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穴治疼痛(2)--------程维献_程维献医师的空间_百度空间
少数几个穴位就能够xx全身的大多数疾病,而且收效快速而灵验。更具体地说,可以十二个灵穴总治全身各个部位,二十一个灵穴总治全身各种病症。其中:止痛灵穴二个,主治人体内外各种痛症。脊柱灵穴二徊,主治人体脊柱及前后(如背、腰、胸丶腹)部位的各种疾病。手部三个灵穴,简称手三穴;足部三个灵穴,简称足三穴;手三穴与足三穴通治头、颈、肩、臂、手、腰、腿、足等部位的疾病,以缓解疼痛、麻痹{zj1}{tx}。但两者并用时,以手三穴为主,足三穴为辅。

此外还有胸痛穴一个,简称“胸灵穴”,主治胸部各种疾病。腹部灵穴也有一个,简称“腹灵穴”,主治腹部各种疾病。其它二十一个灵穴则能xx全身各处的慢性疾病与不适,包括降血总、捕虚损、xx等各种疾病症状。

 

穴位及其特点

全身总治灵穴共有二十八个,分别为:

止痛灵穴

脊柱灵穴

手三穴

足三穴

胸痛灵穴

xx灵穴

降糖灵穴

升阳灵穴

补虚灵穴

偏瘫灵穴

xx灵穴

治疮灵穴

止痒灵穴

止血灵穴

外伤灵穴

感冒灵穴

退熟灵穴

四肢灵穴

治汗灵穴

治痞消积灵穴

精力充沛灵穴

治癫灵穴

清脑灵穴

xx灵穴

止呕吐灵穴

水肿灵穴

泻火灵穴

治癌灵穴

这些穴位具有许多特点:

十二个穴位贯通全身

止痛灵穴的主穴有二个,为人体奇穴,有疏通气血、xx化瘀的功效,主治人体内外各种痛症。

脊柱穴有二个,分别位于人体前面和背面的督脉之上,主治脊柱及胸腹的各种疾病。

手、足三穴共六个穴位,其中,手部三穴位于手的三条阳经上,足部三穴有两穴位于足部的阳经上,一穴位于足阙阴肝经上。手三阳经的走向是从手指、手背、前臂、大臂、肩、颈、头面,与足三阳经相互接续。足三阳经则从头到足,阳明经行于前,足少阳经行于侧,足太阳经行于后。另外,足三阴经从足到腹,手三阴经从胸到手。

胸灵穴与腹灵穴分别位于人体阳面的小臂和小腿,为内脏的{tx}反应点。

人体经脉可以连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身体各部组织、器官,息息相通,畅行无阻。而总治灵穴就好像交通转运站一样,只要从这些枢纽之处着手,就可以调节流量,使气血的输布正常,因而改善不适、重获健康。

二十一个穴位总治全身各种疾病

包括xx、降糖、补虚、治癌等等。

取穴简单,临床应用方便

以疼痛灵穴为主,配合疾病发生的部位以及不同的病症,取其部位对应的灵穴,即可达到xx全身疾病的目的。

以xx颈肩腰腿痛为例,按照传统中医学的分类统计,手足三阳经共有二百一十八个穴位,可以用来xx颈肩腰腿痛的穴位就有一百三十个。手足三阴经共有九十一个穴位,可以xx颈肩腰腿痛的穴位也有四十六个。但在任督二脉之中,任脉没有可以xx上述病症的穴位,而督脉有二十八个穴位,其中有二十个可xx上述疼痛。换句话说,全身合计有一百九十六个穴位可以xx头颈肩臂腰腿足疼痛或麻痹。如果加上各种奇穴、新穴、手穴、足穴、耳穴等等,真是多到难以计数。

