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设计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设计

白山市外国语 张老师

准备及设想:早上就钻到实验室准备上课的材料了。课文中的实验我得先试做一次。先找来三个300毫升的玻璃杯,里面分别放入200毫升的水,在一个杯子中调盐水,一个杯子调糖水。然后拿了一个钩码和测力计,分别测出钩码在空气中、清水中、盐水中、糖水中的重量,算出钩码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浮力相差不大明显,我估计学生不好控制,决定进行演示实验。我还准备了天平、毛巾、马铃薯。排开的水量是200毫升的马铃薯不好找,这实验就不做,决定以教师解释为主。酒精没现成的,也就不准备了。

教学过程:

一、激疑引题

师:出示三杯200毫升的液体,将马铃薯分别放入水中。学生看到三种不同现象,浮、沉、半沉半浮。

看马铃薯的沉浮不同,我们可以肯定,这是三杯不同的液体?马铃薯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不想研究?好,这节课就来:板书课题《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二、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师: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否有大有小呢?我们来测量一下。师举马铃薯问:“马铃薯光溜溜的,不好测量,我们能否换个能测量的东西?”师出示钩码,我们用钩码代替马铃薯,测量不同液体的浮力各是多少。

师与学生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全班学生记录数据。然后告诉学生三杯液体分别是什么。

(钩码在空气中的重量是0.5N。)

结论:物体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不同的。这是为什么呢?

三:推测与验证

1、师:同体积的清水、糖水、盐水哪个重?

师出示天平。将相同体积的清水、盐水、糖水两两放在天平上比较,学生观察得出:浓盐水重量>浓糖水重量>清水重量。

2、师利用天平测量相同体积(200毫升)的清水、浓盐水、浓糖水的重量。学生记录数据。

结论:相同体积的清水、浓盐水、浓糖水的重量是不同的。

让学生回忆马铃薯在清水、浓糖水、浓盐水中的沉浮情况。

猜测同体积马铃薯的重量会在怎样的范围。学生猜测:马铃薯比清水重,比浓盐水轻,与浓糖水差不多,理由马铃薯在清水中沉,在浓盐水中浮,在浓糖水中半沉半浮。

师问:“你们的意思是‘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对吗?是的,物体的沉浮与物体在单位体积中所含的质量有关。物质单位体积中所含的质量就是该物质的密度。”看书本24页常见物体的密度。现在能解释“冰、蜡烛木头浮于水”和“花岗岩、铁、铜沉于水”的原因吗?

四、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师:塑料块放入清水、浓盐水和食用油中,它的沉浮情况会怎样?(学生猜测)看书本20页插图验证自己的猜测。

师:你们能否从书本20页塑料块、清水、浓盐水、食用油的密度表中找到塑料块沉浮的依据。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让学生解释铜砝码浮在水银上的理由。让学生看24页补充材料的物体密度(可惜只是里面没有水银的密度,我让学生补充记录水银的密度),水银1立方米重13600千克,铜1立方米重8900千克,所以水银能浮起铜砝码。问:水银能浮起金吗?(不能,金的密度比水银的密度大。)

看书本20页插图介绍认识“比重计”。

五、总结

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来总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反思:1、本节课实验有难度,如果让学生来收集数据费时多,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可以避免数据不同出现的争执。但学生必须知道数据采集的过程。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作为本节课的学习的重点,处理是正确的。

2、与清水、浓盐水同体积的马铃薯的重量测量没完成是这节课的遗憾,尽管我把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能接受,但缺乏证据心里还是虚得很,也感觉不爽,有机会还是想自己动手测一次。

3、我觉得本课出现“密度”的概念学生是能接受的,在老教材四年级《沉浮》单元就渗透过,学生对密度这词也有所闻,学生接受还是比较自然的。






















《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4、 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dy}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zd0}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 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 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 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 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zd0},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2) 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3)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板书设计:
4、怎样放得更大
肉眼看 希望
——放大镜 看
——(两个凸透镜组合) 到
——光学显微镜 更
——电子显微镜 多
——扫描隧道显微镜 ……
——……




郑重声明:资讯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设计】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