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进入了大学,但由于高考成绩不佳,被迫进入了自费试点班。当时大学还是免学费的,只用交书费就可以了,我们大概是中国{dy}批自费生。除了自费,当时还在试点比较搞笑的学分制。说是学分修满就可以提前毕业,到后来才发现能够自由选择的课程真的很少,即便你提前修了那么几门课,还是得和其他人一同毕业。这也就是当前正在实行的学分学年制的前身吧。
在进入这个班读书前,老妈还特地叮嘱我:自费班的学生家里一般都很有钱,我们家的条件没有人家好,不要和同学攀比。老妈的判断一般都是对的,但这次却失算了。我们那个班穷人家的孩子居多,少数几个条件好的也比较低调,顶多也就是每天晚上躲在上铺抱着饼干盒子吃宵夜。
当年上小学时,我就曾经在学校开运动会的时候用小帆布书包背去两大罐围棋,然后顶着太阳在草地上和同学下棋。如今到了大学,当然不能退步。围棋也伴随着我到了寝室。然而进了大学,才发现这里下棋的人也不多,至少我们班上几乎就没有人会下围棋。
在没有网络围棋的年代里,找到人下棋是颇不容易的。有机会就到处打听,路过别人寝室时也注意倾听是否有落子的声音。碰到会下的,无论其水平高低,先过过招再说。
围棋人口的缺乏难不倒我,很快我就找到了组织——围棋协会。围棋会长是个很温和的人,水平应该是比我略高一点,在组织活动的热情上却远不及我。也正因为如此,我很快就被会长任命为总理事,其实也就是总干事了。
下棋的人分散在各处,但却不乏高手。学校里{zg}水平的大概有业余四段左右,大多是研究生。不过这些段位上的说法都是听说的,从来没有见过有什么人出示段位证书。
为了组织队伍参加湖北省高校围棋联赛,我们进行了选拔赛。说来惭愧,我的水平竟然连初赛也没能通过。当时的心态很是不好,也许是因为身为组织者的原因,下到一半,形势不好的时候,竟然坐不住了,到处走动起来,记得在场的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结果也可想而知。
若是当年的中学同学看到这里,一定会感到惊讶的。因为我一直是xx的长考王。一步棋思考的时间很长很长,一盘棋经常会下到四个多小时。稳如泰山的气势很容易让对方心烦意乱,以至于很多对手不是输在棋艺上,而是输在情绪上。
虽然不能成为队员,但是还是可以成为领队的。很快我就体会到了领队的好处:xx没有压力。当时的赛制是每个学校出3名队员,根据团体总分来评名次。比赛场地就在对面大学里面的一个硕大的教室,或者叫社团活动室更为贴切,往来倒也方便。
比赛当天来的人真不少,满满的一教室人。印象较深的是有一位专业女棋手,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就是一个有专业段位的小姑娘。是不是美女已经不记得了,但相当秀气是肯定的。当时下围棋的女孩子十分的稀缺,更何况是下到这个水平。后来发现,不仅是围棋,其他各种棋都少有女生来下。或者简单说,大学女孩子的{zgj}别智力游戏可能就是xx牌了。也许是怕太费脑力的游戏会加速衰老吧!
当时有13支高校代表队参赛,我们拿了个{dy}。当天就捧着锦旗回去了,陈列在协会的活动室里面。有了这个经历,于是对我校围棋实力的信心大增。不久以后,我特地跑到华中理工大学去找他们的围棋协会会长联系比赛事宜。当时根本就不知道他是谁,在哪住,但居然被我毫不费力地四处打听给问到了。可见当时华中理工的围棋人口还是相当多的。
两校对抗赛安排在华中理工社团活动日当天,当天的华工正门内就像是一个大集市,人头攒动。就在烈日炎炎之下,一字排开了10张桌子。双方各出十名选手,同时对弈,每张桌子都被围棋爱好者团团围住,弄得我一盘棋也没看到。当时在那里读书的高中同学后来告诉我,他看到了高高挂起的红色横幅上有我的名字,内容大概是热烈欢迎我率队前来的意思。真是受宠若惊!从那以后,我的名字再也没有能够出现在横幅上。
尽管三人小组的实力是{gj},但是十人小组的实力却不咋地。也许是客场作战的缘故,我们的十桌竟然只赢了一桌,还好赢了一桌。真是名副其实的铩羽而归。
后来回想,才发现原来本科的时候是接触围棋高手最多的时候。可惜当时忙于组织活动,已经很少钻研棋艺了,也就错过了与众多高手切磋的机会。围棋水平就此正式走上了下坡路。