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蛇_hebenpenglai的空间_百度空间
蕲蛇
概述:
     蕲蛇为传统常用动物药材。应用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本品为蝰科动物五步蛇[Agkistrodon acutus(Guenther)]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

     我国用蛇作药,有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即记有"巴蛇……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东汉《神农本草经》也有蛇药的记载。唐代柳宗元(773-819)在《捕蛇者说》一文中,对湖南零陵的蕲蛇作了"黑质而白章,……以啮人,无御之者"的生动描述。并把它"腊之以为饵",作为"已大风、去死肌,杀三虫"的xx。宋·《开宝本草》记载,蕲蛇产于南方及蜀郡诸山中,九、十月采捕,以火烘干作药用,可xx中风湿痹不仁,筋脉拘急,口面 斜,半身不遂,骨节疼痛,大风癞疾等症。明·《本草纲目》记述:白花蛇、蕲蛇、 鼻蛇是同物异名,"能透骨搜风,截惊定搐,为风痹、惊搐、癞癣、恶疮要药"。
产地分布:
     蕲蛇主要分布于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台湾亦有分布。主产于安徽祁门、石台、黄山、泾县、贵池、东至、青阳、黟县、宁国、歙县、旌德、绩溪、宣城、休宁;浙江云和、龙泉、淳安、江山、泰顺、遂昌、丽水、庆元;福建光泽、浦城、建阳、崇安、建宁、泰宁、宁化;江西波阳、兴国、乐安、宜黄、上饶、横峰、贵溪、婺源、彭泽、临川;湖南古丈、桑植、保靖、慈利、石门、汝城、道县、沅陵。
形态特征:
     体长120-150厘米,大者可达200厘米以上。头大、三角形,与颈部可明显区分,有长管牙。吻鳞与鼻间鳞均向背方翘起。鼻孔与眼之间有一椭圆形颊窝,为温觉感受器官。背鳞多为21行,少数23行,除靠近腹鳞的1-3行鳞细弱外,其余均是强棱并具有鳞孔,棱的后半隆起成嵴,所以体表很粗糙。腹鳞雄性为157-165片,雌性为163-171片。尾下鳞雄性56-63片,雌性52-58片,前端约20枚为单行或杂以个别成对的,尾后端为双行;尾尖一枚鳞片侧扁而尖长,角质化程度较高,形成一角质刺,俗称"佛指甲"。

     背面棕褐色或稍带绿色,其上具灰白色大方形斑块17-19个,尾部3-5个,此斑由左右两侧大三角斑在背正中合拢形成,偶尔也有交错排列的,斑块边缘色深,腹面乳白色;咽喉部有排列不整齐的小黑点;腹部中央和两侧有大黑斑。
生态环境:
     蕲蛇一般生活于海拔100-1350米的山区或丘陵,多见于海拔100-700米草本繁盛的阴湿处。植被为常绿落叶、阔叶林,覆被率在50%以上。夏季多在阴凉通风有树有水的阴坡。秋季多在阳坡,并在乱石、倒树、草丛附近寻找适宜的洞穴越冬。
生物学特性:
     蕲蛇是变温动物,随着四季气温的变化,蛇的体温发生变化,代谢率亦有所不同,所以其生活需要也有差异。
     1、冬眠 由秋季到冬季,随着气温的降低,蕲蛇的代谢率逐渐下降,当所有的生理活动减慢到一定水平,即进入冬眠。江西贵溪蕲蛇从10月开始进入冬眠。安徽、浙江蕲蛇冬眠期自"大雪"到第2年"惊蛰"约为3个月。冬眠期间,蕲蛇盘居在洞内,极少活动。

     2、活动 年活动周期自惊蛰至大雪约9个月。自3月份出蛰后,即四出活动。活动率从4月份开始升高,6月份为{zg}峰。7-8月份,白天气温在30℃以上,蕲蛇多隐蔽在阴暗处,大多在夜间出来觅食,9-10月份活动显著减少。11月份,蕲蛇在冬眠前活动略有增加,12月之后即进入冬眠。以白天、夜间的出现率对比,3-5月份差别不大,6-9月夜间明显高于白天,特别是7、8月份白天气温高,气候干燥,多在夜间出现于山区溪涧旁。

