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方言“独头”词源新探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dy}中等职业学校 邵勇
在吴方言中,脾气很拗很倔、做事没脑子、不计后果、行为举止异常、说话直不知变通、性格内向固执、不可理喻、不善与人沟通的人统称为“独头”,也写作“毒头”,萧山话有时也说成“毒怂”,把“女独头”称为“毒婆”。“独”读作入声,“头”不作轻声。如说“他是个‘毒头’”,或者“他又发‘毒头’脾气了”。有时为了加重语气,也说成“毒头毒脑”。还可在前面加上修饰语,如“书独头”、“小独头”“花独头”等;或加后缀,如“毒头兮兮”。称人“毒头”,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骂人,如“你个毒头(意思等同于“你这神经病”)!”二是昵称,修辞上属非讽刺性反语,常用在关系非常密切的朋友之间。如:“毒头,最近在忙什么?”干独头的行为也可以称为“发毒”。如“最近受到老师的启发,突然发毒收集了很多报纸”。 中国近代报人、《浙江潮》《杭州白话报》总编辑、杭州求是书院教师、光复会会员孙翼中(1872——?),字耦耕,号江东,浙江钱塘人。他在《杭州白话报》上发表小说《波兰的故事》,署作“独头山人撰”。孙翼中在杭州求是书院教书时,曾命学生以《罪辫文》为题作文,因同学们对日益腐败清廷不满,便借题发挥,口殊笔伐,史寿白评阅时将某同学文中的“本朝”改为“贼清”,并将文卷在同学中传阅,史、孙两人险被清廷逮捕,后去日本留学了之。“独头山人”的别号可能是对他自己的革命行为不见容于世的反讽。
独,在古汉语中就有“一条道走到黑或钻入牛角尖”之意。《庄子·人间世》: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意即“卫君年富力强,而行为偏执”,陆德明《经典释文》引崔撰云:“独,自专也”,所谓“独头”、“独夫”。《荀子·臣道》:“故明主好同,而暗主好独。”杨倞注:“独谓自任其智。”“独智”,即自作主张、自以为是。“在吴方言中有加后缀“头”来表示人的习惯,如:小毛头(指婴儿),贼骨头(指小偷),冲头(指做事不动脑子的家伙),寿头(“憨大”,比冲头似乎更傻一些),藤头(比喻顽固不化者)等。因此“独头”即指“一条道走到黑,喜欢钻牛角尖,行为偏执,自以为是的人”。
“独头”一词的义源我认为来自佛教术语“独头无明”的省称。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对“三毒”的解释:三毒,又称三根,佛教术语,分别指贪、嗔、痴。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和慧命,故称“三毒”,它是世间一切烦恼的根本。痴,又称痴毒,是指人有迷闇之心。心性闇钝,迷惘于事理。或对事理颠倒,因果迷乱,也称。为之首,为有情生死流转的根本,即对世间道理及佛法义理迷惑不解,由此引起种种烦恼,即“一切杂染所依为业”。无明就是没有智慧,也即是。此有两种,痴毒独起,称为独头无明。与贪毒共起,称为相应无明。独头无明即是愚痴独起,民间就把它作为愚笨、痴呆、傻瓜、神经病的代名词。因口语要求词语尽量简短,所以省作“独头”。涅槃经曰:“毒中之毒无过三毒。”三毒中,痴毒为最重,所以也可理解为三毒之首,简称“毒头”。
余秋雨先生在《借我一生》第三章中这样写道:“尽管当时乡间已经没有什么识字人,但只要一提起这个称呼,乡亲们仍充满了鄙视和嘲谑。我想这也许属于某些‘负面人格类型’的隔代传播吧。我当时问过妈妈,书呆子只傻不坏,为什么把他们说成‘毒头’呢?妈妈说,他们钻起牛角尖来也够狠毒的。等我长大后才会明白,那个‘毒’字,一定是另一个同音字‘蠹’的误置,‘书毒头’也是‘书蠹头’。躲在书籍中蛀咬书籍的小虫是也。说得好听一点,这些书蛀虫也算在‘咬文嚼字’。”余先生认为“书独头”的义源来自“书蠹”只是一时的臆想,是不确的。两者虽然都是贬义词,但把人比作“书虫”,强调的是爱书如命的,钻在故纸堆中不能自拔的人;书独头则强调死读书,痴迷于书本理论知识,眼高手低,不会理论联系实际,一条道走到黑的行为 ,更符合民间口语的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