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还是文化的膨化食品????? “文化”这东西,是人类技术与思想成就的集合与总结。要讲得深可以讲得很深,而且越深越好。所以本来想在几个钟头里就读清楚“文化”,本来就是一件很没文化的想法。你想饱尝中华美食,是打算吃几包不同口味Made in China的方便面就罢,还是想吃各大菜系,然后再吃吃各地风味小吃?然而就是这么没文化的想法,如今在礼仪之邦故地的山东就要付诸于实施,300亿。 ???? 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了,劳民伤财,侵占耕地,都是理由,然而似乎还没有人从“文化”去考虑这种做法。 ???? 我不想说建文化城有什么坏处。因为我知道,建城本身有一些吸引人的亮点。也因为我知道,和谐与建设性的意见才是王道。 ???? 先说说亮点是什么。投一大堆的钱,占地万里,做成一个超豪华的中华文明成就展,看起来倍儿有面子,还能收一收入场费,发展一下文化旅游。有xx没文化的半文盲们就是靠这些亮点吸引了执权者。 ???? 然而这种做法的坏处不在于投了多少钱,占了多少地,能往里面放多少料,而在于,这东西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能有什么促进? ???? 文化不在于一城一地,而在典籍之中。我们国家相当不重视大众图书馆的建设。放眼全国,上到国家图书馆,下到地方公立图书馆,有多少个图书馆是真的对人民开放的?工作单位证,教育层次证,干部级别证,{zh1}才换得一张借书证。许多想要读到一些冷门资料的人,就这么被这些证件拒之门外。然而真的有齐了这些证的,又有几个处级以上干部经常去图书馆借阅?在发达国家,所有公共图书馆,就连大学图书馆都能给全社会的人随便进去看书,只是没有证的不能借而已,但没人不许你在馆里泡上一整个工作日。网络不能取代图书馆。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版权书是不能放到网上的,境外版权书在网上更没有。冷门的书籍书商又不愿多出。如果再没有图书馆存放,或者民众再没有机会去阅读,还谈什么提高文化修养和素质教育。我们国家曾经出过的很多冷门经典,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的中文版《古事记》,吴晗编辑的《李朝实录》,现在都是在书店里已经找不到的东西,在学校里也没多少人借(图书馆不是租书铺!),却是对某些领域十分重要的资料,可是在外国大学的图书馆里却还保存着。看到这些书我很感慨,假如不是身在异国,我又何时才得知中国有过这些书籍呢? ???? 所以说,文化城到底有没有文化,这不是文化城本身的问题,而是国家文化建设和教育方针的问题。难道我要了解中华文化,还得到山东去?山东的孟子不是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吗? Comments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