     影响蕲蛇活动的主要因子是温度、湿度和食物,气温在20-30℃活动最为适宜,在10℃以下,蛇就不太活动了,气温高达35-38℃时,蛇多向水边集中,在水中游泳降温能持续2小时。若在夜间用松把照明,蕲蛇则较为敏感并对火把有攻击反应,用手电照射几无明显趋温倾向。在雨水较多、温度较高的季节,蕲蛇游散于四处活动,但在缺少遮蔽、干旱或山势过陡的山坡,很难找到蕲蛇。蕲蛇能上树捕食鸟类,并喜欢和"石鸡"(棘胸蛙)为伴。

     3、发情 蕲蛇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孵出后2-3年,性器官即开始发育成熟,但仍继续生长。通常在出蛰后(春季)和入蛰前(秋末冬初)发情求偶,杭州蛇园3-6月或10-12月,多数在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嗅觉在求偶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发情期间,雌蛇尾基部的腺体分泌物奇臭,雄蛇借此气味追踪雌蛇。雌雄接近时,雄蛇爬在雌蛇身上,常用下颌去刺激雌蛇的头颈部,并伸出舌头向其周身、尤其是向泄殖肛腔处嗅个不停。这时,雌蛇静卧不动,雄蛇的尾部紧缠雌蛇不断抖动,如此可以持续达数小时之久,偶尔,雌蛇会突然逃脱,雄蛇又紧追,重复以上动作。

     4、交配 雄蛇具有一对交接器,称为"半阴茎",平时位于尾基部,交配时半阴茎由泄殖肛孔两侧自内向外翻出。每次交配只使用一侧的半阴茎,以此插入雌蛇的泄殖肛腔中。交配时,两蛇先相互缠绕后以尾相对,雄蛇的前半身体剧烈抖动,雌蛇伏地不动。交配时间一般为40分种到50分种,最长达1小时55分。交配后,两蛇则分开。

     5、产卵 蕲蛇卵多产在xx洞穴中,洞道浅短平燥。每次产卵的数目多少不等,年轻母蛇产卵早但数量少,老年母蛇产卵迟但数量多,一般为11-29枚,最多达38枚。卵椭圆形,刚产出时,卵壳淡乳酪色或具有白色花斑,表面柔软,用肉眼可见卵内有密布的血管。大的卵,卵径约45×25毫米,小的卵,卵径为40×25毫米,平均卵重16克左右。母蛇产卵时,伏卧在地上,尾基部向上翘起,泄殖肛孔慢慢张大,每隔30-50 分种产出1卵,一般3天产齐。母蛇产卵后,终日盘伏在卵旁或卵上,似有护卵习性,此时母蛇比较凶猛。
生长习性:
     蕲蛇是变温动物,随着四季气温的变化,蛇的体温发生变化。
生长周期:
     多年生动物。
捕捉及加工:
     1、捕捉 捕捉蕲蛇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工具捕捉和徒手捕捉两种,一般以工具捕捉为主。捕捉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压颌法(棍压法):捕捉时,先用木棍或竹竿压住蛇的身体,再用另一根棍子压住蛇的颈部,使它不能仰头咬人,并迅速地用手从蛇的背后捏住蛇的颈部,这时放下棍子,捉住蛇体的后半部,双手把蛇捉起来,放入布袋或蛇笼内。如果该处高低不平或位置不适于压颈,可用蛇钩将蛇钩至适宜的地面,然后按上述压颈法捕捉。若从蛇笼、蛇箱、蛇窝或蛇洞捕捉,也是先用蛇钩把蕲蛇钩出来,放在地上,再按上法捕捉。

     钳夹法:用特制的头上带螺纹的长柄铁钳,将蛇的颈部或中段钳住,放入蛇笼或布袋里。此法夹口大小应与蛇体大小相适应,否则不易控制。

     索套法:用长约1.5米的竹竿,把前端的竹节打通,内穿双股的绳,绳的一端做个活结,另一端穿入打通处边的洞,作拉紧用,捕捉时可将活结套住蛇的颈部,然后收紧活结。此法捕捉蕲蛇较安全。

     叉缚法:用木叉,先叉住蛇的颈部,一手固定木叉不让蛇跑掉,另一手捏住蛇的头颈部,然后放下木叉握住它的后半部,便可将蛇捉住。

     铁钩法:当遇到蕲蛇蜷曲成团时,可用一根长约1米带有铁钩的蛇杆,钩起蛇身,迅速装入蛇箱或蛇袋中。

     挖洞法:蕲蛇洞一般朝南或东南,能晒到太阳,洞口平滑而光亮。若在洞外发现蕲蛇的粪便(常杂有鼠毛、鸟羽,新鲜者色黄而稀,并有一股特殊腥臭)、蛇蜕及脱落的鳞片,即可挖洞捕捉。挖洞时,注意将支洞封住。一挖到蛇,就用蛇夹夹住或用蛇钩钩出放入袋内。捕捉蕲蛇时要注意安全并带一些急救药品,以防万一咬伤急救。

