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揭开奈曼“长寿村”之谜_七彩奈曼_新浪博客

  

[转载]揭开奈曼“长寿村”之谜

    平均寿命83.36岁,村民们少病绝癌,世代长寿,人均寿命始终超出全国平均水平。这样的一串数字资料,记录了一个大山深处被称为 “长寿村”的小村。这就是一个仅有18户,76口人的奈曼旗新镇山咀村石场洼屯(原白音昌乡山咀村),创造了“长寿村”神话的“世外桃源”。

    三面环山的石场洼屯,坐落在盆地之中。背靠着盛产同样闻名中外的 “国字号”品牌“中华麦饭石”的平顶山矿脚下。在苍松的点缀下,如同一块玉石深藏在群山的怀抱里,整个村庄像人间仙境一般,环境清幽,空气清新。太阳穿过的早晨,烟雾缭绕,偶尔一两声的鸡鸣狗吠,让人感到犹在世外桃园。自然生成的古榆树一丛丛一簇簇的生长在村子的山坡上,那干裂的布满深深皱纹的树皮,和裸露在外的被岁月打磨的树根,见证了这个小村的沧桑。虽然是一个只有十余户的小村屯,但住户分散,稀稀疏疏,南北绵延足足有两公里之多,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在村子中间穿过,流淌在家家户户的门前,人家就在岸上住,现在这条河已经很少有水流,已经变成了一条河滩路把各家各户连在了一起。据当地群众介绍,这里村民们少病绝癌,世代长寿,人均寿命始终超出全国平均水平,都能活到80多岁。这就是被人们称为“长寿村”的石场洼屯。20年前,曾有人专门到该村进行调查,并撰写了题为《长寿村的秘密》的调查报告,刊发在《上海科技杂志》上。20年后,这个长寿村又有什么变化,我们再次来到这个村。


               1898年,一位叫张连科的人看中了这里环境, 更看中了这里的石山……

      追溯小村的历史,简单得似乎丁点不惹人注意,没有谁去详细的考证过,只知道早在1898年,一位叫张连科的山东人看中了这里环境,更看中了这里的石山,石质好,便于开采加工,更适合农耕用石具,就这样,迫于生计,他领着会石匠活的儿子在这里定居下来。从此,张氏家族便与这里的石山,与这里的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终年上山采石,打磨碾子、石磙等石器,然后再将打琢的石器运出山外卖掉,养家糊口。于是,张连科家族世代生活在这个村庄。曾经周边乡镇的石器大都出自这里,出自张氏家族。

      说起石场洼屯的长寿,最早居住在这里的张连科家族最有发言权和见证权。张连科家族先后有7代人居住生活在这里。这个家族中陆续有十余人辞世,除非正常死亡外,寿命普遍高,一家中人口最多时为祖孙五代同堂。他们这里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健身方式,也没有什么神秘的养生秘方和什么长寿秘诀,更没有什么遗传基因,张连科祖籍山东,据他后人讲,他老家那里的亲人寿命也就是六七十岁,有的活了40多岁就过世了。他们都和其他人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方式和周边的群众一样。张连科的后人,现年68岁的张玉芝老人,她还有已经80岁的身体健壮的婶婆婆高素珍,每逢春节她还要去给婶婆婆磕头拜年。据她讲:村里没有把长寿当回事,觉得是很平常的,七八十岁的老人看家望门,还耳不聋,眼不花,思路清晰,记忆力很好,说话口齿清楚,那是很正常的事。

 

    来到张玉枝的婶婆婆高素珍老人家里,我们看到,已年过80的老人家皮肤依旧很细腻,神采奕奕,精神矍铄,她说指着窗外说:“昨天,我在家看门,来了三群羊进我家的场院,我都把它们都赶到山上去了。”老人说的时候还是一脸的轻松。她的儿媳左凤枝这样说到:“我婆婆别看80了,一点病没有,我们上山干活,她还在家给我们做饭看门侍弄园子。”

 

(80岁高素珍老人还能拾柴作饭,侍弄院子)

 

     张玉芝老人的四儿子张学龙给我们列出了他家的家谱,我们看到了他前四辈人具体寿命,平均年龄都在83岁以上。
      据了解,这个屯除张连科家族外,其余迁入石场洼主要从事麦饭石开采加工的11户村民,在这20多年来也都人人健康,无病无灾,过着幸福的生活。


 长寿,无疾、水神奇,“长寿村”的“三奇”

 

    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为了xx石场洼屯的长寿之迷,先后有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对这里的水、土、矿石等进行了化验测定,发现了这里有大量高质量xx矿石—麦饭石。村里发现麦饭石矿藏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人们争相打听询问,使得山谷中的小村屯一时间变得更加神秘。此后,慕名而来的人们多了起来,连村民也记不起接待了多少批次,昔日平静的小村庄变得热闹起来,吸引了众多世人的目光。前来考察的有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有取走水样进行化验的,有来采集麦饭石样石的,有来搞开发洽谈的。就这样,小村因石而建成,因长寿而闻名,又因麦饭石而驰名。

