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D与电视机的连接方式_我的个人空间_百度空间

DVD机的视频输出接口主要有3种类型:分量视频接口、S-Video接口和混合视频接口。与电视机相连接的时候,双方必须使用相同类型的接口。但当前市场上出售的各种DVD机和电视机由于档次不同,不一定全部配备了上述三种接口,配套时应根据性能、价格和个人要求等因素予以综合考虑。DVD之前的各种视频载体如VCD、 YHS录像带、 LD影碟等所装载的都是混合视频信号,所以用混合视频接口进行连接就可以了,即使配备了S-Video接口,也不能使效果有所提高。DVD则不同,在DVD碟上存放的不是混合视频信号,而是把亮度信号(Y)与两路色差信号(B-Y/R-Y)分成三路独立存放的,所以当使用不同类型的接口时,画面质量会有明显差别。其中分量视频接口的效果{zh0},S-Video的效果也较好,混合视频的效果则较差。


●混合视频接口:又称Video接口或AV接口,通常是一个黄色的RCA插座,只需用一条带有RCA插头的标准75欧姆视频电缆将DVD机的输出插口与电视机的输入插口连接起来就可以了,非常简便。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视频接口,所有的DVD机和绝大部分电视机都配备了这种接口。它所传输的是混合视频信号,即把亮度信号、色度信号及同步信号统统混合在一起,变成一路信号传送出去。在接收端(电视机)再把混合信号中的各种成份分离开来,让它们各行其道,最终形成驱动显像管所需的RGB信号,这个过程被称为彩色解码。但是,这种先混合、再分离的方法必然会使信号产生很大的损失,而且分离度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其中最困难的是亮度信号与色度信号的分离,即使采用{zgj}的数字梳状滤波器,仍然不能xx避免亮/色信号的相互窜扰。比较常见的是色度信号窜入亮度通道,画面上会出现网状干扰,几乎所有的电视机都会或轻或重地存在这种问题;另一种情况是亮度信号窜入色度通道,会在物体的轮廓处出现串珠状的亮斑。这两种情况都会使画质恶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DVD采取了把亮度信号和色差信号分开存放的格式,这样的信号是不需要进行彩色解码的,可以彻底避免分离不彻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若利用混合视频方式进行传输,就不得不把本来是独立的亮/色信号混合在一起,然后再进行分离,DVD这方面的优势将被丧失殆尽。

此外,所谓DVD的500线分辨率,是指它的黑白分辨率。黑白分辨率是一项很重要的指标,但还有另一项也很重要的指标—彩色分辨率。这两项分辨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信号带宽,包括原始信号的带宽和信号通道的带宽。在彩色电视刚刚出现的时候,曾经认为主观视觉效果主要取决于黑白分辨率,而彩色分辨率则无关紧要。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而制定的混合视频信号标准为彩色信号预留的带宽是很窄的,其中一路只有13MHz ,折算成水平分辨率,只有IOO线左右,另一路则更差,带宽只有0.5MHz 。近年来已经发现:彩色分辨率对于画面质量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所以DVD影碟上每路色差信号的带宽均被提高到2.5MHZ,使画质得到很大提高。遗憾的是由于混合视频信号的先天不足,无法携带这种高质量的彩色信号,只能把它们降级使用,画质也随之降低,使DVD的优良画质得不到充分发挥。

总之,混合视频接口的效果是不够好的,如非万不得已,应尽量避免使用。


●S-Video接口:这种接口使用的是特制的4芯接插件,所有的DVD机都配备了这种接口,9O年代后期以来生产的中xx电视机上一般也有这种接口,现在生产的25英寸以上电视机则大多配备了这种接口。在S-Video方式下,亮度信号与色度信号是分开传输的,所以在接收端不需要进行亮/色分离,也就不会出现亮度信号与色度信号问的相互窜扰问题,所以它的画面质量会比使用混合视频接口时提高很多。但是,与分量视频接口相比,它仍需把两路色差信号(B-Y、R-Y)混合成一路色度信号(C),然后在接收端进行分离,这样就会使信号受到一些损失,色度信号的带宽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S-Video接口的画面质量虽然已经很好,但仍然没有发挥出DVD的全部潜力。尽管如此,由于国产的DVD机和电视机大多数没有配备分量视频接口,所以S-Video接口是当前最实用、应用最普遍的DVD接口。


●分量视频接口:又称为色差接口,在机器上一般标记为YUV、YPbPr、Y/B-Y/R-Y或YCbCr等,这些标记虽然各不相同,但所指的都是同一种接口。所用的接插件大多是三个RCA同轴端子,用不同的颜色以示区别。所用的颜色并无统一标准,可由厂家任意选择,常见的是用绿(Y)、蓝(B-Y)、红(R-Y)三色。通过这种接口进行连接,可以获得{zh0}的图像质量。这是因为DVD影碟上的信号就是以Y/B-Y/R-Y的格式存贮的,通过分量接口进行传输时,色度通道可以保持{zd0}的带宽(每通道2.8MHz),而且输出信号无须经过任何变换处理,因而没有损失。电视机接收到这种信号后,也无须进行亮/色分离之类的复杂操作,只需用一个矩阵电路进行一些简单的处理就可以获得RGB信号。换句话说,用视频分量信号进行传输时,DVD机和电视机内部的信号通道将是最简单的,所以因传输过程而产生的损失也最小。