     2、加工 根据蛇体大小分两种方法进行加工。(1)盘蛇:取个体较大的蕲蛇,剖腹除去内脏,洗净。用竹片撑开腹部,以头居中盘成数圈,圈与圈之间用麻线连缝几针,烘干。干燥后拆除麻线与竹片。(2)饼蛇:取个体较小的蕲蛇,剖腹去内脏,洗净,以头为中心盘成饼状,将尾端插入{zh1}一圈内,用三条竹签等距交叉插入蛇身,固定形状,烘干即成。
储藏养护:
     蕲蛇一般用外包麻布或麻袋的瓦楞纸箱盛装,每件10公斤左右,贮存于低温干燥通风良好处。

     本品易虫蛀、泛油,受潮生霉。初霉品在蛀体内现霉斑,严重时发展到体表。泛油品质地返软,色泽加深,油质外渗,散发哈喇气味。危害的仓虫有黑毛皮蠹、赤足郭公虫、赤拟谷盗、拟白腹皮蠹等。蛀蚀品表面不整齐,皮肉现多数蛀孔,并带有虫尸、虫粪,严重时,仅剩骨骼。

     储藏期间,可在包装内同放山苍子、花椒、大蒜头、起封白酒等,对抗驱虫。平时保持环境整洁、干燥,可用辛硫磷、马拉硫磷、溴氰菊酯等xx进行环境xx。发现轻度霉变、虫蛀,及时晾晒或置50℃高温烘烤5小时杀灭。有条件的地方,{zh0}进行抽氧充氮养护。
药材性状:
     蕲蛇呈圆盘形,头在中央稍向上,盘径17-34厘米。头大扁平,呈三角形,鼻{jd0}向上(习称翘鼻头),口较宽大,习称"龙头虎口",上颚有毒牙一对。背部棕褐色,密被菱形鳞片,有纵向排列的24个灰白色菱形花纹,习称"方胜纹"。腹部撑开或不撑开,灰白色,鳞片较大,有多数(24个)黑色类圆形的斑块(习称念珠斑)。尾部渐细,末端呈三角形,角质,习称"佛指甲"。腹内壁黄白色,脊锥骨显露突起,两侧具多数肋骨。气微腥,味咸。

规格标准:
     干货。整条去内脏、肚皮,撑开盘圆。以色黄无血污、无霉变、无虫蛀,个体大肉质厚者为佳。
性味功效:
     蕲蛇性温,味甘、咸。有毒。归肝经。有xx湿,舒筋活络,镇痉,攻毒等功效。用于风湿、瘫痪、惊风、抽搐、麻风、疥癣、破伤风等症。

主要成分:
     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及鸟嘌呤核苷、微量锌、锰、钙、镁、硅、铁等。肌肉中含有精胺、蛇肉碱、β-羟基赖氨酸、硬脂酸、棕榈酸、胆甾醇等。毒液富含酸类,如磷脂酸A、5′-核苷酸酶、三磷酸腺苷酶、磷酸二酯酶缓激肽释放酯酶、Ac,-蛋白酶、精氨酸脂酶,并含有抗凝血活酶等。

