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小树:让历史告诉未来-我看中国经济(十)

木棉小树:让历史告诉未来-我看中国经济(十)

2010-04-27 08:23:06 阅读10 评论0 字号:

6.谁的美元?谁的问题?
  “若人民币在短期内升值3%,家电、汽车、手机等生产企业利润将下降30%至50%,许多议价能力低的中小企业将面临亏损。”这是《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从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商会的人民币压力测试结果中获悉的结果。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伟本月早些时候称,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而言将是场灾难。
  兴业银行经济学家鲁政委近日表示,“汇率对产品售价所造成的巨大压力,已令企业无力像以前汇率稳定时期那样继续快速提高工人工资了!……除非你认为现在其他部门的发展足以吸纳这部分因为找不到能出得起他要的工资的劳动者,否则,我们就应对未来的升值幅度审慎加以考量!”

  美国当地时间4月14日,美国xx储备委员会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在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Joint Economic Committee)作证时,发表了被外界视作其迄今针对人民币的最强硬言论。他表示,人民币币值被低估了,美国应该继续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向中国施压。
  是啊,前有高山挡,后有恶虎狼。为什么一个汇率能够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呢?什么样的比值才是合理的呢?而且汇率是个不断变动的值,怎么可能去评估呢?而且双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该怎么去看这个问题呢?
  我回过头来把目光又投向了日本和德国。既然我们今天和日本、德国的经历十分地相似,不妨将这三个国家做一下比较。
  中日德三国升值比较表
  请大家看这个表,日本和德国事实上采用了同样的处理方式(被动也好主动也好都是升值,效果是一样的),但实际效果却大相径庭。而这种效果{wy}的区别就是日本至今拥有巨额的美元储备。这样我通过比较从这个表里我发现四个问题:
日期:2010-04-16 16:35:42

  1.为什么日本和德国采用同样的处理方式但日本之后仍然有那么多外汇储备?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日本的这个外汇储备。日本的外汇储备这么多年来几乎一直在增长,现在的余额仅次于中国。但是日本的外汇储备是在市场上用日元买过来的,也就是说,日本政府这么多年来一直在通过用日元买美元的方式控制汇率。
  日本政府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日本的外贸依存度不断地提升,到了2006年终于超过了日本经济增长最快时期的外贸依存度。汇率所反映的其实就是一种价格,当汇率价格扭曲的时候,其国内价格体系也必然是扭曲的。那么,这种价格扭曲所导致的资源配置效率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日本的企业如果想赚钱就一定会选择去国外投资,但国外投资又不会给国内带给很大的就业机会,由此消费就每况愈下。所以我认为日本升值之后的经济增长之所以迟迟无法复苏是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其他问题都是表面现象。这个循环{yt}不改变,日本的经济就{yt}没有复苏之日。数据可以证明我的推理。

  资料来源: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编著,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国家风险分析报告(2005)》
  资料来源:根据U.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和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绘制。
  2.为什么美国1985年要“强迫”日元升值,但今天日本有那么多的外汇储备反而不去理会了呢?
  1985年之前,日本的外汇储备和中国一样,强制结汇。前面我已经说过,美元流到一个地方如果不流动了,美国的经济肯定会出问题,他缺钱了啊,货币政策失效了啊。但是日本在放开资本市场之后的外汇储备是从市场上买来的,这个差别就大了。因为外汇买卖是用钱买钱,不像股票。当你买美元的时候得有人卖,既然有人卖就说明美元过剩了;反之亦然。也就是说买卖美元是市场行为,它不会对货币的流动造成影响,所以今天日本买再多的美元也不会导致美国的干涉。

  3.升值会对经济(出口)造成打击吗?
  这根本就是个伪命题。前面已经说过了,在此不再重复。日元在1985年开始升值之后一直到泡沫破灭前,日本的外贸依存度仍然在提高,投资和GDP仍然在同步增长。2005年7月到2008年7月的三年间,人民币的升值幅度达到21%,但在此期间,进出口额由2005年的14219.1亿美元猛增到2008年的25616亿美元,上升了80%。净出口率由5.5%猛增到2007年的8.9%,上升幅度为61.8%。我可以大胆地说,日本泡沫的产生与破灭和升值无关,是日本政府根本没有管理好钱,货币政策xx错误。

  4.资本流动也可以解决外汇储备的问题
  在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政府无需再印发本币去买外汇,而由企业或个人自己通过市场去调节。这样外汇就随着市场需要而流动了起来,就不存在影响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问题。但是,如果允许资本自由流动,汇率也就无法控制了,除非你想给索罗斯们送钱花。因为放开资本流动限制,就意味着人民币成为了国际货币,我不知道我们有没有勇气去这样做。
  综上所述,汇率的本质是调节货币流动的。只要这个汇率能够保证货币的流动,那么它就是合理的;反之亦然。人民币汇率的问题不是汇率本身的问题,是巨额外汇储备的问题。就汇率谈汇率,是无法谈出结果的。
  如果有办法将巨额外汇储备解决,汇率就不是问题;如果有办法将巨额外汇储备引起的通货膨胀问题解决,汇率也不是问题;如果有办法在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情况下解决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更不是问题。
  让我们重温一下1971年尼克松政府财长康纳利的名言:“美元是美国的货币,但是是你们的问题。”

