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纺车- 金瓯一片- 金瓯一片- 和讯博客
远去的纺车 [原创 2010-04-29 12:15:41]   
 

远去的纺车

 

   纺,是把棉、毛、丝、麻等纤维原料拧成纱或线。纺车,就是用来纺纱线的专用设备。

   几千年来的中国农耕文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纺车在每家每户都在使用,以满足封闭的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需要。

   中国的纺车有很多种类,比如手摇式、脚踏式、大纺车式等。在中国使用最多的要算是手摇式纺车。其结构常见的由木架子、锭子、绳轮和手柄四部分组成(见图)。

   如果溯源的话,纺车在战国时代就有了雏形。至汉代则有了正式的纺车并已然普及使用。汉唐的丝绸之路,绚丽多彩的丝绸说明当时的纺织技术业已成熟。宋末元初的上海人黄道婆,改进了纺织的设备和技术,使得纺织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中国纺织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到了明代,江南纺织业由于技术的进步,自给自足的个体民间机户开始为规模大的机户加工纱线。几十甚至上百机户专业化的集中生产,使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破土而出。有清一代,在中国的纺车大兴其事的同时,英国开展的“羊吃人”圈地运动,拉开了机械化大生产的序幕。为了夺取纺织的原材料,圈走大片土地作为牧场。不惜成千上万的人沦落为街头,两手空空而被迫去工场打工。因而为资本主义大生产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使英国资本主义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机械化大规模生产。

   在八路军延安时期的大生产运动中,纺车曾为解决穿衣问题立下过汗马功劳。“太阳出来磨呀么磨盘大,你我都来纺呀么纺棉花,手里握紧棉花卷,根根线条往外拉。”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军民使用纺车纺线的热烈劳动场面。

   吴伯萧,(当代散文家、教育家,1938年4月到延安,曾参加1941年到1942年的“大生产运动”)曾描述过延安的纺车纺线的的情景:“整齐的纺车行列,精神饱满的竞赛者队伍,一声号令,百车齐鸣,别的不说,只那嗡嗡的响声就有飞机场上机群起飞的气势。那哪里是竞赛,那是万马奔腾,在共同完成一项战斗任务。因此竞赛结束的时候,无论纺得多的还是纺得比较少的,得奖的还是没有得奖的,大家都感到胜利的快乐”。

   儿时记忆中,家乡的手摇纺车依然清晰在目。

   大多是在春夏季吧,几个老太各自搬着自己家的手摇纺车,取一块石块,压在纺车的下横梁上。身边放着用秫秸做的小筐,里面是搓好的棉花条。坐在自家院落门前树荫下,边纺线,边唠家常,身边的儿孙绕膝而戏。除非是淘气的孩子弄断了线时,要么,断然不会停止张家、李家故事的传播。

   老太们纺线,根本都不看着绳轮和锭子,只顾伸长脖子神聊。右手轻快的摇着手柄,左手一上一下飘然而动,那均匀细腻的纱线,魔术般的缠到了锭子上,直到缠成了一个沉甸甸的大线穗子,才停下摇柄,从锭子上取下线穗。然后,再重头开始。

   后来,听说老太们纺线不是自己织布用,而是给棉织厂做纺纱加工以贴补家用。这就闹明白了,怎么老纺线而不织布呢。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纺车逐步退出了生产领域。

   细细想来也是:纺车退出人们的视线,不是纺车不能用了,也不是没有人会纺线了,而是先进的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一种必然。纺车退出了生产,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纺车是到了该进博物馆的时候了。

   现在民俗中所见到的纺车,绝非纺车大军的孑遗。那些上百年的纺车,不会在民俗表演中看到。因为是表演,所以年轻人就当做表演来看,似乎没想过,纺车在历史上曾发挥出的巨大作用。曾经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纺车,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是历史的进步使然,也是请记住我们中国文明的必然。

   这简单的木制纺车,在静静的诉说着它的历史,可,我们是不是曾认真聆听过。

   纺车虽然远去,但,请不要让它淡出我们的记忆。因为,纺车——承载过中国人的生活,见证了中国厚重的历史。

郑重声明:资讯 【远去的纺车- 金瓯一片- 金瓯一片-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