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区新增5814万斤粮食生产能力前三年实施方案

     

             甘州区新增5814万斤粮食

          生产能力前三年实施方案

                       (2010-2012)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和《规划》实施办法,根据《新甘肃省增4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提纲)、《甘州区新增5814万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结合甘州区粮食生产实际和粮食生产发展情况,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甘州区农业基本情况

  甘州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古“丝绸之路”南北两线和“居延古道”交汇点上,南靠祁连山,北依合黎、龙首二山,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横穿全境,形成了闻名遐迩的张掖绿洲,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全区总面积42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5万亩,草地面积304万亩,辖18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1个工业园区,总人口5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4万人。甘州区属典型亚温带荒漠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7℃,{zg}气温37.4℃,{zd1}气温-27.8℃,≥0℃和≥10℃的年活动积温分别为2130—3600℃和1240—3100℃,年平均降水量125mm,日照时数2900—300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147.99卡/平方米,无霜期153天,农业生产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是国家商品粮基地之一。2009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0.42万亩,粮食单产582.4kg/亩,粮食总产35188.6万kg,其中夏粮6944.6万kg,秋粮28244万kg。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全,全区农技推广人员达69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18人。每年推广新技术10项,新品种30个。

   一、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必要性

    近几年,中央和省政府相继出台粮食直补、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和措施,给我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今年,我们在前基础上,提出增产5814万斤粮食工程,是在充分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实施的,并且也是从备耕开始就这样抓的。我们的目标是:2010年—2012年正常年景粮食总产达到63905万斤,比2005年-2007年三年平均数增产257万斤,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目标,是因为我们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足够的技术力量;有多年积累的抓粮食创高产的经验;有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民。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提出这个目标,其必要性是:

    1.实施这一项目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需要。多年来,我区虽然一直以粮食生产为主,全区粮食面积稳定在60万亩,总产 7.2亿斤左右,但粮食平均单产并不高,2005年-2007年,全区粮食平均单产只有567.1公斤。其中:小麦单产只有544.73   公斤,玉米单产只有 547公斤,水稻单产只有618公斤;马铃薯单产只有958公斤,杂粮单产只有547.8公斤。现在看,这个单产水平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远没到顶。2010年-2012年,通过三年的努力,全区实施增产粮食的面积达到25.5万亩,粮食单产达到602.6公斤,即可实现增产257万斤,达到总产实现6.3905    亿斤的目标。

    2.实施这一项目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甘州区的优势是农业,农业的优势是以玉米制种为主的粮食。近年来,为解决粮食比较效益下降的问题,区委、区政府从稳定粮食种植面积、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入手,保持了粮食生产平稳发展势头。每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都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 90%以上,粮食收入在农民人均收入中的比重都在40%以上。粮食的发展带来了各业的繁荣。2005年-2007年,全区养殖业年出栏生猪53.35万头、年出栏肉牛6.67万头,畜产品相继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市场;丰富的粮食资源,也有力地支持了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全区年加工转化能力达到50万吨,年为地方创造财政税收2000万元以上。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为农民提供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促进了经济繁荣,维护了社会稳定。

    3.实施这一项目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作为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区,全区的粮食产量与农民增收密切相关。在卖方市场时期,粮食增产越大,农民收入也就越多。金融风暴以来,全国粮食市场转为卖方市场,在市场和中央一系列积极政策的拉动下,粮食生产又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在这个大背景下启动实施本项目,通过品种优良化、农业标准化、农田水利化、作业机械化,等一系列先进农艺技术和工程措施,可以达到提高粮食产量、降低生产投入、增加农民收入的多重目标。

    4.实施这一项目是贯彻落实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政策的需要。根据《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和《规划》实施办法、《甘肃省新增4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提纲)及分类项目投资安排原则,我区具有申报这一项目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基础优势和发展优势。从国家投资方向要求看,在全区实施这一项目,xx符合国家投资政策和方向。全区的粮食生产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辐射范围广、示范带动性强,是河西走廊粮食主产区的典型代表,具有发展粮食生产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国家投资的{zj0}选择。

