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面据说由当年随国民党xx去台湾的四川老兵带过去的。后辈们再代代推陈出新,硬是将这种面食文化发挥到了{jz},吃得个名扬天下。
为了让牛肉面发扬光大,台北市还举办“国际牛肉面节”,举行海选,让每个市民票选出自己心目中{zh0}吃的牛肉面。据悉,当时票选活动的红火程度跟选“超女”差不多,活动气氛炒得火热,也扩大了牛肉面的影响。
在台北,上自五星级酒店,下至一般级别的宾馆,大街小巷的食肆,到处都可以吃到牛肉面,说牛肉面是台北人的至爱名副其实。而牛肉面后来也逐渐演变成了台北市的名片。
新西兰的台湾移民非常多,两岸统一国共合作在海外早已经提前完成。就我而言,好像在这边结识的香港台湾的朋友比大陆朋友还要多。去过好多台湾朋友家吃牛肉面,其实,大部分人家的家常做法类似于我们的红烧牛肉面。而红烧的原料无外乎是盐,糖,酱油,料酒,葱姜蒜和八角。后来,听一个朋友说,有个配方做出来的牛肉面特别好吃。相传是台北一家五星级大饭店的师傅留下来的。那么这款台北大饭店版本的牛肉面究竟有什么不同呢。我感觉就是牛肉汤熬得好,味道足。牛肉面最重要的秘密在于淳香的汤,可以说汤是灵魂。这个配方里面吸取了西餐中牛肉高汤的做法,用胡萝卜和辛香蔬菜来煮制提味,但是只取其香气,{zh1}捞出来丢掉,使汤{zh1}没有一点牛腥味。还沿袭了些川味牛肉面的做法,加了豆瓣酱和辣椒酱。但是又用台湾传统的沙茶酱中和了些辣。还采用了些港式番茄牛肉面的做法,加入了新鲜番茄,让其酸甜的味道冲淡原本重咸的牛肉汤头,将它转换成咸甜适中的宜人口味,更重要的一点是加入蕃茄一起熬煮,使得汤里富含丰富的蔬果维生素,更加美味也更加健康。(提到沙茶酱,说句题外话,我特别喜爱沙茶的味道,尤其是台湾牛头牌沙茶酱,吃火锅的时候,往芝麻酱调料里面加一小勺沙茶酱,味道更香浓!这可是私家xx,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至于牛肉则大都采用略带胶质的腱子肉,切成大小适中的肉块,用沸水汆烫。葱、姜下油锅爆香,然后加入调料去腥提味,接着再炖煮二至三个小时,这样牛肉吃起来香气十足,而且软而不烂更具有口感,再搭配上筋斗的手擀面及去油解腻的酸菜或者小青菜一起食用,香软牛肉,浓郁汤头,清爽小菜。千古不变的美味!
原料:
红萝卜1根,番茄2个,洋葱1个,蒜2瓣,姜四片,卤包1个(超市买即可),沙茶酱5大勺,豆瓣酱2大勺,辣椒酱1大勺,盐2大勺,酱油半杯,糖2大勺,料酒3大勺,牛肉2斤。
提示:不喜欢辣的朋友请减少豆瓣酱和辣椒酱的使用量。
制作:
1, 牛肉切成块,放入锅中,水覆盖过牛肉。煮至沸腾,捞出,用水冲洗掉血末备用。
2, 将胡罗卜切成大块或长条。洋葱剥皮切大块或者只剥皮不切。(因为这些原料{zh1}要捞掉,所以请切大块,这样便于{zh1}捞出。)
3, 加入所有原料炒出香味,放入牛肉和热开水(盖过牛肉表面),沸腾后小火慢慢炖2-3小时。
4, {zh1}把胡萝卜,洋葱,蒜,姜都捞出来仍掉。当然了,如果不捞出来给吃掉也未尝不可哈!
4,另锅清水烧开,放入青菜稍烫后捞起;面条抖散开入锅煮熟,捞起放入碗里,摆数块牛肉,浇上一大勺浓浓的牛肉汤,再放进青菜,撒上葱花即可。
牛肉面用手擀面{zh0},不过人在海外,手擀面难求。又实在懒得自己做。本图中使用的挂面实在是无奈之选。
后记:
中秋快到了,其实,对于海外华人来讲,中秋节是个很伤感的日子。往往是去中国店买东西的时候,看到满货架上的月饼才会恍然大悟。
在我没学过西点的时候,我一向认为制作月饼是很难很难的。光是听人家讲什么一层油皮一层水皮的就把我给整晕了。所以一直没尝试过。月饼早已经从以前过节时的非吃不可变成了如今的可有可无,这其实是一种情感上的淡薄。直到这个中秋,我也没有打算尝试。直到陆续有博友问我:“怎么没做月饼呢?”才触动了我那根尘封已久的神经。
上网快速浏览了几个配方,原来如此简单。也许是因为我有西点理论知识和其他烘培产品制作经验的基础,大概看一下原料和过程就明白怎么回事了。可惜,我没有月饼模具,刻不出来传统月饼的花纹和图案。
所以,我决定做一些非传统的时尚月饼。正好有朋友回台湾,帮我买了凤梨酥馅料甚至还有用来盛放月饼的漂亮空礼盒。看来这下不做也得做了,我要把这个礼盒填满!
其实过日子怎么过都是过,生活就如同这个礼盒,你可以把它填满,也可以把它束之高壁甚至把它丢弃。还是像我一样把它填满吧,享受制作的过程,享受食用的滋味,享受佳节的快乐!
敬请关注本博将要推出的中秋月饼礼盒系列。将要放入礼盒中的{dy}块月饼是什么呢?做个简单的凤梨酥吧,凤梨酥是台湾人过中秋一定要吃的食品,台湾人对于凤梨酥的热爱如同我们大陆同胞对于月饼的热爱。请看:
公告一:由于新浪系统提示本博好友人数已满,无法再添加。请谅解!
公告二:三顺美食集锦中秋后继续哈!
旧文推荐:
(西洋版本鸡蛋煎饼)
(另一款三顺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