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文化---巴比伦文明
的
原产地在亚洲西部幼发拉底河流域,是公元前7000年小麦的主要产地。
看来,小麦是个,巴比伦文明了.
尽管谷物的起源尚未确定,但人们相信,它原产于西南亚。
可以肯定的是,人类文明的历 史和群起是与小麦的历史紧密相关的。
野生麦被认为是所有麦类的祖先,在美索不达米亚 和西南来发现了它们的化石.
显然,在12000年前,人们已将小麦作为食物。
座落于泥罗 河边的坟墓 始建于公元前5000年,在这些坟墓的壁画上也有对小麦的描绘,而众所周知,最早生产发酵面包的是古埃及人。
小麦长期以来都带有宗教 色彩并成为无数宗教仪式的一部份。
希腊人和罗马人都信奉小麦神和面包神。
在西班牙人{dy}次登陆美洲以前,小麦仅仅在旧大陆被培植。
1643年,哥伦布在第二次远征 时将它带到了新大陆。
400年过后,给在19世纪, 堪萨斯的俄国移民的定居带来了名为"土耳其红麦"的麦种。
这在当时 是{zy}良的品种。
红麦成为美国谷类业的重要贸易产品。
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小麦文明
小麦是二年生的作物,秋天播种,第二年春末夏初收获。野生的小麦出现在地中海东岸的土耳其高原。
地中海地区,夏季干旱少雨,秋、冬、春则多雨。
在这种环境中,小麦的生长期恰好避开缺雨的夏季。
另外,冬季的低温则成为小麦完成其发育的必要条件。
在埃及,气候条件炎热而干旱,降雨远远低于小麦原产地的土耳其高原,成为小麦生长的限制因素。埃及尼罗河的特点使其条件发生变化,不仅克服了气候的干旱产生的水份的不足,还带来了植物的营养,保证了农业的丰收。
埃及的尼罗河起源于非洲中部的热带雨林地区。那里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季节分布比较均匀。
因此,它提供给尼罗河下游的一年四季的水量,水位相对平稳。
由于河流经过苏丹南部的平原沼泽地区,水流中的沉积物经沉淀含量比较少,河水清澈,称之为白尼罗河。
在支流中,影响大的是来自其东面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阿巴伊河。
埃塞俄比亚地处副热带,那里的气候有干湿季之分。
干季雨水稀缺,河流水位下降,流量小。
湿季时,降雨激增,河流水位上升,流量大,流速快。
由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属稀树干草原植被,覆盖率不高。
在雨季时的大雨冲击下,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河水含有大量泥沙与有机物,使河水变色。
因此,阿巴伊河又称青尼罗河。它与白尼罗河在苏丹喀土穆汇合时是泾渭分明。
青尼罗河水受6月至11月雨季影响,大量河水进入白尼罗河以后,使其下游河水暴涨,河水溢出河道,淹没了埃及尼罗河两岸狭窄的河谷中的农田。尼罗河在埃及的这种涨落对埃及的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好处。
首先,6月至11月的涨水期恰好是错开了小麦的生长期。小麦是八月开始播种,在六月前收割,正是河流的平水期,xx不受涨水期的影响。
在涨水期,河水由阿巴伊河带来的泥沙沉淀淹没在农田上,实际上给农田施了肥,为小麦的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养份,保证小麦的高产。
在小麦的生长时期,尽管埃及干旱缺雨,但尼罗河仍由上游供水,保证了一定的水量与水位,利用河床的向下游倾斜度可以引水灌溉,解决了小麦所需水量。
可以说尼罗河的河水涨落,河水中的有机物,河谷地貌等特点的组合与小麦的需求形成良好配合,使小麦获得持续高产,为文明的出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了解决其自然条件方面的不足,埃及人采用修堤筑坝,开沟建渠的办法保护村庄和农田,在快速洪水冲击下,使其不受破坏。同时,缓慢流动的洪水进入农田,可以保证农田获得沉积物带来的营养物质,在播种前则设法排水,疏干农田,有利播种。
在小麦生长时,尽管缺乏降水,人为的沟渠由排水变为输水。另外,还利用洪水时高水位于高处蓄水池的储水与河边的提水工具桔槔灌溉农田。
由于这些水利工程所需劳力多,涉及农田面积大,只有小河谷的全体居民参加,在统一指挥下,协力合作,才能完成这种既能防护,又能排、灌的工程。
上述水利工程保证了每年的丰收,维护这类工程,则促使全体居民的组织化。
也可以说,埃及文明的出现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是地理环境与人的结合的结果。
例如,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不是出现在与埃及的十分类似的环境中吗?
这两处气候也是比较干旱,xx降雨虽比埃及多,但仍不能满足于小麦生长的需要,同样是利用河流进行灌溉。
由于同样的地理环境,带来与埃及相类似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导致其文明大体于相同时间出现。
关于这三地的文明起源,无论是独立发展还是文化传播都说明地理环境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