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法兴波澜_德行天下_新浪博客
四法兴波澜
怎样才能使文章有波澜呢?可根据内容采用悬念、误会、巧合、抑扬、虚实、详略、断续、张弛、离合、突转、渲染、烘托等手法。这样,有助于打破章法的平淡,加强叙述的生动性。
本次我们先介绍悬念、误会、巧合、抑扬四种方法。
1、悬念法
“悬念”就是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兴奋,急欲解除心头之念。《变色龙》通过“这到底是谁家的狗?——好像是将军家的狗——这是将军哥哥的狗”的反复变化,不但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变色龙”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奴才性格,而且让读者在忍俊不禁中领略了悬念的无穷魅力和不尽韵味……
设置悬念的方法有:
1.抑制法,即有意识地控制住解开悬念的触发点,使读者期待的心情逐渐加深,{zh1}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叹。
2.大小连环套,即开篇设置一个总悬念,在发展过程中派生各种小悬念,形成大小结合的环扣,一个悬念解决,另一个悬念又产生了,使情节波澜起伏,险象丛生,高潮迭起。
3.间隔法,也就是突然中断读者关心的正在发展的故事情节,转移话题,适当时候再接上原来的情节。
设置悬念时要注意:
1、.制造悬念的目的是有利于事件的展开、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自然合理,不可滥用。
2.制造悬念,要不着痕迹,切合情理,切不可故弄玄虚,否则会弄巧成拙;要适时释“悬”,解开悬念既不能过于匆忙、简单,又不能枝蔓横生,致使读者眼花缭乱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2、误会法
    误会法,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例如《驿路梨花》,就是反复运用误会法来构思行文:{dy}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误会;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梨花,又是误花。梨花已嫁到山那边去了。由于巧置误会,悬念层叠,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又如《三国演义》第28回,刘备兵败,与关、张失去联系,曹操乘机收买关羽。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千里走单骑来与刘、张相会,谁知张飞误认为关羽已背叛桃园结义之情,挺起丈八蛇矛直刺关羽,迫使关羽斩了曹操老将蔡阳,误会才xx。这场冲突运用误会法,将张飞嫉恶如仇、赤胆忠骨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运用误会法有时把底牌交给读者,让读者带着清醒的认识观看因误会而形成的矛盾冲突,有时使读者和误会人物同时误会,直至误会解决才恍然大悟;也可使读者陷入迷津,产生疑团,在”误“与”不误“之间徘徊。
例文二:
错  
今天第五节是体育课。第四节一下课,我便把饭盒放进食堂,算计着体育课可以提前几分钟下课,以便买份好菜。
体育课果然提前了几分钟结束。刚解散,我便一溜烟跑到食堂,从成排的饭盒中拿出那个方形的,跑到窗口买了份排骨。
当我走出食堂时,才看到一群群学生冲向食堂,食堂里转眼便排起了xxxxx。我得意地大嚼着排骨,看着那排成的长龙,心中十分得意。
 当我向空中吐出第四块骨头,并一脚把它踢得远远的时,发现食堂门口有个女孩看着我。那不是隔壁班上那一个姓沈的么?反正挺漂亮,平时常听同学们提起她。我也看了她几眼,但终究觉得不好意思,便跑到运动场上,避开她的目光。
我坐在运动场上,一边吃饭一边想着刚才那女孩。短头发、大眼睛,可我和她根本不认识,她怎么总看着我?我抬起头,却看见她也到运动场来了,就坐在对面的看台上,仍旧看着我笑。我越发不自在了,想不出她为什么总看着我。难道她……?这不可能,我又黑又瘦,一头鸡窝似的乱发,穿着一身旧运动衣,踩着一双已有一周没洗的脏球鞋。实在没有哪一点儿值得她看的。我赶紧几口扒完饭,站起身准备回教室。这时她也站起来,笑着跑了过来。
 她笑的时候更漂亮了,一对小酒窝,风中飘逸的黑发……我有些呆了,看着她,想不出事情的原因,便转身想走。
“哎!等一等!”她喊出声来。声音甜甜的,像一串银铃。啊!她找我讲话了,这可是条新闻,下午我又可以向同学吹牛了。我转过身,看着她白皙的脸,全身感到不自在,麻木地挺起一张笑脸问:“有什么事吗?”这一刻我觉得全身在发烧,猜想着她要说什么,但怎么也想不出。
 终于,她跑过来了。“没什么。”她又开口了,那声音使我有些陶醉。她又低头抿嘴笑了下说:“我只想问问你吃完饭没有。因为——因为你用的是我的饭盒!”
