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无闻先生篆书- 无我的日志- 网易博客

徐无闻先生篆书

2010-05-02 23:21:03 阅读7 评论0 字号:

 图片简介:

大及局部请点击:

作者简介:徐无闻(1931—1993),名永年,字嘉龄,三十后更字无闻,晚年名其斋为烛明室。四川成都人。生前为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书法篆刻和唐宋文学两个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社员、四川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印社名誉社长。先生擅长书法篆刻创作与学术研究,曾担任《汉语大字典》编委,主持《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编写工作,主编《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甲金篆隶大字典》、《殷墟甲骨书法选》、《东坡选集》,有《徐无闻书法集》、《徐无闻印存》、《徐无闻论文集》、《徐无闻临中山王厝鼎》传世。丁亥初冬携此作访丛文俊老师,丛师欣然为之题跋:“徐无闻先生善书,尤为工篆,开当代中山器书法之先河。此铁线出于李阳冰,颇得笔意,有字外趣,可宝也。丁亥孟冬,文俊题。”

    徐无闻先生以其广博精深的常识、平和厚重的人格、高蹈全面的书法篆刻艺术创作而成为中国{dy}流的学者型的艺术家。其书法篆刻艺术,从审美本质上论,有一种绝类离伦的醇雅自然和谐之美,这种开卷有益在中国传统美学观中是一种境界极高的美。徐无闻先生以此超越于同辈人,并相异于风格相近的其他艺术家。更值得研究和重视的是,这种醇雅自然和谐之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系列相互对立、较难统一的艺术范畴的互相砥砺中实现的。在其成功的经验中,充满了艺术的辩证法。这些对立统一的的方面,互相渗透,互相转换,相辅相成。若进一步深入地分析,就是力求矜持因素的适度发展,以使矜持统一体处于平衡和稳定状态,达到多样统一或对立因素的交融合一。由这种艺术辩证法所达到的美是一种内部诸因素发展适度的优美。在艺术实践中,是由审美主体通过杂多因素或对立因素的统一创造出来的。创造这种美所坚持和运用的是“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刚柔相济的原则和方法。徐无闻先生的书法篆刻艺术正蕴涵的这些审美创造的审美原则、审美方法和审美效果,也正是其书法篆刻艺术的审美特质之所在。比如:瘦硬奇肆的刀笔与醇厚典雅的韵味,着意经营的艺术构思与自然天成的审美效果,刻意创新而自然创新的辩证创新观,不泥古,不鹜今的审美态度等等。如果我们对这些对立统一的方面进行审美阐释,并探讨其成因,对启迪我们的艺术创作、艺术追求,推动和发展书法篆刻的艺术事业是大有裨益的。

  一、瘦硬奇肆的刀笔与醇厚典雅的韵味相融合

  诚如徐先生自己所说,书法易于肥而难于瘦,故而“书贵瘦硬”,而且,瘦硬并非无筋肉的干柴棍,而是刚健婀娜相统一的坚实强劲。正如徐先生对褚遂良楷书的独到认识、体验和实践,提出欲写好褚书,须有较快的速度,与写其他楷书不同。非有娴熟的技艺与腕肘真力和较快的速度,难达褚书那种杂品娜刚健的境界。所以,无论是徐先生的楷书(包括小楷)、行书,或是草书,线条和用笔都十分生硬。在微观上,徐先生主张每一个字、每一笔划都要精到,经得起推敲,才深致耐看。“这犹如唱戏,不要花腔,一板一眼,吐字清楚明亮”(转引自《书法》1994.5.第24页)。因此,无论书法还是篆刻,徐先生的运刀行笔,挺劲爽利,英气逼人。其楷书、行书用至于行草的基本点划,刀戟森森,形态清晰,神采奕奕。其篆刻主用切刀,无论多精细,多微妙的地方,下刀稳准狠,清脆有声。如“寻章摘句老雕虫”、“宿世辞客前身画师”、“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浮”等印。像“草书自书诗题赖深如画”等草书及行书的结体和用笔,无不奇逸恣肆。面对这样的作品会感到一种英锐之气扑面而来。这就整体韵味上醇厚典雅的作品而言,确乎是奇特而富于个性的。