这麽多的穴位,临床使用起来相富复杂,不要说在临床上需注意正确辨症取穴,就是将这麽多的位置、取穴方法、功能、主治及穴位解剖、辨症配伍、针刺手法、注意事项等背诵下来,或运用到十分熟练的地步,至少需要数个月至一年、甚至数年时间。尤其是在xx各种内脏疾病时,更需全部掌握全身的经脉穴位才行。但学会应用止痛灵穴之后,不管xx的部位是头、颈、肩、臂、手、腰、腿、足,或者牙痛、三叉神xx、肋间神xx等各部的疼痛与麻痹,不论其发病原因为何,均可以止痛灵穴的二个主穴,配合手部三穴和足部三穴进行xx。甚至只用主穴,无需配穴,就能收到显著的止痛和远期的治癒效果。有时发病部位只要任取一穴就可达到xx效果。

止痛灵穴的两个主穴,加上二个脊柱穴与手部三穴、足部三穴,再配合胸灵穴、腹灵穴,就可以xx胸腹部的心、肺、肝、胆、脾、胃、肾等内脏疼痛,以及身体头面丶脊柱,或肢体的颈、肩、臂、手、腰、腿、足等处的疼痛、麻痹,即使是牙痛、三叉神xx、肋间神xx等身体内外各部的疼痛、麻痹,也都具有xx简单、疗效迅速的特点。

快速见效,疗效显著

止痛灵穴xx身体内外各个部位的痛症,具有入针即效,拔针即癒的特点。各种痛症大多都能在二分钟之内收到显著效果或治癒。对各种痛症,不但可以立即止痛,而且具有很好的远期效果。这里所谓的“快速见效”包括:(1)取穴少。一般情况下只取一至三个穴位。(2)进针快。一般不超过一秒。(3)手法快。五秒钟之内完成手法。(4)得气快。进针后,行针立即得气,酸麻胀重应针而至。(5)收效快。入针即效,快者几秒,慢者十余秒,疼痛即减轻或消失。(6)针刺时间短。从进针到出针,快者三、五秒,多数在一分钟左右;即使二至三分钟者已极少。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针刺时间长短与疗效之有无、好坏有关。收效显著即可出针,针感差或没效果时,只要时间稍长一些即可见效。

应用方便而安全

全部穴位都远离内脏组织器官,位于人体比较安全的部位,所以不会有误伤或出现意外的情况,可以安心。

疗效显著、可靠止痛 灵穴1(阴穴)

【定位】位于曲池前下约一寸,距手三里后下约二寸,三穴正好构成三角形。此处的表浅层为桡侧腕长伸肌,深层则属桡神经经肘部分分布区。

穴位切面解剖分析:针经皮肤、皮下组织,穿过桡侧腕长伸肌、肱肌下端。浅层分布了头静脉属支和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返动、静脉和桡神经。进针一点五寸,以针后有酸胀感向手指端或肩峰放射为佳(即针灸到正确位置时,患者可以感觉到有点酸,而且患部胀胀的,这种酸胀感还会传达到手指末端,甚至传到肩膀的{zg}点)。

站长补充: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肘横纹终点与肱骨外上髁联机中点。曲肘90度,先找到肘横纹终点,再找到肱骨外上髁,两者联机中点处,即为曲池穴。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联机上,从曲池穴向下量2寸处。

【功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清热镇痛。

【主治】主治身体内外的各种痛症。

【临床应用】不论急、慢性疼痛,还是肢体痛,内脏痛,只要取穴准确,就能获得立竿见影之效。临床上可用以xx多种痛症,如xx、牙痛、三叉神xx、肩周炎、颈肩综合症、胃痛、胆道蛔虫症、xx、坐骨神xx、xxx等二十多种。经过数千例的观察结果,痊愈率约42%,显效(疼痛明显减轻,活动方便,有时出现轻度痛感)占36%,好转(xx十二次之后,原有的症状均已减轻)占20%,自认为无效者(即xx十二次之后,症状均无任何改变)占1.3%。总有效率接近99%,而且绝大多数的患者均主诉:经过针刺一两次之后,就能感觉到症状明显减轻,或收到显著疗效。

