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设计 白山市外国语 张老师
准备及设想:早上就钻到实验室准备上课的材料了。课文中的实验我得先试做一次。先找来三个300毫升的玻璃杯,里面分别放入200毫升的水,在一个杯子中调盐水,一个杯子调糖水。然后拿了一个钩码和测力计,分别测出钩码在空气中、清水中、盐水中、糖水中的重量,算出钩码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浮力相差不大明显,我估计学生不好控制,决定进行演示实验。我还准备了天平、毛巾、马铃薯。排开的水量是200毫升的马铃薯不好找,这实验就不做,决定以教师解释为主。酒精没现成的,也就不准备了。 教学过程: 一、激疑引题 师:出示三杯200毫升的液体,将马铃薯分别放入水中。学生看到三种不同现象,浮、沉、半沉半浮。 看马铃薯的沉浮不同,我们可以肯定,这是三杯不同的液体?马铃薯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不想研究?好,这节课就来:板书课题《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二、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师: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否有大有小呢?我们来测量一下。师举马铃薯问:“马铃薯光溜溜的,不好测量,我们能否换个能测量的东西?”师出示钩码,我们用钩码代替马铃薯,测量不同液体的浮力各是多少。 师与学生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全班学生记录数据。然后告诉学生三杯液体分别是什么。 (钩码在空气中的重量是0.5N。) 结论:物体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不同的。这是为什么呢? 三:推测与验证 1、师:同体积的清水、糖水、盐水哪个重? 师出示天平。将相同体积的清水、盐水、糖水两两放在天平上比较,学生观察得出:浓盐水重量>浓糖水重量>清水重量。 2、师利用天平测量相同体积(200毫升)的清水、浓盐水、浓糖水的重量。学生记录数据。 结论:相同体积的清水、浓盐水、浓糖水的重量是不同的。 让学生回忆马铃薯在清水、浓糖水、浓盐水中的沉浮情况。 猜测同体积马铃薯的重量会在怎样的范围。学生猜测:马铃薯比清水重,比浓盐水轻,与浓糖水差不多,理由马铃薯在清水中沉,在浓盐水中浮,在浓糖水中半沉半浮。 师问:“你们的意思是‘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对吗?是的,物体的沉浮与物体在单位体积中所含的质量有关。物质单位体积中所含的质量就是该物质的密度。”看书本24页常见物体的密度。现在能解释“冰、蜡烛木头浮于水”和“花岗岩、铁、铜沉于水”的原因吗? 四、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师:塑料块放入清水、浓盐水和食用油中,它的沉浮情况会怎样?(学生猜测)看书本20页插图验证自己的猜测。 师:你们能否从书本20页塑料块、清水、浓盐水、食用油的密度表中找到塑料块沉浮的依据。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让学生解释铜砝码浮在水银上的理由。让学生看24页补充材料的物体密度(可惜只是里面没有水银的密度,我让学生补充记录水银的密度),水银1立方米重13600千克,铜1立方米重8900千克,所以水银能浮起铜砝码。问:水银能浮起金吗?(不能,金的密度比水银的密度大。) 看书本20页插图介绍认识“比重计”。 五、总结 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来总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反思:1、本节课实验有难度,如果让学生来收集数据费时多,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可以避免数据不同出现的争执。但学生必须知道数据采集的过程。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作为本节课的学习的重点,处理是正确的。 2、与清水、浓盐水同体积的马铃薯的重量测量没完成是这节课的遗憾,尽管我把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能接受,但缺乏证据心里还是虚得很,也感觉不爽,有机会还是想自己动手测一次。 3、我觉得本课出现“密度”的概念学生是能接受的,在老教材四年级《沉浮》单元就渗透过,学生对密度这词也有所闻,学生接受还是比较自然的。 《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