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宁黑木耳考察游- 昪明的和讯博客- 昪明- 和讯博客
东宁黑木耳考察游 [转贴 2010-05-03 15:41:59]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食用菌产业已经覆盖全市10个县市区,初步形成了“黑木耳、滑子蘑、猴头菇等大宗骨干品种三分天下,白灵菇、双孢菇、鸡腿菇等高附加值品种竞相发展”的多元化产业格局。2008年,全市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15.3亿袋(块),总产量达到76.7万吨,总产值达到26.7亿元,拉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298元,是全国食用菌行业增速最快、拉动农民增收效果最突出地区之一,被全国食用菌协会命名为中国食用菌城。

     本届黑木耳节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黑龙江省政府主办。国际蘑菇学会、中国食用菌协会、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代表及来自国内23个省、市、自治区的参展商、采购商、经销商、投资商和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生产企业代表1500多位嘉宾参加了展会。

     ——中国·牡丹江(东宁)第三届黑木耳节暨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展销会侧记 

      9月9日,中国·牡丹江(东宁)第三届黑木耳节暨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展销会在东宁互市贸易区拉开帷幕,有着“中国黑木耳{dy}县”美誉的东宁又一次敞开怀抱,向来自国内外的各界来宾展示着自己的热情和节会的精彩。热情,始终存在;而精彩,则在一个个镜头中不经意间显露出来。 

      镜头之一:食用菌“大集”机会难得 

      如果说木博会是木业客商的盛会,那么黑木耳节就是菌农的“大集”。9月9日的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展销会现场,人数最多、兴致{zg}的就是各地菌农,更有不少人在还没正式开馆的时候就想着法儿往里挤——为啥?用一位菌农的话说:“黑木耳节把全国各地的食用菌新技术、新设备都摆到一起,咋能错过?” 

      9时展销会正式开始,众多等候已久的菌农如同听到发令枪响的运动员一样争相涌入展馆。菌种、菌药、各式生产设备……人人都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除了搜集宣传材料,不少人还提着在参展商那里购买到的菌袋和菌种满载而归。 

      来自东宁镇一街村的老何快七十岁了,他约了老友一起来逛黑木耳节。“我儿子种了七八万袋黑木耳,今天没时间过来,就让我来给他搜集资料,看看有没有能用上的。”老何笑着揉了揉眼睛:“展品太多了,逛花眼了!” 

      展销会上,头脑灵活的经纪人当然也忙个不停。“黑木耳节让各地的产品都汇聚到一起,我们做代理得多找合作伙伴,代理的产品多了,以后的路子才更宽。”在东宁县老黑山镇做菌药代理的李本才一边说着,一边与湖北随州的一家食用菌消毒剂厂客商攀谈了起来。 

      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从东宁县林业局朝阳沟林场坐一个多小时车赶来的陆剑锋和李东明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只顾寻找资料,而是把各种材料铺在桌子上仔细研究起来。 

      “找到一个高产的菌种可不容易,黑木耳节上汇集了这么多菌种,这可是个难得的机会,俺可不想放过。”这不,陆剑锋一边看着材料,一边接受记者采访。 

      镜头之二:“老将新秀竞风流” 

      虽然本届展销会展品丰富,但包括广大菌农在内的采购者选择产品的窍门还是“别看广告,看实效”,也正因如此,在众多参展商中,“人气”最旺的还是那些在业界比较知名、拥有良好声誉的企业和品牌。 

      开馆不足10分钟,远近闻名的东宁县必得金食用菌研究所的展位就已经被菌农们围得水泄不通。除了液体发酵器、筛料机等机械设备,“必得金”最受xx的产品就是新菌种“A9809”。面对热情的菌农,研究所所长张建国索性现场“客串”起了讲解员:一手拿着菌袋,一边介绍产品,还要对菌农们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解答。 

