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电动汽车呐喊一次-赵玉峰-搜狐博客

   为电动汽车呐喊一次

赵玉峰

     我对新技术的预测总是偏于谨慎,例如前几年的乙醇汽油、煤变油、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等,唯独对于电动汽车,这一次想为它呐喊一次、助威一次。因为它具备了四大历史性机遇,这是其它新技术都不具备的:

    一、市场机会,就是成本与成本的敏感性。这是最关键的,任何一项替代性产品得以普及的前提都是又便宜又好用。乙醇太贵、需要国家补贴、用起来还不好用、还跟人畜争饲料,所以它替代石油的可能性十分微小;煤变油也是太贵、消耗的水量太惊人,只能作为战略储备技术备用;而电动汽车的充电成本要远远低于汽油,如果是晚间充电的话,据说成本只有汽油成本的十分之一,白天充电的成本也只有汽油的三分之一。

    紧跟着的问题是:人们是否很在意实用成本。我告诉您一个数字:美国人汽车普及时的原油价格大约5美元,日本人汽车普及时的价格大约30美元,中国人普及汽车时的原油价格大约100美元.,他们现在的收入是我们的十倍以上,尽管如此,面对现在的高油价,美国人还是选择了低油耗的日本车。又穷又贵是我们中国人普及使用汽车的{zd0}挑战。所以,机会出现了:电动汽车。

    实际上,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的普及,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支持,这种产品在国外没有见过,这就是市场的巨大力量。

    二、技术门槛,就是电池的技术突破。用于汽车的动力电池这项技术,回溯10年,是连想都不敢想的。我以前上大学的专业就是电化学,毕业后还做过几年跟电池相关的技术工作,那个时候的理论和技术,根本不具备。刚刚在2000年左右,美国德州大学的一个教授突破了这种人类的局限,发现了磷酸铁锂的动力电池技术。恰好又被几家公司获取了实用技术、造出了可以使用的电池。刚好被比亚迪等公司破译了而且基本上学会了,这就是技术机会,几百年都难得碰上一次的狗屎运,被我们这个时代的一批人和公司碰上了。

    三、产业机会,就是中国汽车企业的突破模式。德国人率先造出了汽车,获得天机;美国人福特采用了流水线生产技术、大幅降低了成本,实现了普及;日本人采用了柔性生产方式和低油耗,打败了美国人;韩国人在外观设计和低成本方面挪动了一小步。中国的汽车企业靠什么取得突破?吉利、奇瑞、红旗等都没有找到绝招,仅仅是落后性模仿(就是在模仿时基本上没有能够超越原型车)。中国的自主品牌,如果想成为伟大的公司,仅仅靠成本是不够的,因为外资企业都在中国建厂了,成本都差不多。现在有一个机会:电动汽车。

    由于日本人专注于他们的低油耗和舒适性,美国人还沉浸在大老粗的美梦中,所以对电动汽车的关注都不太大,在这个方面,中国汽车企业与跨国公司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机会均等。

    四、社会机遇,就是全球化的低碳浪潮。低碳壁垒虽然是西方国家的阳谋,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只能跟着走或者快点走甚至超过他们。我看到一个资料,人均行驶每一百公里的直接排碳量,采用不同的交通方式,火车大约是1.1公斤,飞机是13公斤,小汽车高达30公斤,而电动汽车的直接排碳量接近于零。电动汽车的技术,简直是xxx的车辆低碳解决方案了!

    美国拨出了24亿美元支持电动汽车的研发,中国的深圳市和南方电网公司一下子就搞出了几千个充电桩,提供基础设施的支持。据说国家对电动汽车的购买还会提供几万块钱的补贴呢!所以,社会机会出现了:电动车是一种上佳的选择。

    这四大机会,都不是一般般的技术或者产品能够享受到的,而电动车全部具备了。所以我要给电动汽车呐喊一次!助威一次!

    当然,电动车还有一系列的技术难题,比如快速老化问题、串联的效率问题、安全性问题、使用工况问题等等,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可能使它夭折,但是这一次,离解决问题越来越近了!

 

    关于电动汽车的普及过程,我的预测是:在2012年以前,首先在公交车上进行大批量实验并解决技术性问题,在2015年以前,在出租车上大批量使用。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技术性问题过大,电动车的历史机遇就可能终结了,下一次冲击可能需要30年以后、等待一个历史性科技天才的出现。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解决了技术问题,那么在2020年以前就会得到大规模普及。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受益的可能是像福田汽车这一类主攻公交车的汽车公司,其次才是比亚迪等xx型的公司,一旦成功,受益{zd0}的也是这类公司,很有可能成为划时代的伟大的公司。

 

2010年1月7日星期四

 

   

郑重声明:资讯 【为电动汽车呐喊一次-赵玉峰-搜狐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