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安利(中国)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2009年,安利(中国)销售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占了安利全球的1/3。中国已连续7年成为安利全球{zd0}的市场。
“以退为进。”郑李锦芬,安利(中国)的开拓者以及{zg}掌舵人,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安利工厂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了安利(中国)15年来在妥协与坚守中不断抉择的本土化之路。 自1995年(安利)中国正式开业以来,在我国直销环境及政策法规的变迁中,安利先后进行了“五次停顿”、“五次整改”,尤其是1998年的“传销禁令”和2006年适应直销条例的模式转型。而根据中国的国情适时本土化是安利走到今天的关键。 “一定要找一条出路” 安利(中国)几经风雨,而{zg}管理者郑李锦芬从未放弃过。 “如果把香港比作一个小河塘,台湾就是湖泊,而到了内地才知道什么是大海。”郑李锦芬又一次打了这个比喻。而当年她向安利美国总部力荐来中国投资的报告中写道:“不到中国投资,就不算真正的跨国企业。” 但安利(中国)15年历程,郑李锦芬坦言作为直销行业的一员一直背负包袱,安利遇到了很多挑战。“直销在海外是非常普遍的通路,但当时在中国是新生事物,外界对直销和传销在一定程度上分不清,而传销的骗子又打着直销的旗号招摇撞骗。”她回忆道,安利在中国遇到的{zd0}一次危机发生在1998年。 1998年4月21日,《新闻联播》播发了传销禁令,宣告所有以直销、传销形式销售的公司一律关闭,安利亦未能幸免。一纸禁令,一夜间使安利在各地的数十家分公司、上千名员工立即停止工作,而此后连续3个月每月损失上千万元人民币。 “安利在海外市场没有经历过政府‘一刀切’的全面禁令,当时一开始感到惊讶、无奈,但我们了解中国国情后采取理性而冷静的方式去面对,即顺应政府的政策进行调整,寻找出路。”郑李锦芬当时亲眼目睹了中国传销诈骗的猖獗,如果政府不下全面禁令,已经无法保障广大民众不受欺骗。 当晚,安利北京办公室灯火通明,郑李锦芬当场确定了“不慌、不乱、不离、不弃”八字方针,连夜发出公告。这份不到一千字的公告表达了对政府行动理解、尊重以及积极配合的态度,承诺对营销人员和消费者的服务和保障不变,扎根中国市场的信心不变。{zh1},公告诚挚地表示:相信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不会改变,相信中国欢迎、保护合法的外商投资者,安利一定可以找到出路。 在与政府沟通的同时,安利积极寻找转型方式。3个月之后,安利以“店铺销售加雇佣推销员”的方式转型经营,成为xx获批全面恢复经营的公司。 郑李锦芬坦言,安利(中国)一路是摸着石头过河趟出来的。在中国直销环境及政策法规的变迁中,安利5次对营销方式做出重大调整,5次暂停人员加入。但安利始终坚守中国市场,理解并尊重中国国情,积极调整自我,安利也一次次地找到出路。 妥协与坚守 “以退为进。”郑李锦芬以此来概括安利中国的本土化之策。 在美国,传统的直销是一种多层次计酬,不设店铺、不做广告,只靠口碑传播的经营模式。但15年来,安利为了适应中国特殊的国情作出了诸多调整。从进入中国之初获批以多层次直销经营,到1998年采用“店铺+雇佣推销员”方式的转型经营,再到拿到直销牌照后按照直销法规铺设服务网点,并推出“直销+店销+经销”的多元化营销模式。 作为直销企业,安利(中国)在几个方面开了先河。首先,安利拿到直销牌照后,结束了无店铺的直销模式。目前在中国197个城市开了237家店铺。“以前做直销认为每开一个店铺就增加租金、劳务等不少成本,但现在发现店铺对生意有帮助,外界对安利公司更有信心了。现在安利香港、台湾也都开了店铺。”郑李锦芬说。 同时传统直销靠口碑传播、直销员推介,但安利中国却打起了广告。 