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64小组简介
龚少卓    编辑

F64小组这个由一群位於美国加州具有相同摄影理念的年轻摄影师组成的摄影小组。成立的时间不长,只有1932到1935短短的三、四年间,但在这段时间发表的作品及理论却对美国的摄影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促成这个小组成立的人是一位摄影师也是制片家的Willard Van Dyke。

最初的想法来自於对Neue Sachlichkeit(另一稍早的德国团体)和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作品的启发。F64小组名字来自於当时镜头最小的光圈值,(由于大画幅相机镜头像场比较大,所以能够制造光圈最小为F64的镜头。意指用最小光圈获得影像的{zd0}景深,从而得到清晰范围{zd0}的照片),隐喻著衍生的涵义是力求作品具有最清晰的画面与景深。这个小组对於摄影的纯粹度要求甚高,追求画面的精致,但不赞同在底片曝光前後做多余的处理,要求画面的张力,不格放或裁切影像,不用光面像纸,这些对摄影者的技术与艺术都是很高的挑战。这个小组内最有名的两位大师也就是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es 和 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相信很多人对他们都不陌生。

由亚当斯创造的分区曝光法,在技术上一直影响到今天。亚当斯一生拍摄了大量的风光和静物照片,透过这些冷冰冰的作品证明了他的摄影理论,亚当斯对摄影{zd0}的贡献应该是后者,而人们似乎更乐于把亚当斯当成一个摄影家来谈论他作为技术证据的作品。韦斯顿在这个松散的组织中手法无疑要自由一些。或许时光流逝,不论F64小组的理论在现代的环境和角度是否合适,但他们曾经对影像的深度思考,或许正是我们最值得学习的精神。

F64小组----爱德华·韦斯顿

1886年生于美国芝加哥附近的一个家境不太富裕的家庭。他十几岁时,每天上学步行10英里。为的是省下每一毛钱车费,买一架照相机。十六岁那年,韦斯顿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花11美元,买了一架旧相机。他的处女作是在芝加哥华盛顿公园里拍的一幅雪景。照片刚印出来时,他非常高兴,激动得浑身发抖。过了几天,心情平静下来,这才发现照片还不够xx:树大黑,雪太白,缺少层次。为了追求理想中的xx境界,韦斯顿在摄影艺术领域里,开始了一场为期46年漫长的探索,直到1948年得了震目性麻痹症(Parkinson’s Disease),才不得不放下照相机。韦斯顿几乎没有受过什么专门的教育。在二十岁到五十岁之间,主要是靠开设照相馆,拍摄商业人像的收入来维持生活。1922年,韦斯顿到过一次纽约,见到了当时美国摄影大师斯蒂格里茨和斯特兰德。韦斯顿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斯蒂格里茨通过和我两小时的会面,对准了我一生的焦点。”从此,韦斯顿的影艺大进,不论人物、风景、访物,都能拍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逐渐得到了舆论的重视和好评。 1930年,他在纽约举办了{dy}次个人影展。






1932年,他和安塞尔.亚当斯、W.范迪克等志同道合的影友,组成了美国摄影史上有名的”f/64群体”。(The term f/64 referred to the smallest aperture setting on a large format camera, which secured maximum depth of field, rendering a photograph evenly sharp from foreground to background.)1937年五十一岁的韦斯顿摄影生涯中一个重要的年头。这一年。他获得了美国xx的古金汉姆奖金。从此,韦斯顿对他早就腻烦的照相馆人像摄影说了一声再见,下定决心,把他全部的时间和精力,xx投进了自由创作的天地。韦斯顿的性格。是喜欢自然,讨厌城市;喜欢清静,讨厌喧闹。他说:“我天生就不是一个城里人。在实际上,韦斯顿却是把当时的摄影创作从盲目模仿的死胡同里拉了出来,并为摄影艺术的继续向前发展,开拓了一个新天地。韦斯顿和某些xx的摄影家不一样,他的创作没有什么固定的范围,几乎什么都拍:人像、工厂、湖光山色、沙丘上堆、石块贝壳、枯干老树,以至辣椒白菜,都经常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他说:“任何事物,不论出于什么原因,只要激动了我,我就拍摄它。我不是专门去物色那些不寻常的题材,而是要将寻常的题材变成不寻常的作品。韦斯顿拍的辣椒,乍一看是辣椒,再仔细端详,却又像是人体;他拍的枯木,乍一看是光秃秃的残株,仔细端详起来,却又像烈焰冲天。