【行针指要】此穴是xx各种痛症的经验穴,如能加上“五雷催气”手法,疗效更加令人满意。临床证实具有疏通经格、调和气血、清热镇痛功能,能有效缓解早期或原发性疾病引起的疼痛。其它如改善头面疼痛、急性内脏疼痛方面,疗效显著而快速。而且经过观察后证实,在改善疼痛的远期疗效方面也十分令人满意。

若能在直刺止痛灵穴时,配合数术针法及时间取穴,疗效更加显著。亦可从整体xx,再配合其它穴位xx,不过要先刺主穴(止痛灵穴),再刺辅穴或对症穴。

 

止痛 灵穴2(阳穴)

【定位】手背第二、三掌骨间,就在掌指关节后一寸处。

【取穴方法】同侧取穴或双侧同取。

【主治】身体内外各种痛症。

【刺法】直刺。

【行针指要】临床应用此穴xx内脏及身体外部的各类痛症,如颈肩、腰腿痛等;而且有时作为主穴,亦可作配穴使用均有佳效。

【操作】用一寸毫针,靠近第二掌骨缘,直刺进针五分左右,应用泻法,拇指向后、以极轻微的手法燃转片刻,即可改善全身各部的疼痛症状。可以同侧取穴或双侧同取。

注意:取穴时,阳日取阳穴、阴日取阴穴的疗效更佳;也可以交替取穴。如为重病患者,则可双穴同取脊柱灵穴1(阳穴)

【定位】于枕骨粗隆处的上方三寸之处,上三分之一为枕颈穴,中三分之一为胸椎穴,下三分之一为腰骶穴。

【功能】xx化瘀,调节神经,xx镇痛。

【主治】

枕颈穴:主治一切颈椎部、枕骨、后头部病变,及颈肩综合症。

胸椎穴:主治一切胸椎、脊背病变。

腰骶穴:主治一切腰椎、骶椎、尾骨部病变,例如腰椎间盘脱出、臀部疼痛、股骨头病变等。

【剌法】针尖贴著骨膜向下平刺,然后用“提针止痛法”以增强针感,加强疗效。严重者可使针尖向健侧(不痛的一侧)偏斜三十至四十度,并于进针后行补法,再留针四十分钟左右。

若整个脊柱都有病变,如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则用二至三寸针自上向下透刺。

【行针指要】

本穴是xx运动系统各种病变的{sx}穴与{tx}穴,多数病变皆可在进针后五秒钟左右立即见效。

在xx胸腹部疾病时,需配合胸部灵穴和腹部灵穴,疗效更佳。

在xx运动系统的各种疾病时,可以将此穴作为主穴,然后配以其它穴位,以增强疗效。

针刺后,令患者活动xx以增璿乙疗效。

 

脊柱穴2(阴穴)

【定位】前额正中,大约眉心上方一寸处。,若在前额划一个“十”字,则中间的十字交叉中点即本穴。其上三分之一为腰骶穴,中间三分之一为胸椎穴,下三分之一为枕颈穴。

【功能】xx化瘀,调节神经,xx止痛。

【主治】枕颈穴、胸椎穴,腰骶穴的主治病痛如“脊柱穴1”。

【剌法】

针尖贴著骨膜向下平刺,情况较严重者可使针尖向健侧偏斜三十至四十度,以增强针感。若整个脊柱都有病变,如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则用二至三寸针自上向下透刺。

所不同的是:颈部疾病宜采上下提插,然后在穴位的对应处“捻针”行泻法。而胸椎、背脊及胸腹部疾病则先剌至底部,再提至穴位对应处,拇指向后捻转行泻法。至于腰骶部及小腹、膀胱、前列腺疾病,或妇科疾病,都于进针后向上提挑,以针尖划向额部骨膜处进行。