分量接口的画质到底可以比S- Video好多少?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说分量接口比S-Video好得多,另一种则认为两种接口的画质差不多,所以用不用色差接口无所谓。究竟哪一种说法对?这要看你所用的电视机的档次是否够高。如果电视机的各项性能指标比较差,那么用分量接口或S-Video接口可能没有明显差别。而对于性能指标较高的电视机,这两种接口的差别还是很明显的。其实,在电视机上加装一个分量接口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成本也不会很高,但现在绝大部分国产电视机都不肯这样做,其中固然有尽量节省成本的考虑,但也说不定是因为生产者自知电视机的性能水平不够高,装了色差接口反而会“露馅”,所以索性不用。

更令人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国产DVD机都没有配备分量接口,即使是一些国内组装的国外品牌机,也往往把分量接口拆除掉。例如先锋525型机,在国外销售的版本是有分量接口的,但在上海高桥保税区生产的内销版本却把色差接口取消了。打开机箱一看,印刷电路板上依然保留着色差接口的连接点,真不明白厂家为什么要节省三个仅值几角钱的RCA插座。是不是其它地方另有“俭省”之处,以致无法加装分量接口?如果说是因为当前国内的电视机大部分没有分量接口,所以DVD机也没有必要配备,那么电视机厂也会认为国内销售的绝大多数DVD机没有分量接口,所以电视机也没有必要配备,如此推来推去,岂不是成了一个没有尽头的恶性循环?

使用分量接口时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它的输出电平目前还没有xx标准化,不同机型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标准,如有些机型会采用SMPTE 253M标准,另一些机型可能会采取Betacam、 M-Ⅱ及其它标准。虽然各种不同标准的差异并不是很大,但要求比较严格的时候,可能需要重新调整电视机的亮度、对比度、彩色饱和度等,否则就会导致画面的浓淡深浅有所不同。尤其是用同一台电视机的不同端口连接数种节目源(LD、DVD、广播电视等),如果各台设备的输出电平不统一,每切换一次节目源就可能需要重新调整一遍,相当麻烦。彻底的解决办法当然是尽快标准化,但作为当前的权宜之计,国外有些电视机为每一个端口设置了一个存贮区,把对应于每个端口的调整数据分别存贮起来,每当切换到这个端口的时候,就会自动调用相应的数据,这样就可以在切换设备的时候无须重新调整。不过这种电视机在国内很难找到。


除了上述三种主流接口外,还有两种非主流的接口: RF接口和 SCART接口。RF接口是指利用电视机的天线接口作为信号输入端,所用的信号与广播电视信号是一样的,即以高频信号作为载波的混合视频信号。早期的电视机往往没有视频输入接口,只有天线接口,所以在VHS录像机和一些VCD机上有时会装备高频调制器,以便与这种电视机连接。不过,所有的DVD机上都没有这种接口,因为RF接口的信号必须经过调制/解调处理,不仅会使清晰度大大下降,而且颜色也会失真,对于以追求高画质为目标的DVD来说,画质将降低到无法容忍的程度。但有时为了应急或临时性的应用,可能需要利用RF信号进行传输,那么可以另外购买一个高频调制器(大约数十元即可),把DVD输出的混合视频信号转换成RF信号,临时凑合一下。过去曾有些人把没有高频调制器的VCD机接入VHS录像机的视频输入端,然后通过录像机的RF输出端子连接到电视机的天线接口,这时的录像机实际上是被用作一个RF调制器。对于VCD来说,这种接法是可以的,但用在DVD上就行不通,因为DVD影碟都采用了Macrovision防拷贝措施,目的是防止用录像机转录DVD碟片上的内容。通过录像机转接时Macrovision也会起作用,使画面扭曲、跳跃,根本无法观看。

SCART接口是欧洲标准接口,只有在销往欧洲的电视机和DVD机上才会配备这种接口,但也有少量此类机器流入国内市场。用SCAR接口所获得的画面质量与分量接口差不多,但它传输的视频信号是RGB信号,而不是分量接口的YUV信号,两者是不能直接互联的。早期的SCART接口往往采用21芯的特殊接插件,近年来也有些机型采用类似于分量接口的3个RCA插座,此时应特别注意区分。若由于特殊需要而必须实现SCART接口与分量接口之间的互联,必须在中间接入一个信号转换器,但这样一个转换器的售价将高达数百美元,与一台电视机相差无几,当然是不值得购买的。



郑重声明:资讯 【DVD与电视机的连接方式_我的个人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