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片
何兮
黄昏,潮湿的风徐缓地吹向罗纳河,涟漪如鱼鳞般轻微上翘,层层叠叠,使周朝的目光无法直入水的深处。他松了松紧紧勒住脖子的衬衣领口,抚平西服外套的下摆,调回目光向不远处的咖啡馆走去。
刚才,河边的一家小咖啡馆里,“最令人嫉妒与厌恶的”摄影奖已经揭晓,{wy}的奖项颁给了从中国北京远道而来的周朝,在人们的掌声中,他两颊通红,深深地低下了头,嗫嚅说:“这不该是我……”他的声音如此轻,根本无法阻挡J摄影协会会长朱宪将奖杯塞到他手中,那是一尊矛状的奖杯,边缘闪着眩目的金属光泽,他勉强抬起头,“我出去透透气……”他溜出了咖啡馆。
一周前,当他得知获奖时,很不安,手指撕着嘴唇上的死皮,“算了吧,那么贵的机票。”电话那头朱宪说:“你不用担心,一切费用由协会负责,你提上你的旅行袋,出一只手的力气就够了。”周朝一时语噎,“嗯”了一声,随后按期飞到了法国阿尔。
阿尔是朱宪现在生活的地方,因为身体的原因,他不再当摄影师,开了一家摄像器材商店。早年,他是北京摄影圈里的名人,在他的帮助下,周朝得已离开偏僻的家乡,进入北京一所大学学习,毕业又开了一个商业摄影工作室。朱宪移民法国前,周朝在北京的生活已经基本稳定。
离开北京的前{yt}晚上,朱宪把周朝叫到家里喝酒。屋子里空荡荡的,家具已被买主搬走,窗户开着,空气格外地冷。他们靠墙站着,酒瓶放在从墙上伸出的隔板上。两瓶啤酒下肚后,周朝上了趟卫生间。马桶上方的镜子里,他的脸色苍白,嘴唇绛紫色,经常熬夜工作使他的血液循环缓慢,黏稠的血液艰难地从四肢返回心脏,像一个正在挥霍{zh1}时光的老人。回到朱宪身边,他尽量挺直背,目光向窗外偏离,不去注意朱宪在一盏腥红色壁灯下怪诞的脸。朱宪故作神秘地说:“我可能要从‘她’那里接管协会了。”他从贴身的衬衣口袋里掏出一张发黄的老照片,捋xx折,递给周朝。照片上,作为背景的雪山清晰得白亮,而雪山前的两排人像却模糊不堪,“后排左边第三个”,朱宪手指之处是一个跟朱宪差不多高的青年。“老歌德说的,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上升,哈哈!”
“是个女人?”周朝问。
“性别并不重要,‘她’只是一个称谓或者符号,她是前辈,我们都差不多忘了她的名字,我们崇拜她,她总是出现在最危险与最隐秘的地方,摁下快门,”朱宪搓着手,语调变得格外冷静,“她企图僭越摄影的光学原理,在没有光线的地方记录下无名的事物。”
“那怎么拍呀?”周朝的呼吸急促起来。
“不知道,没人知道。”朱宪顿了顿说,“她没等我们知道就消失了。你看,她像任何一个面庞黝黑,身体削瘦的普通人。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双眼睛,两只眼睛合成一个凝固不动的深渊,充满了危险与动荡,却又使人安于其中,忘乎所以……”
“她的作品呢?”周朝仔细地看着照片,努力从后排左边第三个人影上找寻一丝半点性别的痕迹。
“‘最令人厌恶与嫉妒的’,那组作品没人知道它的去处。”朱宪的目光惆怅而带有一丝痴迷,“这样更好,省得那些饶舌的人去发表毫无意义的评论与怀疑。”