【行针指要】同脊柱穴1,所不同的是针刺后,宜令病人活动xx或医者以手法xx强化效果。

脊柱是人体的主轴,连接、支撑著上下、内外的所有细胞、器官和神经系统,又是督脉通行之道。脊柱内为脊髓,与xxxx、脑髓相连。xxxx的思维信息要经由脊神经,才能传递到所有器官、系统,并发挥作用。因此必须脊柱气血充盈,无错位,人体才能保持健康。凡是与脊柱有关的病痛,针刺本穴的效果相当好。四肢与头、颈、肩、腰、腿,以及三叉神xx、肋间神xx等痛症。其中,手部三穴,足部三穴,合共六穴。通常以手部三穴为主,足部三穴为辅。

 

手部三穴

 

1.后溪

【定位】于手太阳小肠经上,大约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尺侧,手小指外侧本节凹陷中。此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

【取穴方法】对侧取穴。

【传统功用】解表清热,清头明目,xx定志,通经活络,醒神通阳。

【主冶】依照《针灸大成》一书的描述,本穴主疟寒热、目赤生翳、鼻衄、耳聋、胸满、颈项强、不得回顾,癫疾、臂肘挛急等。而《医宗金鉴》则做了更清楚的描述:手足拘孪,手足颤摇不能握,中风卒然昏仆,不能言语,xx不省人事,xx及暴发火眼,热泪长流,行痹,腿膝腰背周身疼痛,项强,xxxx,汗不出、不能解,牙齿腮龈及咽喉肿痛,手足麻痹,破伤受风,寖汗。



2.中渚(中注、下都)

【定位】于手少阳三焦经,在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后方凹陷处。

【取穴方法】对侧取穴。

【传统功用】清热散邪,明目益聪。

【主治】

《针灸大成》:主热病汗不出,目眩xx,耳聋,目生翳膜,久疟,咽肿,肘臂痛、手五指不得屈伸。

《医宗金鉴》:四肢麻木,战振,蜷挛无力,肘臂连肩xx疼痛,手背痈毒。

 



3.间谷

【定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上,即三间与合谷两穴联机的中点。

【取穴方法】对侧取穴。

【传统功用】xx止痛、通经活络、解表、泄热、利咽。

【主治】本穴为奇穴,凡是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都适用。《针灸大成》描述三间、合谷两穴的主治范围如下:

三间: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腹泻、寒热症、唇口干、气喘、目急痛、吐舌、易受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等多种病症。

合谷:主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疼痛脊强无汗、寒热症、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血翳、xx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襟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xx、腰脊内引痛、小儿单乳蛾等多种病症。

间谷之所以能冶寮上述两穴的多种病症,主要是因为本穴在两穴联机的中点,其灵敏度又较两穴为高,所以临症可独取间谷而不取三间、合谷。本穴尤其对颈肩肘臂指的疼痛麻木,疗效最为突出。

【行针指要】以上三个穴位均在手掌背侧,位于手三阳经的循行在线,分开使用可治各自的主症,合用则一穴治多病。对改善颈、肩、臂、肘、指,以及背、脊、腰、胯、腿等部位的疼痛、麻木,均很具疗效。

xx时均采用“巨刺”,即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但要先辨明疼痛部位及手部三穴的循行路线,这一点至关重要。如xx肩痛中的“肩前痛”,可只取间谷穴,“肩后痛”取中渚或后溪,整个肩部疼痛则取间谷、中渚,或配后溪以增强疗效。可以说大多数的痛症都可针刺手部三穴而改善,但腰、腿、足、趾疼痛麻痹,则须配合足部三穴处理才易见效。



 

足部三穴

 

1.足临泣

【定位】于足少阳胆经上,即足背外侧,当足第四趾本节(第四跖趾结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取穴方法】对侧取穴。

【传统功用】舒肝解郁,熄风泄火。

【主治】《医宗金鉴》认为可治: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头风肿痛连腮项,眼赤而痛合头眩,齿痛耳聋咽肿痛症,游风搔痒筋牵缠,腿痛胁胀肋肢痛,针入临泣病可痊。

足临泣对大小腿外侧的疼痛麻痹、足肿筋挛等痛症,单刺疗效特别突出。

 

