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 Windows Live

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

  改编自小说名著的电影作品每年都有不少,但今年最令人瞩目的无疑是《香水》。

  《香水》作为一本通俗小说的迷人之处在于两点:一,作者用一种非常耐心、细腻并投入的笔触写出了一种对于气味的迷恋,一旦什么东西被蒙上一种神秘而又至高无上的魅力,定能令大众上瘾并相互传染,比如武侠小说中玄妙高深的中国武功。二就是作者创造了一个非常神奇的人物:此人是一个厌世的天才,一个冷酷并性感的杀手,一个追求精神{jz}的艺术家,一个普渡众生的殉道圣人,而小说对他生活中的大段描述却只是关于:一个生活在社会的{zd2}层、最贫苦、最卑贱之人如何艰难地生存于这个残酷的世上。于是,他既可以成为最神秘与xx的人,又因可以赢得人们的同情,不失亲切感。

  与此同时,《香水》作为一部严肃小说,其“香味”也是多重的:细腻而精到的传统现实主义笔法被认为是书写了一个“发臭的人类社会发展史”,近似格林童话般的奇幻故事被认为是一个追求精神世界的非凡寓言,而那个另类的主人翁则可以分析成为一个具有尼采所说的“超越道德”的未来型“超人”。

  综上所述,这部小说成为了当代德国文坛的代表作,既可登严肃文学之高堂,又可成为畅销榜上保持记录的明星。

  据说小说作家聚金斯德据说是个孤僻的人,从不公开露面,作品也少得可怜,性情古怪,脾气更是相当之坏。

  其书如其人。

如果库布里克可以拍《香水》

  小说问世后不久,便有许多导演想将之拍成电影,其中当然包括一大票德国一线导演,除此之外,还有好莱坞大名鼎鼎的马丁西苛塞斯和

  但是小说家充分显示了傲慢挑剔之本色,指名了此小说若要改编成电影,那么它的导演就应该是库布里克。为此,这部通俗小说竟被搁置二十多年之久。库布里克早在1999年,就与世长辞了。

  库布里克是改编大师,他一生当中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出自改编,他改编之最显著特色就是:绝不忠于原著。他有时会小说家成为朋友,比如在改编《太空漫游2001》时,库布里克就邀请了科幻小说大师阿瑟参与改编,最终,电影大大发展了小说的意境。但有时他也自行修改,将小说改得面目全非,《发条桔子》的作者安东尼?伯吉斯就对库布里克的改编恨之入骨,而史蒂芬金,也对《闪灵》的改编也相当之不满。如果库布里克可以拍到这部绝色的《香水》,真的将是一个非常令人神往的想象,因为库布里克{jd1}不是地球人,而是外星人,只有他可以将这部小说中“非恶非善”、“超越道德”的人性拍出来,但是可惜这将永远只是想象了。

大片美学谋杀小说

  除了库布里克,其实还有两个人适合拍这个故事,一个是拍过《xx色香味》的彼得?格林纳威,他可以很到位拍出气味的质地。一个是德国的偏执狂导演赫尔佐格,他可以很到位拍出一种异常性人格。可是,这部小说却落到了汤姆.提克威手里,此君的长项,在于电影叙事上创新,而非刻画功力,于是当一部极需表现功力的作品落入他手时,我们看到一部“气血失调”的电影,原著娓娓道来与一气呵成的平缓节奏消失了,徐徐而起的飞筝变成了一蹦一跳的青蛙。比如,电影一开始,为表现婴儿一出生对气味的反应,出现了一长串快速剪切的镜头,这镜头表现得其实不错,让人想起《罗拉快跑》里的经典镜头,但放在整部影片里,它成了孤立的了。的确,导演善长与精通的是非常规型叙事,但是这部过于精彩,不容随意改造的小说,生让他憋成了一条单调的直线。