后来,周朝才知道J摄影协会的奖项名称就叫作“最令人厌恶与嫉妒的奖项”。J摄影协会的会员不多,基本都是留居海外的华裔,极少是专业摄影师,大多是爱好者,电脑工程师、留学生、厨师、裁缝、小提琴手、也有靠各种基金会奖金谋生的诗人与作家,每年一次的颁奖仪式对他们而言,更像一次聚会。增强联络,交流感情,顺便纪念一下传说中的“她”。当然,这些都是周朝来到法国后得到的信息。当他接到朱宪的电话时,根本不清楚他凭什么会获奖,他又是何时拍过一组叫《上师》的照片。稍加回忆后,他才想起他的确拍过一组矿工的照片,那是他大学的毕业作品,朱宪曾要了来说是送去国外参加一个摄影展,但后来一直没有音讯。估计石沉大海了吧,他也就没有再去关心那组照片的下落。
周朝再次进入小咖啡馆时,人们围拢在朱宪身边聊天。一个唇上长着幼嫩胡须的学生问:“谁看过她的作品?你们看过吗?”他的直率得到的回应是窃窃私语,其中分明夹杂着一种抗议的情绪,潜台词是“这个问题怎么傻,谁都知道那是真的”。朱宪不紧不慢地说:“极少人有幸目睹那组作品,我们虽然不确定它们在哪里,但可以肯定的是,终有{yt},它们会载入艺术史,说不定现在,它们正躺在某个银行的保险柜里安静地倾听纸币碎裂的声音,终有{yt},人们会了解,它们改变了人们看的方式与视角。”屋子里响起稀稀落落的掌声,朱宪转向角落里的周朝,“现在,让我们来欣赏获奖的作品吧,从某种意义上,周朝获得此次‘最令人厌恶与嫉妒的奖项’绝非偶然,他的这组以矿工为主题的作品可以说直接来自‘她’,来自‘她’目光的注视!”朱宪脸上的自豪不像是装出来的,人们扭头去看墙上的照片。
这组题为《上师》的图片呈现的是矿工们的生活,每张照片上都是矿工的脸,矿井中的木讷、井沿边的迟疑、铜色后背上扭过来的脸、馒头恰在牙齿之间的脸、架子床上昏沉沉睡觉的脸、打架时青筋暴突的脸、从塌陷井台中伸出的手捂着伤口的脸……
观看者们疑惑,惊恐,羞愧,诧异……各种表情轮流闪现,他们的脸与身体之间像有一道裂缝,仿佛舞台上的木偶,脖子以下的身体保持着秩序,脑袋却脱离了扯线演员的手,一个个诡异地下坠。观看者们似乎受到了某种力量的撞击与挟持,却又无法解释眼前的处境,多么令人厌恶啊,看到内心深处不为人所知的隐秘在灯光下一览无余,使日常生活里惯常的逃避与自欺无处可遁。有人适时地打了个喷嚏,瞬间,人们向屋子一角的周朝围拢过来,期待他说点什么。
“有时候,我怀疑那是我拍的。”周朝低着头,下颌像一只飞不动的鸟沉沉地贴在锁骨上。人们将他的这个举动看做是谦逊的一种表现。周朝继续沉默。他们散开,坐在桌边喝酒,喝咖啡,喝可乐,喝的饮料中无不带有酒精与xxx。
这时,周朝慢慢地说起了一个故事。
一个夜晚,微风,一个青年矿工在梦中口渴而醒,他起身出门去伙房倒水。一路上他感到死去的母亲压着他,死去的父亲用僵硬的胳膊牢牢地扳住他的肩膀。他们的身体比活着的时候更重。他走得很艰难。没走多远,他就趴倒在一个脏水潭边,手指触到了一只脚,脚上套着坚硬的靴子。一个戴鸭舌帽的男人把他搀起来,往他手里塞了一件冰凉的东西,薄薄的,摸着有水晶的质感。天很黑,他看不清楚他的脸。
这是什么?
是相机。
他用食指与拇指握着它,放到眼前,对准自己,倏忽,身上的负担消失了,站着的他也轻飘飘地,仿佛失去了重量。一个朦朦胧胧的通道穿过他,将他包含于其中。耳边的对话声像是经过长长的纸筒嗡嗡地响着。
这是什么?