2.内庭

【定位】于足阳明胃经上,即足背第二、三趾间,趾蹼缘后方,就在足次趾外间凹陷之中。

【取穴方法】对侧取穴。

【传统功用】清胃泻火,xx止痛。

【主治】本穴在传统的针灸经典中,并没有关于xx颈肩腰腿痛等内容,但在本针法中,常单刺本穴确可xx大小腿前面的疼痛、麻痹,足面肿痛,足趾疼痛、麻痹等,且效果显著。

 

3.太冲

《定位】位于足阙阴肝经,即{dy}、二趾骨的骨间隙中,就在大趾本节后约一寸五分的凹陷中。

【取穴方法】对侧取穴。

【传统功用】平肝熄风,舒肝养血。

【主治】《针灸大成》认为:主心痛脉弘,走黄,瘟疫,肩肿吻伤,虚劳浮肿,腰引少xx,两丸骞缩,溏泄,遗尿,阴痛,面目苍白,胸胁支满,足寒肝心痛,苍然如死状,终日不得息,大便难,便血,小便淋,小肠疝气痛,溃疝,小便不利,呕血呕逆,发寒,善渴,肘肿,内踝前痛,腋下痛,疡漏唇肿,女子漏下不止,小儿卒疝。

本穴对大小腿内侧的疼痛麻痹、足肿筋挛、腰卒然疼痛等症,单刺有非常好的疗效。



 

手、足三穴的针刺手法

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握针,动作宜迅速;后溪、间谷宜垂直剌入,中渚倾斜三十度角,足三穴亦均倾斜三十度角刺入。

行针得气。刺入到一定深度后,拇指、食指、中指迅即提针至皮下,拇指微微后捻。得气后即将针松开,令患者活动:颈痛者做摇头、勾头、后仰等动作;肩臂肘痛做手臂的各种活动;腰痛者做前弯、侧弯与前后左右旋转、摇晃等;腿痛做屈伸提腿等。一般在行针得气后,疼痛即可减轻或消失。

待活动到痛的姿势时,即暂时静止,保持此一姿势,医者持针或提或左右轻旋,或行五雷催气法、泻法,问疼痛是否消失。不痛之后即继续活动、寻找疼痛姿势,一碰到疼痛就依上法施治。一般而言,从行针得气到患者活动、寻找痛点,至收效、出针,大约一至两分钟即可。如能一穴见效,则只要一针;如一针无效,则另取一穴,而不要在同一穴提插。

 

行针指要

以手三穴为主,足三穴为辅。手三穴则以“后溪”为主,足三穴以“足临泣”为主。

癫顶痛、颈椎病,手颤抖、大小臂拘急,脊背痛、腰脊痛、尾骨痛、急性腰痛、扭伤、三叉神xx、牙痛等太阳经和督脉的病痛,可取“后溪”(后溪通于督脉)。
肩前痛、肘痛、大小臂桡侧疼痛、麻痹,拇指、食指疼痛或麻痹,以及牙痛等,可取“间谷”。
大小臂疼痛麻木、手指振颤、握物无力、肘痛等,可取“中渚”。
肩周炎及肩部前后疼痛,可三针同取,亦可以“间谷”为主,搭配中渚或笺奚。
若为腰腿痛、足跗或足趾麻痹、肿痛等,就一定要用到足三穴。

手三穴取穴时应虚握拳,并保持松紧适当,才有{zj0}疗效。胸痛穴

【定位】位于前臂背侧的尺、桡骨之间,约在腕关节、肘关节联机的下三分之一处。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或按症取穴。

【功能】xx止痛,调节神经、内脏与内分泌功能。

【主治】胸部软组织损伤,肋间神xx,胸膜炎,心绞痛、心律不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肾病综合症,膈肌痉挛,带状疱疹等。对于急性腰扭伤偏于胸椎者{tx}。