主要药理作用:
     蕲蛇蛇毒对小白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在8.9毫克以下,临床死亡率为24%;把蕲蛇蛇毒作皮下注射时,在低至0.01%的浓度下即可以引起小白鼠和家兔注射部位的xxxx通透性增高,出血甚至发黑坏死。给家兔静脉注射粗毒2毫克/公斤体重(〈1/2LD50〉剂量时,可使血液xx不凝固。在试管内,0.1%粗毒溶液0.1毫升能使家兔血浆(0.1毫升)发生凝固。这说明蕲蛇毒有"抗凝血"与"促凝血"双重作用。
混淆品种:
     有同科动物蝮蛇[Agkistrodon halys(Pallas)]:圆盘状,体长可达0.8米;头略呈三角形,无眼下鳞,上唇鳞1枚入眶,头背有对称的大形鳞片;背鳞起棱,黑褐色,有交错排列的圆形、类方形斑,或呈波状的横斑纹;腹面灰黑色,有许多不规则的黑白色斑。鳞片呈卵形或椭圆形,先端锐尖,基部多钝圆或微凹,淡褐色或灰白色;长1.5-3.2毫米,宽1-1.7毫米,厚约11微米,表面平展,粗糙;中肋突起较高,几达两端点,基部较宽。味淡。鳞片粉末呈细小的不规则块片,淡褐色或灰褐色;角质纹理呈不规则状网状增厚,小颗粒状物众多密集、角质脱落碎片较多。烙铁头[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Cantor)]:圆盘状,体长约1米,头长,呈三角形;吻端较窄,头背部均为小鳞片,头顶部有"∧"形褐色斑纹;背鳞具棱,棕褐色,在背中线或两侧有并列的暗褐色斑纹,左右连结成链状;腹面灰褐色,有多数斑点。鳞片呈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钝圆,浅褐色或灰褐色;长2-4毫米,宽0.6-1.3毫米,厚约10微米,表面平展,较光滑;中肋无明显突起。味淡。鳞片粉末呈细小的不规则块片,浅褐色或灰褐色;角质纹理呈不规则状网状增厚,小颗粒状物稀少。
饲养技术:
     (一)选场建场
     蛇场应选择地势高燥,土质较密,开阔向阳,离居民区较远的地方。养蛇场的大小可根据养蛇的数量来定。
    
     1、蛇场修建 筑围墙,墙高2-2.5米,墙基要深,要牢,墙面光滑无缝。围墙不开门,可在墙内外各设1个阶梯,墙内的阶梯要离开围墙1米左右,以免蛇沿阶梯爬出墙外,人进蛇场时,可架木板桥,不用时拉掉。蛇场地要有一定的坡度,以利排水。场内设置蛇窝,窝的高度和宽度一般以0.5米左右为宜,可因陋就简用砖石砌成或用瓦缸作壁,外面堆上一些泥土,窝壁南北两侧各设1个洞口与外界相通。窝顶要开口,加上活盖子,以便观察和取蛇,窝底应高出窝外的地面,窝内铺些砂土茅草,注意防湿、通气、保温。场内{zh0}设有小水塘、水沟、饲料池、石堆、洞穴和草地,并栽种一些花、草、竹、木,模拟蕲蛇的野外生活环境。场内可养蛙、雏鸟、雏鼠等小动物供蛇随时取食。在蛇场内装上黑灯光引诱昆虫供蛙类捕食,也有利于蛇捕食蛙类和其他食物。水沟出入蛇场的地方要用金属筛板遮挡,防止蛇逃出及野动物钻入。

     2、蛇房修建 可利用一般房屋改建,也可专门设计建造(养蛇房)。蛇房内墙壁要平滑无缝,夏季通风,冬季保温。房内可设一定数量的蛇窝、蛇洞、水池和草坪,为了便于观察,可在墙上开设玻璃窗,外面加上铁丝网保护,也可在房内用细目铁丝网隔成走廊,供饲养人员安全进出并能防蛇逃出。

     3、蛇园修建 蛇园即蛇房、蛇场相结合的饲养场所,方法是把蛇窝设在蛇房内,而水塘、水沟、饲料池和假山、草地等设在蛇房外的围墙内,蛇房与蛇场相通。这种饲养方法适用于蛇类实验研究。

     (二)饲养方法
     1、种源 饲养的蕲蛇一般依靠捕收野生成体做种蛇,若从收购部门购买,应注意挑选蛇体无伤,体色鲜艳,活动正常的成体做种蛇。

     2、投放密度 将健壮的种蛇投放在蛇场或蛇房、蛇园内进行饲养。投放数量以饲养面积每平方米不超过10条为宜。对不同体长、年龄的蕲蛇应分别饲养,不要混养,否则易产生相互残食,造成损失。在繁殖期应注意及时收集蛇卵,进行孵化。

     3、孵化 可把"怀孕"的雌蛇关在蛇箱内喂养以便产卵,然后把卵移入孵化器里孵化。孵化器可以用水泥池,简单的用瓦缸、木箱,把它放置在阴凉通风处,里面平铺6 厘米厚的泥沙和杂草,沙的湿度以手握起能成团为宜,草要微潮,把沙或草做成盆状窝,将蛇卵放在窝里就可以进行人工孵化。蕲蛇卵在气温19.2-32℃,土温17.5-31 ℃,湿度50-95%的条件下,经26-29天即可孵出仔蛇,仔蛇大多在夜间出壳。