  相反,无论是瘦硬的线条、精到的点刻、挺劲爽利的运刀行笔,还是奇逸恣肆的结体等,无不统一在醇厚典雅的整体韵味之中,其奇逸恣肆的分寸把握得允当适度,这正是高层次的“违而不犯”的和的美学观的结果。比如,奇逸恣肆的结体,绝不如有的书法家,任意分离或聚合字形,搔首弄姿,而是在规范的结体中伸张变化。这是瘦硬奇肆与典雅醇厚对立统一的{dy}层。第二层是典雅醇厚的书卷气。也许,瘦硬奇肆的运刀行笔、点划、结体,其他艺术家也能做到,但在此之上更有一种经典醇和的书卷气、学术味,确是难以拥有和企及的,原因在于其没有徐无闻先生那样广博精深的学识,其书外印外功夫不逮。第三层,如果用“奇”与“正”的传统美学范畴来衡量,瘦硬奇肆是“奇”,醇厚典雅是“正”。而徐不是由“正”(规范而无个性的点划线条、结体等)到“正”,而是由“奇”到“正”,这正是其艺术魅力所在之一。奇不逾越正,正如同一种气,渗透到奇中,统摄着奇,实现了“和”的审美理想,形成了醇和的整体审美风格。

  二、着意经营的艺术构思与自然和谐的审美效果相统一

  正如徐无闻先生谈到齐白石起印稿十分考究一样,徐先生自己在艺术构思上也是着意经营的。同时,又能在审美效果上达到自然和谐的境界。徐先生曾在一位好友去世时撰写过一副挽联,联语是“三遭忧患终堪恨,千古文章尽其才”。用六尺皮纸,长锋猪棕提笔,书《石门颂》隶体,写得气势开张,笔墨疏放,把当时那种悲痛的深挚之情,渲泄得淋淳尽致。这副对联既十分考究,却又自然天成。    然而,我们不能陷入片面的是,徐先生虽着意经营,但经营的目的,却是追求整体效果的自然和谐。这里同样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原理。艺术的自然和谐乃是一种技艺功力都娴熟精深的一种表现,即艺术功力深处见自然。正如古人所云:“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这“雕琢”,即含有经营之意,这“朴”即自然而然之意,平淡中见深意之意。中国传统美学所谓“朴素之为美”,不是指无所做作,而是得之自然,“本乎天地之心”,“禀阴阳而动静”这就是由娴熟精深的技艺既雕既琢所应达到的天真之境,·也就是着意经营而归于自然。也就是徐先生那些大量的功力精深的书法篆刻作品的真正魅力所在;也就是这些作品为何既规范、工稳;平和而又那样集永、醇厚、耐人寻味的原因所在。再进一步说,就是用{zd0}的功力、斟酌、体悟、实践,从知其然,求其然,到不期然而然。处处是经营,处处是匠心,处处是人工,却处处无做作,处处无痕迹,这正是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的{zj0}表现状态,因而也是书法美的高格境界。从中国传统美学观中的审美标准上论,自然美大抵有两种涵义,是指非人为的自然而然地存在或运动的天地万物所具有的美,如唐代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中所述:  “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此无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彩;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风不待五色而綷。”二是指出自人工却无斧凿之痕,且能生动表现天地万物内在生命力的艺术品。如唐孙过庭《书谱》中那段xx论段:“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鸳舞蛇惊之态,绝岸颓顶峰,临危据搞之形,或重如崩云,或轻若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利于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徐无闻先生的书法篆刻艺术正有后者这种—由极为精深调熟的技艺和内涵最为充分和自由地外化和表现出来的自然之美。也就是唐释皎然“至丽而自然”的高境界的美。

  三、辩证创新观的实践诠释

  徐先生的《与学书者》诗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坡公此语真三昧,不创新时自创新。”这首诗集中体现了徐先生关于创作个性、艺术风格的观念,蕴含着深刻切实的辨证法思想。具体说来,有两层含义。{dy},“不创新”,‘并非真正的不创新,不要创作个性;不追求个人的艺术风格。而是说不刻意追求,不赶时髦,不赶浪潮,不为时而动,不急功近利。不创新其实是一种以守为进的高招和辩证的积极态度。但要真正做到这个“守”字很艰难,必须有生死以之的执着精神方可。所以“不创新”辩证地表明了执着研究、实践、追求的积极态度。这种“守”,这种执着,就是“退笔如山”,就是“读书万卷”。第二,自然创新。只要能做到{dy}层,这第二层就是顺理而然的事了。只要能坚守信念,执着实践,就能彰显自己的创作个性;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就能区别于其他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艺术风格。就能水到渠成,自然创新。就能获得“葛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就能达到自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我们强调的是自然创新。就是说形成个性风格的先决条件是“不创新”式的以守为进的执着态度,具体说要做到重点。一是‘退笔如山”的艺术实践、艺术创造;二是“读书万卷”的丰厚学识、艺术修养;三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执着坚韧。三者缺一不可。徐先生之所以获得如此崇高的艺术成就和艺术地位,即缘于此。徐先生以其执着而丰富的艺术实践对其“不创新时自创新”的辩证思想作了{zh0}的审美诠释。