【行针指要】主要以xx胸部各种疾患为主,对于胸部急症、痛症效果尤佳。依据多年经验,左侧穴位可xx肝胆疾患,而右侧则xx心脏供血疾患。临床上多与脊柱穴搭配使用。




--------------------------------------------------------------------------------

xx穴

【定位】位于腿部膝下的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取穴原则】病变部位固定者交叉取穴,不固定者则“男左女右”取穴。严重者“双侧同时取穴”。

【功能】止痛xx,舒肝利胆,调节内脏功能。还能调节血压、血糖、血脂,健脾和胃,扶正培元,抗衰老,增强免疫功能。

【主治】急性胃炎、肠炎、阑尾炎、胰腺炎、胆囊炎与急性肠梗阻,各种胃痉挛与冠状动脉疾病(冠心病、心绞痛,或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以及肋间神经、肝脏疾病(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糖尿病,白血球减少症,高、低血压,高脂血症,过敏或气喘,急性荨麻疹,前列腺炎,以及作为养生保健之用等。
降糖穴

【定位】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的下三分之一处。

【取穴原则】左右交替取穴。

【功能】xxxx,健脾和胃,舒肝xx。降糖、降脂、降压,xx镇痛,xx,扩张冠状动脉,增强免疫机能。

【主治】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临床还可用于xx冠心病,心绞痛,肋间神xx,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胃炎,胃溃疡,胃癌,膈肌痉挛,神经衰弱,低血压,xx等。




--------------------------------------------------------------------------------

升阳穴

【定位】位于头顶正中,双耳尖联机的中点再往上二公分,即百会穴前方二公分处。

【功能】升阳固托,xx固本,助阳止泻,xx健脾,调节脏腑功能,抗衰老,增加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临床还可用于xxxx、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子宫颈发炎、xx炎、过敏性气喘、慢性xxxx、体质过敏、偏瘫等。

【行针指要】临床主要以xx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对生殖、泌尿、运动、呼吸、神经、内分泌系统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一般均作为xxxx的{sx}穴位,亦适用于一切虚症,因此作为一切慢性疾病的辅助穴位。

此外,在改善抑郁症等情感性疾病的疗效也颇令人满意,手术后伤口愈合不佳时亦可应用。总而言之,凡是虚症、精神或情感、心神有关的疾病皆可应用(或配用)本穴。其它如xx泄泻(虚症、实症皆可),或体质虚弱与中年以上者的保健方面都可以应用。

本穴可以留针十二小时,最长四十八小时。结合“补虚穴”一起运用,保健、疗疾的效果更佳。xx灵穴(包括背穴与指穴两种)

 

1.背穴:为经外奇穴

【主治】疔毒恶疮及全身一切急性炎症。

【取穴】背部阿是穴。病人端坐,患者以中指(男左女右)经过对肩、伸向后背,延脊柱尽力向下伸,则中指尖所到之处,凡是在二公分内的压痛处,或有小红点、黑色毛孔、xx、凹陷等变形汗毛孔均属之。

【操作手法】用三棱针直刺一分,使之出血,不留针。或用毫针刺三至七分,平补平泻,每日针一次,不提插,不留针。

【注意】此穴位于第三至第五胸椎间的脊柱之上,属督脉。督脉为人体诸阳之会,与脏腑有密切联系,可条达一身之阳气。因此凡是早期的急性疮毒,用本穴xx可以很快使症疮消散而痊愈。晚期则效果较差,临床上可与指穴配合施术。

 

