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国宝赏析】故宫博物馆藏清代陶瓷品(五)

引用 【国宝赏析】故宫博物馆藏 清代陶瓷品(五)

2010-04-30 13:40:54 阅读11 评论0 字号:

 

引用


2009年7月13日 - 鹰天元博藏 - yingtybc 

胭脂紫釉碗 
胭脂紫釉碗,高4.8cm,口径9.5cm,足径3.6cm。
碗撇口,瘦底,圈足。碗内饰暗花双行龙及云纹两朵,外部通体胭脂紫釉,足内施白釉,青花双方框内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
据文献记载,胭脂彩由荷兰人卡西亚所发明,约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从西洋传入景德镇,后被称为“洋红”。此前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釉上红彩只有一种称为矾红(铁红)的彩料,因此胭脂红的引进对釉上红彩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胭脂彩小碗造型秀美,小巧玲珑,色彩妩媚,红中泛紫,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为胭脂彩艺术的{jp}。

仿钧釉菱花式花盆托 
仿钧釉菱花式花盆托,高6.6cm,口径24.3cm,足距10.2cm。
盆托折沿,通体六瓣菱花式,下承以三个云头形足。里外满施仿钧釉,底刻阳文篆书“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器造型、釉色皆仿宋代钧窑式样,形体端庄古朴,釉层晶莹肥厚,釉面色泽雅致。

窑变釉弦纹瓶 
窑变釉弦纹瓶,高25.3cm,口径7cm,足径11.7cm。
瓶撇口,细长颈,扁圆腹,腹下斜直收至底,圈足外撇。通体施窑变釉,有红、黄、蓝、月白等色,釉面光润。颈至肩凸起弦纹7道。足内施酱釉,阴文篆刻“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
此器造型端庄规整,色釉变化丰富,色泽绚丽明快,装饰效果鲜明,为雍正时的创新品种,乾隆以后延续烧制。 

窑变釉贯耳瓶 
窑变釉贯耳瓶,高33.3cm,口径10.7cm,足径13.5cm。
瓶直口,长颈,颈有双贯耳,颈下渐广,鼓腹,圈足外撇。内施天蓝釉,外施窑变釉,底施酱釉。底中心阴刻篆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
此器造型模仿古代青铜礼器,器物胎体制作细腻,成型考究又不失自然流畅的特色,反映出雍正瓷器的精湛之处。

霁蓝釉小杯 
霁蓝釉小杯,清雍正,口径7.2cm,足径2.9cm,高3.7cm。
杯口外撇,弧壁,圈足。杯内施白釉,外施霁蓝釉。足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此杯胎薄体轻,造型规整,釉色均匀润泽。此类霁蓝釉器物多在祭祀时使用,因此又被称为祭蓝釉。

黄釉盅 
雍正款黄釉盅,清雍正,口径6.7cm,足径2.9cm,高5cm。
盅敞口,直斜壁,圈足。盅内施白釉,外施黄釉,釉色纯正,釉面光亮莹润。足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清宫的黄釉瓷器多在重大仪式中,如祭祖时使用。 

窑变菊瓣式扁壶 
窑变菊瓣式扁壶,清雍正,高8.2cm,口径7cm,足径7cm。
壶扁形,通体菊瓣式,圈足,壶身一侧有短流,另一侧为半环形曲柄。通体施钧釉,外底有八处支钉烧痕,底印阴文“雍正年制”四字篆书款。
窑变釉是清雍正时期创烧的仿宋代钧釉品种,以铜红釉为主,还含有其它多种金属元素,经过氧化还原,呈现出美丽的月白、蓝、紫、绿、酱、青、褐等色彩,与红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千变万化的流荡的条丝和斑片,奇妙xx。

青釉荸荠式三系瓶 
青釉荸荠式三系瓶,清雍正,高14.6cm,口径7cm,足径11.1cm。
瓶撇口,短颈,斜肩,肩部有三系,腹大而扁,圈足。通体及足内均施青釉。腹部凸起两道弦纹,近底处有凸莲花瓣纹一周。足内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青釉是中国最古老的颜色釉,至清雍正时,景德镇青釉瓷器的生产达到了烧瓷史上的{zg}峰。此时的青釉包括豆青、冬青、粉青、梅子青、蟹壳青诸种。雍正时期的青釉釉面光润、坚致、细密,此特点一直保持到乾隆、嘉庆时期。
荸荠式瓶是清代流行的一种瓷器瓶式,xx于康熙时期。其直颈较粗,有撇口与直口之分,器腹均为扁圆形,状如荸荠,故此得名,又称直颈瓶。品种有青花、黄釉青花、豆青釉、郎窑红等。 

仿官釉琮式壁瓶 
仿官釉琮式壁瓶,清雍正,高24cm,口径6-4.2cm,足径8.7-5cm。
壁瓶半圆口,长方体,半圆形足,足边沿为铁褐色。通体施灰青釉,釉面光亮并有大开片,瓶壁凸起四组八卦纹。外底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书款。
官釉琮式瓶出现于宋代,此器的造型、釉色都极似宋代的作品,是仿古之作。清雍正时期对宋代五大名窑的仿制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摹古水平极高。此时所仿制的宋代官窑釉釉质莹润凝厚,有粉青、天青、灰白、灰青等色釉,釉面或有冰裂纹或无片纹,其纹呈白色或铁色。胎色黑,颇能体现宋代官窑 “紫口铁足”的特色,在清代文献中被称为“铁骨大观”。雍正仿宋官釉釉面没有真品肥厚匀净,也无宋官窑那种器口釉薄及其下渐囤厚釉一圈的特点。 

