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市场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市场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2010-04-29 15:14:25 阅读6 评论0 字号:


郭艳俊,段小红
(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 农村居民消费市场发展的好坏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近年来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市场发展现状及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扩大甘肃省农村居民市场消费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居民;消费市场;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F12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089(2010)01-0042-03  
   甘肃省2008年末农村人口1783.1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7.85%,但农村消费只占全省消费市场的34.71%,说明农民消费需求明显不足,同时也表明农村是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因此,分析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市场现状及影响因素,对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扩大内需,推动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甘肃省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现状
1、 农村消费市场所占份额呈逐年下降趋势。2000-2008 年甘肃省农村消费所占份额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41.52%逐年下降到2008年的34.71%。至2009年1-9月,全省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55.63亿元,县级及县以下的农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96.63.65亿元,占全省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34.8%,略有上升。
2、农村消费市场整体消费水平低。目前,我省农民的总体消费水平较低,不仅低于我省城镇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也低于全国农民的平均消费水平。2008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为2400.95元,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28.9%,相当于全国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65.59%。传统消费品或中低档耐用消费品在农民家庭中数量较低。2008年我省每百户农民拥有彩电、洗衣机、冰箱的数量分别为99.89台、52.11 台和10.94台,分别是城镇居民拥有量的93.01%、54.89%和13.21%。
3、 城乡收入和消费水平差距在扩大。一是城乡收入差距在扩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428.7元增长到2008年的2723.8元,年均增长率为11.33%,而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5.39%,高于同期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4.06个百分点,城乡收入之比由2000年3.44: 1 扩大到2008 年的4.03: 1,说明我省城乡收入差距还在不断扩大。二是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在扩大。2000 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之比是1: 3.81,到2007年扩大到1: 3.90,到2008年下降为1:3.46。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来看,1998- 2008年,城市居民消费比重由55.62%上升到65.29%, 而农村居民消费比重由44.38%下降到34.71%,这说明目前我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4、农村消费层次较低,消费结构有待调整。目前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主要是表现为恩格尔系数高,生存型消费明显。
从食品消费支出看,甘肃省农村居民食品支出结构由2000年的48.45%下降到2008年的7.17%,8年间我省恩格尔系数基本稳定在47%左右,高于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恩格尔系数4.3个百分点。
   从衣着消费支出看,随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衣着支出总额有所增加,支出比重则有升有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整体较低。甘肃省农村居民衣着消费支出由2000年的5.58%下降到2005年的5.07%,而到2008年又略有回升,比重为5.61%;支出额则由2000年的60.54元上升到2008年的134.66元,是2000年的2.22倍。
   从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看,2008年甘肃农村居民在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为219.91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9.16%,说明农村居民用于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较低。
   从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来看,甘肃省农村居民家庭用品及服务支出基本稳定,由2000年3.89%微升到2008年的3.98% ,由于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从而影响家庭用品及服务消费的增长,导致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基本保持在4%左右,出现了徘徊的局面。
从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来看,甘肃省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由2000年6.51%上升到2008年的6.86%,支出总额由2000年的70.60元增长到2008年的164.72元,支出结构和支出总额总体上处于缓慢上升趋势,表明农村居民在此方面的消费虽然有所增长,但依然在低水平运行。
二、制约甘肃省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 消费能力不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收入增长缓慢,是影响消费需求扩大的主要因素。2000-2008年甘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33%, 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3.91%,相差2.58个百分点。2008年,甘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723.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36.82元,居全国末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水平不高,直接制约了农民购买力的实现,2008年甘肃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00.95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5.6%,仅略高于贵州和西藏。只有在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信心才能增强,消费结构才能逐步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才能为实现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愿望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为消费品市场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2、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发展。
一是农村集贸市场数量少。目前县及县以下农村集贸市场约1681个,其中,农村小城镇集贸市场只有620个;二是农村集贸市场规模小,市场带动作用弱。不仅没有形成销售网络,而且配套设施差,服务功能不足;三是农村信息网络不够健全,信息交流不畅,农民不能得到必要的供求信息,时常出现农副产品积压和卖难等问题,客观上制约了农民的实际消费需求。
3、农村消费环境差、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我省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尽管在不断改善,但大部分地区较为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成为制约农村市场开拓与发展的又一主要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农村供水、供电条件差,不少地方缺自来水,供电不足、电压不稳、且电费较高,制约了农民对冰箱、冰柜、洗衣机和热水器等家用电器的消费。