「简评」
《错觉》是一篇典型靠误会制造喜剧效果的佳作。因为想买份好菜,“我”便把饭盒提前放进食堂;又因为急着打菜,“我”才没有仔细辨认饭盒的真正主人。这一连串原因导致了此后事件的发生,是整个误会的动因。当“我”吃完饭,想回教室时,女孩竟跑过来,主动与“我”搭话。至此,误会达到{jz}。当女孩揭穿误会,期盼与现实间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真实地再现了青春少年的朦胧情感。 
3、巧合法
巧合法是利用生活的偶然事件来安排故事情节的方法。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正如鲁迅的《药》中,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恰好是蘸了革命者夏瑜的血,这就是巧合。作者利用了这种巧合有机地组织全篇材料,加强了故事情节的悲剧色彩,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思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沧州遇到李小二也是巧合。
 误会巧合法能激起读者无穷的回味,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但在使用时一定要把条件写足,巧合得真实,误会得合情合理。让读者感觉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切不可漏洞百出,哗众取宠。
  例文三:
天  
林医生是在刚刚经历婚姻xx之后,报名奔赴抗“非典”{dy}线的。
然而,偏偏冤家路窄,她竟然遇上了她——那个夺走她丈夫的女xx——从病历卡上她印证了一个让她伤心的名字。此刻,女xx已被确诊为“非典”病人,正躺在床上,等候看做切喉插管手术。她稍一迟疑,几乎想夺路而逃,然而,现实却不容她犹豫逃避,护士已做好了手术前的准备工作。
 {dy}回见到女xx,是在影剧院。那时,丈夫出差没有按时回来——出差晚{yt}回来也是常有的事。她就领着女儿去影剧院排遣寂寞。虽然影剧院放的是旧影片《人到中年》,但是出于职业上的偏爱,她迁是去了。电影刚开映,她忽然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坐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他的肩膀上扛着一张轮廓柔美的脸。开始,她以为看错了,还暗笑自己多心。电影放了一半,女儿要上洗手间,她起身携着女儿轻步从那个黑暗的角落走过。那情景让她脑子里不由轰然一声,丈夫的肩膀上倚着一张艳丽的脸,那性感的嘴唇和乖巧的鼻翼不时地在丈夫的脸上来回蹭着。世界顿时漆黑一片,胸口堵得发慌,几乎喘不过气来,她硬撑着身子走开了。上完洗手间,女儿说她脸色难看,她才离开影剧院。
她爱丈夫,就像电影里陆文婷那样爱得刻骨铭心;她爱事业,也像陆文婷那样一心扑在医学科研上。然而,男人的心,无底洞呀,丈夫在外贸部门工作,一年有一半时间出差在外。后来,丈夫又一次出差去了,她却与同事在影剧院找到了他。没想到丈夫索性摊牌了。那个女孩是城南玫瑰夜总会的女xx。
平心而论,女xx比她年轻漂亮,但她就永远不会老吗?她同丈夫曾谈过这样的话。此时,女xx即使穿着隔离手术服,也遮盖不了她的青春气息。再次见到她,是从法院办离婚手续回来的路上,心里有多少次咬牙切齿地恨过她,如果没有她勾引,丈夫全变心吗?多少次她这样问过自己。
上手术台前,她换上隔离服的时候,有一个念头涌在她发沉的心头不愿离去:不理她,多等些时间,她就会从这世界上消失……她狠心夺走心爱的丈夫,自己还要救护她?刀尖挨近女xx的喉管的刹那问,她几乎像触了电似的缩了回来,胸膛里的心剧烈地跳动着,几乎要蹦了出来,她像做贼心虚一样,扫了一眼身边的护士,惧怕她们觉察到自己不纯的企图。
她定定神,停顿了一下,仰头深吸了一口气。心里颤了一阵,又抖一阵,没有人知道她的眼底里浮上了亮光……
切喉插管手术获得成功,女xx被移入了隔离病区。 
女xx能够说话的时候,就给家里打手机,说:“是一位姓林的医生及时给我做了切喉插管手术……她像电影《人到中年》里的陆文婷,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你要来看我,不,你就把鲜花送给林医生吧。”
女护士打断她:“别送了,林医生因为抢救你,感染了…”
“她还好吗?她叫什么名字?”
