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万安罗盘美国世博会被奉"祖先" - 中国陶瓷的日志- 网易博客

历史文化·万安罗盘美国世博会被奉"祖先"

2010-04-28 16:51:11 阅读13 评论0 字号:

历史文化·万安罗盘美国世博会被奉祖先 - 中国陶瓷 - 中国陶瓷博客

“吴鲁衡罗经店”第七代传人吴水森在制作罗盘。  新华社 资料

翻越古徽州的崇山峻岭,清澈的横江边有一座古朴的小镇——休宁县的万安镇。两三百年前,这里商业繁华、店铺林立,有“小小休宁城,大大万安镇”的说法,古镇的繁华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县城。在省外,万安镇也大大有名,过去建筑师们定方位、沿海船主们船舶上定航向的罗盘,几乎一半以上产自万安。南商北贩们不辞辛苦,从全国各地聚集万安,搭载船只,沿横江、新安江、钱塘江,把精致的万安罗盘带到杭州,再从杭州贩到全国。

1915年,万安“吴鲁衡罗经店”生产的罗盘被送到美国巴拿马世博会参展。400年前就将中国罗盘技术引入西方、并发展了近代远洋航海的西方人,见到了这种别具一格的罗盘,敬奉地将其誉为“罗盘祖先”,毫不犹豫地向它颁发了金奖。

中国罗盘“找到”美洲

万安罗盘至迟兴起于元代,在明代得到发展,清代中叶进入鼎盛时期。但中国罗盘的制作史却可上推到宋朝或者更早些。因为在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已经记载了四种罗盘的样式。

“宋代,罗盘的制作以江西赣州为中心;到宋末元初,赣州的罗盘制作开始衰落,制作中心转移到安徽休宁的万安镇。”{gjj}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鲁衡罗经店”的后人吴水森表示,“这以后,休宁的万安镇逐渐成为‘内陆派’罗盘的制造中心;后来,沿海的广州、福州、香港等地继承并发展了赣州、徽州的航海罗盘业,他们生产的航海罗盘更精致,工艺水平更高。”

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里用以指示航海方向的就是 “沿海派中国罗盘”。这种用于航海的罗盘大约于15世纪前后传入欧洲,航海家哥伦布依靠罗盘的导航,进行了极富冒险精神的远洋航行,并于1492年发现了美洲大陆。

徽商促进万安罗盘业

万安镇兴起罗盘制作有独特因素。

从地理位置上看,万安镇坐落在横江之滨,由横江经新安江,从钱塘江经杭州直达大海,这是一条交通十分便利的水路。在陆路交通不发达时,万安一直是古徽州的重要水运码头,来往行商者众多,逐步发展为商业重镇。万安镇在明、清鼎盛时期,店铺多达400余家,行业多达100多种,街长5华里,雄踞休宁县九大街市xx,享有“小小休宁城,大大万安镇”的美誉。

“‘徽商’的作用不可低估,某种程度上,正是‘徽商’促成了徽州万安古镇罗盘业的兴起。”安徽史学研究会学者、“徽商”研究专家袁志清认为。

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万安盛产银杏树和虎骨树(也叫丝绵树),这是制作罗盘的上等材料。在吴水森看来:“只有用这两种树木制作罗盘,才能保证其质地优秀,防裂防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坏。”

小学徒偷艺成大师

万安罗盘业最早的名店,是在明清时期闻名全国罗盘业界的“方秀水罗经店”,“罗经”是当时人们对于罗盘的敬称。随后,相继诞生的名店有“胡茹易”、“胡平秩”和“吴鲁衡”等,而真正让万安罗盘风靡全国、扬名天下的,则是曾在“方秀水罗经店”里学艺的小学徒吴鲁衡。

据吴鲁衡的后人吴水森介绍,在万安罗盘业内,有一条清规戒律:为保证万安罗盘的制作技艺不被外传,“安放磁针”这道工序必由店主亲自在密室里安装,旁人不得窥视偷学。而且,这道秘技“传媳不传女”。而其他五道工序,也是各守其位,不得旁骛。技工年少进店,老死出店。诸多学徒即便后来成了师傅,顶多也只能掌握前五道工序。 

但吴鲁衡却是个“例外”。据《吴氏家谱》记载,吴鲁衡十二三岁就被送到了“方秀水罗经店”当学徒,由于天资聪颖、嘴甜腿勤,很快就赢得了店主的信任和赏识,进而拥有了更多的学艺机会,包括能自由走动偷学。 

清雍正年间,大约在1723年和1735年之间,吴鲁衡离开“方秀水罗经店”,集徽盘、粤盘、闽盘之精华,扬徽盘之特色,在万安上街创办“吴鲁衡罗经店”。凭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制作态度,吴鲁衡制作出的罗盘很快就在市场上超越了方氏罗盘。而吴鲁衡并不满足,又独具匠心地开发出日晷、月晷和指南针盘等产品,成为国内罗盘制作界之xx。 

“吴鲁衡罗经店”制作的罗盘、日晷等产品,以质量上乘、精密度高而畅销各地,远的甚至已销售到日本等国家。1915年,吴氏罗盘与日晷被选送美国巴拿马世博会。

据史料记载,巴拿马世博会的评委对精致的中国罗盘赞誉有加。更重要的是,评委们认为,中国罗盘从指南针技术发展而来,而指南针则为现代航海、现代地理学等奠定了基础。因而,他们把万安罗盘称为“罗盘祖先”,并授予其金奖。

然而,进入现代社会,罗盘使用得越来越少。在万安,罗盘生产不再兴盛,甚至有些后继乏人。为了保护这个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罗盘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dy}批{gjj}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世博历史之谜

历史文化·万安罗盘美国世博会被奉祖先 - 中国陶瓷 - 中国陶瓷博客

使用指南针导航在早期并不熟练,宋人怎样摆弄它的?

罗盘源自指南针技术,而指南针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历史学家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指南针的始祖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它是用xx磁石制成的。其样子像一把汤勺,圆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盘”上并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转;当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古人称这种仪器为“司南”。当时的著作《韩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谷子》中记载了司南的应用,郑国人采玉时就带了司南以确保不迷失方向。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留下了历史上对指南针的最早记载,他不仅记载了指南针的制作方法,而且通过实验研究,最早发现了地磁偏角现象。

成书年代略晚于《梦溪笔谈》的《萍洲可谈》中记有:“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针的记载。文中指出,当时只在日月星辰见不到的时候才使用指南针,可见刚开始使用指南针时,并不熟练。二十几年后,许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也有类似的记载:“惟视星斗前迈,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

到了元代,指南针一跃成为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仪器。不论昼夜晴阴都用指南针导航了,而且还发展到罗盘导航。罗盘的方位盘仍是二十四向,盘式由方形演变成圆形。这样一来只要看一看磁针在方位盘上的位置,就能断定出方位来。南宋时,曾三异在《因话录》中曾有记载:“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午丙壬间缝针。”这是有关罗经盘最早的文献记载。文献中所说的“地螺”,就是罗盘。

万安罗盘

【世博会荣誉榜】

罗盘是从指南针发展而来的传统实用民俗工艺品,可用于天文、地理、航海等。宋末元初以后,安徽休宁的万安镇逐渐成为罗盘制作中心,并于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万安镇“吴鲁衡罗经店”的罗盘获得金奖。(本文来源: 作者:储静伟)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历史文化·万安罗盘美国世博会被奉"祖先" - 中国陶瓷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