  成名太早的人,常常难逃“江郎才尽”的运命,不是因为别的,只因他们的起点太高。《罗拉快跑》己成经典,他拿什么来超越它呢?这部xx变换风格的大片也许是一部野心之作。不得不说,电影的画面是成功的,特意追求了一种老电影的质感,时不时晃过眼前的金色系,显得非常华丽超前。电影在场景的还原上也是颇让人叹为观止的,18世纪的巴黎混乱、肮脏的街道,发着臭味的塞纳河,满是血腥味的制革厂,甚至连贵族扑在头上白粉的味道,我们透过银幕都能感受到。就连一开始对于导演怎么将“香味”展现在银幕上的人抱有怀疑态度的人,也都没什么话说了,(要知道当初库布里克没有接这部电影,就是因为香味在银幕上再现太困难了)。电影对于香味的表现还是颇有些独到之处的,比如大特写加快切,长距离的快速跟拍。这样的优点大都集中在电影开场的20分钟之内的时候,之后电影开始转入叙事,导演的功力的不足就明显的表现出来了。

  5000万欧元的大投入,也确实让导演拍出了千人乱性的大场面,但是很可惜,若没有看过小说的人,直接看电影,恐怕只会被这荒唐的一幕搞得大跌眼镜。

  电影最不成功的地方在于,将一个“追求生命答案”的故事,改成了一个模糊懵懂的爱情故事。单看电影,你几乎会一直盼望着帅气的男主人翁能快点展开他的爱情故事,但是很可惜,直到{zh1},他留下了两行泪,你会觉得这个一直似乎在酝酿中的爱情故事彻底没戏了,而为了所谓“征服世界”的虚妄理想,终生错过爱情的人简直是太可悲了。

  电影省略了小说中最要的两部分,一部分是山上隐居的七年,一个是下山后成为气体实验品的一段。隐居一段几乎是全书中最动人的章节,但小说却将之略掉了,实在可惜。成为气体实验一段,则是小说中最幽默的一段,电影也略掉了。

  也许是为了加强商业性,导演加强了原著中{zj1}戏剧性情节——xx制作香水——的篇幅,奇观效果是有了,原著的精神也浪费掉了。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电影呈现出一种性感的氛围,或者导演觉得格雷诺耶对于那些被他谋杀的少女存在着某种爱情?总之整个电影呈现出一种温情脉脉的氛围,甚至连结尾的群交、食人的戏,在电影中都xx沦落为一种奇观效果的营造,当格雷诺耶带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态度,看着众多为他的香水所倾倒的男女时,原著的虚无主义和恶毒的讽刺,就这样悄悄的被偷换了概念。

  一定别指望光凭号称“德国最贵的电影,投资创下5500万欧元”的大片就一定能成功。这部电影再度证明了大片的失败。用钱堆出一个貌似忠实原著的故事,在这样的大片美学的指导下,电影变成了一部为香水xx的悬疑故事,小说的框架还在,但精神荡然无存。其实,对于这一点也好理解,既然是拍大片就要做到能吸引最多的观众,而原著中的恶毒、冷漠的态度显然是个障碍,所以小说遭到了导演的谋杀,成了一部失败的悬疑大片。

  贴士:聚金斯德及其小说:

  佩服台湾人的翻译,将此人翻译成"徐四金"。虽然难听,却很有亲和力。

  徐四金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生人。他的作品非常少,以至于我们可逐一为大家介绍:此君的处女作是一个独幕剧本《低音提琴》,整个剧都是一个非常不得志的低音提琴演奏者的独白,其间可以看出徐四金对音乐的内行,就像后来《香水》中他对香水的内行一样,他总是在能把自己弄成某些方面的专家(否则凭什么叫“作家”)。《低音提琴》在德国演出非常成功,有连演200场的辉煌记录。几年后出版的《香水》则再度令他成为德国文坛上的xx人物。《香水》有多畅销,这一点你去百度上查一下就知道。随后,出版的是《鸽子》,写一个类似“套中人”的小角色,对小人物长篇的心理描写,再度证明徐四金是个真正关于底层人民的伟大作家。他{zh1}出版的小说非常值得一读《夏先生的故事》,讲一个“我”的童话及一个有“幽闭恐惧症”的人几段相遇的故事,说起来,配上漫画的此文颇有些几米味道,相信所有文学小资们都会喜欢类似沁人心脾的作品。对了,除了《香水》有点长之外,其它作品都非常短,你几乎可以在{yt}内读完他的全部小说。徐先生现在不写了,原因非常酷“因为我想不出还有什么可写的。”据说,《香水》改编时,编剧去请教他,结果他大发雷霆,把这帮拍商业片的电影资本家全都轰出了自己的家门。关于大作家徐四金,我们期望他不要休息,再写出几部精彩的小说来。

Comments (1)

郑重声明:资讯 【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 Windows Live】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