   二是农村市场建设的投入不足,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商品流通体系不健全。大型超市、连锁店等现代流通方式尚未延伸到农村,新型的营销方式如配送、代销、连锁经营等在农村也没有普遍发展,使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销不畅通,流通环节多、市场调节能力差,产品短缺和积压并存,严重制约着农村市场的开拓。不少地方有市无场,农民缺乏交换的场所,以路代市、“赶庙会”普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三是由于农村市场监管力量的薄弱, 村镇设立的农家店、超市很多进货渠道“来路不明”,农民购买电器等大件商品和高层次使用类产品时,出于不信任会选择进城购买。一些假冒伪劣、城市滞销商品大量涌入农村,使农村成为 “销废”市场, 农民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后,由于投诉渠道不畅,只能忍气吞声,既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也抑制了农民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愿望,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农村的购买力。
   四是售后服务不及时或根本没有。农村市场由于维修网点少,交通条件差,造成了企业在售后服务、安装维修方面严重缺位,商品出了质量问题难以及时得到解决,导致农民对商家的不信任,也影响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实现。
4、 社会保障不健全、抑制农民即期消费。由于对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性支出偏大,农村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降低,往往把多余的款项存入银行或用于投资,消费倾向有所降低,阻碍了居民即期消费需求。与2000年相比,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为90.64%,而同期全省农民人均银行存款增幅高达200%。说明农民在收入逐年增加的同时,对未来消费预期存在不确定心态,“有钱谨慎消费、存钱防老防病、以备不测之需”的现象在农村仍普遍存在。2008年全省农民医疗保健支出比2000年增长了133%。农民有病医不起、有学上不起的现象仍然存在,为此,农民不得不节衣缩食,减少开支,增加储蓄,以备患病和供子女上学之用。
5、 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相对滞后。我省许多农民的消费观念还停留在短缺经济时代,消费积极性低,积累性消费特点突出。“量入为出、勤俭持家”是农民生活的准则,信奉“无债一身轻、欠债丢人”的信条,超前消费的生活理念没有得到普遍认可,“攒钱养老”、“惜购喜存”的消费心理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能自己种的不买,能凑合用的不换,能不花钱的不花”的思想使农村居民消费需求降低。同时大多数农民不具备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既存在强烈的后顾心理和储蓄倾向,又有突出的攀比心理和从众行为。反映在平时限制消费,过节、婚丧嫁娶、生日庆典则大肆挥霍等方面,而且还存在诸如搞封建迷信活动、玩纸牌、打xx、甚至公开xx等愚昧落后的消费,这些不良的消费习惯加重了农民的隐形负担,抑制了正常消费。
三、扩大甘肃省农村居民市场消费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
1、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购买能力。
一是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依靠转移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提高农民职业技能,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建立有利于农民增收的产业体系和利益机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特色农业,继续在玉米制种、啤酒原料、马铃薯产业上做文章;继续大力发展“高原夏菜”产业和中“藏”药材产业,继续扩大当归、党参、红芪和大黄等出口名贵药材的种植规模。
三是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增收渠道,并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重点扶持莫高实业、敦煌种业等“xxxx”,发挥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转化等综合功能。
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应大幅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降低农民的消费成本。为此,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在保护和节约耕地的前提下,把支持农民建房、改善居住条件作为扩大农村消费的重点。
二是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加快城市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大力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体系。以有带动力的大型公司、市场、商场为依托,实施“小超市,大连锁”战略,通过采用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切实改造、提升、整合、优化现有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还要加快发展贴近和方便农村居民生活的便利店、折扣店和中小型综合超市,为农村居民提供良好的消费条件。要加快“万村千乡”农家店、配送中心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的建设,积极推广“农超对接”、推进“家电下乡”,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解决好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积极推进家电下乡,完善家电下乡企业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信息跟踪网络,确保下乡家电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让广大农民买得放心、用得省心。
3、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当前形势下,扩大农村消费亟须xx农民“能买”和“敢买”的现实问题。国家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比例,让更多农民达到“能买”的水平;同时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投资安排各项农村民生工程,通过制度建设解除消费的后顾之忧,增强农民消费的安全感,则可以促进广大农民“敢买”。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是扩大农村{zd1}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集多方力量,综合运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等途径增强农民的保障。
4、积极引导农村居民转变消费观念。
   一是要积极引导农民更新消费观念,鼓励农民由追求消费数量转为追求消费质量。引导农村居民从自我积累性消费向信用支持性消费转变;引导农村居民消费由传统的食品、居住等消费领域向教育、卫生、交通通讯等领域转变,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
   二是要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增长消费知识,引导农民科学合理的消费,提升农民的消费观念,改变相互攀比,婚嫁丧葬大肆挥霍的消费陋习,xx那些愚昧落后的消费习惯。最终让农村居民从“恋旧、节欲、跟风、攀比”的消费情节中走出来,逐步优化农村消费结构,扩大农村消费需求。
基金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办项目《开发甘肃省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研究》的部分成果内容。
甘肃省教育厅项目《基于ELES模型的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研究》(项目编号:0902-13)。
参考文献:
[1]臧武芳,丁凌云.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加快农村消费市场启动[J].市场与营销,2009;( 2 )
[2]朱信凯.关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政策展望[J].农业展望,2009;(1):28~30
[3]刘茂盛,刘冲.从地域购买力差异看农村消费市场开发[ J ] .经济纵横,2009;(4):39~40
[4]IUD 领导决策中心.农村消费市场启动的地区政策差异[J].领导决策信息,2009;( 8 ) : 2 8

作者简介:郭艳俊( 1976年—),女,汉族,山西汾阳人,硕士,讲师。
          段小红( 1968年—),女,汉族,甘肃武威人,副教授。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市场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