7.莫为浮云遮望眼
  目前针对“人民币升值”在国内几乎是一边倒的反对声,反对理由很多。既然我有“立”,就还需要有“破”。所谓不破不立。我归纳了一下目前的反对理由,看看能否有所“破”。
  1.1人民币升值会对出口造成沉重打击。
  关于这一点我说的够多了。但看了有些兄弟的回复之后我觉得仍然需要进一步说得清晰一些,我再把前面第二部分的图贴上来。日元的汇率在1985 年至1987 年两年半间1:250 升至1:120,升幅高达两倍多,升幅不可谓不大(见下图)。但我们再看一下日本同期的GDP、投资和进出口情况(见下图)。
  1985年开始的升值确实对日本进出口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但是进出口1986年就不再下滑,1987年外贸依存度又开始回升,直到1990年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如果没有泡沫,我可以断言日本的外贸依存度还会继续上升。也就是说,汇率变动后引发的价格体系调整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同时,在1987年到1988年的两年间,投资和GDP居然同步增长。两年半升值两倍,居然没有对日本的GDP增长造成影响!仅仅是在1986年出现了一些下滑!所以,这个观点不能成立。

  2.2 热钱炒作后获利撤退
  {dy},中国实行资本管制,所谓热钱的说法首先在理论上无法认同。
  第二,我设想一下,既然升值预期明确了,难道只有热钱才能进来炒作吗?这就好比说大家都看到A股要涨了,结果只看到热钱进来在那儿买来买去?那热钱去赚谁的钱?那岂不是给我们送钱吗?如果不是你的钱太多了在那儿炒作,谁会进来炒呢?所以,我们应当欢迎热钱进来“搏傻”来做股东。愿赌服输,跟热钱无关。前面第二部分谷田先生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日本当时就是钱实在太多了,利率也太低了。因此,所谓“升值”造成的“打击”只是表面现象。

  3.出口企业倒闭,工人失业
  下图是我在city-data网站上找到的日本的失业率和男人xx率统计图。在1985年之后日本的失业率反而下降了!?男人也不太愿意xx了啊?!
  所以,汇率的大幅升值,并不是日本“泡沫经济”的充分条件。同样,如果我们注意到美国次贷危机之前,美元汇率持续多年的贬值趋势,那么汇率的大幅升值,也不是“泡沫经济”的必要条件。一言以蔽之:汇率大幅升值和“泡沫经济”并没有确定的关系。
  我刚才找到了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后徐奇渊4月13日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上发的一篇文章:《汇率升值:同途殊归的德国和日本》。请听徐博士如是说:
  汇率升值本身,对日本经济的影响需要全面的评价。事实上,汇率升值后的几年中,随着贸易条件的改善,日本对外贸易的福利水平有很大提高;并且,汇率升值,也在经济结构调整、对外投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贸易条件改善这方面来看。按照日本东京大学吉川洋教授的估计:从1985年9月到1987年12月,日元兑换美元汇率从240:1升值到130:1,在这两年中,日本共减少了9万亿日元的出口收入,占同期GDP的1%,这确实导致了国内投资和消费的减少。但从进口方面看,日元升值后,以日元计价的进口价格下降,并由此导致两年共减少了9.3万亿日元的进口成本,比减少的出口收入还稍多。进口商品价格降低,还给企业带来成本下降、利润上升的有利影响。总体上,日元升值带来的进口收益及其关联效应超出了出口损失,并且促使经济增长从依赖出口转向扩大内需为主,使经济结构也发生了积极改变:一些出口企业受升值影响而倒闭,但更多面向内需的企业获得了发展。同时,由于日元升值降低了对外投资成本,为这一时期日本企业的海外投资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不过,日元的大幅升值,确实对外部需求造成了重要冲击。1986年,日本的外部需求对经济增长出现了负贡献,GDP增长率则由1985年的5.08%降至2.96%。在此背景下,日本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政策,以期减少对外部需求的依赖,使内需发挥主导作用,从而维持经济增长。为此,日本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双松政策组合。在当时日本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格局,具体包括增加政府公共投资(财政政策)、扩大企业投资(货币政策),以及转变居民消费结构等措施。

  但是,决策者严重高估了日元升值对经济的冲击,因此双松政策力度过大。这就导致了两方面的不良后果,为今后“失去的十年”埋下了伏笔。其一,过于宽松的宏观政策,尤其是货币金融政策,导致国内资产价格泡沫膨胀,大量资金涌向了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同时,也加剧了境外热钱的流入,进一步推高了资产价格。后来泡沫破裂产生的落差之大,其原因就在于此。其二,过度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减少了日后经济刺激的政策空间。日元升值后,经过几年的双松政策组合,日本中央政府债务占GDP比重在1990年就已超过了50%,而德国的这一数据直到2001年也未超过40%;货币政策方面,日本在1989年的存款利率仅不到2%,而德国这一数据高达5.5%。可见,相对而言,带着这样的财政、货币政策条件进入1990年代,日本经济刺激的政策空间已经捉襟见肘。而当经济真正面临困境的时候,政府刺激经济的能力已经大受约束。