是相机。你当然也可以把它看成是露珠。
作为相机,它的使用寿命很短,只能在天光渐亮至天光大亮之间拍摄。不然,它与它所摄入的影像都会消失。还有一个禁忌:不要一次拍摄两个人或更多的人。不然,它会被那些苦难的人吓倒,丧失还原真实的勇气,在欲望的拥挤空间里它将难以负担,精疲力竭,衰弱地化作水汽。
戴鸭舌帽的男人握了握青年矿工的手,扭头便消失在黑夜里。
说到这里,周朝插在裤子口袋里的手摸到了下午在跳蚤市场闲逛时,从地上捡到的一枚玻璃,像是老式眼镜上的一个镜片,他不加思索地掏出它,向人们摊开手掌。人们传看着这枚玻璃片,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这就是那相机!”
“瞧,它既是摄影工具又是摄影作品,这是它的奇妙之处?”一个兴奋的声音宣布在他的手指触摸下,玻璃片不是那么光滑,而是有着细微的棱面,可以纳入投射其上的图像,玻璃片浓缩了周遭的事物。
紧接着就有人回应这种判断,“我看到了,我们的脸在它之中都是一模一样的,就跟我从墙上的照片中看到的那样。”
几个声音啧啧惊叹。
“你们从墙上看到了什么?”一个大胆的声音撇开自尊说出了心里话,“我从墙上的照片上看到的是我最糟糕的样子。见鬼了,每一副都一个样。你们知道你们最糟糕的时候什么样,对吗?”
人们面面相觑,一丝淡淡的恨意悄悄酝酿着,没有声音说出“我们被它出卖了”,这种可以理解为揶揄的谴责无人表达。几个人陆续跑去卫生间,桌子上的酒杯、咖啡杯与可乐瓶又迅速地换了一轮。今夜,他们的口好像特别干,怎么喝都不解渴,而膀胱特别小,尿液特别占地方,恨不得倾空得一滴也不剩。屁股压着椅子,椅子腿碾蹭着地板,陈旧的木地板吱吱呀呀的。
朱宪咳嗽一声,清了清嗓子,轻描淡写地说:“在我的理解中,这组作品之所以叫上师,是因为藏传佛教中,有一种修炼方法,弟子选择一位观想佛,也即是弟子的上师,冥想上师的样貌,冥想中,弟子的身体也就进入到上师的身体中,成为上师身体的一部分。上师,他的身体也是由信奉他的众多弟子组成的。你们从照片里看到的每个矿工的脸就是你们自己,这很好地解释了周朝这组摄影作品的主题,也说明了‘她’所创造的摄影技术的高明。我说过,是‘她’的目光注视下,周朝拍出了这组杰作。”
人们无语,喝着东西,吃着服务员端上来的小点心直到聚会结束。期间,也有人想继续追问,她是谁?她跟那个鸭舌帽男人是同一个人吗?因为担心话一出口,就遭到嘲笑,愚蠢的帽子被扣上,便把疑惑咽下。酒精烧灼着胃,使人脑袋发疼,而过多的xxx让身体兴奋得疲倦,人们耷拉着脑袋,扭动脖子,抖动双腿,整理着衣服,香烟一根根地烧着,爵士乐衬托着略微躁动的气氛,因为无话可说,这个聚会进行到这里,多少显得百无聊赖,仿佛冷笑话过早地被说了出来,虽然,三人以上的聚会中,总是会有人出其不意地抖出冷笑话,假如今夜的确有人抖出了冷笑话,却真的是非常冷——具有一种严肃的形式,仿佛文学作品中的晦涩修辞。
除了朱宪,会员们极少住在本地,大多从别的城市赶来。吧台上方的老式啄木鸟时钟清脆地响了起来。“十点了!”一个人说。“你明天上班吗?”另一个人问。“餐厅换了新老板,明天中午之前必须去做新菜。”厨师说。其他人纷纷开口,作家第二天要去机场接朋友,电脑工程师得去看牙医,小提琴手要排练,学生要考试,诗人得去见一个出版商,“明天你干什么?”周朝问朱宪,这时,他才注意到朱宪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朱宪说,“去诊所或者不去。眼睛也不行了,一开始还以为没事,后来逐渐地看不太清了,除非做手术。但是,如果要做手术的话,需要动刀子的地方太多了,我这把年纪,所有的零件都约好似地罢工,它们不知道其实更厌倦的、更需要帮助的是我,是我!”在酒精的作用下,朱宪的舌头有些大,连愤怒都是结结巴巴的。
