消费总量包括原煤和原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电力,不包括低热值燃料、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的利用。能源消费总量分为终端能源消费量、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和损失量三部分。
  1、终端能源消费量:指一定时期内全国生产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在扣除了用于加工转换二次能源消 费量和损失量以后的数量。
  2、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指一定时期内全国投入加工转换的各种能源数量之和与产出各种能源产品之和的差额,是观察能 源在加工转换过程中损失量变化的指标。
  3、能源损失量:指一定时期内能源在输送、分配、储存过程中发生的损失和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各种损失量,不包括各种气体能源放空、放散量。

  1、指某个统计期(如月、季、年)内,按能源品种分类的能源消费量和按消费部门分类的能源消费量及其比重。研究能源消费结构,可以掌握能源消费状况,为搞好能源供需平衡奠定基础;查明能源消费流向,为合理分配和利用能源提供科学依据;根据能源消费结构分析耗能状况,寻求挖掘节能潜力的方向;历年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可作为预测未来。 
  2、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各种一次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等)所占的比重,包括一次能源直接消费和一次能源转换为二次能源的消费。


  一般说来,能源消费特别是用电量是经济发展的同步指标,能够准确、直接地反映经济运行状况。产业结构变化是导致用电量与经济增长不同步的重要原因
  1、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在经济运行出现上升或者下滑的转折时,电力消耗{zd0}的第二产业波动{zd0},而用电量相对较少的{dy}、第三产业往往波动较小,这是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导致“不同步”现象的基本原因。作为国民经济主体和电力消耗{zd0}部门,工业经济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用电量的变化。随着工业增速的下降,GDP增幅随之下降,导致工业用电量增幅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 
  2、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轻工业等低载能工业用电量少,而重化工业等高载能工业耗电量大,在经济运行低迷时,后者生产及用电量增长放缓,而前者增速相对较快。
  高载能产品“去库存化”是导致“不同步”的突出因素高载能产品具有典型的基础性、资源性特征,当经济运行处于上升期,其需求快速增长,而一旦经济运行开始减速或者下滑,对它们的需求则快速下降,价格下跌,库存增加。消化库存是企业削减成本的普遍做法,因此经济周期由低谷走向新一波增长的过程往往伴随着高载能产品“去库存化”。
  经济增速与用电量的“不同步”在国际上经济周期性变动时都出现过美国2001年电力消费下降3.6%,而GDP增长0.8%;1991年电力消费增长5.0%,GDP则下降0.2%。日本2003年电力消费下降1.3%,而GDP增长1.8%,在1980年、1982年和2001年也曾经出现电力消费 下降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情况,在1998年和1999年则出现电力消费增长的同时国内生产总值下降的情况。韩国1980年电力消费增长5.4%,GDP则下降1.5%。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不同步”现象的出现基本上都是发生在经济运行出现转折阶段,在国际上表现为一种周期性的现象。

 

能源消费-世界格局


  目前(截止2009年10月末),世界能源市场供需形势已经发生较大变化,能源输出国能源禁运或主动切断能源供应的可能性已经大大降低,同时高能源价格对世界经济的冲击明显减弱,与历史上曾经发生的能源危机相比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但能源供需分布不平衡格局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和能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形势日趋严峻,能源地缘政治与能源冲突依然存在,能源安全问题有可能越来越复杂。 
  从能源消费看,能源增长将主要向亚太地区转移,目前亚太地区已超过欧、美,成为世界{dy}大能源消费区和{dy}大石油消费区。从能源供应上,世界对欧佩克的依赖将趋于加重,中亚地区的供应能力将逐渐提高。目前,许多机构都预测未来20年世界石油产量,普遍认为欧佩克产量份额将上升至50%左右。从消费大国看,将难以避免依赖中东等地区,这确实增加了能源供应风险,在能源外交上客观上存在被能源国要挟的可能。从输出国看,它们的经济命脉也受到消费大国的影响,能源输出多元化也是其战略方向。 
  2009年11月12日,国际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2009》中预计,受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影响,2009年全球能源消费可能出现自1981年来的首次下降。报告表示,基于现行政策,一旦经济复苏,能源消费将很快回升,预计从2007年至2030年,全球一次能源需求量将增加四成。而当能源需求开始恢复时,会导致在随后的一些年里价格突升,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障碍。报告预计,到2030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 量将增至1.05亿桶。按2008年美元估值,油价到2020年将达每桶100美元,2030年将升至每桶115美元。国际能源署预计,要满足预计的能源需求,到2030年累计需要26万亿美元的资金投入——相当于平均每年1.1万亿美元(全球GDP的1.4%)的投资量。


能源消费-中国现状


  20世纪的{zh1}二十年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翻了两番,但是能源消费仅翻了一番,平均的能源消费弹性仅为0.5左右。然而自2002年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周期后,中国能源强度却不断上升,经济发展开始频频受到能源瓶颈问题的困扰。
  中国是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煤炭依然在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中占主导地位。建国初期,中国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90%以上,随着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和水电事业的发展,煤炭消费比例有所下降。与2004年相 比,2005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22.2亿吨,比上年增长9.5%;其中,煤炭消费量21.4亿吨,增长10.6%;原油3.0亿吨,增长2.1%;xx 气500亿立方米,增长20.6%;水电4 010亿千瓦小时,增长13.4%;核电523亿千瓦小时,增长3.7%。从整体上看,中国的能源消费基本形成以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消费结构。
  中国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从国家安全角度看,能源资源的稳定供应始终是一个国家特别是依赖进口的国家xx的重点,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石油、天然气等清洁高效能源在未来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1、提出目标

    2009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xxx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演讲,称中国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同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
  2009年11月2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等行动。即到2020年,中国水电将提高到30万兆瓦、风电至5万兆瓦,太阳能提高到1800兆瓦,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例将占全部能源消费的15%。

    2、影响行业

   (1)核电核电在运营稳定性、盈利能力方面都有较大优势。当前中国核电装机容量906万千瓦,预计到2020年中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70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10年增长约10倍。核电行业的高壁垒性,使相关上市公司能充分享受行业发展带来的收益。 
  (2)光伏产业光伏产业探底回升,本土市场启动是关键。2009年8月国务院把多晶硅列入产能过剩行业,此举更多的目的是为了抑制多晶硅投资冲动,对于已经投产的多晶硅项目来说没有太大影响。2009年中国多晶硅产量大约为1万吨,产量依然没有过剩。 
  三部委联合发布通知督促金太阳实施进程、中投公司50亿元入股保利协鑫,这些都表明政府推动光伏市场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光伏上网标杆电价也有望在2009年年底前确定,标杆电价的确立将带动中国光伏市场新的一轮需求。中国光伏产业正处于探底回升的阶段,本土市场启动是光伏产业复苏的关键。  
  (3)智能电网把握智能电网投资节奏。根据国家电网的三个阶段规划,2010年智能电网规划项目将进入投资高峰期。在把握智能电网投资机会时,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用电五个环节中,特高压、柔性输电、数字化变电站、智能电表四个环节将会首先受益于智能电网投资。 
  (4)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动力汽车时代来临。政府将不遗余力推动新能源动力汽车发展,未来政策的重点将放在消费补贴和关键技术推广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包括矿产资源、电池材料部件与模块、新能源汽车。 
  (5)清洁煤发电IGCC在循环效率、废物利用、碳减排、节水等方面优势明显,最有可能成为清洁煤发电技术的主流。IGCC主要设备包括气化炉、空分炉、煤气净化装置、余热锅炉、燃气轮机等。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品味.认知] 能源消费.能源消费总量_唔嘟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