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爸爸妈妈需要做什么? 上小学是孩子一生中,特别是学习生活阶段,有着特别意义的一件事情。从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成为一名小学生,中间会有一个落差。每个孩子不一样,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不相同。对于那么小的孩子来说,特别需要父母去帮他们一下。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的作息时间 1、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最明显的不同是作息时间。如早上,幼儿园的孩子通常可以在8:00之后陆续到园吃早餐,但对于小学来说,小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必须在早上8:30已经开始。孩子面临的问题是早上需要更早起床,在家吃早餐、上学等。还有中午作息时间不同,幼儿园的孩子午饭时间早,每天有两个多小时午休时间。而小学生一般每天没有午休时间。一年级的孩子一般在下午4:00才结束{yt}的学习课程。 2、在作息方面如何做好准备? 家长应该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有些家长晚上有看电视的习惯,还有些家长工作比较忙,晚上10-11点才能回家,由于各种原因影响了孩子的睡眠,以致孩子早上起不来,影响第二天上课。其实,不是孩子想睡,而是睡眠时间不够。特别入学前几个月要养成早睡习惯,晚上8:30—9:00就上床睡觉,这样才能保证第二天上课时精神饱满,上课才能专心听讲,更有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 二、注意几种习惯的培养 1、如何帮助孩子在40分钟内“坐得住” 幼儿园的教育和小学教育差别较大,幼儿园教育比较直观化和形象化,让孩子在操作中学习;虽然现在的小学低段教学提倡“快乐教学”,课堂中游戏、说唱、玩演比以往多,但语言传授还是占主要。孩子刚开始感兴趣,后来就觉得枯燥,坐不住。他们如果不经过注意力方面的训练,就非常难以适应。家长要有意识地对将要上学的孩子进行静坐训练,特别是好动的孩子这方面的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选择一个安静、外界干扰小的环境,家长和孩子相对而坐,每天坐2-3次,每次坐的时间从5分钟慢慢延长到8分钟、10分钟。一般认为儿童如能持续静坐15分钟,其注意力就能胜任课堂学习。 2、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 放学回家后,孩子还缺乏完成作业的执行任务意识与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有些孩子回家后,家长问他有没有作业、有什么作业,孩子的回答除了不知道还是不知道。这是因为小学和幼儿园的学习规律不同,有些孩子适应力不强,头脑里还没有做作业的概念。因此家长应配合老师多询问孩子是否有作业,作业的内容是什么。这样的训练能帮助孩子养成放学回家做作业的良好习惯。尤其要记住,如没有其他的急事要处理,孩子回家的{dy}件事就是做作业。孩子一年级孩子的书面作业不多,口头预习、复习的工作会更多一点。家长应该让孩子在上学前就养成晚上学习的习惯,每次可让孩子坐在固定的位子上,或者给他讲故事,或者让其涂涂画画,时间以半小时左右为宜。并且要强调孩子要有始有终的完成当前的任务。 3、注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幼儿园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相对自由,关爱较多,拘束较少的生活。进入小学后,孩子好像一下子掉进了规则的海洋,不但接触的功课里充满各种符号的学习规则,而且每天的在校生活也按规则控制着。课间只有10分钟休息;课时安排较紧,上课回答问题只能举手,有时甚至举了手也回答不上;完不成作业会挨批;下课后;活动场地有限,又不能在楼道里大声喧哗,……孩子们感到受拘束多,很不自由,相比以前的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落差。 家长可以:① 给孩子讲讲规则的用处,让孩子了解规则无处不在,一定的规则能保证人们更好地生活。例如,人们要遵守交通规则,如果不遵守会怎样?那就是车祸频多,威胁我们的生命和人身安全。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引起他对执行规则的正视。 ② 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家里,家长要求物品用后要归回原处;出门要和家人打招呼,见了长辈要问好;按一定的时间作息(定时进餐、睡眠、起床)等。同时,父母是孩子的{dy}任老师,也是最亲近、直接的老师。我们说有样学样,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和社会公德。 ③ 培养孩子的执行效率。我们的孩子毕竟只有5.、6岁,心智能力都不成熟,有时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规则意识,但仍会时常违规,“起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并非孩子故意拖拉,而是穿衣、洗漱等动作太慢,不得要领。那么,家长就要教孩子做事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④ 培养自律精神。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家庭规则,以便共同遵守。例如,进别人房间前要先敲门;和小朋友玩游戏要按规则决定胜负;说错话或做错事时要礼貌道歉;别人说话一定要认真倾听; 长幼有别,前后有序等等。即使家长违规也要自觉受罚.让孩子懂得规则的严肃性。 4、强调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离开幼儿园,走进小学,孩子更多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会遇到很多不安全因素。家长应该教孩子很好地保护自己,例如告诉孩子,不随便与陌生人说话,遇到困难如何求助等等。另外,还要教育他们懂得和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自身安全。 三、在知识方面,孩子应做哪些准备?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所以对语言学科相对会要求多一些。小学对孩子的要求是:先认字,后阅读,然后才是写作。关键环节是让孩子提早阅读,这比会写字更重要。爸爸妈妈可以提前做的是: 1、坚持和孩子多说话,坚持用规范的语言说话。工作忙的话,可以买一些故事录音带放给孩子听。录音带的语言要规范,{zh0}选择有音带且配书的产品。孩子听熟了故事后,能自己对照着书“指读”汉字,从而熟悉、认识这些汉字。 2、不刻意教孩子去认字,而是培养孩子认字的意识,在生活中接触汉字,如看路牌、认路名、认识一下玩具、零食的商标、品牌名等。认字的来源主要是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不要急着让孩子上学前认很多字,只要{yt}认一个字,一年365个字就足够了。 3、在数学方面,父母在孩子上学之前要让孩子掌握0-9的写法,20以内的加减法,能帮助孩子减少学数学的抽象和枯燥感。这也是来源于生活,如车牌号,电话号码;数一数,妈妈手中有5颗糖,爸爸手中6颗糖,和起来一共几糖等等。 4、除了知识方面的准备外,孩子在学习方面还需要什么准备? 知识方面的准备是有限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要靠孩子的学习兴趣。入学之前,家长可花些时间带孩子到校园熟悉环境,如参观教室、操场等,让孩子热爱学校、向往学校是孩子顺利入学的前提。针对不喜欢上学的孩子,父母{zh0}经常讲讲自己小时候上学的情况,因为父母小时候的故事是孩子最愿意听的。千万不要用“老师”去吓唬孩子,比如说“不听话,告诉你老师”、“小学老师可不象幼儿园老师那样客气啊”等等消极性的暗示,很可能让孩子对新的小学生环境产生厌恶情绪。 四、对那些一向胆小、不合群的孩子,家长要特别注意什么? 这些孩子可能会因环境的陌生与变化而感到不安,产生孤独、焦虑、自卑、不知所措等心理现象。所以家长要特别注意,一是加强与老师的及时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二是帮助孩子与其他孩子建立密切联系,在新学期的3-6个月内,利用xx时间,经常带孩子与其原来的好伙伴或新班上的1-2个孩子及家人一起娱乐,增加感情,让孩子们有一个急切去学校与小伙伴在一起的欲望;三是逐渐让孩子养成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