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7日,总部设在西班牙马德里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发布了“国际旅游业面临世界经济恶化的挑战”的形势分析简报,披露了全球2008年国际旅游者统计人数、2009年国际旅游者增长趋势预测以及该组织面对当前经济恶化所发出的建议和采取的应对措施等。
总需求疲软
2008年国际旅游者人数2%的增长率是建立在当年{dy}季度金融崩盘之前,下半年国际旅游者人数已显示出下降,下半年每个月都出现了负增长。总的来看,1-6月5%的增长被下半年的1%衰退所抵消,虽然在经济灾害面前,旅游业也不能幸免,但比其他经济部门例如建筑业、房地产业或汽车制造业等具有更强的抵御经济下降的能力。
由于当前困扰的经济形势可望延续到2009年或更长时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对于今年的旅游业初步预测更为谨慎,根据世界旅游组织2009年1月出版的《世界旅游晴雨表》预测,今年国际旅游业将出现停滞,甚至小幅度下滑。但仍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取决于宏观经济形势,如果经济较早开始出现复苏迹象的话,国际旅游业也可能出现小幅增长。如果经济进一步恶化的话,现在的预测可能被修正为负增长。
假如全球不确定因素增加和经济预测持续修订为下降的话,世界旅游组织将密切监测其发展态势以尽可能地提供最准确的分析。
各地区苦乐不均
从全年看,除欧洲遭受入境人数下降以外,其余各区都有增长,增长业绩{zh}的是中东(11%)、非洲(5%)和美洲(4%)。美洲有良好表现主要得益于1-8月前往美国的游客非常多,同时中南美洲大多数目的地国家表现不俗。
2008年下半年呈负增长的有欧洲(-3%)和亚洲(-3%),亚洲的下滑更令人瞩目,2007年亚洲旅游业呈两位数增长,2008年{dy}季度也还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6%)而超过同期美洲(1%)、非洲(4%)和中东(5%)的增长率。但这三个地区下半年仍呈正增长,尽管与1~6月相比增长势头趋缓。
虽然2008年全球旅游业出现总体下降,但有的目的地仍然取得非常好的业绩,表现突出的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马、乌拉圭、韩国、中国澳门、印度尼西亚、印度、埃及、黎巴嫩、约旦、摩洛哥和土耳其。
这些数据反映的只是国际旅游者的情况,这部分数据较完整,且现在较容易得到。但对于许多目的地来说,国内旅游更为重要,世界旅游组织预计国内旅游或多或少会出现类似的下滑趋势,国际旅游收入的数据要在稍后才公布,然而根据以往的经验,收入的增长趋势是与旅游人数密切相关的。
旅游业前景与全球经济表现息息相关
发达国家的GDP遭遇了两战以来的首次下滑,已经波及到主要新兴市场如中国、印度和巴西。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09年国际旅游业将有0%~2%的下降。美洲和欧洲是影响{zd}的区域,作为主要的客源市场已经或将要进入萧条期。预计亚太地区将会出现正增长,但增长幅度要比近年来小得多,非洲和中东情况也类似。
尽管作出上述估计,但世界旅游组织强调国际旅游增长趋缓是继以往4个强势增长年度之后出现的:
2004-2007年,年均增长7%,远高于4%的长期增长率。
2008年是在{dy}季度强劲增长的基础上,全年增长2%。
世界旅游组织提出对策
历史证明危机也能够给我们提供机会,因为这要求我们共同努力和行业协作。此外,如果对付短期危机的行动能够与应对持续的长期全球贫困和气候变化目标相一致的话,整个行业的产业结构会变得更为合理和牢固。
在这一背景之下,世界旅游组织会加大对这个行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对其成员国的支持,以帮助他们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刻,世界旅游组织提出三个相关的倡议:
成立旅游复苏委员会,并通过该委员会对行业当前的问题做出迅速的反应,加强市场信息和行业的经验交流。
把旅游业纳入整体经济刺激计划中,并作为优先刺激的产业之一。
旅游业作为新的绿色经济中的一个行业,能够实现“精明增长”(smartgrowth),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和提供使用清洁能源的工作机会。
世界旅游组织的报告说明旅游仍然是一个弹性很大的行业,当经济危机出现减缓时,旅游业对于扶贫、气候变化和实施“绿色新政”(GreenNewDeal)的贡献要比其他行业更大。 (张凌云)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共接待国际旅游者9.24亿人次,比上年增加1600万人次,增幅为2%。
统计显示,2008年上半年,全球国际旅游增长强劲,达到5%,而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下降了1%。其中,中东、非洲和美洲地区全年都保持了增长,分别为11%、5%和4%;欧洲基本与上年持平,亚洲在上半年增长6%,下半年下降3%。
报告称,受全球经济下滑影响,旅游需求下降的趋势将持续到2009年,预计全年国际旅游人数可能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微幅下降。其中,受影响{zd}的是欧洲和美洲地区,与前几年高速增长相比,亚太、中东和非洲等地区的增幅将放缓。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说,旅游业是复苏能力很强的行业,一旦全球经济形势好转就会回到增长轨道,该机构将继续为各成员国应对当前的挑战提供必要的帮助。(龚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