郑李锦芬回忆道,“1998年政府发布直销禁令后,外界对安利的认识变得非常消极和负面。别人问我们的员工,他们说帮助安利打工,感觉很没有面子。因此,安利迫切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效的办法把公司的声誉扭转过来,将安利的准确信息传播出去,以挽救营销队伍及员工。” 于是安利作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转变——采取大手笔的广告宣传,包括户外广告、平面广告、电视广告等,还在体育营销中请了伏明霞、易建联、刘翔等体育明星和国家体操队代言。 此外,安利(中国)培训中心于2004年5月成立,是安利在全球开设的{dy}个营销人员专属培训机构。“我们的销售队伍非常庞大,在中国的营业额每年有1%用于人员的培训,包括教他们做销售的步骤和推销的技巧,怎样了解消费者的心态,怎样管理品牌,还有情商之类的xx课程等。”郑李锦芬说,目前安利在中国有活跃的直销人员16万,经销商10万,而这些人的行为都反映了公司的形象。 当然,这些也都得益于安利美国总部的支持。事实上,当1998年禁令颁布不久,郑李锦芬在向美国总部汇报时,老创办人理查·狄维士只说了两句话:“总部可以给你们什么帮助?”,“我们会坚持到底!”而安利总部也从未将美国模式硬套到中国市场。 而在妥协的同时,安利也在坚守。安利保留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基本的企业文化及经营理念。如安利保留了与营销队伍的伙伴关系,安利产品不会在百货公司和超级市场中销售,只是通过自己的营销渠道销售产品,从而保证直销员以及经销商的利益。 对于安利(中国)在妥协与坚守间的不断抉择,郑李锦芬认为这正是安利(中国)的本土化生存之道。“安利要适应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国情,这些转变看上去好像是妥协,但我认为是非常英明的决定,以退为进。当时最重要的是能够生存下来,争取空间,在此基础上率先发展,现在回过头来看安利这条路走对了。” 加速布局中国 对于安利(中国)的未来,郑李锦芬笑言“非常有信心”。 在全球金融危机令大部分企业奉行紧缩政策的环境下,2008年底安利却逆势宣布,在中国进行第八次增资扩产,金额高达1500万美元建设空气净化器生产线。安利向中国市场以及庞大的营销队伍发出了加速布局的信号。 今年3月份,一款名为逸新的空气净化器,在安利广州工厂正式下线,这是安利引入中国将近200种产品中的{dy}款电子类产品。安利在全球500多种产品,主要分为营养保健食品、美容化妆品、个人护理用品、家居护理用品、家居科技产品5大类。目前在中国有200多种产品,显然未来这一数字将迅速增长。 而2009年安利中国的销售增长率高达12.8%,销售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这创造了安利全球任何一个单体市场从未达到过的高度,安利已经稳坐上了我国直销行业的老大位子。 还有安利最近成立了一个“Gen Next”小组,专门研究如何跟下一代沟通,为他们提供怎样的平台,让他们发展安利。因为“80后”年轻的消费人群,他们的消费形式和模式跟之前的“50、60年代”的人是xx不同的。目前这个小组由安利大中华区行政总裁颜志荣亲自负责。 这些动作的背后是基于郑李锦芬对安利中国市场的判断。 “安利的产品定位中xx、以中产阶级为主要消费对象。目前中国城镇化人口已经达到6亿人,而未来二三十年进入城市的人口还将不断的扩大,这意味着安利的市场在不断地膨胀。”郑李锦芬说,目前安利(中国)做得最成功的营养保健食品市场占有率为14%,护肤品、彩妆用品市场每年也分别以9%、12%的速度增长。 “安利进入中国15年,了解中国的情况和国情,有十几年丰富的市场经验,积累了大批的营销人才,未来要做的是不断地维护好公司的声誉、推出新产品、建立品牌,安利中国的前景是大有可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