人们陆续离开咖啡馆。朱宪打电话叫了一辆出租车把周朝送到酒店,自己也一同进入房间。周朝让朱宪去洗把脸,朱宪说不用了,“我没喝多。”他的一只手摁住周朝的肩膀,“我年轻时候的理想是当演员,你知道吗?我在一个话剧团跑过龙套,演一个只说一段台词就被谋杀了的国王,我还能记得那段台词,”举起双臂,他大声背诵:“黎明到来前,众人离去,我无法解释自己的千杯不醉,似乎是几千个人几万个人在喝酒。我离开令人窒息的宫殿,奔向森林的怀抱,我在一颗露珠上寻找自己,试图瞬间从一只骆驼变成一头雄狮,但我看不见我自己,我的脸模糊不清,像被阴影笼罩,我的灵魂正在远离我,被拽向恶鬼出没的地方。而此时此地,露珠正向太阳展开自己,扩展的时候也是消失的时候。——然后,那个国王跌倒在地,嘴唇触到草叶上的露珠,喉咙里发出轻微的水面破裂的声音,那颗露珠或者国王,或者我,轻易地被阳光蒸发了。”
发了会儿呆,晃悠悠地去卫生间洗了把脸,朱宪给了周朝一个热烈的拥抱,他附在周朝耳边说“谢谢”,又叮嘱周朝“好好睡一觉”,然后留下给周朝的机票,拧开门出去了。
多年后,早就不当摄影师的周朝从一部解说佛经的书上读到“心能转物”四字时,突然想起自己年轻时曾遇到一个名叫朱宪的伯乐,他们很默契地编织过一个关于玻璃片的故事。或许也是因为那个玻璃片,他改了行,写了一阵小说,接着做起了实实在在的生意,在物与货币的有形交换中长出了丝丝白发。
2010年4月
何兮
黄昏,潮湿的风徐缓地吹向罗纳河,涟漪如鱼鳞般轻微上翘,层层叠叠,使周朝的目光无法直入水的深处。他松了松紧紧勒住脖子的衬衣领口,抚平西服外套的下摆,调回目光向不远处的咖啡馆走去。
刚才,河边的一家小咖啡馆里,“最令人嫉妒与厌恶的”摄影奖已经揭晓,{wy}的奖项颁给了从中国北京远道而来的周朝,在人们的掌声中,他两颊通红,深深地低下了头,嗫嚅说:“这不该是我……”他的声音如此轻,根本无法阻挡J摄影协会会长朱宪将奖杯塞到他手中,那是一尊矛状的奖杯,边缘闪着眩目的金属光泽,他勉强抬起头,“我出去透透气……”他溜出了咖啡馆。
一周前,当他得知获奖时,很不安,手指撕着嘴唇上的死皮,“算了吧,那么贵的机票。”电话那头朱宪说:“你不用担心,一切费用由协会负责,你提上你的旅行袋,出一只手的力气就够了。”周朝一时语噎,“嗯”了一声,随后按期飞到了法国阿尔。
阿尔是朱宪现在生活的地方,因为身体的原因,他不再当摄影师,开了一家摄像器材商店。早年,他是北京摄影圈里的名人,在他的帮助下,周朝得已离开偏僻的家乡,进入北京一所大学学习,毕业又开了一个商业摄影工作室。朱宪移民法国前,周朝在北京的生活已经基本稳定。
离开北京的前{yt}晚上,朱宪把周朝叫到家里喝酒。屋子里空荡荡的,家具已被买主搬走,窗户开着,空气格外地冷。他们靠墙站着,酒瓶放在从墙上伸出的隔板上。两瓶啤酒下肚后,周朝上了趟卫生间。马桶上方的镜子里,他的脸色苍白,嘴唇绛紫色,经常熬夜工作使他的血液循环缓慢,黏稠的血液艰难地从四肢返回心脏,像一个正在挥霍{zh1}时光的老人。回到朱宪身边,他尽量挺直背,目光向窗外偏离,不去注意朱宪在一盏腥红色壁灯下怪诞的脸。朱宪故作神秘地说:“我可能要从‘她’那里接管协会了。”他从贴身的衬衣口袋里掏出一张发黄的老照片,捋xx折,递给周朝。照片上,作为背景的雪山清晰得白亮,而雪山前的两排人像却模糊不堪,“后排左边第三个”,朱宪手指之处是一个跟朱宪差不多高的青年。“老歌德说的,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上升,哈哈!”