  四、既不泥古又不鹜今的审奖态度

  徐无闻先生对于“古”、“今”的问题,采取客观而科学的态度。对于“古”,即对于传统文化艺术遗产,一方面“取法乎上”,认真研究,广泛借鉴,提倡接受古人的成功经验,认定此为艺术捷径,即此能形慢实快,并对这研究借鉴得深入精到。另一方面,又不迷信古人泥古不化;力求古为今用。比如,书法上各体兼备,尤其在小楷、篆书、草书上的艺术创造;既能看出其高深的传统功夫,更能看出其独特的个人风格抒情方式。其楷书则碑贴兼熔;行书、草书奇逸恣肆,其中的反背长捺点,折罕连钩点则为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的创造。行草书的行笔气势富于节奏和韵律,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铿锵有力,有一种内力与真气在。其篆书则典雅精深。无论脱胎于斯冰之体的玉箸篆,还是自立面目的中山王鼎铭文体,能把这些高古的字体写得从容自如,甚至带着轻松与潇洒,确实是徐先生过人之处。徐先生的书法,无论何体,均神采奕奕,坚实狂劲,富于生命的律动感,内合着一种不同于他人的贞刚之气和淳雅从容的情绪节奏。在篆刻上,则是将各体文字,不同的印章款式,不同器物的精义,融汇贯通,以古出新,发以己意,形成自己精工典雅而俊逸灵动的独特风格。如果说精工典雅是传统,如么俊逸灵动则为自意。总之,徐先生的书法篆刻创作,既能“入”,又能“出”,学以致用,自成家风。

  对于“今”,即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徐先生也采取了辩证的科学态度。一方面,不赶时髦,不慕荣利,不使书法篆刻成为猎取名利的庸俗艺术。另一方面,也不自鸣清高,人世两遗,使书法篆刻成为绝尽人间烟火的“冷美人”。从理论到实践都学以致用,主张书法篆刻应有时代精神,抒发今人的怀抱,表达今人的生命意志。如徐先生强调;若篆刻风格与致用联系起来更加xx。如为书画家治印使印章风格与其作品风格一致,成为其作品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不过脱离其风格,更不能使两者对立起来。其二,学以致用、艺术表达现实,成为现实的象征,也是艺术的本分和价值体现;笔者曾亲见徐先生为解放军烈士书写碑铭,书体为具有浓厚碑味的楷体。徐先生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和心血来完成这场“工程”,表达了先生对人民烈土深切的纪念之情。第三,从更深切层次来着,徐先生的书法篆刻作品,之所以精工典雅,俊逸灵动,富于学者味、书卷气,就是徐先生的人生体验:艺术砥励、精神风格.个性面目,通过坚实挺劲的运刀行笔表现出来的。但不是有意地表现,随时代、生活、人生感受的积发,是在自己特殊的学术和艺术式的现实生活中、社会生活中、孕育自己的情怀,砥砺自己的刀笔,自然而然地渲泄和流露出来的,充分地表现由自身的生命意志、生命价值和时代气息、时代精神。

  徐先生曾请黄笑菩先生刻过一枚印,印文即孙过庭《书谱》中的“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八个手。此后,徐先生又自己刻了这样一枚印,并在边款上刻起:“此八字是吾箴,行无惑,必有成”,这无疑从观念和实践上决定了徐先生书法篆刻的艺术高格和长久生命力。

  就无闻先生自己的观念而言,其书法篆刻艺术或得了将传之久远邮史性成就;屹立于历史而不朽。其地位班极其重要,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环节上,其成就堪与比他前辈甚至两辈的{yl}大家比肩;比他同辈中很多人高出许多,这一点为智者共识。徐无闻先生之所以有如此“在历史上站得住脚”(徐先生语)的不朽成就,论其原因,主要有三;;是其内在的贞刚之气与外在的平和谦逊的风范,正是大家所说的“学问深时意气平”。因车内在的贞刚之气,所以能“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印文),所以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所以其艺术才醇厚自然。二是其广博精深的学识,不然其艺术为何格高气厚,俊逸隽永;风格醇和自然而摇曳多姿,众体兼长而精工深致。三是生死以之的坚韧执着精神。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考不如乐之者”。徐先生对于书法篆刻艺术正是这种生死以之的“乐之者”。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人生道理的把握与认识,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追求,  “焚膏油以往暑,恒儿冗以穷年”,耕耘不缀,创作不止,从容迈入“众里寻他千百度,葛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成功境界。徐先生以其全面精深的书法篆刻成就,最充分地表现了他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zg}地体现了他的自由的生命意态,给我们以无穷的美感。因此说徐先生用他笃实而隽永的书法篆刻艺术,抒写了一篇优美而永恒的生命乐章。◇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徐无闻先生篆书- 无我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