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子,看见很多网友提出关于SATA硬盘方面的问题,本人已一一回答,不过问该方面问题的朋友太多,遂直接发一新帖,以方便大家
先说说SATA的概念,SATA是Serial-ATA的简称,也就是串行ATA或者俗称串口(不是串口鼠标的那个串口哦)。这是一种从并行ATA(或简称为PATA)衍生而来,但是物理接口又xx不同于并行ATA的硬盘接口类型,由于采用串行方式传输数据而得名。SATA总线使用了嵌入式时钟信号,纠错能力略强,与以往相比其{zd0}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信号(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串行接口还具有结构简单、支持热插拔的优点。
与并行ATA相比,SATA具有比较大的优势。首先,Serial ATA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数据,可以在较少的位宽下使用较高的工作频率来提高数据传输的带宽。Serial ATA一次只会传送1位数据,这样能减少SATA接口的针脚数目,使连接电缆数目变少,效率也会更高。实际上,Serial ATA 仅用四支针脚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分别用于连接电缆、连接地线、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同时这样的架构还能降低系统能耗和减小系统复杂性(其实最适用Serial ATA的地方应该是笔记本上面)。其次,Serial ATA的起点比较高、还有发展潜力,Serial ATA 1.0定义的数据传输率可达150MB/sec,这比目前最块的并行ATA(即ATA/133)所能达到133MB/sec的{zg}数据传输率还高,而在已经发布的Serial ATA 2.0的数据传输率将达到300MB/sec,最终Serial ATA 3.0将实现600MB/sec的{zg}数据传输率。
在此有必要对Serial ATA的数据传输率作一下说明。就串行通讯而言,数据传输率是指串行接口数据传输的实际比特率,Serial ATA 1.0的传输率是1.5Gbps,Serial ATA 2.0的传输率是3.0Gbps。与其它高速串行接口一样,Serial ATA接口也采用了一套用来确保数据流特性的编码机制,这套编码机制将原本每字节所包含的8位数据(即1Byte=8bit)编码成10位数据(即1Byte=10bit),这样一来,Serial ATA接口的每字节串行数据流就包含了10位数据,经过编码后的Serial ATA传输速率就相应地变为Serial ATA实际传输速率的十分之一,所以1.5Gbps=150MB/sec,而3.0Gbps=300MB/sec。
Serial ATA的物理设计,可说是以Fibre Channel(光纤通道)作为蓝本,所以采用四芯接线;需求的电压则大幅度减低至250mV({zg}500mV),仅有传统并行ATA接口的5V的1/200。因此,厂商可以给Serial ATA硬盘附加上高级的硬盘功能,如热插拔(Hot Swapping)等。更重要的是,在连接形式上,除了传统的点对点(Point-to-Point)形式外,SATA还支持“星形”连接,这样就可以给RAID这样的高级应用提供设计上的便利;在实际的使用中,SATA的主机总线适配器(HBA,Host Bus Adapter)就好像网络上的交换机一样,可以实现以通道的形式和单独的每个硬盘通讯,即每个SATA硬盘都独占一个传输通道,所以不存在象并行ATA那样的主/从控制的问题。
Serial ATA规范不仅立足于未来,而且还保留了多种向后兼容方式,在使用上不存在兼容性的问题。在硬件方面,Serial ATA标准中允许使用转换器提供同并行ATA设备的兼容性,转换器能把来自主板的并行ATA信号转换成Serial ATA硬盘能够使用的串行信号,目前已经有多种此类转接卡/转接头上市,这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我们的原有投资,减小了升级成本;在软件方面,Serial ATA和并行ATA保持了软件兼容性,这意味着厂商丝毫也不必为使用Serial ATA而重写任何驱动程序和操作系统代码。
另外,Serial ATA接线较传统的并行ATA(Paralle ATA)接线要简单得多,而且容易收放,对机箱内的气流及散热有明显改善。而且,SATA硬盘与始终被困在机箱之内的并行ATA不同,扩充性很强,即可以外置,外置式的机柜(JBOD)不单可提供更好的散热及插拔功能,而且更可以多重连接来防止单点故障;由于SATA和光纤通道的设计如出一辙,所以传输速度可用不同的通道来做保证,这在服务器和网络存储上具有重要意义。
