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看巴黎4:中国风潮——五旬复旧,千载维新_巴黎海伦_新浪博客

 

     十九世纪末,奥地利xx作家斯戴芬·茨瓦格在他的传记《麦哲伦》这样写道:

 “东方的遥远,东方的稀珍,东方的情调,这一切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欧洲。……”

 


    自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在十三世纪来到中国之后,十五世纪葡萄牙人麦哲伦远洋世界,到达东方,再次掀起一股中国风。不仅中国的文化艺术,甚至中国的哲学思想都为欧洲人所欣赏。在建筑艺术上,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尤受到欧洲建筑师的热衷崇拜和效仿。在法国,在欧洲各地都留下了不少中国风潮之痕迹。

 

一、《中国浴堂》

 

    去年,我在为参加罗马开会查询欧洲建筑资料时,偶然获得了一份惊奇的收获。我在旧资料里发现了一幅绘有十八世纪巴黎的一幢中国式的大型豪华建筑图。

这张名称为《中国浴堂》的建筑图是由设计建造中国浴堂的法国建筑大师尼古拉·勒诺瓦本人绘制。照片上是一个硕大的中国式建筑,上面仅有聊聊几字的简单说明:巴黎,1787年,意大利大道,中国浴堂,尼古拉·勒诺瓦设计建造。


漫步看巴黎4:中国风潮——五旬复旧,千载维新

【坐落在今天巴黎市中心的中国浴堂全景,建筑师尼古拉·勒诺瓦设计建造并绘图】

 

    这样硕大的建筑,在当时的欧洲是不多见的,更加上建筑物模仿中国的建筑风格、精雕细琢的建筑艺术特色,以及对中国建筑艺术美轮美奂的想像,可以说更是xxxx的。无论是从建筑的角度,还是从了解法国商业史来看,都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但是,《中国裕堂》早已在1853年拆除了,遗址也已无处可循。我为此找寻了很多资料,只有在一本书提到这座建筑,比别的资料多了一句说明,说这幅原画现在在巴黎市历史博物馆里。两个星期前我去了这家博物馆,找寻了好长时间,几乎把一共四个楼层的展馆都寻遍了,也没有找到原画。于是,我问了博物馆的人。博物馆的人也帮我一起按年代找,也没有找到。{zh1}断定,这幅原画因为年代已久怕受损一定是在收藏室保存起来了。所以,我也就无缘亲眼目睹了。前两天,我终于在介绍巴黎历史的书中找到了关于这个建筑的介绍,但也是一两行字而已,没有更多的说明。介绍说,中国浴室属巴黎的一个公共浴堂,由法国建筑大师,建筑科学院一等奖获得者,新古典主义建筑家尼古拉·勒诺瓦设计,于1787年建成。中国浴堂里,还有一家餐馆,一家咖啡馆,以及一家服饰店。

    可以说,这个中国浴堂是欧洲综合商业中心的雏形。中国浴堂在当时繁华热闹非凡。许多人乘坐马车早早来到这里,有的等候开门,有的在欣赏优美典雅的中国风格的建筑。

    中国浴堂建筑物{zd2}部是仿造中国古典花园的石头假山作为装饰。进入正门,前院呈马蹄型弯曲【显然,这是法国化的前院。马蹄的形状在法国是幸运的象征。】

    这似乎也符合林语堂对中国的古典建筑的意境的一段话语:

    门内有径,径欲曲。

    进入正门,两边有假山各一座。正对面有一座小假山。假山上有树木花草。外部的围栏低于假山。林语堂说:花外有墙,墙欲低。

    三座假山环绕,中间有池水。林语堂说:泉去有山,山欲深。这也正符合中国古典园林的“三山一水”的理想境地。

    正门两侧有两个手托伞状物的中国庙宇坐禅僧者的雕塑像。雕塑后面悬挂了两只灯笼。正门内中间建筑楼的上面是一座六角亭,亭子里有一口巨大的寺钟。钟下部的正搂有两扇六角形的窗户。正门前面两边的屋顶上各有一个八角顶部,上面各装饰了一条鱼,大概是图中国人年年有余的大吉大利。正门两边的侧楼四周以中国文字为装饰。正门的顶部呈正方形的建筑物两侧,其各有xxx的雕塑,内部还有中国园林山水和各种鸟兽的装饰画。林语堂说:鹤报有客,客不俗。这鹤大概是龙了。客不俗,就是那些欣赏中国艺术的顾客了。

    对着正门的正楼上有一个六角亭子。林语堂说:亭后有竹,竹欲疏。只是可惜不知,建筑物的后面是否有竹有桥。因为林语堂还说:桥边有树,树欲高。

    整个三层楼的建筑物每一层有两边各16扇共32扇窗户,可以想象建筑物的宏大。可惜,实在没有找到建筑物内部装潢的资料。仅根据外部的精美装饰,就可以想像,中国裕堂内部一定也是装饰精美的。中国裕堂可能因为长期处于潮湿状况,木头建筑容易腐烂,或毁于火灾,或由于维修费过于昂贵,建筑物年久失修,{zh1}只好拆除。总之,实为可惜!

