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读经典系列之《千字文》 第五部分走进高尚社区(18):{dy}百一十七 ...

    {dy}百一十七句 右通广内
  
  右,《说文》解释为“手口相助也”,指动手和动嘴去帮助别人,这个意义后来写作“佑”。因为绝大多数人习惯用右手,所以古人以右为上、为贵、为高,并用右臂比喻事物的要害部分。现在我们在请客吃饭的时候,总是让客人坐在主人的右边以表示尊重;在设置两个丞相的朝代,右相居首。皇帝面南背北坐着,右边就是西方,因此“右”又表示地理上的西边。由于右边站的是皇帝最重要的大臣,倍受重视,因此把持保守的、传统的或有时是独裁主义的人称为右派。
  通,是由“辵”和“甬”两个字组成,辵,读“绰”音,指奔走;甬,古代两旁有墙垣遮蔽的通道,因此“通”的意思是在没有阻塞的路上走向目的地。
  广内,汉代宫殿名,是藏书的地方。内,既指宫内,又可表收纳。
  这句的意思是:朝会大殿的右面通向藏书的广内殿。
  
  黄金屋中自有书
  
  话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了中央集权的管理方式,为了防止对自己设置的政治制度提出非议,影响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就听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禁止儒生以古非今,民间有私藏《诗》、《书》和百家书籍者族诛,这项禁令称为“挟书律”。
  事与愿违,读书的儒生没有掀起多大风浪,最终秦朝被不读书的刘邦建立的汉朝取代了。刘邦统{yt}下后,几乎所有秦法都被废除,但挟书律却被保留了下来,导致遭到巨大破坏并长期停业整顿的图书市场在汉代初期依然是政治禁区。在这个时期,政府也曾出面对图书进行过过收集整理,《汉书 艺文志》载:“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诸吕用事而xx之。武帝时军政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犹未能备。”政府只对兵书感兴趣,其他图书谁也不敢碰。直到公元前190年,汉惠帝才宣布废除挟书律,民间可以随便藏书了,但由于图书市场破坏严重,民间的力量又十分有限,很难做到对图书的全面搜集和整理。
  汉武帝时期,国力日渐强盛,汉武帝意识到“礼崩乐坏,书缺简脱”,觉得文化领域的萧条与经济上的发展、军事上的强大非常不匹配,于是命令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广大人民群众献书热情非常高涨随,皇宫里收集的书籍越来越多,总不能露天放着吧?好在汉武帝大兴土木,建了很多宫殿,就算他喜欢“金屋藏娇”也用不了那么多屋子,于是腾出了几间“金屋”用来藏书,广内殿就是其中的一间。
  其实,西汉初期皇宫之中就已经有专门存放图书的地方了。《汉书 萧何传》记载:“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到底是个文化人,别人都抢值钱的东西,就萧何自己把书籍都收藏了起来。为了给这些图书找一个家,萧何给皇帝建设未央宫的时候专门搞了一个藏书馆,名叫石渠阁。专记秦汉都城的建设情况的《三辅黄图》载:“石渠阁,萧何造,其下面石为渠以导水,若今御沟,因为阁名,所藏入关所得秦之图籍。”把石渠阁造在水沟上,目的是防火。光一个石渠阁远远无法容纳广大民众奉献的图书,好在皇宫里空房子多的是,两汉政府陆续开辟了一些新的宫殿房屋作为图书室,比如石室、金匮、温室、延阁、广内、秘室、天禄阁、麟麒阁、东观、兰台等。
  广内后来被用来泛指帝王书库,可能跟跟其超强的收纳能力有关。秘室也是宫中主要藏书地,所以宫中的书又被称为“中秘书”、“中书”或“秘书”。东汉末年,“秘书”不仅指宫中的书籍,也指管理书籍的机构和人员,后来逐步演变,xx摆脱了图书的本义,特指从事秘书工作的人或职位。
  宫中的书籍越来越多,但没有经过专人校订整理,找一本书真是不容易,但是要想把真么多书整理好,从方法和时间上都是一个考验,皇帝没心思搞这种费时费力的基础工作,反正找书又不用自己亲自动手。于是,从汉武帝号召献书之后的一百年里,书籍都是杂乱无章地堆在宫中。