粉青釉茶壶 
粉青釉茶壶,清雍正,高11.6cm,口径7.5cm,足径14.5cm。
壶敛口,扁圆体,短直流,方曲柄,假圈足,平底。盖与壶以子母口套合,盖面微隆起,上附桥形系。通体施粉青釉,光素无纹。壶流及壶口沿因釉层较薄微露白胎。外底青花署“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此壶造型简练,线条硬朗但不失流畅,色泽清淡素雅,釉质较温润,是一件赏用俱佳之作。清雍正时期青釉瓷器的生产无论是配方还是对烧制技术的掌握均达到了历史颠峰,故此壶釉色呈现出xx的效果。 

窑变釉带耳双环瓶 
窑变釉带耳双环瓶,清雍正,高23cm,口径11cm,足径12.5cm。
瓶唇口微撇,短颈,溜肩,垂腹,圈足外撇。颈部两侧贴塑穿带环耳。通体施窑变釉。外底施酱釉,阴刻“雍正年制”双行四字篆书款。
此瓶釉色鲜艳浓重,宛如燃烧的火焰般灿烂夺目,为窑变釉中“火焰红”的典型作品。瓶的口沿处和耳部因釉层流动变薄而形成的灯草边是雍正时期窑变釉类瓷器的特征之一。  

粉青釉尊 
粉青釉尊,清雍正,高13.3cm,口径21.2cm,足径11.6cm。
尊广口外撇,折肩,腹部呈六方委角形,束腰,圈足外撇。通体满施青釉,只在肩部饰一道凸起的弦纹。外底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书款。
此尊线条优美流畅,隽秀娴雅,在造型上颇具艺术韵味。雍正时期的粉青釉瓷器是模仿明代永乐时期同类釉色品种的产品,但和永乐时期的粉青釉器物相比,雍正时期的粉青釉釉层更显纯润厚实。 

窑变釉弦纹撇口瓶 
窑变釉弦纹撇口瓶,清雍正,高20.1cm,口径8.1cm,足径9.5cm。
瓶撇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外撇。颈、腹部各饰三道凸弦纹。通体施窑变釉。足内施酱釉,阴刻“雍正年制”双行四字篆书款。
窑变釉是雍正时期在仿宋钧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品种,釉色比钧釉更加绚丽多彩,变幻万千。此种窑变釉一直延续烧制至晚清。这件窑变釉瓷器将铜红釉与月白釉紧密结合而形成了自然流淌的钧釉效果,长期以来被视为仿钧佳作。

仿哥釉塑贴三羊纹瓶 
仿哥釉塑贴三羊纹瓶,清雍正,高27.0cm,口径7.3cm,足径9.8cm,景德镇窑制品。
瓶口呈浅笔洗状,细长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撇足。瓶身凸起弦纹4道。瓶里外及足内满施仿哥釉,灰黑色的纹路迂回交错,分割釉面,使平静的釉面产生动感,给人以美的享受。胫部塑贴三羊,姿态各异,呈酱黑色。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
雍正六年(1728年),唐英以内务府员外郎的身份被派驻景德镇御窑厂主持窑务。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御窑厂仿古创新的各种釉彩已达57种之多,仿哥釉是其中之一。此瓶在仿哥釉上加饰三羊,因“羊”与“阳”谐音,故寓意“三阳开泰”。《易经》云:“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喻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人们常以“三阳开泰”寓意岁首吉祥,祈祝国运昌盛。 

炉钧釉水丞 
炉钧釉水丞,清雍正,高4.5cm,口径5cm,足径4.8cm。清宫旧藏。
水丞敞口,折腹,圈足。器内外均施炉钧釉。足内阴刻篆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
炉钧釉属低温窑变釉,入窑经二次烧成,是清雍正朝景德镇御窑厂创烧的仿钧釉品种。从传世品及档案记载反映出雍正年款的炉钧釉以蓝、白或红、蓝等色相间交融,以不同的窑内气氛烧成各种变幻莫测的窑变釉面。此件炉钧釉水丞造型新颖,形制小巧,为少见的佳作。

粉青釉凸花如意耳蒜头瓶 
粉青釉凸花如意耳蒜头瓶,清雍正,高22.9cm,口径4.2cm,足径9.9cm。
瓶口呈蒜头形,短颈,硕圆腹,口、肩之间对称置如意耳,圈足。瓶内外及圈足内均施粉青釉。外壁以凸花装饰,口部为缠枝莲纹,颈部为卷草纹,肩部为如意头纹,腹部为缠枝莲纹,上结莲花四朵,近足处为莲瓣纹。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瓶属清雍正时期新创的造型,轮廓线条富于变化而又不失稳重,釉面匀净莹润,凸花自然流畅,层次分明,颇具美感。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引用【国宝赏析】故宫博物馆藏清代陶瓷品(五)】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