“是个女人?”周朝问。
“性别并不重要,‘她’只是一个称谓或者符号,她是前辈,我们都差不多忘了她的名字,我们崇拜她,她总是出现在最危险与最隐秘的地方,摁下快门,”朱宪搓着手,语调变得格外冷静,“她企图僭越摄影的光学原理,在没有光线的地方记录下无名的事物。”
“那怎么拍呀?”周朝的呼吸急促起来。
“不知道,没人知道。”朱宪顿了顿说,“她没等我们知道就消失了。你看,她像任何一个面庞黝黑,身体削瘦的普通人。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双眼睛,两只眼睛合成一个凝固不动的深渊,充满了危险与动荡,却又使人安于其中,忘乎所以……”
“她的作品呢?”周朝仔细地看着照片,努力从后排左边第三个人影上找寻一丝半点性别的痕迹。
“‘最令人厌恶与嫉妒的’,那组作品没人知道它的去处。”朱宪的目光惆怅而带有一丝痴迷,“这样更好,省得那些饶舌的人去发表毫无意义的评论与怀疑。”
后来,周朝才知道J摄影协会的奖项名称就叫作“最令人厌恶与嫉妒的奖项”。J摄影协会的会员不多,基本都是留居海外的华裔,极少是专业摄影师,大多是爱好者,电脑工程师、留学生、厨师、裁缝、小提琴手、也有靠各种基金会奖金谋生的诗人与作家,每年一次的颁奖仪式对他们而言,更像一次聚会。增强联络,交流感情,顺便纪念一下传说中的“她”。当然,这些都是周朝来到法国后得到的信息。当他接到朱宪的电话时,根本不清楚他凭什么会获奖,他又是何时拍过一组叫《上师》的照片。稍加回忆后,他才想起他的确拍过一组矿工的照片,那是他大学的毕业作品,朱宪曾要了来说是送去国外参加一个摄影展,但后来一直没有音讯。估计石沉大海了吧,他也就没有再去关心那组照片的下落。
周朝再次进入小咖啡馆时,人们围拢在朱宪身边聊天。一个唇上长着幼嫩胡须的学生问:“谁看过她的作品?你们看过吗?”他的直率得到的回应是窃窃私语,其中分明夹杂着一种抗议的情绪,潜台词是“这个问题怎么傻,谁都知道那是真的”。朱宪不紧不慢地说:“极少人有幸目睹那组作品,我们虽然不确定它们在哪里,但可以肯定的是,终有{yt},它们会载入艺术史,说不定现在,它们正躺在某个银行的保险柜里安静地倾听纸币碎裂的声音,终有{yt},人们会了解,它们改变了人们看的方式与视角。”屋子里响起稀稀落落的掌声,朱宪转向角落里的周朝,“现在,让我们来欣赏获奖的作品吧,从某种意义上,周朝获得此次‘最令人厌恶与嫉妒的奖项’绝非偶然,他的这组以矿工为主题的作品可以说直接来自‘她’,来自‘她’目光的注视!”朱宪脸上的自豪不像是装出来的,人们扭头去看墙上的照片。
这组题为《上师》的图片呈现的是矿工们的生活,每张照片上都是矿工的脸,矿井中的木讷、井沿边的迟疑、铜色后背上扭过来的脸、馒头恰在牙齿之间的脸、架子床上昏沉沉睡觉的脸、打架时青筋暴突的脸、从塌陷井台中伸出的手捂着伤口的脸……