这种“点石成金”的本领,来自于韦斯顿对大自然的挚爱,也来自他独特的眼光和美学素养。韦斯顿在拍摄这些渺小的事物时,创作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小小的一个辣椒,他能拍上一个星期。即使是不太重要的背景,也决不等闲视之,而是反复换用玻庆、洋铁皮、卡纸、毛料、天鹅城等等不同的材料进行试验。美国西海岸洛勒斯半岛上那些饱经沧桑的老杉树,也是韦斯顿经常拍摄的对象。这些杉树,韦斯顿往往只取其局部,在光线的运用、角度的选择上非常细致,非常讲究,以致有的杉树看起来像一座雕塑,有的拍得好像是一股腾空而起的火焰。韦斯顿的作品,之所以能给人以超凡脱俗的感觉,这与他的精神境界有关。韦斯顿的一生,不慕名利,不图富贵,为了把时间和精力尽量地使用到摄影创作上去,他竭力简化自己的生活。

爱德华·韦斯顿1886年生于美国芝加哥附近的一个不太富裕的家庭。韦斯顿几乎没有受过什么专门的教育。在二十至五十岁之间。主要靠开设照相馆,拍摄商业人像的收入来维持生活。
1922年,韦斯顿在纽约见到了摄影大师施蒂格里茨和斯特兰德,这次会面对韦斯顿的摄影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1930年,韦斯顿在纽约举办了{dy}次个人影展。
1932年,韦斯顿与亚当斯、范迪克、坎宁安等人,组成了摄影史上xx的“f64小组”。
1937年,是五十一岁的韦斯顿摄影生涯中一个重要的年头。这一年,他获得了美国xx的“古金汉姆”奖金。自此,韦斯顿告别了早已厌倦的人像摄影,全身心投入到自幼创作的天地。韦斯顿作品的特色是清新、直率、自然、朴实。
美国xx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是韦斯顿最亲密的影友。他在评论韦斯顿对摄影艺术的贡献时写到:“说实在的,韦斯顿是现代为数不多的几个最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之一。他再现了大自然的本来面目,他表现出了造化的力量。他以意味深长的形象,刻划出了世上最基本的和谐与统一。人类在不断探索和寻求着xxx的精神境界,韦斯顿的作品,照亮了这条道路。”
1958年1月1日,一代摄影大师 — 爱德华·韦斯顿在家中去世,享年72岁。

F64小组----安塞尔·亚当斯 

安塞尔·伊士顿·亚当斯(Ansel Adams )1902年2月2日-1984年4月22日)是美国摄影师,生于旧金山。又译作安瑟·亚当斯。亚当斯对事事要求划一的教育体制相当反感,13岁即离校自学,梦想成为钢琴家。14岁那年,由于用功过度,健康受到损害,才到约塞密提(Yosemite)的舅父家去疗养。他去Yosemite公园游玩,获赠一台照相机,从此开始以摄影手段表现约塞密提的风景,并奠定了他一生在摄影事业上作出{zy1}贡献的基础。在那儿,他也与维吉尼亚·贝斯特邂逅,她后来成了他的太太。那几年间,亚当斯在钢琴家或摄影师的职业选择间游移不定。



17岁时,亚当斯加入了山脉俱乐部,山脉俱乐部是一个致力于保护自然风景和资源的组织。他终身未曾脱离这个组织,还曾与太太分任俱乐部的领导人。年轻的时候,亚当斯是个狂热的登山爱好者,参与俱乐部一年一度的登高旅行,后来还负责过内华达山脉的首次登顶行动。1927年在Half Dome山上,他{dy}次发现原来在那个高度还是可以摄影的,用他的原话说:“……一首冷峻又炽热的真实的诗”。他从此成为环境保护论者,摄影作品呈现未沾人迹前的自然风光。山脉俱乐部也因此声望大增。




在那以后,在漫长的摄影生涯中,他始终对约塞密提怀有特殊的感情,每年都要专门来这里拍照。亚当斯之于约塞密提大有“百看不厌,百拍不烦”的感情。亚当斯的拍摄对象除了约塞密提(Yosemite National Park)外,还有大苏尔海岸(the Big Sur Coast)、内华达山脉(the Sierra Nevada)、美国西南部以及美国国家公园。亚当斯摄影艺术的成就,受到他的前辈摄影家史丹特和纯摄影派代表人物斯蒂格里茨的巨大影响。他初期就学于威士顿门下,而后与威士顿成为密友。1932年受威士顿思想作风的影响,以“Group F/64”为名,组成一个摄影团体。“F64”是当时照相机上最小一级光圈,这个组织的定名就是他们艺术主张的宣言。就是说,他们主张用很小的光圈,获得较长的景深和极好的清晰度。因此亚当斯属于“纯摄影派”的显要人物。他的作品都不愧列入纯摄影派典型,{zyx}的代表作之列。

