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须多策并举(热点研究)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须多策并举(热点研究)

2010-04-30 15:36:51 阅读17 评论0 字号: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总体水平不高。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应当多策并举,努力在规划与管理能源利用效率目标、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对能源科技投入、帮助中低收入家庭获得高效能源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
  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总体状况
  从历史发展来看,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取得显著成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强度从1978年的15.68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08年的4.83吨标准煤/万元(按1978年不变价计算),下降幅度达69%。同期,我国工业能源强度下降幅度约为75%。与其他国家同一经济发展阶段相比,我国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上取得的成绩非常突出。
  从国际比较来看,能源利用效率总体水平不高。尽管我国能源强度经历了显著下降的过程,但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总体低下。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2007年中国单位GDP能耗为0.82吨标准油/千美元(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而世界平均水平是0.30吨标准油/千美元,美国和日本分别是0.20和0.10吨标准油/千美元。
  从地区比较来看,能源利用效率差异明显。2008年我国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zd1}的是北京,为0.66吨标准煤/万元(按2005年不变价计算),其次是广东和浙江,分别为0.72和0.78吨标准煤/万元;能源强度{zg}的是宁夏,为3.69吨标准煤/万元,其次是青海和贵州,分别为2.94和2.88吨标准煤/万元。{zg}省份是{zd1}省份的5.57倍。
  从发展趋势来看,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压力增大。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启动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经济率先企稳回升。其中投资规模的快速扩张,推动了钢铁、水泥和铝冶炼等高耗能行业的回暖。从中长期来看,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时期,节能减排的压力较大。
  影响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的因素
  结构性因素。2007年,我国{dy}、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分别为0.293、1.600和0.631吨标准煤/万元(按当年价格计算),而相应的三次产业构成分别为11.1%、48.5%和40.4%。在第二产业中,高耗能产业能耗占总能耗的70%左右。在能源消费结构方面,2007年,我国煤炭和石油天然气消费分别占到能源总消费的69.5%和23.2%。预测显示,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仅占能源总消费的10%左右,到2020年达到15%左右。而从不同燃料利用效率来看,原煤的平均低位发热量仅为原油的1/2。可见,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是影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刚性因素。
  消费者行为方式。对能源与环境问题的认知会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调查显示,青年人在许多环保问题上如节能灯的使用和个人用水量等方面认识不足;而在消费行为方面,70%以上的受访者对市场上节能产品如节能灯的xxx持负面态度。一些商家虚假宣传、概念炒作以及产品技术不过关、价格过高等因素也导致公众对待节能产品的态度不积极。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转变消费者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决定性因素。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愈来愈明显。一方面,高效开采能源和先进能源转换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能源浪费;另一方面,采用节能降耗技术,可以直接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因此,各国纷纷增加有关研发投入。近年来,我国能源技术研发费用快速增长,但还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投入,建设有效的能源新技术研发与供给机制,是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
  能效管理。能效标准和标识是能效管理最主要的两个方面,是减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政策工具。我国已成为世界{zd0}的电器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据估计,一旦我国单元式空调机和冷水机组能效标准得以实施,到2020年可累计节约电力155.30×1012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2500万吨。可见,加强能效管理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基本保障。
  国际贸易结构。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结构不断改善。从出口结构来看,我国钢材、生铁和钢坯等高耗能产品出口大幅下降。在进口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占进口的比重为74.57%,机械设备等高载能高技术产品比重、短缺能源与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比重有较大上升。进口贸易技术溢出带来的技术进步还可以促进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从总体上看,通过改善贸易结构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还有较大潜力。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战略重点
  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必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坚持不懈地进行产业与行业结构调整,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加快技术进步。
  按照“有差别的责任原则”,规划和管理能源利用效率目标。由于不同地区、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节能减排潜力不同,在将节能减排的国家目标分解到各省(区、市)时,要充分考虑区域、行业的差异以至企业的差异。除了考虑目标的确定、责任的分担,也要考虑目标和责任以何种方式去实现,通过优化实现途径达到降低全社会节能总成本的目的。
  供需政策双管齐下,推动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在供给方一侧,实行广泛严格的能效标准,全面实行家电能效标识制度。鼓励厂商不断提高产品能效标准,将高效产品纳入政府采购计划。严格能效准入制度,通过强制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推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事业发展。在需求方一侧,大力宣传节能减排知识和先进典型,逐步推行“阶梯能源定价”,通过价格杠杆逐步改变消费者的能源消费行为,通过消费者行为的改变影响产品生产。
  加大能源科技投入,鼓励节能技术研发应用。通过税收减免、折旧资产摊销、融资支持等办法鼓励企业引进高效节能设备、新能源设备等,实施节能技术更新与改造。在引进和消化先进技术的同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尽快缩小主要载能产品和终端用能设备与国际耗能水平的差距。
  增强能源利用效率指标的透明度,引导全社会xx节能工作。加强能源计量、统计与考核工作,定期发布能源效率相关信息,引导消费者(企业和个人)予以xx和监督。做好能源计量工作,做好能源原始记录与统计台账,确保节能目标的科学性、严肃性,使能源利用效率可衡量、可报告、可核实。
  实施“能源援助计划”,帮助中低收入家庭获得高效能源服务。结合目前我国家电产品进入更新换代阶段的实际,积极推广家庭高能效产品。实施“能源援助计划”,通过低息xx、直接补贴和税收优惠等举措,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低收入家庭提供高效能源服务。
  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推动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行业协会应将节能减排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促进能源利用效率高的企业通过技术介绍、经验推广,带动能源利用效率低的企业共同提高。特别是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中国工业机械联合会等协会应率先承担起这一责任,促进政府与企业签订自愿性协议,推动企业节能降耗目标的落实。
  加强国际合作,促进相关技术交流。建立双边或多边能源利用效率合作计划,在节能建筑、电机系统、热电联产、冶金和高效照明等影响能源利用效率的重点领域开展合作。同时,积极加强在节能政策与法规、能源效率标准标识制度和节能产品认证体系等“软技术”方面的国际合作。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须多策并举(热点研究)】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