    综上所述,在我区实施这一项目,无论是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还是从促进我区的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来讲,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 可行性

  1、全区期盼,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甘州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生产区,种植业是我区一项悠久的传统产业,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项目的主体思想和实施内容整合了我区的区情、民情。全区30万人民群众翘首以盼,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专题工作会议,承诺区财政局拿出项目区匹配资金。同时,各拟定项目区的农民积极性高涨,期盼项目的实施。

   2、我区有扎实的项目基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较完善。我区多年来顺利完成实施过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工程、粮食丰收计划、中低产改造、金张掖玉米制种基地建设,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农田节水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粮油高产创建等多个农业生产综合性项目、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中央、省、市的充分肯定,积累总结了一整套技术方法和技术经验,涌现出一大批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专业人员。区、乡两级共有农技推广机构18个,工作人员69人,其中高级农艺师5人,农艺师18人,助理农艺师24人。主要担负全区植物检疫执法管理、农药市场执法管理;农作物新品种引进、试验筛选、示范推广;重大和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作物病虫害及灾情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监测和强制性病虫草害检疫;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民的公共培训教育及其它工作。区农技中心每年引进新技术10项(次)、新品种30个,示范推广面积50万亩次,建成示范点(园)28个,科技示范户1.8万户,年培训农民7.9万人(次),印刷资料8万余份,科技在生产中的贡献率达到54%,因种植业增效每年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50元。农业推广机构和队伍在普及科学技术,推广实用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我区实施项目提供了坚实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保障。

    3、我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挖掘潜力巨大,粮食增长空间大。各个项目实施乡镇农业特征显著,制约因素突出,新技术新品种只要技术运用得当,措施保障有力,就能充分挖掘出土地增长潜力,大幅提升农业产出,提高粮食产量。

综合上述,实施甘州区新增5814万斤粮食工程项目非常可行。

二、项目实施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实施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田基本建设为基础,以农业机械化为手段,以技术创新、技术推广为保障,重点抓好耕地质量建设,加快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步伐,加大投入力度,拓宽投资渠道,努力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二) 基本原则

  1、领导挂帅,政府主导。我区2010年-2012年增产257万斤粮食,是区委、区政府在综合分析、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今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核心任务。要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主管农业的领导具体负责。业务部门负责制定实施方案,下达增产任务,组织技术措施落实,制定考评办法,组织考核验收。乡镇主要领导负责本乡镇增产方案的实施,区、乡两级和有关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对这项工作要纳入工作日程,统一部署,统一安排,明确任务,狠抓落实。

     2、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对实施粮食增产5814斤工程,要本着先易后难,投入少,产出多的原则,今年,要从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改善玉米品种种植结构,推广高产增产技术和搞好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上狠下功夫,同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规划好“十二五”期间全区农业重点建设工程。要通过增产措施的落实,农业工程的实施,加快提高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整合资源,合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多,投资大,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在做好向国家和省市争取资金投入的同时,要突出重点,循序渐进;要注重资金整合,加大资金投入,要把土地出让金、农发资金及国家基本建设资金,集中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干成几件事关农业长远发展的大事,有效发挥资金的整体效能。

    4、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解决投入问题。我区要抓住当前国家和省市高度重视农业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投入。同时,要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在投资方式上,要逐步改变由政府、集体大包大揽的做法,创新政府支农投资机制,采取投资补助、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创新市场融资机制,采取多渠道、多层次融资的方式,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解的作用,以优惠的政策鼓励、动员全社会力量,筹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建设业主化、筹资方式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局面。

(三) 实施目标

三年目标:本区在2005年-2007年三年平均的基础上,实施增产粮食的面积25.5万亩,新增总产量 1285吨。任务指标详见附件1。

年度目标:

1、2010年

甘州区在2005年-2007年三年平均的基础上,实施增产粮食的面积7.8万亩,新增总产量80万吨。任务指标详见附件1.

