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2010-04-21 15:56:05 阅读6 评论0 字号: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2)显微镜的成像

① 光源(xx光或人工光源)→反光镜→光圈→物体→物镜(凸透镜)→在镜筒内形成物体放大的实像→目镜→把经物镜形成放大的实像进一步放大

② 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3)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① 用低倍显微镜观察

取镜与安放: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a. 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b. 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的前方稍偏左。

对光 :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a.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b. 选一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境,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能看到自亮的视野。

低倍镜观察: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a. 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b.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实验者的眼睛应当看物镜镜头与标本之间,以免物镜与标本相撞)。

c. 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像为止,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② 高倍镜观察       

a. 移动装片,在低倍镜下使需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动到视野中央。

b. 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转换为高倍物镜。

c. 调节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

    d. 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③ 注意事项

a. 使用显微镜一定要严格按照取镜→安放→对光→压片→观察的程序进行。

b. 下降镜筒时,一定要用双眼从侧面注视物镜,使之接近装片,但又要防止镜头触及装片。否则会压碎装片和损坏物镜(l0x物镜的工作距离为0. 5-1 cm)。

c. 有必要使用高倍物镜时,必须先在低倍物镜下将目标移到视野的中心,然后换用高倍物镜。因为在低倍物镜下看到的物像放大倍数小,但看到的标本实际面积大,容易找到目标;与低倍物镜相比,高倍物镜下看到的物像人,同样的视野面积看到的标本的实际面积小,在装片不动的情况下,高倍物镜看到的只是低倍物镜视野的中心部分。

d. 换高倍物镜时,千万不可将镜筒升高,正确的做法是直接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即可。

e. 使用高倍物镜之后,透镜与装片之间的距离很近,使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碎玻片和损坏透镜,或者由于物像一闪而过,找不到要观察的目标.因此,必须用细准焦螺旋调焦,细准焦螺旋只在调节图像清晰度时使用。

④ 原理说明

1. 识别镜头:(1)目镜:装在镜筒的上端,通常备有2-3个,上面刻有5×、10×或15×符号以表示其放大倍数,一般装的是10×的目镜。放大倍数越大镜筒越短。(2)物镜:装在镜筒下端的转换器上,一般有2-3个物镜,其中最短的刻有“10×”符号的为低倍镜,较长的刻有“40×”符号的为高倍镜,放大倍数越大镜筒越长

2. 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的放大倍数与目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如物镜为10×,目镜为10×,其放大倍数就为10×10=100。放大的是物体的直线长度和宽度而不是面积。

3. 工作距离:是指显微镜处于工作状态(物象调节清楚)时物镜的下表面与盖玻片(盖玻片的厚度一般为0.17mm)上表面之间的距离,物镜的放大倍数愈大,它的工作距离愈小。如物镜是10×的工作距离比物镜是40×的工作距离大。

4. 明暗程度:(1)显微镜用光源,自然光和灯光都可以,以灯光较好,因光色和强度都容易控制。(2)反光镜它有平、凹两面,再经通光孔照至标本。可向任意方向转动,凹面镜聚光作用强,适于光线较弱时使用,平面镜聚光作用弱,适于光线较强时使用。(3)光圈或遮光器在通光孔下方,光圈由十几张金属薄片组成,其外侧伸出一柄,推动它可调节其开孔的大小,以调节进光量;遮光器由几个直径大小不同的孔组成,选择某一孔以确定进光量。

5. 物像:镜下见到的是xx的倒像,即标本位于玻片右上角时在镜下的左下角位置出现,移动的规律是物象在镜下的左下角时将玻片向左下角移动可以将物象移到视野的中央来。但是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变,即标本中细胞质是顺时针方向流动的,镜下仍为顺时针流动。

6. 污物的位置:在视野中常看到污物,要明确污物不会在反光镜上,因为反光镜的作用是将光源光线反射到玻片标本上;确定污物的位置首先移动玻片如污物随之移动即污物在玻片上;如污物不动,再转动目镜污物也随之转动即污物在目镜上;否则在物镜上。

7. 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见到的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线粒体、核仁,在质壁分离时可见到细胞膜,有丝分裂时可见到染色体。

8. 玻片标本:必须是透明的,要使光线能透过标本内部。常用的种类有切片(洋葱根尖纵切片);装片(洋葱表皮临时装片);压片(洋葱根尖临时压片观察有丝分裂);涂片(血涂片、自生固氮菌的临时涂片)。

⑤ 相关原理例析

1. 物像放大问题

<1> 放大的对象:放大的是所观察的物体的长或宽

即:边长被放大的倍数,不是指面积、体积的放大倍数。

<2> 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

如:目镜为20×;物镜为10×,则放大倍数为20×10=200倍

细胞面积的放大倍数为2002 =40000倍

<3> 放大倍数越大,物像越大,视野越小

放大倍数越小,物像越小,视野越大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如图:左图是放大10倍的物像,右图是放大20倍时的物像,非常明显

放大倍数小,细胞物像小,但看到的细胞数目多,视野大;

放大倍数大,细胞物像大,但看到的细胞数目少,视野小;

<4> 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2. 物像方位问题

观察着从显微镜看到的是上下颠倒、左右颠倒的象。

① 成像原理图解如下:

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一定要透明)→物镜的透镜({dy}次放大成倒立实像)→镜筒→目镜(再放大成虚像)→眼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② 举例说明载玻片上物体形态与镜中物像之间的对应关系:

例一: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分析:从例一可以让学生体会显微镜下图像与装片上物体上下颠倒、左右颠倒的位置关系,进而得出判断物像的简便方法:即把纸张旋转1800­直接观察。

例二: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分析:可以先让学生判断装片下的物体状态在镜下的图像,通过此例可以让学生明白镜下观察到的物体旋转的方向与实际旋转方向相同,并不是象部分学生所想当然的相反,而且也符合上下颠倒、左右颠倒的规律。

3. 物像明暗问题

① 光圈小,成像暗;光圈大,成像亮

② 用平面反光镜,成像相对暗;用凹面反光镜,成像相对亮

③ 高倍镜下视野暗;低倍镜下视野亮

注:由于人眼感受物像的明暗是由进入人眼的光照强弱、光线多少决定的,因此对于①②不难理解,但在教学中会有很多师生对于③的理解不是很好,其实就其原因还是由于进入人眼的光线多少造成的。因为低倍镜视野大,看到的细胞多,高倍镜视野小,看到的细胞少,即:高倍镜下只有透过少量细胞的光线进入到人眼中,就感觉视野一些;低倍镜下透过较多细胞的光线进入到人眼中,就感觉视野亮一些。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