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如人生,戏弄人生?(图片)_视觉一孤独的舞者_新浪博客

    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至今,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它是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高腔、昆腔、胡琴腔、弱腔等四大声腔加一种本省民间灯戏组成的。这五个种类除灯戏外,都是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中叶,先后由外省的戏班传入四川。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zj1}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剧帮腔为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人入胜。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就有数百,唱、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 “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

    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至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

泸州川剧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川剧,以高腔艺术独树一帜;又因川剧的流派分类,都以“河”为代称,于是形成了特有的“泸州河”。

    “泸州河”是川剧的前身,十分珍贵。川剧“泸州河”源远流长,最早可上溯到汉代巫师们的唱唱跳跳,唐代以后“信者众多”,巫师开始装扮百神,其表演接近戏剧。再后来由于春节娱乐活动的兴盛,逐渐形成“古蔺花灯”、“合江下河灯”,“扭扭灯”、“车车灯”等独特的地方小剧种并演进为泸州川剧的雏形。从川剧的唱腔流派讲,可以分为高腔、昆腔、胡琴、弹戏、灯调等五种。泸州川剧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川剧,以高腔艺术独树一帜,形成了特有的“泸州河”。

    在舞台上,“泸州河”要求演员塑造人物时,要口齿清楚,吐字明白。于是,老师总是在弟子们幼年时,编一些难念的“口诀”,进行“口风”训练,为以后演好“讲口戏”打下基础。因此,“泸州河”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以讲白为主的剧本群体。如《巴九寨》、《水牢摸印》、《哭桃园》等,已成“泸州河”的保留剧目。“泸州河”的高腔艺术和器乐打击在川剧界也独{lx1}“河”。

    一、“泸州河”川剧艺术的历史渊源

泸州地处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长江横贯,四水合流,交通便利,物产富饶,市场繁荣,历来为川南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泸州河”川剧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孕育于元代杂剧,形成于明末清初,正式成班于清雍正2年(公元1724年)成立的“庆华班”。  

    二、艺术特色与价值

  1、偏重于高腔戏,常演剧目有:《红梅》、《班超》、《琵琶》、《金银》、《九楼十八院》、《八计八记》、《十二配》等;创作剧目有:《百丑图》(五十年代)、《炉火红鹰》(六十年代)、《背篼记》(七十年代)、《轵候剑》(八十年代)、《星陨长空》(九十年代)和《孽障》(本世纪初),已拍成电视戏曲片在四川卫视播放10余次等。

    2、近300年来,在重视戏剧程式的基础上,尤其注重对舞台人物形象的刻画,从而形成了“泸州河”川剧重表演、演人物的独特风格。如五十年代初,李惠仙老师在演出《青蛙赶会》、《家庭》、《昭君和番》等剧目,由于她的独特的精湛表演,赢得了广大观众和川剧团同仁的交口称赞。为此,省川剧院、省川剧学校先后两次派人专程来泸观摩学习。自志科班出身的张志举,专攻小生,基功扎实,戏路广。

    在演《评雪辨踪》时饰演吕蒙,将穷秀才的迂酸味演得淋漓尽致,令观众抚掌称妙。在《江梅阁》中,演得风流倜傥,神形兼备。《水牢摸印》的褶子功运用自如,表演出水牢时,褶子绞于身上,俨然水渍淋之。在全泰班习净后转到自志科班的邱文成(邱志馀)噪音宏亮,身架工稳,讲口有力,唱做俱佳。在《空城计》中饰演司马懿时,每个动作都能与台词意义相吻合,动无虚发。

    在《醉打山门》一剧中,即见拳脚功夫,又呈醉态,所唱昆曲唱腔既合醉意,又不失韵味。xx表演艺术家韩成之,自幼学鸣文琴戏(黔剧),12岁至川剧“钧学科班”学艺,专攻文武小生,擅演《风仪亭》、《下游庵》、《打红台》、《江东桥》、《水牢摸印》、《放裴》、《逼侄赴科》、《巴九寨》等戏,驰名于川南宜、泸一带。五十年代初调省川剧学校任教,后调省川剧艺术研究院工作。

    xx表演艺术家曾荣华曾为泸州市川剧团首任团长,曾得曾俊臣、张志举等名艺人指点,自成一格,以文武小生成名。1952年参加{dy}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在《评雪辨踪》中饰演吕蒙正,因其出色的表演而获演员二等奖。擅演《铁龙山》、《梳妆夺戟》、《彩楼记》等戏。后调任省川剧院工作,又任成都市川剧院副院长,晚年著述甚多。该院“梅花奖”得主晓艇和xx演员兰光临都是他的得意门生。

    泸州市川剧团xx艺人胡春甫曾先后与罗桂廷(藠头脑壳)、邱文成、李犇、高建章等同班,噪音宏亮,讲白清楚,表演干净,喊吼有力。擅演三国曹操戏,有“活曹操”之称。在《烧濮阳》的“三起三落”的斗笠功,在《把宫搜诏》中的讲白和表演,在《哭桃园》中的吼喊功,均得观众和同行的赞扬。

  3、声腔以高腔为主。在川剧各流派中,具有显著的独特之处。首先,在宫调记谱上有别于其他流派。因此,使“泸州河”高腔戏的声腔更加圆润,悠扬婉转,跌宕起伏,悦耳动听。第二,在帮腔时,咏唱“莫词歌”中,其他流派只用一个同样的曲牌,而“泸州河”川剧则要根据剧情发展和人物表演需要,安排不同的曲牌咏唱。

    如在《铁冠图》、《白蛇传》等剧中,就使用“阴山坡”这支“莫词歌”,表达剧中人在被逼至绝境和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候,对展示环境、渲染气氛,再加上打击乐的烘托,能收到极好的舞台效果。“阴山坡”的特点是速度徐缓,悲凉凄惨的行腔,扣人心弦的打击乐,因而造成阴风惨惨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毛骨悚然。第三,在高腔曲牌中,“泸州河”的“梭梭岗”、“园林好”、“伍供养”三大类曲牌明显不同于其他地区高腔戏的此类曲牌。

    第四,泸州市川剧团在1953年首次打破由鼓师领腔和男声帮腔的传统,招收了4名女子帮腔人员。随后,泸州所属各县剧团也相继仿效,大大提高了帮腔的艺术质量,并逐步推行到了整个川剧界。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为了研究和探索“泸州河”川剧高腔艺术的规律,泸州市川剧团专门抽调四名音乐人员成立了“泸州河”川剧音乐研究室(简称“卢莺史”),先后印行了28期研究专集。

    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川剧这一传统剧种由于现代艺术的市场冲击,以及当地政府对于川剧艺术投入不足,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便渐渐开始衰落,“泸州河”的发展前景让人堪忧。但是,至今在泸州小市(原泸县电影院)十多位艺人,仍然乐于寂寞和清贫,坚守在这方净土,这些艺人也拥有曾经的辉煌,可现实竟然使艺术上曾经辉煌的他们,沦落到了社会的边缘,是戏如人生,还是戏弄人生呢?

不过,在我的眼中他们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dy}章:幕后......























                        第二章:开场......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戏如人生,戏弄人生?(图片)_视觉一孤独的舞者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