2、2011年

甘州区在2005年-2007年三年平均的基础上,实施增产粮食的面积10.7万亩,新增总产量615吨。任务指标详见附件1.

3、2012年

甘州区在2005年-2007年三年平均的基础上,实施增产粮食的面积7万亩,新增总产量590吨。任务指标详见附件1.

三、 主要技术路线

    针对目前我区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未来3年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的技术路线主要是,推广优良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改革耕作制度,开发利用有限资源;防控重大病虫害,{zd0}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一)培肥地力。加强耕地地力建设,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大积大造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和高茬收割,加快测土配方肥施肥技术推广,逐步建立施肥指标体系,提高耕地持续、高效生产能力。到2012年,全区基本农田稳定在30万亩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新增高产稳产农田5万亩,耕地质量提高0.5—1个等级,粮食单产亩平提高15公斤以上。

    (二)推广优良品种。将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品种选育力度,挖掘种质资源潜力,培育高产、高抗、广适的优良品种。建设粮食作物新品种区试点和标准化良种繁育基地,加快良种更新换代步伐。到2012年,全区小麦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主要推广陇辐2号、陇春26、陇春3031、宁春42、永良15五个品种;玉米良种覆盖率稳定在{bfb},主推金凯3号、金穗2009、中玉9号、正德304、中科4号等品种;水稻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马铃薯、杂粮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良种在粮食生产中的贡献率提高5个百分点。通过优良品种更新换代新增粮食生产能力0.3亿斤以上。

   (三)推广重大技术。加强技术指导,强化集成示范,指导农户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提高技术到位率。通过推广普及重大技术措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57万斤以上。在玉米生产上,培育耐密植、抗倒伏、抗病虫、适应机械化作业的玉米新品种,主推超常早播、乳苗深窝覆膜栽培为核心的高产栽培技术和覆膜栽培技术。在小麦生产上,发展多抗、高产的小麦专用品种,主推精量、均匀播种技术和拌种技术,提高播种质量,并配套深沟高厢、免耕露播、麦草覆盖、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等技术。在马铃薯、杂粮生产上,主推稀育壮苗,合理密植,增施钾肥等高产栽培技术。同时,配套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水肥耦合等技术。推广膜下滴灌、覆膜垄作等农业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并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力度,提高良种商品化程度和规模化种植水平

   (四)改革耕作制度。通过改革耕作制度和改进种植方式,进一步深化耕作制度改革,发展保护性耕作,均衡土壤肥力,因地制宜改进种植方式,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旱地坚持规范改制,对无水源保证的,推广垄膜沟灌,为玉米早播早栽打下基础。到2012年通过旱地改制和新模式推广新增玉米面积万5万亩。

    (五)加强重大自然灾害和病虫害防控。强化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统防统治,科学合理用药,降低农药用量,减少病虫害损失。针对我区干旱半干旱气候明显,区域性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实际,根据气候发生规律和各农作物的生育特点,因地制宜搞好作物布局,在作物品种、栽培技术上主动适应自然条件,趋利避害。在抗旱措施上,要继续巩固实施以早制旱、以旱制旱、以调制旱、以改制旱、以科技制旱的成功经验,尽力减轻自然灾害损失。强化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统防统治,重点防控小麦蚜虫、水稻稻瘟病、玉米瘤黑粉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锈病、玉米茎基腐病、玉米红蜘蛛、玉米螟、棉铃虫、蚜虫、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到2012年,建设专业化防治示范区15.4万亩次,使病虫预报准确率提高5个百分点,预警时间提高10天以上,示范区专业化防治效果比农民自防提高20个百分点,平均每亩多挽回粮食损失50公斤,全区减少粮食损失641750公斤以上。