  请注意,徐博士上面有一段话说日元升值冲击了外部需求,日本政府对此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政策,使内需发挥主导作用。恰恰是1987和1988这两年,是我在上一部分给日本划分的第二时间段中投资和GDP相关性比较高的两年,我想请大家特别注意这一点。这是日本经济步入歧途中的{wy}一次回头。
  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汇率就是个比值,无所谓升值或者贬值。它只代表着你对情人的渴望程度和追求手段,抑或自身魅力的大小。

8.不识张郎是张郎
  既然我前面得出结论说汇率就是个比值,这个比值的作用只有一个:就是给国内的商品定价。一个国家,只要你参与了国际市场,你就失去了商品的定价权。因为商品一定会随着价格的变化按照市场规律来流动,直到价差的消失。何况我们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7%,我想做外贸的同仁们对此的体会比我要深刻得多。
  在汇率确定的情况下xx这个价差的办法只有两个:那就是财政补贴和关税政策。或者说价格管制会导致财政政策的被迫性的频繁运用,这在中国就表现为出口退税率和关税的频繁调整。这种调整经常导致外贸企业无所适从。既然汇率的控制在本质上是国内市场价格的管制,那么这种管制就一定会导致价格的扭曲和资源配置结构的扭曲。为了更进一步说明这一点,我仍然从数据上进行证明。
  由于我以前接触过天胶业务,因此进口方面我想以xx橡胶来举例说明。国内xx橡胶的主产区在海南,其次是云南。在中国建国初期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禁运和国家外汇短缺,因此我国在海南和版纳等地尝试种植天胶。客观地讲国产胶对于我国建国初期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气候条件、品种等原因,国产天胶的价格始终比国际市场的天胶价格要高出20%左右。因此国家2004年以前对天胶进口实行配额管理,2004年开始为了保护橡胶产业就对天胶进口征收关税,按照20%的比例或者每吨1600-2000元从低征收(金额时有调整,不同品种征收金额也不同)。这种作法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1.由于中国的天胶用量60%都需要从东南亚国家进口,我国橡胶制品的成本直接增加20%。橡胶用途十分广泛,由此所造成的价格传导直接会导致多个行业的产品成本上升。比如大家每天都看到的轮胎。那么相关行业的投资效率和投资的吸引力就被低估了。
  2.海南和云南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并不适合种植橡胶,但由于价格管制的存在,随着2000年之后的全球商品大牛市中橡胶价格的一路走高,两地大举砍伐xx林改种橡胶林。据中科院勐仑植物园的研究,每亩xx林每年可蓄水25立方米,保土4吨,而橡胶林每年每亩造成土壤流失1.5吨,吸取地下水9.1立方米。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西双版纳的许多村寨已经出现了自来水断流、井水干枯的现象,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联想到云南现在仍然在不断恶化的干旱,我无法认同橡胶和胺树种植无关的说法。

  与天胶类似,汇率的管制也并没有防止国产棉花的沦陷。
  由于我以前也接触过化肥出口业务,因此出口方面我想以化肥出口来举例说明。中国的化肥多年来始终比国际市场低20%左右,价差{zg}时超过30%。可能是出于保证农业用肥和抑制各地大建化肥厂的考虑,我国对化肥出口始终征收高额关税,2008的关税税率更是达到了110%,尽管2009年取消了部分关税,但税率仍然在20-35%之间。与此同时,化肥行业国内产能过剩接近1000万吨,同时还有数百万吨的在建和拟建项目。另一方面,我依然看到化肥价格每年春耕的时候雷打不动的上涨。当你在每年10月份看到连云港、日照港堆积如山等待淡季关税下调之后准备蜂拥而出的化肥的时候,你不由得会为出口企业们的缜密心思而惊叹。

  与化肥类似,汇率的管制不仅没有达到限制稀土等有色金属出口的目的,反而促进了有色金属资源出口的不断冲动。国际市场上的大米500-600刀的价格,也和我们的米农无关。
  汇率的扭曲还导致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现象的存在:就是大量依靠大宗商品价差而存在的贸易公司。当我们在指责各种进出口乱象的同时,我们有没有想过不合理的汇率的存在才是背后真正的“推手”?
  因此,价格的扭曲,一定会导致资源配置结构的扭曲,该进入的资金选择了不进入,不该进入的资金选择了进入,就造成了投资效率的低下。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投资在不断增长,但投资产出率却在不断下降(见下图)。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以2.5倍于日本60年代的投资率,却才取得和日本一样的GDP增长率。
  对于汇率,我们就象阿蛛多年以后重逢张无忌,却不识张郎是张郎。
  资料来源:泉云鹤 吴江平 王平,《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判别标准与动力源泉》,《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第二期。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木棉小树:让历史告诉未来-我看中国经济(十)】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