      与此同时,在牡丹江地区小有名气的黑龙江省柴河冬梅食用菌厂的杨义庆、杨振文父子也带来了他们的招牌产品“雪梅一号”,不少慕名而来的菌农也是简单咨询之后就直接购买。 

      老品牌热火朝天,其他企业同样不甘示弱,除了加大宣传力度外,一些企业还纷纷打起了“价格战”,有的提出“原价120元,现价100元”,有的表示“菌种买一送一”,而更多的企业则打出了“售后服务牌”,一家菌种销售商就提出,凡购买该所菌种的用户,都可以享受“免费气象在线服务”。“老品牌有他们的优势,但我们也有自己的长处。”一位来自敦化的菌种销售商表示。 

      除了食用菌相关企业,展馆内的“新面孔”——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展台也吸引了不少菌农。比如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东宁食用菌研究所、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食用菌研究所、黑龙江农经学院等科研院校,他们除了展示相关食用菌产品,更表示可以提供食用菌菌种分离与筛选、产品质量检测与监测、黑木耳深加工等相关技术培训,充分体现了“学院派”的风采。  

      镜头之三:木耳节上的新推销 

      在本届展销会上与食用菌企业“老将新秀”站在一起的,还有一些看似不怎么搭边的“新面孔”,牡丹江德世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在满眼食用菌产品包围下,主要展示蜂产品的“德世盟”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对此,公司董事长粟卫民表示:“尽管今天的展会以食用菌产品为主,但我们的系列蜂产品同样属于农副产品范畴之内,因此参加这次展会很正常;此外,我们更大的目的是希望以本次展会为渠道,进一步开拓市场、打出品牌。” 

      这家企业从会展经济中尝到了不少“甜头”——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木博会上,他们找到了绥芬河和鹤岗地区的加盟商,而此次来到东宁参加第三届黑木耳节,看重的是公司尚未开发的东宁蜂产品市场和口岸优势。也许就是黑木耳节扩大内涵与外延的民间呼声吧。
 
      镜头之四:会展延伸“点化为线” 

      与以往两届黑木耳节不同,就在本届黑木耳节暨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展销会在互市贸易区火热进行的同时,黑木耳生产技术竞赛、“小蘑菇新农村”建设成果展示等节会系列活动也在东宁各地同步展开。 

      拌料、装袋……在大城子村文化大院,来自东宁县各个乡镇村屯的15支代表队熟练地进行着整套食用菌生产技术的评比,在参赛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支由三名下岗工人自发组成的队伍。 
      说起组队参赛的初衷,三人中年龄{zd0}、50岁的王秀梅说,她们都是镇上工厂的职工,下岗后一直以种地为生,日子过得挺紧巴。 

      随着近年来东宁县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三个人也都在种地之外开始种植黑木耳。“去年我家生产四五万袋黑木耳,净收入6万多元,黑木耳成了俺致富的好门道。”提起黑木耳,王秀梅脸上满是喜悦。 

      “日子好了,知道有这个比赛,我们三个一合计就也组个队来参赛,成绩好不好没关系,就是想表达自己对食用菌的热爱,因为是食用菌帮我们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路。”王秀梅笑着说,“我家还准备扩大黑木耳种植规模,发展到10万袋以上。” 

      不远处,东宁县秋耳小孔栽培试验示范区,也成了来宾们竞相追捧的热点。伊春林业局一个林场的负责人,现场“采访”起东宁县的现场讲解人员,说是回去给职工上上课——同样是种木耳,这里30多元一斤跑着卖,而他们那里19元一斤还没人要。东宁人更是侃快:别上火,找时间帮你找两个专家去搞培训吧。 

      除了生产技术竞赛,黑木耳单产大王评比、栽培技能擂台赛、“小蘑菇新农村”建设成果展示等系列节庆活动都让本次节会从展馆的一个“点”向四面散射开来,成为一条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的“线”,而这条“线”带给人们的启示也更加丰富。 

      “我看到了东宁县食用菌发展的精髓。”来自吉林汪清来宾的话道出了众人的感受…… 

 

我最近在玩和讯财经微博,很方便,很实用。
一句话,一张图,随时随地与我分享理财心得与亲历见闻。
点击以下链接xx,来和我一起玩吧!

郑重声明:资讯 【东宁黑木耳考察游- 昪明的和讯博客- 昪明-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