     4、仔蛇的饲育 仔蛇出生后,应分别放在蛇箱内养育,蛇箱大小为90×80×50厘米,底铺沙泥、草皮,箱盖由铁丝网制成,正面箱板嵌镶厚玻璃,以便观察。箱内温度应保持在15℃左右或稍高一些,相对湿度应保持在50%以上。供给充足的净水和新生的小白鼠、蚯蚓、昆虫等饲料。

     (三)饲养管理
     1、食物与投饵 蕲蛇属于广食性蛇类,但以肉食为主,喜食蛙、鼠、蜥蜴、鸟类、昆虫及其他小型兽类,最喜食棘胸蛙(石鸡)。可结合当时当地具体条件,选择食物。一般每月投饵2-3次。对一些捕食少或不捕食的蛇,必要时可进行人工填喂。

     2、控制温度与湿度 饲养蕲蛇应特别注意气温的变化,必要时采取保暖或降温措施。如把蛇窝设在山洞里,洞口朝南或东南,洞上土石层要厚,这样的环境冬暖夏凉,对蛇是较为适宜的。设在蛇房里的蛇窝,如果温度太高或过低,可采取通风或加温的方法进行调节。设在蛇场里的蛇窝,高温季节可在蛇窝上面搭起棚架遮荫,或喷水降温; 在寒冷之际,应把朝北的洞口堵住,避免寒风吹入,并在窝底和窝顶铺上干草、麻袋或薄膜等,能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空气湿度以保持在50%以上为宜,在蛇场、蛇房内设置水池、水沟,种植草本植物,以增加空气湿度。

     3、卫生管理 蛇园要加强管理,经常打扫,xx食物残渣等杂物,保持环境清洁卫生。蛇窝里铺垫的干草和砂土要定期更换,保持干燥。饮用水也要洁净,{zh0}是引进山溪水或自来水。平时,要注意检查蛇窝内的温度、湿度,以及蛇的健康情况,如果发现蛇的活动或精神异常,应及时隔离,单独饲养。对长期不吃东西的蛇,要给予填喂饲料,补充营养,并做好避寒保暖及卫生管理。刚从野外捕捉回来的蛇,也要单独饲养一些日子,让它慢慢适应家养环境,观察有无伤病,以便及时xx。

     4、安全措施 加强蛇园安全管理,注意防止蛇的天敌,如鹰、 等肉食性猛禽和野猪、刺猬等食蛇兽类进入蛇场,造成损失。放养蛇的数量要经常查对,发现缺少需立即查明原因,如果逃到园外,应及时捕回,以免伤人。园内常年备有蛇伤急救药品,饲养人员在工作中应严防咬伤,一旦被蛇咬伤要及时xx。

病虫害防治:
     1、病害 口腔炎:蕲蛇在冬眠之后易患口腔炎,症状为头部上昂,口腔溃烂脓肿,两颊及颌部有肿痛现象,张口不能闭合,无法进食。防治方法:先用雷佛奴尔溶液冲洗口腔,然后涂上龙胆紫xx或用冰硼散撒xx,每天1-2次,直至脓状分泌物全部消失,再涂龙胆紫数天。

     霉斑病:多发生在霉雨季节,因蛇窝过于潮湿而得此病。病状为腹鳞上生黑色霉斑,若不及时xx,往往发生溃烂,严重者可致死亡。防治方法:蛇窝里铺垫的干草和砂土要经常更换,保持干燥;用1-2%的碘酊涂沫xx,每日1-2次。

