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道海棠依旧
服饰百年路上不变的是戏装。尤其是京剧——中国国粹艺术的舞台服饰。
不熟悉京剧、不搞服饰研究的人也都认得京剧“行头”,甚至有人能模棱两可地说出中国戏装是唐宋服饰的集中。不错,已成固定模式的传统京剧剧装,确实保留了唐宋汉人服饰的基本型。但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明王朝建立伊始,强调“禁胡服、胡语、胡姓”,虽说主要针对元代蒙古族,实际上也包括了辽、金等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
朱元璋极力提倡“恢复唐宋旧制”,无疑使明代服饰大致上集唐宋服饰之大成。清代虽然也是少数民族政权,但由于清初满汉两族之间不成文协定“十从十不从”中有“娼妓从而优伶不从”一条,因而使中国传统戏剧服饰得以保持原貌,这对中华民族大一统是十分有利的。
20世纪初,正值清代末年,宫廷民间的京剧唱得热火朝天。京剧服饰也已经成熟,这从清光绪年间画师沈蓉圃绘制的同治、光绪时期京昆十三绝画像中的京剧剧装,可得到形象认证。
李清照《如梦令》词中有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京剧一直在发展,但变化总是有的。满装入戏即为一例。如杨四郎身着汉装,而铁镜公主身着旗袍、花盆底鞋。满装已成为京剧中对汉族以外无论什么少数民族(包括官吏)的“文化符号”,这是京剧服装变化之一。民国后,梅兰芳又演出《邓霞姑》,将时装新戏推向高潮,这自然是一种变化。“xx”十年中,戏台上以工农兵服饰形象为主,更是一个阶段的变化。 至世纪末,尽管戏装依旧遵从原有模式,但表现为极尽奢华。衣料越来越好,饰品越来越多,金丝银线、玻璃珠儿、镜子挂满全身,使观众坐在台下,只觉眼花缭乱,以至减弱了对演技与艺术表现的欣赏。对这种趋向华丽的表面追求,我们无须褒贬,因为从社会发展来看,还是可以理解的。
50年代以前,演戏团体都以戏班形式出现,使领衔主演的“台柱子”有能力置办几套好‘行头”,也难免有捉襟见肘之时。一时不凑手,名角之间互借剧装是常有的事儿,在梨园界传为佳话。环、龙套的装束则不太讲究,有些很旧了,仍穿着上台。新中国成立以后,尽管也有困难时刻,也有朴素意识,可是演出团体的国有化,势必使得戏装和砌末(京剧道具)更加美化。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形势快速发展,全民族服饰水平大幅度提高,自然会影响到戏装。于是,戏装越来越考究,果真是“绿肥红瘦”了!
本文出自武汉文化衫: http://www.11efu.com/
武汉海通服装厂定做,T恤衫无纺布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