观看者们疑惑,惊恐,羞愧,诧异……各种表情轮流闪现,他们的脸与身体之间像有一道裂缝,仿佛舞台上的木偶,脖子以下的身体保持着秩序,脑袋却脱离了扯线演员的手,一个个诡异地下坠。观看者们似乎受到了某种力量的撞击与挟持,却又无法解释眼前的处境,多么令人厌恶啊,看到内心深处不为人所知的隐秘在灯光下一览无余,使日常生活里惯常的逃避与自欺无处可遁。有人适时地打了个喷嚏,瞬间,人们向屋子一角的周朝围拢过来,期待他说点什么。
“有时候,我怀疑那是我拍的。”周朝低着头,下颌像一只飞不动的鸟沉沉地贴在锁骨上。人们将他的这个举动看做是谦逊的一种表现。周朝继续沉默。他们散开,坐在桌边喝酒,喝咖啡,喝可乐,喝的饮料中无不带有酒精与xxx。
这时,周朝慢慢地说起了一个故事。
一个夜晚,微风,一个青年矿工在梦中口渴而醒,他起身出门去伙房倒水。一路上他感到死去的母亲压着他,死去的父亲用僵硬的胳膊牢牢地扳住他的肩膀。他们的身体比活着的时候更重。他走得很艰难。没走多远,他就趴倒在一个脏水潭边,手指触到了一只脚,脚上套着坚硬的靴子。一个戴鸭舌帽的男人把他搀起来,往他手里塞了一件冰凉的东西,薄薄的,摸着有水晶的质感。天很黑,他看不清楚他的脸。
这是什么?
是相机。
他用食指与拇指握着它,放到眼前,对准自己,倏忽,身上的负担消失了,站着的他也轻飘飘地,仿佛失去了重量。一个朦朦胧胧的通道穿过他,将他包含于其中。耳边的对话声像是经过长长的纸筒嗡嗡地响着。
这是什么?
是相机。你当然也可以把它看成是露珠。
作为相机,它的使用寿命很短,只能在天光渐亮至天光大亮之间拍摄。不然,它与它所摄入的影像都会消失。还有一个禁忌:不要一次拍摄两个人或更多的人。不然,它会被那些苦难的人吓倒,丧失还原真实的勇气,在欲望的拥挤空间里它将难以负担,精疲力竭,衰弱地化作水汽。
戴鸭舌帽的男人握了握青年矿工的手,扭头便消失在黑夜里。
说到这里,周朝插在裤子口袋里的手摸到了下午在跳蚤市场闲逛时,从地上捡到的一枚玻璃,像是老式眼镜上的一个镜片,他不加思索地掏出它,向人们摊开手掌。人们传看着这枚玻璃片,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这就是那相机!”
“瞧,它既是摄影工具又是摄影作品,这是它的奇妙之处?”一个兴奋的声音宣布在他的手指触摸下,玻璃片不是那么光滑,而是有着细微的棱面,可以纳入投射其上的图像,玻璃片浓缩了周遭的事物。
紧接着就有人回应这种判断,“我看到了,我们的脸在它之中都是一模一样的,就跟我从墙上的照片中看到的那样。”
几个声音啧啧惊叹。
“你们从墙上看到了什么?”一个大胆的声音撇开自尊说出了心里话,“我从墙上的照片上看到的是我最糟糕的样子。见鬼了,每一副都一个样。你们知道你们最糟糕的时候什么样,对吗?”