 

二、《中国亭子》



    另外一座在差不多同一时期建造的仿中国的古典建筑《中国亭子》则给我带来了很大欣慰。这座中国亭子坐落在大巴黎地区,是当时的富翁白杰勒请建筑师在他的英国式花园里于1780年建造的。这座亭子,大约有40平方米大小,是一个木结构的八角双层亭。亭子中有一口铜钟。八角亭底部是一个有八根列柱廊的石头凉廊,属新古典主义风格。凉廊里有一个小水池。池水来自附近的池塘。1965年这座八角亭被列入法国文化遗产名列。1971年,当地市政府买下了这个八角亭,并对其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彻底维修翻新。

    维修后的中国亭子彻底焕发出中国建筑特色的魅力,红与金黄相配,北方古典建筑特色,具皇家气派。底部的凉厅部分以青色上色。青色,对欧洲人来说,这是典型的东方色彩。维修时,按照原图重新制作了两只原先遭到毁坏遗失的中国狮子,安放在亭子的阶梯入口处。如今,这座中国亭子重新焕发了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光彩,并被安装了录像监视机,受到了严格的保护。







三、《寺庙》电影院

    08年的9月的某{yt},我经过巴黎的一条小街,不经意地发现一幢极具中国古典建筑特色的建筑。走进仔细看,才发觉,原来这幢建筑物就是家喻户晓的《寺庙》电影院。

    《寺庙》电影院的前身是一座私人聚会沙龙建筑物。1895年,巴黎“便宜货” xx品大百货公司的老板打算送给他太太一件生日礼物。他请日本人在日本建造一座寺庙,然后一部分一部分从日本运到巴黎来。这座在巴黎由建筑师亚历山大·马塞勒负责完成组装的寺庙就是他送给他太太的生日礼物,取名为《寺庙》。1930年,这个私人沙龙建筑物改成了电影院,但主厅仍用作舞厅。

    可惜,因为建筑物要彻底维修,所以,我没能进入里面。我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效果不是很好。就从外部来看,除了花园里有一尊日本雕塑外,怎么看都是一座中国古典建筑。我非常喜欢这座建筑,特别是上面的一幅对联:

    民才创设华堂不越五旬复旧,主智肇开宇宙虽经千载维新

    这座建筑也被列入法国文化遗产而被加以保护起来。等修缮完毕,我打算进里面看看。


 

漫步看巴黎4:中国风潮——五旬复旧,千载维新





















 四、《巴大克郎剧院》

    前几天在写法国墓碑艺术的时候,又意外获得一份惊喜。发现,就在离我平时经常走动的地方不很远处有一座基本保存了原貌的中国式建筑。昨天下课后特地去那里弯了弯,拍了几张照片。

    巴大克郎剧院于1864年由xx建筑师查理·杜瓦勒设计建造。这座剧院专演出轻喜剧。巴大克郎这个剧院的名字来自同时代的xx的作曲家雅克·奥芬巴赫的一出轻喜剧的名字。这出轻喜剧的题材又正是中国的轻喜剧。于是,建筑师就为专演出轻喜剧的中国式建筑取名为颇具中文发音特色的名字巴—大—克—郎。

    颇有意思的是,巴大克郎剧院与其它轻喜剧剧院一样,观众边喝咖啡边欣赏剧目。这正与我国明清剧场演出时观众边喝茶边赏戏的习惯是一样的。法国这个传统开始于十八世纪。这是否也是受中国风潮影响的?有待于研究。

    从旧照片来看,当时的建筑非常漂亮,xx表现出了中国古典建筑屋檐的曲线美——“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可惜的是,1933年的一场火灾烧毁了上面三层,再也没能xx恢复其原貌。尽管如此,法国在1991年仍将这座具有中国古典建筑特色的建筑列入国家文化遗产名列。

    我想,有了这张xx符,它从此就应该不会再受损了。今天,巴大克郎剧院一如往昔,非常热闹,经常有轻喜剧和音乐会演出,观众如潮。正是“五旬复旧,千载维新”。


 



剧院旧日风采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漫步看巴黎4:中国风潮——五旬复旧,千载维新_巴黎海伦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