亚当斯限量发行的电视系列剧《内华达山脉:约翰·缪尔之踪迹》,配有他的述辞,出版于1940年,收益贡献作保护美洲杉和大峡谷之用。1943年他进入纽约艺术博物馆,任摄影部主任。1946年回到他的故乡旧金山,在州立美术学院教授摄影艺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亚当斯挂职华盛顿中心的室内部门,专事摄影壁画创作。珍珠港事件后,他对战局甚感失望,跑到威廉森山下、欧文斯河谷的曼札纳国家历史地界取材。此行的摄影作品和随笔,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初次展出,出版时定名为《生而自由平等》,展现在曼札纳、加利福尼亚等地日裔美国人的处境。

亚当斯一生三度获颁古根海姆奖金。1966年,他获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奖金。1980年,吉米·卡特授予他总统自由勋章,这是国家给美国公民的{zg}褒奖。 

亚当斯还是一位摄影著作家和摄影教育家,从1960年到1979年的二十年里,出版了十五部著作,比如技术革新三部曲《照相机》、《底片》和《冲印》。亚当斯一直到八十岁高龄仍然不懈地著述和创作,他的艺术叹为观止。1984年二月,这位摄影老人与世长辞。  

他提出“区域系统”的技术概念,认为摄影师应借光线的变化,控制底片和相纸上的密度观感。亚当斯也倡导“可视化”的概念(他亦常称之为“前可视化”,但这个词并未为后世所接受),指照片给予人的观感,取决于光线的测量值,即在景物摄入镜头那一刻已经决定。

亚当斯用“纯粹”的摄影艺术去表现真实美丽的世界,唤起摄影家对纯粹摄影艺术表现特性和伟大潜力的注意。亚当斯认为,摄影家正如其它艺术家一样,选择自己有独到性的事物和领域,去表现世界。他正是这样规范自己的创造活动的。在他六十多年的摄影创作活动中,一直以风景摄影作品驰环宇。可以说亚当斯的每一幅作品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他的风景照片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画上没有人物,与社会、历史不发生联系,也没有新闻要素,但是他的作品所表现的美感,是超乎人的一般感受的。他从青年时代就迷恋着的约塞密提,这里的风景是他创作的不竭的源泉。更有趣的是亚当斯拍摄的富有诗意的约塞密提的风景摄影作品,不仅使这里吸引了千百万游人,使亚当斯获得有“约塞密提大师”的声誉,而且使得美国国会在1916年通过了国家公园法,开辟约塞密提为国家公园。摄影艺术居然发挥了如此显著的社会功用是亚当斯预料所不及并引以为荣的。几十年里,亚当斯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翻越在加利福尼亚东部的金斯峡谷区,把大自然表现得特别深刻而有气魄。他倡导的“区域曝法”也是为了使作品获得{zh0}的素质,从而表达出风光的美感。

亚当斯的区域曝光理论

美国xx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的区域曝光理论,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摄影科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亚当斯在他所写的《负片与照片》一书中对此曾作了详尽的表述。他所介绍的方法虽然较为复杂,然而是极其有用的。有人曾指出,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甚至是初学摄影者也能像经验丰富的老手一样,在按下快门之前就能预料到最终得到的照片是什么模样。只要掌握了这种方法,摄影者就会学会分析景物,对景物进行更为准确的测光,并根据测光的结果作出适当的曝光,从而把对景物视觉印象忠实地或者创造性地再现在照片上。

根据亚当斯的理论,黑白照片的色调或灰调可以分为十个“区域”,由零区域(相纸能够表现出的最黑的部分)至第十区域(相纸的底色——白色)。第五区域是中等的灰度,它可以根据测光表的读数曝光而得出来;第三区域是有细节的明影部分,而第八区域则是有细节的强光部分。凭着区域系统,摄影者便可以颈见到照片的{zh1}影像,并使底片能够根据摄影者心目中的构思去曝光。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量度阴影部分的光量,为使这部分能够有更多细节,并将光圈增大两级;然后量度重要强光部分的光量,按照区域系统理论,强光部分比阴影部分亮了五级,如果明影部分是第三区域的话,强光部分便是第八区域。倘若这是摄影者的构思,便可以马上进行拍摄。要是想使强光部分有更多层次,摄影者可以缩短底片的显影时间来减低反差,使第八区域变为第七区域。相反地,如果想使重要阴影部分有更多层次,而这部分又比较明亮部分暗了三级,显影时便可增加时间以增大照片的对比度,从而使强光部分变得更亮。当然,在充分掌握曝光区域理论之前,必须进行一些曝光和显影的试验,有关的内容较为繁琐,不再赘述。


http://en.wikipedia.org/wiki/Group_f/64


郑重声明:资讯 【F64小组简介】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