  汉成帝刘骜即位,这家伙是中国古代xx的昏君,他自甘堕落,迷恋酒色,荒淫无道,不理朝政,{zh1}在美女赵合德怀中自绝于人民了,但是他也不是一点正事没干。有{yt},汉成帝想看xx图,就亲自去图书室去找。在堆得跟山一样、五花八门混杂无序的图书中,汉成帝撅着屁股翻了好久,快把书山挖出一个隧道了,仍然没有翻到,还差点被塌方的书籍给活埋了。汉成帝很生气,立即召开会议,宣布成立图书校订整理领导小组,组长由他亲自担任,成员主要有四个人:光禄大夫刘向(负责经传、诸子和诗赋这三类书),步兵校尉任宏(负责兵书),太史令尹咸(负责数术类图书),侍医李柱国(负责方技类图书)。
  刘向是楚元王刘交的第四代孙,刘交是谁呢?是汉高祖刘邦的同父异母弟弟,他特别喜欢读书,尤其是《诗经》。刘交的遗传基因在刘向身上全面发挥了作用,《汉书》载:“(刘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尽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经过刻苦学习,刘向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专家,他认真负责地校理了三大类图书中的大部分。刘向死后,汉哀帝又命他的儿子刘秀继续完成老爹未竟的伟大事业。
  有人可能发现的问题:刘秀怎么成了刘向的儿子呢?一点错也没有,这个刘秀并不是汉光武帝,他本叫刘歆,为了避汉哀帝刘欣之讳而改名刘秀,后人为了把他与汉光武帝区别开来,还是叫他刘歆。刘歆在校理书籍的过程中,接触到大批外人无法看到的古文经籍,从而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并做出了空前的成绩:他重新排列了六艺的次序,把《易经》提《诗经》的前面,列为首要经典;他首次把《毛诗》归于古文经典;他首次披露了《古文尚书》和《逸礼》的来历,将秘藏的古文经本传出内朝,使更多的士人有机会学习——这一点我们在“漆书壁经”中还要细说。但是刘歆在政治上犯了错误,成为王莽篡位的帮凶,后来又后悔了,想搞掉王莽,就与王涉、董忠合谋劫持王莽,投奔起义军。董忠统领中军精兵,王涉负责宫廷守卫,刘歆的儿子之刘叠是殿中警卫,所以这个谋划实现起来并不难,但刘歆这个人比较迷信,非要等到太白星出现再动手,结果贻误时机,被人告发。当刘歆明白了“夜长梦多”这个道理的时候,只剩下xx一条路可以选择了。
  刘歆在他老爹工作的基础上,修订了中国历史上{dy}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七略》,全书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七大类,但辑略是写在六略之前的一篇概括性的学术简史,所以《七略》实际上是将图书分为六大类。《七略》对其后的图书分类学、目录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惜这部书在唐代以后就失传了,我们只能从东汉班固的《汉书 艺文志》中了解《七略》的大概内容。清乾隆时期,由纪昀负责总纂编修的了中国历史上{zd0}的一部综合丛书,这部书是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所以称为《四库全书》。其他朝代也对图书按照类似的分类方法进行过校订整理,但以上述两次最为xx。
  清代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皇帝不读书,是因为他已经是皇帝,富贵人不喜欢读书,是因为他已经有钱,追求的目标已经达到,还读书干什么呢?现在很多有钱人特别是那些暴发户,喜欢装斯文玩高雅,搞一个大书房,放一些书籍摆样子。有黄金屋的人不喜欢读书,读完书的人找不到工作买不起屋,读书到底有用没用呢?如果一个社会隔几年就流行一阵子“读书无用论”,那么其国民素质和发展前景都会让人感到忧心。

    下一节,精彩讲述——{dy}百一十八句 左达承明:一朝天子一朝臣

    敬请期待!



郑重声明:资讯 【翔读经典系列之《千字文》 第五部分走进高尚社区(18):{dy}百一十七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