四、项目实施地点、内容及规模

  (一)实施地点

    项目在党寨镇 、上秦镇 、大满镇、梁家墩镇 、长安乡、碱滩镇 、小满镇 、新墩镇八个乡镇实施。

  (二)内容及规模

  1、项目建设内容

  (1)甘州区肥力监测中心建设项目, 一是完成甘州区肥力监测中心建设项目1000㎡土建工程;二是配置传真机、电脑等办公设备;三是定氮仪、紫外线分光光度计、离心机、土壤粉碎机、光电比色计、火焰光度计、电子天平、电子显微镜等仪器设备购置、安装和检测、监测人员培训;四是根据我区土壤类型,建立5个区级{yj}肥力监测点,35个辐射临时肥力监测点,年开展肥力监测3次以上,检测土壤样品500个,为培肥地力,提高区域肥力等级提供科学依据。

  (2)甘州区农技推广体系中心乡站建设项目, 在党寨 、上秦 大满、梁家墩 、 长安、 碱滩、 小满、 新墩等乡镇建立中心乡站,一是每个乡站完成200㎡以上的业务用房土建工程;二是配置电脑及打印机、土壤养份快速检测仪器、数码照相机、农残快速检测仪器光照培养箱、托盘天平等;三是配置播放培训资料的DVD机、投影设备、图书及科技刊物4000份、发放农业科技宣传资料40000份;四是聘请专家教授,采用集中授课、现场讲解示范、互动培训等方式培训农民4000人(次)以上。

  (3)甘州区农作物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项目,在党寨镇、上秦镇 、大满镇 梁家墩镇 、长安乡、碱滩镇 、小满镇  、新墩镇等乡镇实施,一是引进玉米新品种71个,进行品种对比试验,筛选出表现形状优、产量高、适宜我区种植的新品种3—6个;在近5年试验筛选的基础上,种植4—5个优质高产新品种展示示范田150亩,同时推广3—5个筛选出的新品种189000亩;二是引进小麦、马铃薯、小杂粮等新品种36个,进行品种对比试验,筛选出表现形状优、产量高、适宜我区种植的新品种各1—2个;在历年试验筛选的基础上,每种作物种植3—4个品种的优质高产新品种展示示范田10亩,同时推广筛选出的新品种小麦3—5个、马铃薯3—6个、小杂粮各1个,面积103000亩。

  (4)甘州区玉米垄膜沟灌节水技术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项目,在党寨镇等8个乡镇,一是分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开展土壤墒情定点监测,为农田播种和灌水提供依据;二是采用玉米起垄覆膜沟灌技术和半膜平铺起垄沟灌技术,利用专用农业机械设施,完成玉米农田节水技术推广120000亩;三是加强病虫害监测预报,及时发布病虫情报,组建专业病虫防治队,利用佳多频振式杀虫灯和喷施化学农药等方法,采取统防统治等方式,完成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示范推广154000亩。主要防治玉米锈病、瘤黑粉病、丝黑穗病、顶腐病、茎基腐病和玉米螟、棉铃虫、红蜘蛛、蚜虫、地老虎等地下害虫。

  2、配套增粮工程

    (1)提升肥力等级工程。建立完善的肥力监测体系耕地地力评价系统,在全区建设5个土壤肥力区试中心,每个区试中心在每种作物上开展2亩以上的肥力实验,保证肥力监测的准确性。到2012年,区试试验要覆盖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大面积生产的农作物。

   (2)实施良种良法入户到田工程。以粮食高产创建为平台,组织实施“粮食作物良种良法入户到田工程”,突出抓好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依靠科技大幅度提高单产,促进区域平衡增产,实现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要求良种良法入户,单产显著增产,即小麦单产达到1000斤,玉米单产达到1400斤,马铃薯单产达到3000斤,带动全区小麦、玉米、马铃薯单产年均提高4%、2%、3%,促进全区粮食总产年均增长3%。

  (3)实施重大病虫害防控工程。加强重大病虫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新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站,每年开展重大病虫应急防治80万亩次。病虫测报准确率提高3-5个百分点,农业重大病虫害处置率达到95%以上,其中专业化防治30%以上,病虫综合防治效果达到90%,病虫损失率控制在4%以下。