     人普遍健壮长寿,是“长寿村”的{dy}奇。小村村民世代健康地生息就是广为传颂的佳话。或许你只是听别人讲过这里的人们健壮长寿,而没到过石场洼村,没有与村民面对面交谈了解过,没有见过村里人的神态。百闻不如一见。走近村民,你会发现这里的人们皮肤细嫩,人人都是满面红光,看起来都没有他们自己的实际年龄那样大,显得都很年轻。尤其年长者神采奕奕,身体硬朗,大都耳聪目明,而且还能帮助家人干一些体力活。这里的村民不但健壮而且长寿。据年长者回忆,除非正常死亡外,都是无病而终,村里人寿命{zg}的是92岁,寿命{zd1}也达67岁,平均寿命83.36岁,这均比周边的群众平均寿命高。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国的人均寿命是71.8岁。
    无村医无疾病无瘟疫,是“长寿村”的第二奇。这个小村建村百余年,就是一部xx史。之所以这么说,是缘于小村建村至今从未办过诊所,没有过村医,即使有村医,在这个村里也没有行医售药的市场,原因就是这里的村民都健壮长寿,根本没有得过肠胃、心脑血管及癌症等大病,也从没有患过这样那样的疑难杂症,既使是一般性的xx脑热也很少吃药。在这个村屯,不但人不患病,而且连畜禽也没有得过瘟疫,即使周边的村庄传染口蹄疫、鸡瘟等疫病,而这个村屯的畜禽却安然无恙,似乎各种瘟疫都不敢侵袭这个“神仙福地”。
        屯里一个叫杜国萍妇女讲述了亲身的经历:她24岁嫁到这个屯,当时头发黄白,甚至认为自己活不了几年,而在这里生活了几年后,头发逐渐变黑了,期间并没有服过xxx物,可以断定就是长期饮用山水的结果。所以,人们百分百相信, 水能治病,这又是“长寿村”的第三奇。石场洼屯里的水看似与我们日常饮用的水没有什么两样。有的村民在半山的矿泉处敷设水管接到自家中,长年饮用xx矿物自来水,有的村民自家打井饮用地下矿物水。无论是这里的井水,还是泉水,都是水质清澈甘洌,无异味,这里人康畜壮,与常年饮用这种水无不关系。正是因为这里的矿物水具有祛病的功效,一些慕名的皮肤病患者常用这里的矿物水擦洗xx,收到了明显疗效,有的患者用这里的矿物水已经治好疾病。“我们这里的水特别甜,好喝,头些年,来我们这里拉水的外地人都排着队,都知道这水的神效。”高素珍老人这样说。  

    
 长寿源于神石,神奇源于神石

 



      那么,到底这长寿的神奇在哪里呢?村里有人说:“我们这儿是宝地,水土好!”事实也是如此。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反复考察论证,石场洼的神奇来自神石—中华麦饭石。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麦饭石状如握聚一团麦饭,有粒如豆如米,其色黄白,甘、温、xx,主治一切痈疽发背。”早在1983年,我国地质科研工作者对麦饭石进行了调查研究,经过一年多的艰辛工作,{zh1}筛选出4个矿点标本,经国内外专家鉴定,确认内蒙古奈曼旗平顶山所产麦饭石之品质为{zj0},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可以用于水质净化、污水处理,并且对xx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饮用麦饭石水,可以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有健胃、xx、保肝和防衰老作用,对人类大有益处。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行政管理局命名为国字号“中华麦饭石”,注册商标为“灵玉牌”,由此中华麦饭石也成为我国的健康神石。

     这样,谜底可以揭开:尽管没有好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尽管人们不懂得养生之道,但生活在石场洼的人们因与麦饭石相伴,却无时无刻不在麦饭石的呵护下,保健身体,益寿延年。追根溯源,是麦饭石给予小村石场洼的长寿秘诀和神奇魅力;是中华麦饭石赋予了这个小村的长寿的神奇与神秘。
     揭开了长寿村的神秘,呈现了中华麦饭石的神奇。现在,奈曼旗平顶山的中华麦饭石再次成为了各界xx的焦点,再次掀起了“麦饭石”热潮。目前已有多家企业对麦饭石进行开发加工,现已开发出麦饭石矿化杯、高级保健茶具、高级酒具等系列产品,产品畅销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奈曼的标志产品。目前,由香港银俊集团投资的奈曼旗中华麦饭石开发有限公司正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台湾大学医学院和澳大利亚xx检测机构进行强强联合,积极研发麦饭石高科技产品。同时,正在研发经过纳米特殊工艺加工处理的中华麦饭石粉体,该产品可应用于纺织、造纸、油漆等行业。麦饭石的一系列高科技产品问世,将会使麦饭石的医药、保健功效体现得淋漓尽致。不久的将来,麦饭石将创造远远超出“长寿村”意义的新的神奇。

    在我们结束这次采访的时候,山咀村党支部书记林学也充满信心的说:在开发麦饭石产品的同时,我们下一步准备采取措施保护好整个平顶山,大到一山一石,小到一草一木,借助自然风光和人文特点,建设一个上档次的旅游区,让我们这个地方名气更大。

 

                                        原文刊于2007年4月《通辽日报》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揭开奈曼“长寿村”之谜_七彩奈曼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