女护士没有回答她,倒是一个男医生说了:“林医生已离开了我们,但她祝福你……还有你丈夫!”
“……”女xx一脸疑惑。
男医生说出了一个女xx熟悉的名字。
女xx的泪水夺眶而出。
4、抑扬法
 抑扬交错法就是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将生活素材抑扬交错地组织在一起。通过前后材料的反差,突出表现对象的本质属性,鲜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题的一种构思方法。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抑扬互动。让情势陡然变化,出乎读者预料,展现人物本质更加彻底。鲁迅的《范爱农》采用的是欲扬先抑法。文章开头通过打电报、拟电文表现出范爱农简直像是一个不通人情、胆小如鼠的不革命的懦夫,对这样的人,作者甚至写道:“这范爱农……很可恶。……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这是“抑”。然而下文写出通过多次交往,才得知范爱农不是那样的人,他和鲁迅一样对反动派的残酷杀害革命者是极基愤恨,只是当时对发电报作用有看法。这是“扬”。通过这一抑一扬,一个正直、爱国、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由于运用了抑扬手法,所以文章显得波澜起伏,避免了行文的平庸呆板,单调乏味。再如《竞选州长》一文运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文章开头“我总觉我有一个显著的长处胜过这两位先生,那就是——声望还好。”并认为:“即令他们知道保持名誉的好处,那个时候已经过去了。结果呢?受诬蔑入圈套,在编造的xx罪状面前声名狼藉、焦头烂额,{zh1}不得不偃旗息鼓,甘拜下风而放弃竞选。小说通过欲抑先扬的手法,深刻揭露了所谓”自由竞选“的丑恶本质,辛辣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民主社会“的虚伪性,取得了强烈的好的艺术效果。
杨朔的《荔枝蜜》也是运用先抑后扬手法的成功范例。
运用抑扬交错法,要注意抑扬不能超出客观事物真实范畴,既要服从于写作目的,又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尺水微澜意悠长——写出事件的波澜》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叙事要波澜起伏,再通过阅读分析,使学生初步获得对几种兴波澜的方法的认识。然后通过当场操练,让学生初步具备构思波澜的能力。 

(课件展示)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学生笑】九天仙女下凡尘(满堂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人人惊怒),【学生大笑】偷得寿桃献至亲(个个叫好)。 
【师】:这首诗题得如何?旁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映? 
【学生1】:先设伏笔,然后揭示。 
【学生2】:{dy}、三句分别与第二、四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师】: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这里实际上就是我们平时讲的“波澜”,波澜使得事情一起一伏,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点评】(由故事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初步了解“波澜”,品味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波澜的兴趣。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与讲多少方法同样重要。兴趣是{zh0}的老师。) 
【师】出示课题及要点:【板书:写出事件的波澜】 
A.什么是事件的波澜? B.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 C.怎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  
【有学生举手,回答】 
【学生1】:事件的波澜就是事件的曲折变化。  
【学生2】:前人对波澜的重要性早有精彩的论述。如《李觉出身传评语》中说:“文若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   ,有何可观?”平静的湖面固然能给人以美感,而水面的荡漾,荷花的摇曳,游鱼的浮沉,则会给人更多反对联想和感受,所以要写出事件的波澜。  
【师出示】1.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客观性) 
2.“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阅读心理)  
【师述】:的确,一池春水,风平浪静,纵然给人以宁静柔和之美,但一望无际的大海,风急浪高,汹涌澎湃,会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感受。那么如何才能让平静的水面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呢? 
【学生3】1.善于选择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2.要了解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 
【师述】: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一些使叙事曲折的技巧。先请大家看一个故事。 
【师出示】指名一位学生读: 
一群旅游者正在进晚餐。他们一面品尝菜肴,一面即兴谈天。鱼端上来了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四法兴波澜_德行天下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