就传送距离来说,并行ATA的线缆被intel定义为最长18英寸,也就是大概45厘米左右,但是Serial ATA规范中,线缆长度在不超过1.5M都是符合规范的,这对直接使用外置Serial ATA硬盘带来极大方便
Serial ATA相较并行ATA可谓优点多多,将成为并行ATA的廉价替代方案。并且从并行ATA过渡到Serial ATA也是大势所趋,应该只是时间问题。相关厂商也在大力推广SATA接口,例如Intel的ICH6系列南桥芯片相较于ICH5系列南桥芯片,所支持的SATA接口从2个增加到了4个,而并行ATA接口则从2个减少到了1个;nVidia的nForce4系列芯片组已经支持SATA II即Serial ATA 2.0,而且三星已经采用Marvell 88i6525 SOC芯片开发新一代的SATA II接口硬盘,市场上面已经有售
上面的资料是我从网上转载而来,大家看完上面的资料,应该对Serial ATA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不过上面只是书本上的文字,下面我们来谈谈实际应用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一、在安装NT内核系统的时候,目前只有intel的芯片组不用按F6键来预先安装磁盘接口驱动,可以直接安装,但是如果是其他芯片组(例如VIA、nVidia、SiS等),如果不按F6来预先安装磁盘接口驱动,则会在后续安装过程中蓝屏报错,提示无法找到硬盘,不过现在有很多网友已经在XP中预置了数十种Serial ATA以及RAID驱动,就可以像普通并口硬盘那样直接安装了,该技术请各位网友到光盘启动区学习(其实也很简单,用nLite就可以轻松完成驱动的预置)
二、由于现在是Serial ATA和PATA共存的“兼容”时期,因此现在几乎所有主板都保留了PATA,而且为了向PATA模式兼容,Serial ATA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兼容模式,是将Serial ATA映射到PATA接口,也就是将SATA模拟成PATA,哪位朋友使用效率源等磁盘软件如果提示无法找到硬盘,请进入CMOS中将SATA模式修改成兼容模式;还有一种是增强模式,该模式下面可以xx使用到SATA的全部特性,包括150MBps的传送率,而且可以让主板支持到6个IDE设备(ICH5上面是2PATAx2 + 2SATAx1,ICH6上面是1PATAx2 + 4SATAx1,都是6块IDE设备)。兼容模式有着{zj0}的软件兼容性,但是就只能最多支持4个IDE设备了,如果哪位朋友将光驱安装在了Premary Master位置,SATA硬盘又安装在了SATA0的位置,兼容模式下是会起冲突的。但是增强模式则xx不一样,6个接口全部都可以使用,举个例子,如果哪位网友在848/865/875主板上面使用双光驱,大可不必将两块光驱安在同一线缆上面,可以将SATA设置成增强模式,然后将两块光驱各接一个PATA接口,这样一来,每个光驱使用各自独立线缆,独占带宽,对“飞机式”刻录是很有帮助的
另外就是说一下关于希捷的串口硬盘,特别是80GB,因为该款硬盘一共有三种(市面上只买得到两种),刚好现在手上两种硬盘都有,放上来给大家看看
{dy}种,也是最贵的一种,编号:ST380017AS
容量:80GB 缓存:8MB NCQ:支持
第二种,市面上几乎买不到的一种,编号:ST380013AS
容量:80GB 缓存:8MB NCQ:不支持
第三种,市面上现在很缺货的一种(为什么缺货?因为这是SATA中质量很不错——毕竟是希捷造,但是却是{zpy}的,是JS的利润来源之一),编号:ST380011AS
容量:80GB 缓存:2MB NCQ:不支持
现在说说希捷SATA硬盘编号的意义,以ST380017AS为例,“ST”不用说了,希捷的缩写,后面跟着的“3”则表示3.5寸半高硬盘(1表示3.5寸全高硬盘,就是只有硬盘那么大,但是有光驱那么高的那种,已经看不到了,4表示5.25寸硬盘),“800”表示硬盘容量,单位为100MB,也就是80GB,如果中间是1200,就是120GB了,再后面的“1”表示该硬盘只使用了一张盘片,再后面的“7”表示8M缓存并支持NCQ(3为8M缓存不支持NCQ,1为2M缓存不支持NCQ),再后面的“A”表示ATA硬盘,以区别笔记本硬盘和SCSI硬盘,{zh1}面的“S”表示是Serial ATA硬盘(也就是说并口80GB2M就是ST380011A,并口80GB8M就是ST380017A,串口80GB2M就是ST380011AS,串口80GB8M就是ST380017AS了),各位网友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区分清楚
如果哪位网友还有Serial ATA方面的问题,欢迎在后面继续跟贴,本人将一一做答
另外,虽然我自己是版主,有加精的权限,不过还是希望其他版主仔细看看该帖,如果觉得有加精的必要,请其他版主为该帖加精(绝非强求,该帖即使被丢回收站本人也不会有任何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