     2、虫害 蕲蛇身上已发现有以下5种寄生虫寄生,应及时防治。
    
     孟氏裂头蚴:蕲蛇是孟氏裂头绦虫的第2中间宿主,寄生于皮下,称为裂头蚴。孟氏裂头绦虫的终末宿主有猫、犬、虎、豹、狐、貉(狸)和豹猫,寄生于小肠。成虫产卵,随大便排出,在水内孵出钩球蚴。进入第1中间宿主淡水挠足类,形成原尾蚴。含有原尾蚴的剑水蚤等挠足类被蝌蚪和蛙吞食,而蕲蛇吃了含有原尾蚴的蝌蚪或蛙,即受感染,原尾蚴发展成为裂头蚴,寄生于皮下或有时寄生腹腔和肌肉上。鞭节舌虫:蕲蛇的肺部及气管中寄生鞭节舌虫时,伸直身体停留在窝外,或一直张口,呼吸困难,{zh1}死在窝外。蛇假类圆线虫:在蕲蛇消化器官的浆膜结缔组织内,尤其在肝脏发现多数如黄豆大或更大的结节,每个结节内有一条或数条蛇假类圆线虫。棒线虫:在蕲蛇的肺泡腔内,常见有大量小型线虫寄生,造成肺部靡烂而致死,这些线虫就是棒线虫。大囊异双盘吸虫:在蕲蛇的胆囊、胆管中,曾发现有大囊异双盘吸虫寄生。防治方法:平时注意环境卫生,加强饲料管理,减少寄生虫侵染,发现蛇体感染,应及时隔离,严重者焚毁。
发展前景:
     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统计,正常年需要量为5-6万公斤,蕲蛇蕴藏量约12.7万公斤,但野生蕲蛇栖息环境逐步缩小,自然繁殖增长量较低,又难以捕捉,家养产量小,产需矛盾将会更加突出。

     蕲蛇为我国特产药材,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至今仍是xx风湿、瘫痪、疖癣等常见病的要药,也是多种中成药或传统散剂、酒剂中的主要原料。蛇肉、蛇胆、蛇蜕、蛇毒、蛇油、蛇皮等均做药用。此外,蛇肉还会食用,蛇皮用于皮革工业原料。蕲蛇的需求量大,我国长江以南适宜蕲蛇生长的山区面积很广,产区尚有一定的资源;又有人工养殖的初步经验,发展生产很有潜力。

     蕲蛇产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蕲蛇栖息环境遭到破坏,加上乱捕滥捉,野生资源明显减少;人工养蛇技术难度大,尤其仔蛇越冬问题还没有新的突破,制约着家养蛇的发展。因此,应切实保护好现有的蕲蛇资源,做到合理采收;加强蕲蛇繁殖成活率,缩短生长周期等方面的研究,尽快缓解市场供应的紧张状况。

60年代至80年代产销情况:
     蕲蛇商品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新中国成立后,列为三类品种,由市场调节产销。50年代,商品主要由浙江、江西提供。60年代至70年代后期,大多数地区开发利用当地资源,购销逐年增长,但供应一直紧缺,历年由药材部门收购与调剂市场,也有部分由使用单位直接收购使用,属于产不足销的品种。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蕲蛇收购比较稳定,均保持在1万公斤左右;销售逐年增长,1965年销售2.1万公斤,比1957年增长40%。由于需求逐年增加,收购增长不大,市场供应比较紧缺。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安徽等主产区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发利用野生资源,努力扩大收购,使全国蕲蛇收购量迅速增长,但仍赶不上需要量的增长,市场供应仍然紧缺。1978年,收购2.5万公斤,比1965年增长1.5倍;销售比1965年增长70%。

     1978-1983年,在国民经济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中药市场开放搞活。蕲蛇销售直线上升,1983年销售4.2万公斤,比1978年增长17%。但由于长期过量捕捉,野生资源遭到破坏,收购量减少。1983年收购1.7万公斤,比1978年下降32%,市场供应更加不足。
2005年版 药典标准:
     来源:本品为蝰科动物五步蛇Agkisrodon acutus(Guenther)的干燥体。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蛇腹,除去内脏,洗净,用竹片撑开腹部,盘成圆盘状,干燥后拆除竹片。

     性状:本品卷呈圆盘状,盘经17-34cm,体长可达2m。头在中间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头"。上腭有管状毒牙,中空尖锐。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斑纹17-25个,其"V"形的两上端在背中线上相接,习称"方胜纹",有的左右不相接,呈交错排列。腹部撑开或不撑开,灰白色,鳞片较大,有黑色类圆形的斑点,习称"连珠斑";腹内壁黄白色,脊椎骨的棘突较高,呈刀片状上突,前后椎体下突基本同形,多为弯刀状,向后倾斜,{jd0}明显超过椎体后隆面。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鳞片1枚。气腥,味微咸。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附录Ⅹ A)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0.0%。

     炮制:蕲蛇 去头、鳞,切成寸段。
     蕲蛇肉 去头,用黄酒润透后,除去鳞、骨,干燥。
     酒蕲蛇 取净蕲蛇段,照酒炙法(附录Ⅱ D)炒干。
     每100kg蕲蛇,用黄酒20kg。

     性味与归经: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功能与主治:xx,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

     用法与用量:3-9g;研末吞服,一次1-1.5g,一日2-3次。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郑重声明:资讯 【蕲蛇_hebenpenglai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