   (4)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程。每年为一批乡镇农技站配置病虫害监控、土壤检测、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等设施设备,开展乡镇农技人员专业知识更新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5)实施新型骨干农民培训工程。每年确定100个示范村,每村30名种粮示范户,共3000户种粮示范户。通过集中培训、现场示范指导,使示范户掌握粮食生产技术要领,促进实用生产技术进村入户到田,进而带动面上生产。

五、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一) 投资概算

   2010-2012年,项目总投资2213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881万元,地方配套332万元。

   1、甘州区肥力监测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46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91万元,地方配套69万元。

   2、甘州区农技推广体系中心乡站建设项目,总投资364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09.4万元,地方配套54.6万元。

   3、甘州区农作物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项目,总投资591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02.4万元,地方配套88.7万元。

   4、甘州区玉米垄膜沟灌节水技术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项目,总投资79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678.3万元,地方配套120万元。

(二)资金来源

   项目资金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2010-2012年,项目总投资2213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881万元,地方配套332万元。

六、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完成后,全区实施增产粮食的面积达到25.5万亩,按每亩2%的涨幅,粮食单产达到602.6公斤,即可实现增产257万斤,达到总产实现6.3905 亿斤的目标。使农民增收257万元

。可以减少化肥投入600万公斤,减少成本投入960万元。

  2、社会效应。项目建成后,形成固定资产 814万元,将大大改善钱区农技服务条件,提高农业服务能力。彻底解决项目区农技服务体系基础设施薄弱环境,新品种覆盖率达95%。新技术应用率达90%以上,改善中低产田   万亩,有力增加农业发展后劲,全面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工人快速发展及发展优质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农业科学技术体系 的完善,培养的提升了农民种粮的科技意识,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整体提高。

  3、生态效益。在项目区内,通过田间工程建设、生物工程建设、辅助设施建设和配套农业技术推广实施,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造中低产田,增加植被覆盖率,改革耕作制度,用地和养地相结合,通过增施有机肥、土壤调理剂、保水剂、作物秸杆还田、种植绿肥等优化土肥结构,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xx微域环境和土壤障碍因素,提高保土畜水能力,减轻水土流失,改良土壤结构和微生物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抵御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能力,通过平衡实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化肥对土壤环境及农作物不良影响,促进农田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挖掘耕地潜力,建立有效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机制,新增标准农田     万亩,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新增粮食目标的完成。

七、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新增粮食生产协调小组,协调农业、财政、粮食、统计、工商、供销等相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农业部门要认真履行发展粮食生产的职责,在搞好生产规划与布局基础上,重点抓好技术增粮的组织实施。

(二)强化政策落实。各乡镇和区属有关部门要通过落实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推广补贴等惠农政策,加强农资价格管理,推行和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调动农民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增值,提高农民的种粮收益和种粮积极性。

  (三)强化目标管理。各乡镇要严格实行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把粮食面积、单产和总产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区政府设立“丰收杯”,每年对粮食生产贡献突出的乡镇和区属有关部门给予奖励。

  (四)强化资金投入。区农业、财政等部门要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增加有利于粮食产量提高的育土工程投入,加大农业科技推广扶持力度,支持新品种繁育、新技术引进示范、农民科技培训以及节水节肥、先进耕作、病虫害防治等的推广应用。土地出让金平均纯收益计提的农业土地开发资金主要用于耕地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

  (五)强化检查督促。区政府将对各乡镇新增粮食生产能力任务的分解落实、科技增粮的组织实施以及相关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地检查督促;组织成立测产验收专家组,分别在小麦、玉米、马铃薯等收获季节,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现场测产验收,将验收结果作为考核和检验各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任务完成情况的主要依据之一。各乡镇也要加强督查,及时协调解出现的问题,确保各项措施和目标任务完成。

 

郑重声明:资讯 【甘州区新增5814万斤粮食生产能力前三年实施方案】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