2.指穴

【定位】本穴在大拇指背{dy}节的中在线,可以均分为三点,即共有三穴。

【功能】xx止痛,去腐xx,主治全身一切炎症。

【主治】一切疮疡、恶瘤、xx、xx,或手术后伤口溃疡出水,久不收口。

【行针指要】以三棱针点刺出黑血。




--------------------------------------------------------------------------------

治疮灵穴

【定位】本穴为经外奇穴,位于肩部背侧,直对上臂伸侧正中线,约在肩峰下二寸处。

【主治】全身各处的疔疮、疖肿、痈肿、臁疮等,包括偏口疮、对口疮、斩头瘟、跨马疽、发背、腰疽、疔毒等症,凡在未化脓前xx均可痊愈,已化脓者无效。

【操作】采坐位,两臂下垂,肘关节屈肘九十度,掌心向上。则在肩峰下方大约一节中指的长度(即同身寸),大约是在三角肌后缘(相当于臑会穴)。施针前可以手指按压局部,于感到比较酸麻处下针(稍上或稍下都无妨,但一定要有酸麻感),深度为零点五至一寸,一般人以零点七寸为宜。若希望加强疗效,可于本穴上方约一寸处(以中指中节外侧测量,即同身寸)再刺一针,深度同上。



不过疮的种类略有差别,可再细分为:疔疮、疖、痈与疸四种。

1.疔疮

疔疮是发病迅速、危险性较大的疾病。由于发病部位及症状表现不同,还可再细分为颜面、手足、红丝、烂疔与疫疔等五种。

颜面疮生于颜面,初期疮形如粟,坚硬根深,如钉子一般。手足疔初期多闷肿无头,麻木作痒,继则xx疼痛。红丝疔即西医所说的“急性淋巴管炎”,多发于四肢远程,继而沿浅表淋巴管出现一条不规则的红线,迅速从伤口沿手足向近心端蔓延,有时会出现腋窝及鼠蹊部淋巴结肿大、疼痛。

烂疔好发于小腿、脚背,疮色稍黑,疮面凹凸如碟,皮肉腐烂迅速。疫疔好发于头面,疮面中心凹陷如脐。

疔疮的火毒炽盛,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如早期失治或xx不当,颜面疔易疔毒走散,毒入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走黄,危及生命。手足疔则易损筋伤骨,影响功能。疔疮范围很广,包括现代医学“颜面部”的疖、痈、疽、急性淋巴管炎、气性坏疽、皮肤坏疽等。

 

2.疖

疖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征是好发于颈后发际、背部和臀部,疖肿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范围多在三公分左右。

中医学把初起先有黄白色脓头的叫“有头疖”,结肿无头的叫“无头疖”。天也可依据发病原因的不同,分为:暑疖、蝼蛄疖(俗称“鳝烘头”)、多发性疖等。有头疖与现代医学的疖相同,无头疖指的是化脓性汗腺炎,暑疖为红色粟粒疹,多为继发感染所致,好发于夏秋之际。蝼蛄疖即头皮毛囊周围炎,多发性疖则属于疖病。

 

3.痈

痈是一种发生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其特征是:除少数初起皮色不红之外,多数都会出现局部xx热痛,且有结块,其范围多在六至十公分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一般不会损伤筋骨,也不会造成凹陷。

由于发病部位不同而有许多名称:生于颈部的叫颈痈,生于喉结之处的叫锁喉痈,生于脐部的叫脐痈,生于臀部的叫臀痈,生于委中穴的叫委中痈,生于胯腹部的叫胯腹痈,生于手背的叫手发背,生于脚背的叫脚发背。其病名虽多,但性质、症状、xx方法则基本相同。

中医学的痈不是现代医学所称的痈,绝大多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体表浅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蜂窝性组织炎或卵黄管残留症、脐管闭合不全而引起的继发性感染等疾病。

 

4.疽

疽包括两种性质不同的疾患,一种是初起有头,称“有头疽”,即现代医学所指的痈。另一种为初起无头,称“无头疽”,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及肌肉深部脓肿。

有头疽是指发生于皮肤、肌肉处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其特征为:初起皮肤上有粟粒样脓头,灼热、xx胀痛,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亦相继增多,形如莲蓬。脓出后似蜂窝,肿块范围常在十至十二公分以上,大者盈尺。凡皮肤较厚而坚硬之处都可能发生,但好发于颈后、背部,且患者多见于中老年人。
【行针指要】主治腹部疾病,临床上常和脊柱穴搭配使用。


郑重声明:资讯 【手穴治疼痛(2)--------程维献_程维献医师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