人们面面相觑,一丝淡淡的恨意悄悄酝酿着,没有声音说出“我们被它出卖了”,这种可以理解为揶揄的谴责无人表达。几个人陆续跑去卫生间,桌子上的酒杯、咖啡杯与可乐瓶又迅速地换了一轮。今夜,他们的口好像特别干,怎么喝都不解渴,而膀胱特别小,尿液特别占地方,恨不得倾空得一滴也不剩。屁股压着椅子,椅子腿碾蹭着地板,陈旧的木地板吱吱呀呀的。
朱宪咳嗽一声,清了清嗓子,轻描淡写地说:“在我的理解中,这组作品之所以叫上师,是因为藏传佛教中,有一种修炼方法,弟子选择一位观想佛,也即是弟子的上师,冥想上师的样貌,冥想中,弟子的身体也就进入到上师的身体中,成为上师身体的一部分。上师,他的身体也是由信奉他的众多弟子组成的。你们从照片里看到的每个矿工的脸就是你们自己,这很好地解释了周朝这组摄影作品的主题,也说明了‘她’所创造的摄影技术的高明。我说过,是‘她’的目光注视下,周朝拍出了这组杰作。”
人们无语,喝着东西,吃着服务员端上来的小点心直到聚会结束。期间,也有人想继续追问,她是谁?她跟那个鸭舌帽男人是同一个人吗?因为担心话一出口,就遭到嘲笑,愚蠢的帽子被扣上,便把疑惑咽下。酒精烧灼着胃,使人脑袋发疼,而过多的xxx让身体兴奋得疲倦,人们耷拉着脑袋,扭动脖子,抖动双腿,整理着衣服,香烟一根根地烧着,爵士乐衬托着略微躁动的气氛,因为无话可说,这个聚会进行到这里,多少显得百无聊赖,仿佛冷笑话过早地被说了出来,虽然,三人以上的聚会中,总是会有人出其不意地抖出冷笑话,假如今夜的确有人抖出了冷笑话,却真的是非常冷——具有一种严肃的形式,仿佛文学作品中的晦涩修辞。
除了朱宪,会员们极少住在本地,大多从别的城市赶来。吧台上方的老式啄木鸟时钟清脆地响了起来。“十点了!”一个人说。“你明天上班吗?”另一个人问。“餐厅换了新老板,明天中午之前必须去做新菜。”厨师说。其他人纷纷开口,作家第二天要去机场接朋友,电脑工程师得去看牙医,小提琴手要排练,学生要考试,诗人得去见一个出版商,“明天你干什么?”周朝问朱宪,这时,他才注意到朱宪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朱宪说,“去诊所或者不去。眼睛也不行了,一开始还以为没事,后来逐渐地看不太清了,除非做手术。但是,如果要做手术的话,需要动刀子的地方太多了,我这把年纪,所有的零件都约好似地罢工,它们不知道其实更厌倦的、更需要帮助的是我,是我!”在酒精的作用下,朱宪的舌头有些大,连愤怒都是结结巴巴的。
人们陆续离开咖啡馆。朱宪打电话叫了一辆出租车把周朝送到酒店,自己也一同进入房间。周朝让朱宪去洗把脸,朱宪说不用了,“我没喝多。”他的一只手摁住周朝的肩膀,“我年轻时候的理想是当演员,你知道吗?我在一个话剧团跑过龙套,演一个只说一段台词就被谋杀了的国王,我还能记得那段台词,”举起双臂,他大声背诵:“黎明到来前,众人离去,我无法解释自己的千杯不醉,似乎是几千个人几万个人在喝酒。我离开令人窒息的宫殿,奔向森林的怀抱,我在一颗露珠上寻找自己,试图瞬间从一只骆驼变成一头雄狮,但我看不见我自己,我的脸模糊不清,像被阴影笼罩,我的灵魂正在远离我,被拽向恶鬼出没的地方。而此时此地,露珠正向太阳展开自己,扩展的时候也是消失的时候。——然后,那个国王跌倒在地,嘴唇触到草叶上的露珠,喉咙里发出轻微的水面破裂的声音,那颗露珠或者国王,或者我,轻易地被阳光蒸发了。”
发了会儿呆,晃悠悠地去卫生间洗了把脸,朱宪给了周朝一个热烈的拥抱,他附在周朝耳边说“谢谢”,又叮嘱周朝“好好睡一觉”,然后留下给周朝的机票,拧开门出去了。
多年后,早就不当摄影师的周朝从一部解说佛经的书上读到“心能转物”四字时,突然想起自己年轻时曾遇到一个名叫朱宪的伯乐,他们很默契地编织过一个关于玻璃片的故事。或许也是因为那个玻璃片,他改了行,写了一阵小说,接着做起了实实在在的生意,在物与货币的有形交换中长出了丝丝白发。
2010年4月
本文所属博客:
引用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